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7日,創業邦2025璀璨女性影響力大會在北京舉辦,來自投資、科創、跨界領域的傑出女性共聚一堂,分享洞察與商業科創實踐,以熱愛為炬,激勵更多商業女性勇敢探索人生新篇章。
活動伊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中歐家族傳承研究中心聯合主任李秀娟帶來主題演講《她領導力》。李秀娟認為,當女性逐漸走上職場舞臺的正中央,擔當領導者角色時,應該學會剛柔相濟並運用好自身的性別與能力優勢,在不同階段修煉不同的“領導力功課”,才能構築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以下為演講內容,經創業邦整理後釋出。

困境:當“領導角色”與
“女性身份”正面交鋒
作為這次榜單的評委,看到那些女性創業者和企業家的資料時,我心裡真是感慨——中國真的是人才濟濟。她們身上有三個特別鮮明的標籤:高教育、高學識、高智慧。90%都是碩博學歷,在各自行業裡都是響噹噹的精英,而最讓我敬佩的,是她們那份“高勇氣”。說實話,讓我去創業我可能沒那個膽子,但她們敢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商業版圖,這份膽識真的讓人欽佩。
我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女性領導力課程,也見證了一個特別明顯的變化:早年EMBA班裡女性只佔10%多,現在快40%了,MBA和FMBA專案裡女生更是佔到半壁江山。這說明什麼?說明女性在職場裡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了,但走到領導崗位的過程,咱們女性遇到的坎兒,和男性真是太不一樣了。
很多人會說:“領導力不分男女,幹嘛非要強調女性領導力?”這話沒錯,領導力的核心能力確實不分性別,但女性走向領導崗位的路上,有太多獨特的挑戰。早在1973年,就有學者發現,人們描述領導者特質時,用的詞更像男性——果斷、支配、有野心,而這些詞和社會對女性“溫柔、體貼、顧家”的期待,簡直像兩條交叉線,碰在一起就會產生火花。
比如“角色期望理論”,大家對女性總有雙重標準:你要是當領導當得好,別人會問“那你能當好媽媽、好太太嗎?”男性當領導,很少有人追問他“你顧家嗎”。我常說,女性當領導就像在走鋼絲——太強勢了,別人說你“像個男人婆”,不夠強勢,又說你“缺乏領導力”。以前媒體形容成功女性最愛用“鐵娘子”,其實這個詞背後藏著偏見:同樣的果斷和強勢,男性叫“有魄力”,女性就叫“不像女人”。
這種偏見在職場裡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玻璃天花板”。同樣的能力和表現,可能對於男性跟對女性會有不一樣的標準,包括薪資的不公平、升遷的困難。所以很多女性在企業裡邊,都會碰到很多的挑戰。為什麼?因為決定你的升遷的很多都是男性,他有自己的社會角色的一些偏見。所以這樣的一種偏見都會隱形影響了他們在職場裡面的評價。
資料很說明問題:2023年企業高層管理者中女性佔32%,董事會21%,CEO只有5.8%。而且女性高管大多集中在CFO、CHO這些“支援型”崗位,真正掌管核心業務、自己創業當一把手的還是少數。為什麼?因為決定升遷的大多是男性決策者,他們潛意識裡還帶著“女性該幹什麼”的固有印象,而我們女性自己,有時候也被這些社會規訓困住了。

她困惑:女性領導力的
五大心靈迷宮
這些年我把女性在職場的困惑總結成“她困惑”,每一條都戳中痛點。
第一就是傳統性別角色的“緊箍咒”:哪怕你是企業高管,回到家可能還是要操心孩子作業、老人健康,家務分工的舊觀念就像隱形的手,拽著我們的後腿。媒體報道成功女性,總愛加一句“她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對男性就沒這要求,好像女性的成功必須是“雙拼套餐”,少一樣都不算完整。
第二是“剛柔之間的搖擺”。我常說女性就像在玩一場“角色扮演遊戲”:太剛了怕被說“不溫柔”,太柔了怕被看輕。後來我想通了:做事要像男人,果斷、有擔當;做人要像女人,細膩、會共情。但說起來容易,真正把握這個度,需要太多試錯和修煉。
第三是“支援體系的剛需”。成功男人背後可能有一個女人,但成功女人背後,往往需要一群女人——阿姨、婆婆、姐妹,幫你分擔家務和育兒。如果沒有這個支援系統,職場女性就像揹著兩座山在爬坡,太難了。這不是說我們不夠獨立,而是社會還沒給女性提供足夠的制度支援,我們只能自己搭建“後勤部隊”。
第四是“自信心的鴻溝”。研究發現,男性達到崗位要求60%就敢申請,女性要到100%還覺得“我還差一點”。為什麼?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穩”,而男性被鼓勵“闖”。就像“普信男”現象,普通男生自信滿滿,優秀女生反而自我懷疑:“這個機會我能抓住嗎?我會不會搞砸?”這種不自信,讓我們在職業發展中總是慢半拍。
最後是“女超人的悖論”。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越來越高:既要職場開掛,又要家庭滿分,還要保持優雅美麗。我們被架在“全能”的火上烤,累嗎?當然累,但很多人咬著牙說“我能行”。其實我們不需要成為刀槍不入的超人,而是要學會和這種壓力和解,找到自己的節奏。

