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9日,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之一的斯隆獎公佈了2025年度最新獲獎名單,全球共126位學者入選,被評為“最有前途的科學研究人員”。
其中,華人&華裔獲獎者共31位,目前雖沒有單獨公佈女性獲獎者資訊,但結合各校官網和新聞報道不完全統計,至少10位女性科學家獲獎!


下滑檢視全部2025年華人獲獎者名單
(資訊來源於網路媒體整理)
再看去年,入選斯隆獎的29位華人科學家中,也有10位是傑出的年輕女性科學家,令人格外振奮!
“女孩可以成為任何想成為的人”,這句話正成為現實!
但與此同時,知乎上仍然有413萬多人在瀏覽和討論“女生在理科的天賦和後天學習能力上是否不如男生?為什麼?”

其中一位網友的回答收穫4.5萬人的點贊。她講述了自己從小到大學習理工科時受到的各種質疑:


截圖來自知乎答主@林為珮
還有一些女孩在周圍的質疑聲中逐漸動搖自己選擇理工科的決心:


截圖來自知乎
甚至一些女孩在偏見中留下了人生永遠的遺憾:

截圖來自知乎某匿名使用者的回答
網友們的真實分享提醒我們:現實的圍欄未完全消失。女生選擇理工科仍面臨著來自家庭、老師,乃至整個社會的刻板印象和偏見。
相較於男生,女生學習理工類專業真的天生處於弱勢地位嗎?
絕對不是!
“女生邏輯思維能力更弱”、“女生空間想象力不行”……在網路上,我們經常能聽到諸如此類,以“生理差異”為藉口而勸退女生學理工科的說辭。
這種說法其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劍橋大學心理學系早在2019年就在《國際精神心理學會雜誌》發表研究:常被誤認為是男性優勢領域的“空間認知能力”,性別差異僅佔群體總變異的2%,且通過後期訓練可完全消除。
“女生天生不適合學理工科”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來源:《國際神經心理學會雜誌》第25卷第10期
羅切斯特大學和卡耐基梅隆大學也曾合作進行過一項研究,觀察3-10歲男孩、女孩學數學時的大腦變化。結果發現刨除社會外界影響,男孩女孩學習數學時,神經系統的活動方式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生理差異決定了女生不適合學理工科是不成立的。

來源:《Nature》DOI: 10.1038/s41539-019-0057-x
既然女生並非“天生不適合理工科”,為什麼相較於男生,女生很少選擇理工科專業和相關職業呢?
世界經濟論壇《2024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顯示,女性在STEM領域的從業人員佔比僅28.2%,在全球資訊科技產業佔比僅28.2%,在人工智慧領域佔比僅22%,嚴重不足。

2016-2024年女性在STEM和非STEM行業中的佔比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曾發表過一份關於教育中性別不平等問題的報告,資料顯示: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等在內的全部O.E.C.D.成員國中,只有14%的女性大一新生選擇了與科學相關的領域,而男性則為39%。
這樣的男女差異,難道是因為女生不喜歡理工科嗎?

有知乎答主總結道:這種錯誤的質疑恰好證明了男女性別的“刻板印象”和“心理暗示效應”。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實驗證實,當女性被暗示“性別影響數學能力”時,測試成績平均下降15%。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顯示,在採用性別匿名評審的數學競賽中,女性獲獎者比例從公開評審的10%躍升至32%。
所以,女性在科學史上的缺席是系統性排斥的結果,並非能力證明。
以計算機領域為例,19世紀首位程式設計師阿達·洛夫萊斯就是女性,1940年代ENIAC程式設計團隊六名核心成員也均為女性,直到1950年代男性主導行業話語權後,女性才被邊緣化。

BBC高分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No More Boys and Girls),也曾做過一場性別養育的研究實驗,參加這場社會實驗的孩子平均年齡7歲左右,正是人生剛開始的階段,而實驗結果也生動闡釋了這位答主的觀點。
在紀錄片中,志願者們總會為男孩遞上空間和幾何形狀相關的玩具,比如樂高、機器人等,而女生最開始拿到的玩具一般都是洋娃娃。

實驗結束後,節目組詢問志願者:“這個女孩有喜歡的玩具嗎?”
志願者則肯定的回答:“她最喜歡洋娃娃”。

大人們帶有偏見的“心理預設”就隱藏在類似分發玩具這樣的細節中,而正是這種區別對待導致了男孩女孩愛好傾向上的差別。等志願者被明白告知這一點時,才終於承認自己錯了。
紀錄片中的實驗其實是真實生活場景的對映。
比起男生,很多女生小時候較少接觸“空間幾何”思維等的訓練,在後續成長過程中也不被周圍的人鼓勵研究“理工”相關的專業,但最後人們卻言之鑿鑿的認定“她不喜歡也不適合”。
這些差距和偏見把一代代的女孩擋在理工類專業和相關職業之外。

