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促銷大戰,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是:流量。
以前我在公眾號裡,只要提到拼多多,幾乎總會有在拼多多平臺上開店的商家來抱怨,但沒看到誰說在拼多多開店沒流量的。
所以,抱怨歸抱怨,狠話也說了不少,很少有人真的把店關了跑別的平臺上去開店的。商家數量反而越來越多,從更加豐富的品類中可見一斑。
當然,百億減免政策出來之後,抱怨的已經少了很多。因為不只是口頭上說支援優質商家,而是有實際的可持續的策略和行動。
我一直以來的疑惑就是:如果只在網上看商家對拼多多的評價,會給人一種商家全都跑去別的平臺的感覺,但是,為什麼拼多多開店的商家反倒是越來越多?
歸根結底,商家是最會算賬、最為精明的一群人。他們會選擇,用腳投票。
平臺電商原來的流量模式大致是這樣的:商家不花錢就沒流量,沒有流量自然也就沒有交易量;花錢投放流量才會有客戶進來,才會產生交易量;但是,一旦停止花錢投流,流量就會陷入枯竭。
這是在電商平臺上開店的商家最大的痛點。電商平臺用長期以來的所謂運營手段,變成了一塊完全的水澆地,天上不下雨,附近水源流不進來。流量變得越來越貴,而這種成本,最終又會轉嫁到商家身上。
拼多多的流量模式有所不同。不論商家規模,平臺都會預設分配流量,這是社交電商的天然優勢。如果商品質量好,得到的流量會更多;如果商家提供的服務好,平臺又會給更多支援,使用者復購率更高,流量又會更健康,形成正向迴圈。
所以,我總覺得那些在拼多多上開店的商家裡,有一大部分預設就在用一種逆向思維。否則的話,商家早就跑沒了。
對於流量的困局,也只有用逆向思維才可能有解。
開店門檻低,操作體驗好,無平臺扣點……這些只是拼多多優點的表面,真正深層次的原因,很多商家肯定心裡更明白,只是他們是平臺上沉默的大多數,正在享受平臺給商家的正反饋,「悶聲大發財」。
當然,我也相信,儘管拼多多的流量模式被大部分商家認可,但也有一些商家對平臺滿意度不高,這也是一個客觀問題。給商家減負,其實就是為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務,增加優質商家的利潤空間,這樣才能形成長期的平臺競爭力。
這篇文章我相信也還會收到一些商家的反對意見,我只是提醒一下,建議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審視流量問題,或許能找到新的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