AI時代創業:女性帶著勇氣
重構商業圖景
但各位,時代真的變了。工業時代需要“軍事化管理”,強調控制、效率、層級分明,這種環境下男性的剛性特質更吃香。但現在是數字時代、AI時代,企業需要創新、協作、靈活應變,還有最重要的——“人性化”。你會發現,以前被看輕的“柔性特質”,比如同理心、溝通能力、團隊賦能,現在成了稀缺資源。
我去年出了《柔韌領導》這本書,就是想告訴大家:這個時代需要“剛柔並濟”。什麼是柔韌領導?不是簡單的“軟硬結合”,而是既能像竹子一樣在風暴中彎曲不倒,又能像鋼鐵一樣守住核心原則。比如全面性思維,既要抓業務資料,也要關注員工感受;比如跨界融合能力,在跨部門協作中發揮女性天生的“連線者”優勢;還有賦能型領導,不是命令下屬“你去做”,而是說“我支援你去試”。這些特質,恰恰是女性更容易上手的“領導力密碼”。

這次評選榜單時,我特別注意到女性創業的三個新趨勢:第一是年輕化,30-49歲成為創業主力,比過去更早邁出舒適區;第二是高學歷,碩博比例驚人,說明知識正在成為女性創業的“硬通貨”;第三是行業突破,不再侷限於傳統服務業,生物科技、人工智慧這些高精尖領域,越來越多女性身影。
她們的創業動機也很“清醒”:要麼是受夠了職場的玻璃天花板,想自己說了算;要麼是帶著多年專業積累,想把技術變成現實價值。而且女性創業者有三個“秘密武器”:一是勤奮堅韌,把“女性特質”變成了創業優勢;二是重視人才,天生擅長搭建有溫度的團隊;三是敢擔責任,很多人創業不僅為了賺錢,還想解決社會問題,比如推動環保、關注女性就業。這些特質,讓女性領導的企業往往更有韌性,更注重長期價值。
女性創業者的畫像、創業動機非常多樣化且很有意義。重視技術創新和研發也比較敢於直面困難和挑戰,願意承擔社會責任,這是我這一次創業邦遴選名單裡看到的。

修煉:女性每個階段“領導力功課”
最後想和大家聊聊不同年齡段的“修煉重點”。25-35歲,最重要的是“破除自我懷疑”。我見過太多優秀女性,因為一次失敗就否定自己,其實年輕時就該多摔跟頭——別怕被說“不夠好”,大膽去試錯。家長們如果有女兒,別隻想著“富養”,要讓她從小參加競賽、接受挫折,培養“輸得起”的心態,這比成績好更重要。
36-45歲,關鍵是“跳出舒適區”。這個階段很多人有了家庭、有了一定地位,容易陷入“差不多就行”的心態。但記住,職場不進則退,尤其是女性,一旦停止成長,很快就會被甩在後面。不妨主動接一個有挑戰的專案,甚至嘗試跨界,別怕難,勇氣就是這個階段的“成長催化劑”。
46歲以後,要修煉“格局觀”。女性天生擅長細節,但當領導需要“抬頭看路”。比如你做了多年CFO,對數字瞭如指掌,但作為CEO,你得看懂行業趨勢、佈局未來戰略。這時候要學會放權,把執行交給下屬,自己多花時間研究宏觀環境、培養戰略思維。格局不是天生的,是靠不斷學習和思考“養”出來的。
最後我想說,女性領導力從來不是“對抗男性”的武器,而是“發現自我”的旅程。我們曾經被社會規訓困住,被自我懷疑困擾,但今天的時代,正在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機會——用我們的細膩去洞察需求,用我們的堅韌去應對變革,用我們的共情去凝聚團隊。

記得有人問我:“女性當領導,最大的優勢是什麼?”我想了想回答:“是我們更懂得‘人’的重要性。”在這個技術至上的時代,懂得關注人、培養人、成就人的領導者,才是真正稀缺的。所以各位,無論你是剛開始職場生涯,還是已經在領導崗位,都請記住:你不需要成為任何人的複製品,你只需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帶著自信、勇氣和格局,在屬於自己的戰場上,走出一條獨特的領導力之路。
謝謝大家!

【關於創業邦璀璨女性影響力
大會及榜單】
自2013年起,創業邦透過“科創女性影響力大獎”,持續見證那些時代浪潮中的非凡女性,記錄她們以智慧與勇氣書寫的璀璨篇章,並透過每年春季的大會彼此連結,激勵更多商業女性勇敢探索人生新篇章。
4月17日大會現場,2025值得關注的女性創業者和投資人榜單正式揭曉並頒獎。今年上榜的女性創業者:她們平均年齡為43歲,97%為碩士、博士,近1/3的女性創業者出生於江浙兩省;80%為首次創業,平均累計創業時間7年,67%創業前是企業高管,23%是科研人員;創業賽道集中在醫療健康與生物科技、人工智慧、能源電力與汽車交通等領域;所在企業平均估值26.6億元,歷史總融資額6.1億元且有5家企業已經在2025年發生新融資。
今年上榜的女性投資人:她們超八成是碩博學歷,平均投資年限11.6年,平均年齡42.4歲;投資方面:2024年共投資116.7億元,平均每人投資9個專案;退出方面:2024年平均退出6個專案,近三年平均退出回報倍數最高者近60倍;關注領域:重點關注智慧製造和人工智慧賽道;投資階段:近九成投資人投資早期專案;投資風格:科技投資和價值投資是她們的投資主線。
2026年創業邦值得關注的女性影響力榜單已經啟動,歡迎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