美國知名律師和政治家Reshma Saujani為了改變社會對女程式設計師的看法,成立了“Girls Who Code”組織,覆蓋全美超過4萬名女孩。
她曾在自己著名的TED演講《做勇敢的女孩,不做完美的女孩》中表示:“我一直堅信富有創新能力的女性很多,但如果我們不教會她們程式設計,她們就會漸漸變成局外人,失去改變這個世界的資格。”

三個理由力挺你:
女生學理工科前途無量!
美國大學:鼓勵女生進入STEM領域!
早在2017年,特朗普就簽署了兩項與STEM相關的法案,授權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NSF(國家科學基金會)鼓勵更多的女性和K-12階段的女孩學習並進入STEM領域。
而在打破刻板偏見,重塑女性認知上,美國大學也在行動。舉幾個例子:
斯坦福大學:上世紀70年代開設了“Women’s Community Center”,致力於維護學校性別平等,為女生提供各種資源支援,比如女性論壇會議、STEM計劃、實習生計劃、性別公平與爭議峰會等。
學校還專門為女高中生開設了STEM類夏校,比如Science Accelerating Girls’ Engagement(SAGE)、Seeds of Change、下一代女性物理學家計劃(SPINWIP)等。



很多美國大學都有開設類似的社團或組織,比如:
:開設了STEM女性社團(WiSTEM),為女生提供豐富的社交、共同學習、實習就業的機會;
比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開展的ADVANCE計劃
(STEM學術專業中性別平等的組織變革),資助高校開展性別平等研究,透過該計劃,
密歇根大學
優化了STEM學院的晉升機制;
再比如,谷歌設立了“Women Techmakers”獎學金,為所有合作大學的優秀女性學生(包括國際生)提供資金支援,鼓勵女生在計算機、遊戲及相關領域深造。

STEM的投資回報率真的強!


■DHS 釋出的公告中提到:STEM專業名單中的工程學、生物與生物醫學科學、數學與統計學以及物理科學 4 個主要學科領域中,有任何新增專業將自動被納入STEM 指定學位專案清單。
STEM領域從來不缺女性之光!
雖然目前比起男生,女生仍然需要花費更大的努力進入STEM領域學習工作,但是從過去到現在,我們從來不缺在STEM 領域大放光芒的女性代表:
20世紀50年代,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拍攝了DNA晶體衍射圖片“照片51號”以及關於此物質的相關資料,直接推動了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女性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是核裂變現象的重要發現者之一,這項發現直接使得核武器和核電站成為了可能;
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科學家Katie Bouman,被稱為“天才少女“,領導團隊設計的電腦演算法為人類第一張黑洞照片做出了關鍵貢獻。
屠呦呦,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本土科學家,因發現用於治療瘧疾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容易,長征二號F火箭總設計師,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2021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顏寧,傑出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院創世院長,研究成果曾兩度被《科學》期刊評選為十大科學突破……
也許是不同的理由點燃了女生心中追求科研的熱情,但一定是同樣不懈的堅持將她們帶到成功的終點。
未來女生在學習理工科的道路上,可能依然會聽到外界質疑聲音,但誠如顏寧所言,“走上科研道路是我出於主觀的選擇,我是自發的、主動的,不是等待被挑選、被安排的”。
當每一個女孩子都這樣主動、勇敢的追夢,她們在STEM領域的成功最終會匯聚成為一束光,照亮更多女性前進的道路。
女生不一定要選擇理工類專業,但女生絕對有選擇理工類專業的權利。
棕櫚每年都有很多女生學員圓夢美本頂尖名校的熱門理工科專業。僅2025 Fall申請季截至目前:
痴迷理工科的棕櫚學員C同學,在各大理工科競賽都取得優異成績,成功收穫麻省理工學院全美第2的物理學專業;
有非常多興趣愛好,熱愛模擬法庭的棕櫚學員S同學,努力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善校園女性困境,成功拿下哈佛大學生化與分析生物學專業
錄取;
特別熱愛理工科的棕櫚學員H同學,在棕櫚的幫助下把機器人專案做出不一樣的校內影響,錄取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工程學院;
在理工科有自己獨特見解的棕櫚學員Y同學,收穫西北大學全美第11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錄取;
有非常紮實的理工科基礎,同時對心理學也很感興趣的棕櫚學員J同學,錄取了康奈爾大學全美第10工程學院的資訊科學專業
;
非常喜愛理工科,尤其喜歡數學和機械的棕櫚學員Z同學,拿下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錄取……






(僅展示部分Offer)
女孩們正在用行動證明,無論是想成為科學家、藝術家,還是企業家,性別不再是越過的障礙。同時,我們也希望不論男生女生都能清楚,不論文理工商藝,適合和熱愛永遠會給你最好的答案。

——END——
3月9日(週日)上午10點,畢業於斯坦福、深諳理工科申請的棕櫚首席導師Yuman將帶來一場【 STEM:學科科普、申請要求、錄取難度、就業現狀】線上講座。





* 棕櫚大道所有原創文章須授權才能轉載,嚴禁未經授權的轉載、搬運,一經發現違者必究。也煩請廣大家長幫助我們監督和維權,凡告知有效資訊即可獲得留學禮包一份,感謝大家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