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三姐
接著上回說。
由於我畢業的時候順帶感謝了一下老公,有拳師說我“愛男”。這我其實能接受,我不能接受的是有人說我秀恩愛。
你觸到了我的逆鱗朋友。
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頭懸梁錐刺股地展現著什麼叫「智者不入愛河,寡王一路碩博」,到頭來你看我的眼神還是在愛河裡浪的那種眼神……老天奶,那我這些年白乾了?
實不相瞞,對一個已婚多年的事業型女人來說,提那些情啊愛啊啥的都是低端話題。你說我會秀恩愛,相當於說愛因斯坦會做雞兔同籠。
至於我秀恩愛了嗎?這麼說吧,恩愛這東西就像事業線,擠一擠總是有的,但不多,就看你願不願意擠了。
我通常是不擠的,我的人設是寡王,專注自我提升才是我人生的濃墨重彩。老公這個角色就像隔壁老王一樣,屬於鄰居、朋友、熱心市民,區別是隔壁老王不用幫我拿快遞和倒垃圾。

很巧,前幾天有朋友跟我討論心理學,也談到了婚姻與愛情。她若有所思地問我:“你相信愛情嗎?”
好傢伙,我能相信那玩意麼。
但是我尋思著,突然這麼問一定不是簡單地想得到一個粗暴答案,多半是她相信了愛情,到我這兒來找佐證。
出於人道主義,我說:“我相信。”
她問我:“那你覺得愛情重要嗎?”
好傢伙,我能覺得那玩意重要麼。
但我尋思著,她多半是既相信愛情又覺得愛情很重要,到我這兒來尋求認同感。
又出於人道主義,我說:“挺重要的。”
然後她問了我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愛情經得起考驗嗎?”
我一聽,她可能偶像劇看多了。這回我不能再騙小孩了,我只能以我有限的哲學觀粗暴地回覆她:“不要考驗愛情,考驗愛情的人終將失去愛情。”
那麼問題來了:漫長的人生裡,我們應該如何抵抗經不住考驗且註定逐漸彌散的愛情帶來的無奈?
一個好主意是:結婚。
與其他方式相比,結婚更有助於你心無旁騖地成為寡王。
因為如果你不結婚,可能就要面臨談戀愛;可你結婚了,就沒人找你談戀愛了,這樣才能徹底不入愛河,一路碩博。
所以關於婚姻與愛情的關係,你以為前者是後者的結晶,其實是結界,搞不好還是結石。

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婚姻還是那個婚姻,消逝的愛情還是那個消逝的愛情,曾覺得灰暗冷漠的周遭都沒有變,但是你活成了寡王,一切都很容易明亮起來。
我這個人晚熟,要是早熟的話,30歲之前我就可以告訴你這些致命的道理,但我自己也是38歲才明白這個的,為什麼是38歲?這只是一個巧合,不重要。
重要的是,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就會真正成熟起來。而有些讓人自洽的東西,在不成熟之前是打死也理解不了的。
婚姻有幾萬種解釋風格,恩格斯說這有利於社會生產力,斯騰伯格的理論讓婚姻行使了哲學價值,但歸根到底,從中體驗的只有我們自己,所以讓自己不擰巴就是終極目標,誰越早做到就越早舒服。

心理學裡關於愛情的章節,是我在考試中唯一丟了分的板塊。
班杜拉和同理心以及卡巴金甚至催產素都沒有把我壓垮,唯獨愛情建構理論要了我的半條老命,那道破題是這樣的:
A. 一對從不吵架的夫妻,但是丈夫認為愛情就是互相吸引,彼此追求;而妻子認為愛情應當是無微不至的陪伴。結果,當丈夫遇到一個追求自己的人的時候,很快就選擇離開了妻子。
B. 張三和韓梅梅,他們發現彼此的血型、星座和生辰八字都是如此的匹配,因此選擇走在了一起
C. 一對戀人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兩個家人也非常願意看到兩人最終能夠在一起。儘管兩人分分合合,最後兩人還是在父母的催促下走在了一起。
D. 已經訂婚的一對男女朋友,當談到買房子的問題的時候,男方認為雙方可以不依靠父母而靠自己打拼,可以先租房子;而女方認為雙方都可以依靠父母換取更好的生活,而男方不願意讓父母承擔買房子的費用,其實就是一家人對自己的輕視。結果雙方的感情逐漸破裂,最終分道揚鑣。
問:哪一個例子更難用斯滕伯格的愛情社會建構理論來解釋。
在我這個如花似玉的年紀探討愛情理論,就像在一鍋雞湯裡讓我撈出一碗純淨水。是,雞湯裡曾經倒進去過水,但誰能撈得出來?
正確答案是C。這個愛情建構理論意思就是愛情是什麼不能由社會約定俗成,得由每個親歷者自身下定義。
氣得我當時就想把我老公揍一頓。
也許愛情的知識點就是這樣,總能給出一個令人心有不甘的答案。

