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納斯達克為雅詩蘭黛集團前CEO傅懿德(Fabrizio Freda)降半旗致哀,這一舉措在商業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傅懿德的職業生涯從保潔員起步,他的成就令人欽佩。然而,雅詩蘭黛品牌的締造者雅詩·蘭黛(Estée Lauder)長達半世紀的商業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女性創業史研究的興起,她的商業哲學和創業故事才得以被重新審視和解讀。
不過如今,人們愈發意識到“女性領導力”的價值,甚至在科技浪潮洶湧的當下,人們開始提出女性領導力在未來商業和科技環境中更具優勢,這種優勢體現在直觀的商業數字中——《哈佛商業評論》曾刊載分析文章指出,女性高管比例較高的公司其股東回報率和利潤率平均比同行高出25%以上。另外,女性因共情能力、韌性、細膩等特質,而演化出的協作型領導風格也是未來商業所需的。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也曾預言:“時代的轉變,正好符合女性的特質。”
時代的轉變,正好符合女性的特質
在商業領域,女性力量正在逐漸崛起並受到更多關注。在中國,近年來女性高管的佔比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女性CEO在上市公司的佔比為 6.4%,財務總監的佔比為 26.3%,中國女性在董事會的佔比是 13.8%,都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
貝恩與史賓沙聯合釋出的《定義“新型領導力” ——“她力量”帶領企業穿越週期,行穩致遠》報告指出,女性高管的共情與同理心,能夠體會和認可團隊付出、給予正向激勵,關懷員工需求和成長價值,提供情緒價值並凝聚團隊,從而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挑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蘇世民書院的雙聘教授胡佳同樣指出,女性的同理心和關懷心,能夠讓團隊成員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進而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力。
有意思的是,眾多調研結果都顯示,女性想要在職場上取得成功,並不需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鐵娘子”。儘管傳統觀念可能將領導力與男性特徵聯絡起來,比如果斷、任務導向等特質被視為領導力的典型表現。但實際上,領導力是一箇中性的概念,不應被認為地貼上性別的標籤。女性的領導力的修煉,也絕非是對男性領導模式的簡單模仿。真正的女性領導力應如德魯克所言,在保持“自我”(self)相關領域優勢的同時,發揮 “方圓兼顧”的能力——既有目標導向的果決(方),又有關注個體成長的包容(圓)以柔性的關係型領導重構組織凝聚力,用細節把控力提升執行效率,這才是未來商業生態需要的領導力進化方向。而關於女性領導力的討論,也是關注如何透過消除性別偏見,釋放更多女性的領導潛能。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男性也可以修煉女性領導力嗎?儘管領導力是中性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男性可以向女性領導者學習,嘗試吸收她們身上的優秀特質,完善自己的管理技能。比如同理心、關懷心和對人際關係的敏感度,都有助於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激勵團隊成員,從而提升團隊的整體表現。胡佳教授也指出,領導力不應侷限於某種性別特徵,而是應該結合個人的優勢和團隊的需求,靈活運用不同的領導風格。
內外兼顧,修煉女性領導力
隨著性別壁壘的消融,關於領導力的討論正從"是否應具備性別特徵"轉向"如何釋放多元潛能",女性領導力的發展也進入了更深刻的階段——它不再停留於特質差異的論證,而是需要系統的方法論支撐。胡佳教授在新書《心性:女性管理者的 8 項自我修煉》中就提出了女性基於自身特質,進行領導力修煉的方法:
首先,需要建立自信與自我認知。自信不僅來自於個人能力的認可,更在於對自我價值的深刻理解。透過自我反思和情緒意識,女性管理者可以識別並克服自我懷疑,也可以設定更清晰的個人和職業目標,不是追求社會期望的成功,而由自己定義目標與成長的路徑。
接下來,發揮關懷心與同理心、培養果敢與決斷力、培育創新與變革思維、提升韌性等都可以幫助女性修煉“方圓兼顧”的領導力。
在向內修煉之外,建立支援網路也是重要的一環。透過與同事、導師和行業專家建立聯絡,女性可以獲得職業發展中的指導,也可以在面對挑戰時獲得情感支援,以更好地應對職場中的不確定性和挑戰。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和社會組織展開相關行動,比如聯合國的 “She Can” 專案,透過專注於培養年輕女性的領導才能,助力她們實現職業理想。部分企業也在積極營造性別平等文化,透過培訓、宣傳等多種方式提升員工性別平等認知,減少隱性偏見影響。
在助力女性領導力發展方面,社會層面的協同支援同樣關鍵。胡佳就提到,提升各領域女性榜樣曝光度至關重要,透過廣泛展示女科學家、女工程師等優秀女性事蹟,能夠有效拓寬年輕一代的職業視野,讓眾多女性清晰瞭解自身職業的發展潛能與多元路徑。同時,政策支援女性創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透過應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為女性創業者提供資源與支援,幫助其實現創業夢想,這不僅有助於女性在經濟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也能為社會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與經濟價值。
領導力的終極目標並非僅僅是管理職位的晉升,更在於正面影響更多人,推動社會進步。高層女性管理者、各行業女性榜樣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能夠讓性別平等成為“常態化”。當越來越多的女性在領導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當女性領導者不再需要模仿男性權威符號,而是以自洽的姿態引領創新,商業文明的進化將真正邁向更包容、更可持續的未來。
劉玥、薛純 | 文
劉玥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新媒體中心策劃總監
薛純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新媒體中心策劃經理
《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聯絡方式
投稿、廣告、內容和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