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就仁波切:看清現實,才是人生最深刻的成長

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35 篇文章
題圖:文中插圖來自Pixabay
作者:本文節選整理自一諾與明就仁波切的訪談, 整理人:小爻、煤炭愚蠢。
與恐懼作朋友, 讓強盜當保鏢,你敢嗎?
一諾:明就仁波切,你好,非常榮幸有機會採訪你。很多人是透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本書瞭解你的,我看到你在書中寫到了恐慌症的發作以及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和焦慮。我的問題是,既然你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為什麼仍然會有負面情緒?仍然會感到憤怒或焦
明就仁波切我在大概八九歲時有很嚴重的恐慌症,年輕時也十分敏感、情緒化,很容易感到沮喪,當事情不如預期時,我甚至會好幾個星期都高興不起來……這些情緒非常強烈,讓我不能安睡,甚至感到難以呼吸,於是我向父親學習如何冥想。
冥想練習的第一階段是一個美妙的體驗。就好比我們在汙濁的河裡看不見魚,但當河流變得沉靜而清澈,我們就會看見河裡的魚、岩石和木頭等等。實際上魚兒一直就在河裡,只是我們有時看不見。
當我在印度練習冥想的同時,也是在和恐慌感交朋友,恐慌感其實可以用來支援覺知、愛與慈悲、智慧最後我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恐懼。當然,有時我還會感到壓力和恐懼,但我允許它們的存在。我不介意產生更深層次的負面情緒,我始終與覺察、慈悲心和智慧緊密相連,生活本身就是有起有伏,喜憂參半
一諾我曾聽說過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在路上遇到強盜,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妨和強盜協商讓他們做你的保鏢。我認為這就涉及到我們要面對的一條鴻溝以及覺知的過程——從感到恐懼到擁抱它——這是一種心靈上的飛越,我認為這是人們需要跨越的最大的鴻溝,你是如何做到的呢?
明就仁波切這當然不容易做到,我們至少要做到以下三步。
首先,不要一開始就做很多計劃。如果你從來沒有接觸過冥想,一上來就直視恐慌感,當然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我們需要先學習如何冥想,聽著外界的某個聲音或是我們自己的呼吸聲,心中默唸著:“我沒事,一切都很好”,不要與恐慌感強行對抗,要在心裡重複這句話,任其來去。
有的時候我們越是想擯棄雜念,就越會深陷其中。比如我們在心裡一個勁兒地說:“不要想披薩,不要想披薩”,反而會讓自己滿腦子都是披薩。
那麼,怎樣才能不沉迷於紛繁的雜念之中呢,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吸氣——呼氣,每天花 分鐘做這樣的冥想練習,最少堅持一個月。接下來是學會感受身體的重力以及對身體的覺知,這樣的練習再堅持一個月,再之後,我們就可以觀察恐慌感了。
我們會發現,“恐慌”其實是碎片化的,分散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首先被找到的是那些讓人疲憊的、不愉快的覺察,然後才是意識中的影像和詞語,當我們找到了所有這些“恐慌碎片”的時候,也就走出了恐慌的陰霾。
當你看見河,你已在河之外;當你看見山,你已在山之外;當你能看見自己的任何情緒,你已在情緒之外

