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枳為橙
來源:中學生聽書(ID: tingshu2018)
◐
最近,沈騰馬麗搭檔的新片《抓娃娃》火了。
這部以家庭教育為主題的電影自上映之日起,票房一路飆升,如今已經突破16億,一度引發全網熱議。

圖片來源網路
電影中,沈騰飾演的馬成鋼,是一位擁有豐厚家產的大富豪,原本和妻子春蘭過著優渥的生活。
但他的大兒子卻不夠“成器”,似乎樣樣都不出眾,在馬成鋼的眼裡已經“養廢”了。
於是他將全部期望,都寄託在小兒子馬繼業身上。
為了培養年幼的繼業,他特意將富豪的身份偽裝起來,打造出了一個窮苦的家庭環境,帶著妻兒搬進了破舊的老房子裡,開啟“窮養式教育”。
隨後他又請來一整個教育團隊,隱藏在幕後,每天緊盯孩子的一舉一動,時刻計劃著孩子的成長路線。

圖片來源官方微博@電影抓娃娃
而在父母安排的劇本中長大的馬繼業,自以為“家境貧寒”,為了生活吃了不少苦,卻也越來越懷疑眼前的一切,終於在最後揭穿了父母的謊言。
有句老話說得好,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很多人表示,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收穫了不少笑料,卻也在故事的後半部分感受到了無盡的悲涼。
看著馬成鋼悉心佈局的一切,和馬繼業發現真相時的崩潰,不禁想起董宇輝曾在演講中給父母的一段忠告:
“很多家長把工作辭了,一心一意只陪孩子,過度在意孩子,孩子瘋的特別早。
你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他攥的太緊了,他幹什麼你都有具體的建議,建議到孩子覺得無孔不入,壓迫感特別重。”
為人父母,永遠別等到壓垮孩子才明白:太過用力的家庭教育,正是悲劇的開始。

