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伯格大法官去世,有四點感想

  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 RBG)大法官去世了,百感交集。對於RBG,在一年多前就寫過了驢黨的悲歌,裡面的內容依然值得閱讀。
  這裡談幾點感想
首先,對金斯伯格大法官的去世表示哀悼。
  作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的成長是一個傳奇。在生活中,她是一個好朋友,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可否認,在數十年的法律工作中,金斯伯格曾經為維護自己和其它女性的權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有些評價特別高,任命她為聯邦上訴法院法官的卡特稱讚她是“正義的燈塔”,提名她為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克林頓,稱讚她是“最高法院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大法官之一”,但這樣話,是否名副其實?
  當然有不同看法,詳見下點
其次,為金斯伯格大法官的激進化感到悲哀。
  1993年金斯伯格被任命為聯邦大法官時,是以溫和左派的面目出現。她也多次表示,追求“性別平等,讓女性在法律上獲得和男性一樣的權利和機會”,不是要為女性爭取特權。
  但左派的觀念源頭有問題,對平等的理解是抽象的、物化的。為了消除人類頭腦中的偏見,他們渴望統一思想,於是政治正確氾濫。從溫和派到激進派,從平權到特權,成為左派思維的必由之路。
  金斯伯格在成為大法官後,脫離普通法的觀念源頭,把自己當成指導女性和人類幸福的神,試圖強行消除男女差異、製造一個男女平權的理想社會,走到了“為反對而反對”的狀態。
  最明顯的例子,金斯伯格作為一名資深法律工作者,和很多女權鬥士一樣,表現出來明顯的雙標。她對川普多年前在娛樂界的一句低俗句子揪住不放,卻無視拜登同志從政時一貫到處揩油的鹹豬手,只能用虛偽來解釋了。

  在2016年大選時刻,金斯伯格更是不顧大法官的基本職業操守,公開表態反對川普當選,揚言要搬離美國。結果出來後,金斯伯格和那些裝清純的好萊塢明星一樣,啞口無言。
  如此激進的金斯伯格,在大法官這個職位越努力,對社會危害越大。
第三,川普可以光明正大的提名新任大法官。
  看到很多文章,口口聲聲說現在川普不宜匆忙提名,理由是2016年參議院“阻撓”奧巴馬任命大法官,說還是把任命的機會留給下一任總統更合適。這種雙標的說法,是專門忽悠不動腦子的人。
  美國的權力架構追求制衡,制衡的目標,是抑制人性之惡、防止特權。所以,大家都要遵守共同的規則。聯邦大法官的任命流程,是總統提名,參議院確認。
  2016年共和黨主導參議院,反對奧巴馬提名是參議院正常的職權。現在依然是共和黨主導參議院,支援川普提名依然是參議院正常的職權。
  總統、參議院正常行使自己的提名、批准職權,正大光明,理直氣壯。
第四,聯邦最高法院中的保守派越多越好。
金斯伯格去世,這給了現在的聯邦最高法院迴歸正途的機會。近些年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結果通常是5:4。這個數字體現了社會觀念的撕裂,也深層次反應了人口比例的變化。
  美國特有的政治架構,無論是規定聯邦大法官永久任職,還是選舉人票制度、參眾二院分選分立,都為了隔離歐洲大陸式民粹的衝擊和動盪,體現了美國與歐洲大陸的明顯差異。
  從理論上說,聯邦最高法院的九長老最好都是保守的右派,這既是先賢立憲的初衷,也是MAGA的基石。希望在下一個四年,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比例能夠變成6:3,甚至7:2。
  在華人圈,以鐘錶思維看社會很氾濫,意思是選舉就象鐘錶,一會兒象黨上臺,一會兒驢黨上臺,制度完美。換個另外的表達,就是認為自己不左不右,既反極左又反極右。此類假想自己是中庸的完美狀態,體現了對公共政治的無知。
  社會建設的根本問題,就是群體的觀念問題。人們觀念的差異,表現出不同的社會認知能力。左右的差異,本質就是思維深度的問題。
  舉個例子,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就是餓了哭著要奶吃的幼稚態,需要在精神和物質上都依靠父母生存。這種無行為能力、無法對自己言行負責的狀態,就是極左。
  隨著年齡增長,透過學習反思,思維不斷深化。有的人能夠慢慢成長,脫離對外界的依賴成為自立自律的人。也有的人始終停留在幼稚態,把希望寄託於他人,把責任歸結於他人。
  右是RIGHT是成長是智慧。放心吧,人的思維有限,到不了極右。

後記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永久職位,他們透過重大案件的判決,對全人類都產生影響。其位高權重,甚至超過總統。
  大法官能否守住自己的邊界,不要把自己當作指導人類幸福的上帝,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挑戰。
  正如安東尼·斯卡利亞大法官所說“最高法院的職能,就是公正、忠實地解釋憲法、法律的含義,使之符合立憲者或國會立法者的意圖。最高法院的職能就這麼簡單,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我並不認為我們是社會變革的引領者,我們也不是歷史車輪的推動者,我們的工作只是為前人的立法提供解釋。”
  在多元平均主義氾濫的年代,有多少人能夠理解斯卡利亞的意思,明確職責的邊界,不去僭越自己的角色呢?讓我們重溫那句振聾發聵的話:The road to hell is always paved by good intentions。
  通向地獄的路,總是由善意鋪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