1
最近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釋出了一份重磅公告,將直接影響到很多進出口企業、個人的收入,關鍵詞是四個字:
出口退稅
11月15日,財政部、稅務總局釋出《關於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的公告》。
核心內容包括三條:
1.取消鋁材、銅材以及化學改性的動、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產品出口退稅。
2.將部分成品油、光伏、電池、部分非金屬礦物製品的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9%。
3.本公告自2024年12月1日起實施。

(部分下調、取消退稅產品清單 來源:財政部官網)
這次新政,將帶來一場嶄新的產業變革。
因為底層政策思路,已經完全改變。
先看過往資料,2023年中國進出口退稅的整體規模,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9485億元,關稅2591億元。
也就是說進口環節的稅收,關稅佔比很小,進口增值稅佔90%。
中國2023年稅收總額18.11萬億,進口規模17.98萬億出口金額23.77萬億,2023年出口退稅17122億元。

(米宅製圖 資料來源:國稅總局)
超過1.7萬億的出口退稅金額,意味著有很大一批企業是靠著國家退稅活下來的,如今退稅滑坡,直接封殺了這部分利潤。
尤其是政策第一條提到的鋁材、銅材、微生物油脂等產品,直接從13%退稅一刀看到0。
從今往後,很多依靠出口退稅賺錢的低端廠家、企業,往後的日子要難過了。
出口退稅的起源,是透過退還出口商品在中國國內生產、流通環節繳納的稅款,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讓商品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提升競爭力。
1985年4月1日,中國正式實行對出口產品退稅政策。
1994年1月,改革退還產品稅、增值稅、消費稅的出口退稅管理辦法,建立以新的增值稅、消費稅制度為基礎的出口貨物退(免)稅制度。
2008年和2009年,為了緩解全球金融危機衝擊,提高了紡織品、竹製品、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退稅率,同時提高高附加值、高基數含量商品的退稅率。
2018年,面對貿易衝突,商品出口退稅率為15%的和部分13%的提至16%;9%的提至10%,其中部分提至13%;5%的提至6%,部分提至10%。
出口退稅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官方會根據經濟形勢,進行動態調整。
簡單來說,出口退稅等於拿國家的錢,補貼國外消費者,同時養了一大批不賺錢、缺乏競爭力的國內企業。
一個非常有趣的數字對比是:
2023年中國出口退稅17122億
2023年中國國防總預算為15537億人民幣

(來源:pixabay.com)
也就是說,財稅對國外消費者們的補貼,甚至超過了國防軍費總開支。
中小微出口企業,確實帶來了就業,但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包括但不限於:
1.無止境的價格戰、無止境壓榨人工價格
2.環境汙染等隱形成本不斷上升
3.企業利潤低、研發不足、沒有品牌
4.幫助外國控制通脹,尤其是美國
高盛之前的一篇報告《變革中的中國 聚焦產能週期》,就引起過不小的熱度。
裡面提到2023年中國出口金額高達1.06萬億的新三樣,也就是光伏、鋰電池和新能源車,都已經面臨產能過剩的現狀。
其中,光伏元件供應量佔全球供應的86%,產能是國內需求的4倍、全球需求的2倍。
鋰電池供應量佔全球供應的81%,產能是國內需求的3.3倍、全球需求的1.5倍,產能利用率還只有61%。
新能源汽車供應量佔全球供應的66%,產能是國內需求的2.1倍、全球需求的1.2倍,產能利用率為54%。
尤其是在過去的一年裡,因為產能過剩導致主要產品價格下跌10%到55%不等,殘酷的內卷導致企業盈利大幅惡化。

(來源:高盛報告)
如今財政部、稅務總局決定改變思路,取消或者降低出口退稅,好處在於:
A.清理一批低端出口企業
B.對外國輸出通脹
中國不能總是隻賺低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錢,轉型和升級是必然的,也是所有企業必須要面對的。
不出意外,一大批行業的出口退稅退坡後,未來稅務補貼的方向,會從海外轉向國內消費者。
這是政策思路的本質變化。
眾多出口公司進入去產能階段,必然經歷慘烈的洗牌、整合、重新崛起的過程,產品價格也將回歸合理水平。
大家已經看到,11月15日國內出口退稅公告一齣,國際鋁價格就隨之上漲了。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倒逼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的訊號。
中國依舊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同時具備門類最全,效率最高,產業基礎設施最完備的工業體系,只是還沒做到外貿產品真正讓全球市場離不開。
特朗普還沒上臺,已經放出了狠話:
對中國貨物無差別徵收60%關稅
瑞銀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假設成本不被轉嫁,美國60%的關稅對中國上市公司整體盈利將造成約1%的直接衝擊。
之所以預估的影響很小、很有限,主要是因為絕大部工廠都提前佈局出海,把產業鏈和供應量分散在了全球。
從細分行業來看,機械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其次是運動服裝/原始裝置製造/零售,然後是寵物,接下來是生物科技和CRO製藥。

(來源:瑞銀報告)
另外,中國主要貿易伙伴格局已經完全變化,自2020年開始東盟取代歐盟成為主要夥伴,歐美國家佔比逐年下降。
仔細觀察會發現,貿易格局的變化,導致了外貿強市的格局也連帶發生改變。
最明顯變化是深圳取代上海,成為進出口貿易總量第一名。
深圳海關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進出口3.37萬億元,同比增長20.9%,進出口規模居全國內地城市首位,對同期全國外貿增長的貢獻度達35.9%。
深圳為什麼能反超?
核心原因就是貿易產品結構改變,順帶著改變了進出口模式。
簡單來說,上海對外貿易的主體是外資,深圳則是民營企業。
2024年前5個月,深圳民企在進出口中佔比達到71.6%,深圳民企的進出口增速為51.7%,遠高於外資的5.9%。
深圳的華為、比亞迪、大疆等企業,在海外不斷拿下市場,產品競爭力強、擁有核心技術。
在出口受困的環境下突圍,企業依靠的是核心技術,高校需要提升科研轉化實力,加上政府適當時候的扶持激勵政策。
如何在複雜的貿易形勢、動盪的國際博弈新常態下,活得更好?
深圳,值得每一家企業,每一個人參考借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