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星二代甜馨髮長文回應“被孤立”:國際學校的「毒友誼」正在毀掉孩子…

星二代甜馨的成長之路一直備受關注。
前幾天,12歲的她在社交平臺髮長文,回應近期網上對她的惡意攻擊。在長文的最後,甜馨無奈表示,有部分同學為了蹭流量接近她,甚至在蹭完流量後孤立她,疑似遭到霸凌。
據悉,甜馨就讀於北京的一所知名國際學校,素來以全人教育聞名。即便如此,同輩之間的霸凌卻依舊存在。
而另一個星二代李湘女兒也在學校遭受過同學的語言

霸凌。她就讀的是北京另一所知名國際學校,入學條件極為嚴苛。

這不禁讓一些網友擔憂:早就聽說國際學校的學生之間存在霸凌,沒想到就連星二代都被霸凌,那普通小孩呢?
「霸凌問題」其實哪裡都有,但國際化學校的特殊性,讓霸凌問題格外引人關注,也讓人擔憂。畢竟沒有家長能接受花了如此昂貴的學費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甚至出現精神問題。

霸凌不過是國際學校學生關係危機的冰山一角,在一些學校的人際關係中,它是伴隨著鄙視鏈出現的。
之前,在北京某國際學校,幾位女生組建的“名媛會”要求成員每週上傳奢侈品購物小票,連續三週消費未滿5萬元者會被移出群聊。這種病態的攀比最終導致某位家長因挪用公款購買愛馬仕鉑金包而鋃鐺入獄。
家境攀比之下,這個學校學生內部之間甚至出現了明確的社交等級制度:擁有海外身份的“ABC群體”佔據金字塔頂端,其次是持有移民資格的“綠卡預備隊”,本地企業家子女則被歸為“新錢階層”,至於那些工薪家庭的孩子,不好意思,連加入社交的資格都沒有。
這樣的攀比在國際學校似乎司空見慣。物質符號構建的社交貨幣體系,正在重塑青少年的人際交往模式。
之前小紅書上有個帖子:女兒在國際學校學壞了……
在帖子中博主提到,孩子進了國際高中後的確變得更熱情開朗,也更善於社交,本來這是一件好事。
但沒想到,她有一次發現女孩們在一起討論如何瘦到80斤以下,推崇歐洲的束縛文化,給頭髮做蛋白矯正等傷害身體的事情。
博主提醒女兒,不要跟風做這些事。女兒卻說:大家都這樣,如果不做就會被當成異類被排擠。
有些傷害尚未發生,但有一些卻已經造成實際的危害
上海某國際學校發生過更極端的事情,幾個初一學生在聊天群裡接龍發出自殘的照片,畫面慘不忍睹。這些學生約好每週都給自己身上來幾刀,還要挑戰不同部位,誰不參與誰就是背叛者,不配再在一起玩。
為了不被排擠,為了所謂的合群,有好幾個膽小的學生被動加入了抱團活動,甚至還會為了獲得認同感轉而去霸凌小團體以外的同學。
在日常的學習中,另一種隱形的較量更為致命。當某學生提前批錄取到藤校後,網上卻火速流出關於該學生學術造假,活動造假的流言蜚語,而幕後推手正是他的同班同學。
在申請季,友誼都變成了競爭工具
當我們揭開國際學校光鮮的幕布,一個令人心驚的真相浮現:看似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環境,孕育著某種畸形的社交生態。
國際學校就像微型社會,折射出成人世界的執行規則。
高昂的學費門檻,無形中篩選出相似經濟階層的家庭群體。當整個班級的學生家長多是企業家、高管或專業人士,孩子耳濡目染形成的價值觀會天然趨向物質化
如今消費主義浪潮衝擊著校園文化,短影片平臺上的炫富影片,購物軟體推送的輕奢品牌,都在暗示青少年用物質堆砌社交資本。當整個社會用價格標籤定義價值,尚未形成穩定價值觀的孩子極易誤入歧途
社交媒體發展迅速,在很小的年齡就已經接觸網路的學生卻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在現實中,他們反而用物質標籤來快速識別“同類”,形成抱團取暖的社交。
學校運營的商業邏輯也助長此類現象。為吸引優質生源,部分學校默許家長透過捐贈獲取特殊待遇,這種潛規則讓學生過早接觸利益交換思維。當家長給學校捐款後孩子就能被選為學生會幹部,自然就扭曲了他們對公平競爭的認知