自打學了愛情的理論,我開始思考自由意志與愛情的關係,其實愛情是玄學,是謊言,是剝削。
但愛情歸根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我們會給自己列出一個標準清單,告訴自己我喜歡的人應該符合ABCDE等等標準,但可能你老公都不符合那些標準——所以愛情=你打破自己的標準。
我覺得還不對。愛情也不是打破標準,是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標準是什麼,直到步入婚姻才發現了自己真正的標準,一直到結婚N年後,才發現是瞎了。
所以,愛情其實是我們認識自己的過程。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在重新養育自己,對感情的認知更是一次又一次重生的過程。
愛情只是讓你發現真實自我的無數個工具之一。婚姻則是這個工具的外掛,因為愛情還有一個功能:暫時性矇蔽。
時間會讓這種暫時性矇蔽褪色,你對其更深一層的認識會再一次暴露,於是你對配偶有了怨言,就會環環相扣,惡性迴圈,把他的缺陷放大,然後懷疑愛情消失了,覺得婚姻是個假象……
前幾年有個非常有名的編劇跟我促膝長談,她說“我不能接受婚姻裡沒有愛情,如果沒有我就不要這個婚姻了。”
後來她的確是離婚了,但她的話讓我思考了良久。人和人是不同的,有些女性天生自帶浪漫主義情懷(其實大多數都這樣),有些在長大後逐漸減弱,而有些帶著憧憬進入婚姻,再帶著失望做出改變。
最終,大多數人都是在婚後開始拋棄浪漫情懷的,不是覺得不好了,而是覺得不實用了。
實用性,是時間對年齡的嘉獎。
當你發現一樣東西的實用性小於基本生活需求,那它的價值會自動減弱。
我說我想吃個小點心,讓老公去買,他問在哪,我說宋記餅家,他說“現在沒空,下次路過再說吧。”
後來我找了代購小哥幫我買了,小哥不到一小時就送到我家門口,還加了微信,說“以後不管我想吃什麼都可以直接找我,我會給你送到家。”
你看,這是愛情和婚姻的區別,愛情就像是外賣小哥,是無論何時“直接找他”,而婚姻是“現在沒空下次再說”。
我不會因為小哥有求必應就愛上他,那是因為我們知道愛情已不是必需品,他給我提供的情緒價值才是。
換句話說,婚姻也不是必需品,自己能感受到的幸福感才是。

但也有個好訊息:只要別老在婚姻裡拿愛情來說事,就會少一些煩惱和糾結。
智者不入愛河,但寡王就算結婚也照樣一路碩博,因為婚姻是生命的一部分,配偶不是全部,自己才是永恆的主角。
結婚十年後你和老公之間到底是愛情、親情、戰友情還是病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家庭,能不能過的評判標準不是有沒有愛情,而是能不能離。
按照斯滕伯格的理論,沒有人可以定義好的、壞的、成功的、失敗的愛情。那麼按照我的理論,沒人可以把婚姻給標準化。
我們不一定活出朋友圈裡那種恩愛秀不完的婚姻表象,但每個人都有自己詮釋婚姻的方式。別管是愛情還是婚姻,建立自己的體系,愛也好不愛也好,結婚也好離婚也好,不參照別人,找到自己的婚姻人格。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