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僅關乎健康,還關乎環境。
近日,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者提出了實現人群健康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區域特異性膳食模式。
據悉,1990~2019年,國人飲食變化較大,其中谷物、蔬菜攝入量明顯減少,而紅肉、海鮮、奶製品和水果攝入量明顯增加。
此外中國各地飲食模式也差異明顯,東部與南部海鮮消耗多,而西南部紅肉消耗極高,但水果吃得少。北方人群則蔬菜攝入量很低。
不論如何,國人飲食結構的變化已成為驅動了健康與環境問題的主要因素。
以殘疾損失生命年(YLD)來衡量,飲食所致疾病負擔以每年0.23%的速度增加;北方尤甚,YLD年增長率為1.33%,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倍多。
此外飲食對環境溫室氣體排放、淡水資源過度消耗、農業用地退化、酸化汙染物排放和富營養化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人均年增長率為2.71%~ 4.06%。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東部、南部地區疾病負擔增長率低,但上述5個環境指標的影響卻最為明顯。
這些均強調製定健康飲食策略的迫切性與重要性。
研究者基於1991~2011年真實世界背景,在各地原有膳食結構和習慣的基礎上,結合2030健康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目標,構建出更具可操作性的區域特異性參考膳食模式。
簡而言之,區域特異性參考膳食模式中,北方地區水果與全穀物建議攝入量高;而西南地區鑑於環境和水資源匱乏,水果、海鮮建議攝入量相對要低,但豆類、蔬菜相對要高;東部地區由於農業、水產養殖發達,全穀物、海鮮和蔬菜相對攝入量要高;南方地區由於家禽、水產豐富,肉類、海鮮和蔬菜建議攝入量相對要高;中部地區,考慮到飲食偏好,蔬菜、堅果和種子以及海鮮量建議攝入量相對較高。
值得注意的事,不論區域特異性參考膳食所推薦食物攝入量上限、平均值還是下限,飲食都能夠滿足日常對宏營養元素、纖維、重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

圖1 區域特異性參考膳食中主要食物種類建議的不同攝入量
研究顯示,與EAT-Lancet委員會推薦的星球健康飲食、世衛組織推薦的膳食指南以及中國營養學會制定的膳食指南相比,區域特異性參考膳食在實現2030年健康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目標、經濟接受度、文化接受度以及環境與健康的成本效益等方面更優。
在健康改善方面,區域特異性參考膳食同中國膳食指南一樣可超標達到2030年聯合國既定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即到2030年將各地區非傳染性疾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
另外就環境而言,區域特異性參考膳食也均能達到改善上述5個環境指標的預期目標。
而中國膳食指南未能實現北部、中部和東部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也未能改善北部和東部的淡水過度消耗,對中部、東部農業用地退化的限制疲軟;星球健康飲食、世衛組織推薦的膳食指南除富營養化排放外,在其他環境指標的達標方面均不盡人意。
就成本而言,遵循區域特異性參考膳食的成本也明顯低於其他三種膳食模式。
研究者指出,推動可持續健康膳食模式的轉變,對於提高國人健康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看更多精彩科普節目,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來源:Ye B, Xiong Q, Yang J, et al. Adoption of region-specific diets in China can help achieve gains i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Nat Food. 2024 Sep;5(9):764-774.
來源:中國迴圈雜誌 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