國際課程體系與傳統價值觀還時常有拉扯,課堂上學習的西方個人主義,與家庭教育強調的集體觀念產生衝突。當保持個性獨立思考被誤解成沒禮貌和不聽話,青少年更容易陷入認知混亂。
海外名校的錄取也像是懸在學生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課外活動、社會服務都變成升學籌碼,友誼就成了可計算的資源。
有個學生坦白:“我主動接近學霸不是因為喜歡他,只是需要他幫我改申請文書。”這種功利思維讓同齡交往失去溫度。
家長群體的集體焦慮形成疊加效應。在家長微信群中流傳的“爬藤攻略”,把每個同學都假想成競爭對手。有母親禁止孩子給同學講題,理由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種心態直接影響孩子的交友方式。
1、學生要主動打破隱形的社交壁壘
與其等待被小團體接納,不如從尋找志趣相投者開始。當一起熬夜觀測流星雨時,沒人會在意對方腳上的球鞋是限量款還是普通款
遇到攀比場合時,試試把話題轉向共同興趣,交朋友別隻盯著一個圈子,多認識幾種不同型別的人。比如既有能聊學習的夥伴,也有一起打球的朋友,再加個興趣相投的搭子。
別把全部心思都押在一個小團體身上,千萬別把朋友當工具用
2、家長重新定義“為孩子好”
家長要剋制過度保護本能,別總把孩子裹在保護罩裡。不要用買名牌、給零花錢等物質行為來代替陪伴,別總讓孩子只和“有用”的人交朋友。
多讓孩子參加不同型別的活動,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人,認識各種小夥伴。多關心孩子的心情而不只是成績,讓孩子知道家裡永遠有說實話不捱罵的安全區。
3、老師需要成為調解者
作為老師,日常要注意學生們是如何相處的。在教學設計,上課分組中有意識地創設跨群體合作,把平時互相接觸較少的學生安排到一組。建立學生互動檔案,透過課間行為、小組動態捕捉潛在問題。
將人際交往能力納入綜合評價體系,把價值觀教育融入日常教學。對良性互助行為給予認可。在處理學生衝突時避免簡單說教,引導學生理解差異背後的深層成因。
4、學校重整環境
學校要統一用品減少攀比,建立去物質化的校園文化,透過統一用品、匿名活動等方式弱化外在標籤。比如深圳某校就取消所有校服上的名牌標識,改用班級自主設計的徽章。當學生用校訓作為班級圖騰,家庭背景的差異自然弱化
在課程體系中植入合作型任務,完善心理支援系統,為遭遇社交困境的學生提供及時干預。定期開展價值觀研討,將尊重、包容等理念轉化為具體行為準則。
結語
國際學校裡那些變味的友誼問題,說到底還是整個教育環境出了問題。
當用錢開路的風氣吹進校園,當成績變成唯一的衡量標準,孩子們的關係自然會走形。家庭條件差異變成了交朋友的隱形門檻,學習競爭演變成互相防備,這些現象背後其實是大人世界的規則在影響孩子。
說到底,教育不能只教知識,更要教怎麼做人。這場關於友誼的救贖,本質是讓教育迴歸人的溫度。
當學校敢對功利主義說不,當家長不再教孩子巴結"有用"的人,當教師願意關注講臺之外的故事,當孩子們學會真心欣賞不同背景的朋友,那些攀比、排擠的問題自然就會變少。這不僅是讓孩子交到真朋友,更是培養他們未來在社會上生存的重要能力——懂得和各式各樣的人好好相處。
多年後學生們或許會忘記課本上的公式,也許會忘記學生會的某某幹部到底是哪個同學,但一定會記得那個陪自己躲在樓道吃泡麵的同學,記得運動會上嘶吼著為他加油的隊友,記得圖書館裡有來有往的爭論和合作解出難題時的會心一笑。這些毫無算計的瞬間,才是青春該有的樣子。
教育的終極命題,永遠是如何守護人性中那簇溫暖的火苗。

本文系授權釋出,by 祝無雙From 藍橡樹,微訊號:blue_oak。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