看清現實, 是人生最深刻的成長
一諾我們的很多讀者都身為父母,他們應該如何讓孩子從小就實現精神上的成長呢?你能給他們一些建議嗎
明就仁波切我們確實應該引導孩子們看清事物的本質,但沒有孩子喜歡被控制、被支配,欺騙更是隻會造成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閡。如果你的孩子喜歡聽故事,那麼你可以給 TA 先講一個關於冥想練習者或關於神蹟的故事,或者講講你自己與冥想建立連結的旅程。這裡要特別指出一點,就是態度一定要溫和。如果你想把自己的家人帶上這條路,首先要讓他們看到你的改變。
一諾很多父母經常控制不住地對孩子生氣,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的父母對你發過脾氣嗎?
明就仁波切我從小跟著我爺爺學讀書寫字,他是個非常和藹的人,我記得有一次他很生氣,但是從沒打過我,我父母也從不打我。
一諾你曾經在書中提到,你父親給你一項任務——去尋找自己的心靈。可以分享一下這個過程嗎?心靈究竟是什麼
明就仁波切這是一種在實踐中一步一步積累出來的體驗,所以我常說,要在生活中覺知。
第一,覺察聲音、呼吸、身體、恐慌和意識的開啟等等,所有這些都可以進行冥想,每種體驗都能成為你的朋友和老師。
第二,找到內心的愛和慈悲。其實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有愛和慈悲心。第一次從老師那裡聽到這句話時,我覺得難以置信——我明明感到了憤怒啊!但即使內心的憤怒還在,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慈悲心。
我們的心靈有 個層次:覺察,愛和慈悲,看見事物如其所是的智慧。如果沒有慈悲心就不會理解,也不會產生智慧。不過至於心靈到底是什麼,我目前還沒有找到答案。
一諾的確,這是一個難以用言語描述的旅程,對大多數人,說起佛教或您這樣的禪修大師,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不接地氣,但事實上佛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把自己想傳授的內容與瑣碎的生活聯絡起來的呢?
明就仁波切我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有壓力、有情緒,有科學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處於憤怒之中時,其之所見的 90% 內容都會被憤怒遮蔽,所看到的僅有 10% 是真相。說到底所有的資訊都來源於我們的頭腦。
2002年開始,我陸續和很多科學家做過一些討論,他們讓我做了核磁共振成像,也針對冥想做了很多研究和實驗,透過這些科學研究,我們發現如果一個辦公室的員工心懷怨憤,那他可能每天都在犯錯,總是與同事、老闆、朋友衝突不斷。即使換了新工作,不好的氛圍也會如影隨形。對此我的建議是冥想,這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所裨益,也會讓我們身邊的人或環境歸復平靜,並讓我們因此更有創造力。
一諾教育通常被認為是積累知識和技能,但我們卻常常搞不懂我們的頭腦和身體如何運作的,這就像我們擁有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卻不知道如何發揮它的最大效用。所以當你說強大的頭腦可以創造現實時,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胡說八道,對此你作何解釋?
明就仁波切日常生活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從三四歲直到十八歲左右都在接受教育那誰在教育我們的頭腦呢? 所謂“大腦創造現實”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是體驗層面的,比如說,一朵花的名字是我們的頭腦命名的,這朵花是被我們的頭腦看見的。
第二層是認知層面的,我說的頭腦,指的是感受、思考和意識。
當我們看這個世界的時候,97% 的資訊來自我們的頭腦,只有 3% 來自外界,我們聽到的、嗅到的、所理解的,都是基於我們頭腦裡已有的資訊,重要的是我們要將如何放下這些預設,看見真相,活在當下。
當我們說“你與你的呼吸同在”時,你知道你正在一呼一吸,這就是事實本來的樣子;恐慌也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包括感受、畫面、聲音等等,這些部分相互依存、不斷變化,這才組成了恐慌
其實不僅僅是恐慌,我們想真正看清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機緣,但我們往往不願面對零散的資訊,而不想去看具體的原因,只想要一個直截了當的結果,但結果不會自己跳出來,我們需要找尋那些零散的碎片並將它們串聯起來,這都是要在我們的大腦裡完成的步驟。 
一諾很多時候人們看見的是幻象,但他們卻稱之為願景或遠見,這樣做只是在愚弄自己。能夠看見真正的現實,才是人生最深刻的實踐。聽說你在尼泊爾開設了一所學校,當你在思考教育的時候,你認為有哪些東西是我們可當作生命的禮物教給孩子的?
明就仁波切我確實思考了很多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年輕的時候,政府在我的家鄉也創辦過學校,但學校的體系並不完善,教師們也沒有受過良好的訓練,無法去上學的孩子們成了街頭混混,酗酒、打架,甚至成為竊賊。
我認為這種情況必須改變。從父親那裡接受的傳統教育讓我獲益頗多,我在考慮如何將這種覺知、愛和慈悲、智慧應用在其他人生場景中。如今在美國學校裡,已經有許多關於正念冥想的課程,那些開始冥想的學生們變得更快樂、更富創造力,他們的生活也變得更成功、更有意義感。如果只講競爭、驅動力,被填充各種知識後收穫一身傷痛,這是非常昂貴的代價。
我希望可以把傳統的教育與現代教育結合起來,讓很多傳統技術重煥生機,這就是我們正在做的事,當然,這是個大課題,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一諾我完全贊同,其中的挑戰是作為教育者的成年人需要先看見真相。否則,許多未被消化的情緒和幻象將以教育的名義植入孩子的教育中。對此父母首先要先學習,要能掌控自己的身體,否則就很難去教孩子,因為教育不僅在於言傳,更在於身教。

面對現實的困境, 冥想與覺察有用嗎?
一諾面對困境,佛陀指出了三條路:第一條路是逃避,第二條路是投降,第三條路則是直面困境。但我認為,對於那些生活在逼仄的環境中的人來說,直面一個由謊言和暴力組成的巨大機器,每個人都很渺小,我們甚至還有可能付出生命或自由的代價。對此,你會給大家給出什麼樣的建議呢?
明就仁波切佛陀說不要對抗你的情緒(比如憎恨、渴求、混亂或恐慌、焦慮、壓抑),你越對抗,它們就會變得更強大。如果你選擇臣服、傾聽、跟隨它們,問題也許仍然存在——有些時候,我們不能立刻改變外界環境,但總能控制我們的頭腦,能夠透過內在的改變來實現轉化。一旦我們改變了心境,常常能創造想要的環境。
那麼如何做到先轉變內在的心境呢?我之前就提到了三種技巧,那就是運用好我們的聲音、呼吸和冥想。
如果你還在學習如何保持心態,那麼記得感受呼吸,記住這點意味著你沒有迷失,一開始你只是跟你的呼吸和聲音在一起,然後與你的身體在一起,再然後,你可以跟情緒在一起。
現在我們可以面對恐慌了,這通常也有四個步驟:第一觀察,第二覺察,第三內觀。做到這些之後,可以再退一步考慮問題,看看情緒的背後是什麼。
最後,當你感到疲倦,不想冥想時,就去休息一下,讓自己放鬆下來。
一諾:可是這與外部環境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有人禁止我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威脅把我關進監獄,你說的這些步驟有什麼用呢?
明就仁波切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處理我們的情緒。知道如何與情緒共處,可以讓我們的頭腦冷靜下來,避免很多錯誤——有時候這可是能保命的!雖然外部的敵人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減弱,但當我們著眼於大局,阻礙就有可能變成機會,問題也會成為創新之法,這種情形一直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當然其中也少不了代價和挫折,但我們永遠不應該放棄。從問題中學習,從阻礙中成長,反而會提升我們的內在智慧和平靜。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覺知、愛與慈悲和智慧,也有技能、天賦和潛力,但問題是我們沒有認識到它們的存在,不知如何與其連線。一旦我們與自己內在的善產生連線,在內心上就獲得了自由。
別忘了,我們自己就是拿鑰匙的那個人。

2025 年一諾京都工作坊火熱報名中,詳情和報名資訊見下,費用包含食宿。希望我們的京都之旅,可以幫你看到一個內心自由的自己。線下工作坊名額有限,早鳥價倒計時 2 天,感興趣的夥伴抓緊報名喲~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