01
-
教育最大的危險:你的過度擔心,正在悄無聲息摧毀下一代。
心理學家張怡筠到過一個現象:
“大多數父母焦慮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在諸多比較環境中迷失教育方向,從而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開始變得焦慮不安。
焦慮的父母都伴隨著很強的控制慾,包辦和控制孩子的一切。”
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容易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的心智成長。
小到日常生活起居的安排,大到人生每條道路的選擇。
《抓娃娃》一開始,馬成鋼看著小兒子被姥姥姥爺快要寵壞,每天吃飯都必須要其他人喂著才肯吃,一群人時刻在旁邊伺候。
他開始擔心,再這樣慣下去,遲早會毀了孩子,便下定決心帶兒子遠離被溺愛的環境。
從那時起,他就為兒子制定好未來的成長方向,找了教育團隊每天分析孩子的一言一行,每一次考試成績,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只要孩子出現一點走錯路的跡象,馬成鋼以及背後的整個教育團隊就會立即響起“警報”。
得知兒子熱愛跑步,馬成鋼認為這樣下去會偏離原本設計好的人生軌道,連夜想辦法從中干涉,找人欺騙孩子,阻止其成為專業運動員。
他以“為你好”作為理由,在馬繼業的成長路上,為孩子制定了太多教育計劃。
為了讓兒子從挫折中磨練意志,馬成鋼引導繼業透過自己的努力去撿瓶子賺錢,可也因此,讓兒子受到了同齡人無盡的嘲笑。
顯而易見,長大後的繼業,因為生活的“被操控感”和“不真實感”心中充滿了深深的疑惑,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痛苦。
所以當繼業發現事情的真相後,精神世界瞬間崩塌了,當場質問父母“你們又是哪位老師?”
面對兒子的不理解,馬成鋼淚流滿面:
“你以為是我操控了你的人生嗎,你也操控了我們的人生。”
仔細想想,所謂的“操控”,本就源自父母的過度擔心,以及家庭教育中的過度控制。
馬成鋼“以愛之名”將兒子從溺愛的深淵中,一步步轉移到了焦慮的泥潭中。
故事的最後,揭穿真相後的馬繼業,有了自己選擇人生的機會,重新接觸到自己熱愛的運動中,臉上才再次露出了笑容。
《圓桌派》有一期,記者周軼君談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
她在遊歷過許多國家後,獲得的一個最重要的成長就是:在孩子面前,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因為孩子在面對你所傳遞的情緒時,看似默不作聲,其實很多傷痕和壓力都已經在心裡形成。
等時間一天天過去,你就會發現,孩子從小經歷過什麼,小時候怎麼被對待,他就會走上什麼樣的路。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當人生的鑰匙始終被旁人緊緊掌握時,失控感和窒息感就會填滿內心,精神世界也會承受著極高的負重。
父母的過度擔心,看似無形,其實早已成為籠罩孩子的陰霾,讓他們難以觸碰陽光。
父母的過高期待,看似無影,其實早已在孩子心裡堆起稻草,終有一天會壓垮他們。
心理諮詢師妮禧有句話說得很對:
“真正的責任心,是合理的責任心。該父母承擔的部分,父母負起責任就好。
最怕的就是打著責任心的旗號,大量的過度介入他人的生命,掠奪孩子的能量。”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負責,陪伴是標配,共情是高配,尊重是頂配。
教育路上,父母指引好方向的同時,也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如此,才能託舉他走向更高更遠的地方。
02
-
沒有鬆弛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感強的孩子。
知乎上有個問題:一個糟糕的家庭環境,是什麼樣的?
有個高贊回答寫道:
“糟糕的家庭,有一個特點,就是彈性特別差,沒有鬆弛度和坦然感,彷彿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讓整個家分崩離析。”
失去了鬆弛感的家庭,日常充斥著指責和怨懟。
在這類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通常會活得小心翼翼,精神世界常常處於耗能狀態,前行路上每一步都走得甚是痛苦。
音樂家本傑明教授的音樂課上,曾發生過這樣一幕:
一個小女孩在演奏結束後,得到了本傑明教授的肯定和讚賞。
教授透過觀察發現,這個小女孩明明表現不錯,但演奏過程中,臉上卻沒有出現過一絲笑容,狀態似乎過於緊繃。
一開始,教授試圖透過各種引導讓女孩快樂起來,可是一番心理疏導過後,女孩的神情中還是寫滿了緊張。
於是他便去問女孩的母親:“你覺得你的孩子漂亮嗎?”
母親立即否定:“我覺得不漂亮。”
教授又提出問題:“那你覺得她琴拉得好嗎?”
這位母親聽後繼續搖了搖頭。
教授見狀嚴肅地告訴這位媽媽:
“你的焦慮,會蔓延、侵入孩子的內心,你一直向孩子傳遞焦慮的情緒,那她也會長成一個不快樂的人。”
教授表示,最讓人擔心的其實並非孩子的技能好壞,而是這個孩子居然從未笑過。
很多時候,父母總以為,毀掉孩子的,是成績的不夠優秀,是分數的忽高忽低,是才能的太過平庸。
然而被忽略的最重要一點其實是,孩子在長期的精神壓力下,早已失去了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長此以往,心理健康的漏洞越來越多,即便他考到了高分,擁有了父母所期待的光明未來,也很難堅定地走下去。
《海邊的卡夫卡》中寫道:“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
如果水質過差,樹苗不僅不會成為參天大樹,還會枯死。”
合理的教育方式,就像是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過度的澆水,不適宜的溫度,都會讓樹苗早早枯死。
《奇葩說》辯手席瑞有個觀點說得很深刻:最通透的教育,就是庇護孩子的快樂。
正如他所說,人一輩子快樂的時間是很少的,挫折、沮喪、不如意、匱乏感其實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
父母對於孩子而言,只能是生命中一段時間的陪伴者和引路人。
所以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給他帶來快樂,讓他的精神世界充盈起來。
永遠不要忘了,你的過度焦慮,不僅會讓自己長期處於高溫之下,也相當於是在把孩子放在火上烤。
與其內心煎熬,不如適時放下,適當地學會放手,少一些責備,多一些包容。
讓鬆弛迴歸家庭,把快樂還給孩子,將從容留給自己,調整好心態,允許一切發生。
03
-
真正大格局的父母,早都做到了“反焦慮”。
北大教育學院副教授丁延慶,從小到大都成績優異,常被大家稱為“神童”。
可他的女兒卻天資普通,考試成績時常會步入班級倒數的行列。
即便如此,丁延慶也從未責備過女兒,也沒有因此而感到多麼焦慮。
有人問:“你能接受孩子考不上北大嗎?”
他坦然地回答:“必須接受,不接受能怎麼樣?她就這樣。”
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
每朵花開的或早或晚,作為花朵的養護者,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接受每朵花花期都不同的事實。
就像那名為《你為什麼不開花》的繪本中講的故事:
花園裡開滿了各種各樣的花,園丁偶然發現園子里長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植物。
發現這株植物的特別後,園丁對它有了極高的期望值,每天定時給它澆水,天熱給它撐傘,早晚還會特意跑去問候。
他以為,在自己悉心的照料下,這株植物便能開出豔麗的花朵。
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它卻沒有半點開花的跡象。
事實上,這株植物本身就是一根胡蘿蔔,深埋在土裡的部分也已經被兔子們偷吃的所剩無幾。
然而園丁並沒有因此沮喪,他將胡蘿蔔的根部倒過來種在園子裡,讓胡蘿蔔也經歷了一場“花開”的盛放。
養育孩子正如養護植物,先有好心態,才會有逐漸完善的教育。
老話裡常說,除了生病之外,你所感受的痛苦,都是你的價值觀帶給你的。
教育亦是如此,你擁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就會成就什麼樣的孩子。
真正大格局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早已做到了反內耗、反焦慮、反內卷。
想要高質量陪伴孩子成長,父母可以先從人民日報推薦的這4個教育觀開始:
1. 拒絕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無論是語言暴力,還是長期的欺騙與精神控制,都會帶給孩子無盡的傷害。
傷害一旦開始,傷疤便會留下。
即便痛苦結束,心裡的陰影也難以抹除。
任何境遇下都請記住,家庭教育的底線,就是拒絕暴力。
2.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
只要求孩子乖,是一切危機的源頭。
家庭教育過程中,記得多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推動他的人格健康成長。
好的教育,應該像和風細雨一樣舒適,而不是狂風暴雨般的傷害。
3. 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
《抓娃娃》片尾曲唱出了很多孩子的心聲:
“別流淚,為我鼓掌,那才是我要的愛。別為我好,請為我叫好。”
孩子先是獨立的自己,其次你的孩子。
不要再“以愛之名”,操控孩子所有人生路,更不要打著“為你好”的名號,給孩子帶來數不盡的痛苦。

4. 不要讓孩子替你實現夢想:
劉瑜在給女兒的信中寫到:
“你想當一個華爾街的銀行家,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僅僅想當一個麵包師,那也不錯,如果你想從政,媽媽也一定支援。”
孩子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父母做好照亮孩子的那盞燈即可,懂得及時放手,減少過度的干預,他才能奔赴真正向往的未來。
紀伯倫有首詩流傳甚廣,分享給所有人: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點個在看
,願每個孩子都能身心健康、一路向陽生長,願每位父母都能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給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乾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關鍵詞
孩子
馬繼業
馬成鋼
父母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