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城裡人的傲慢

今天,讀到一篇很噁心的文章。
文章的意思是,不讓城裡人去農村買宅基地,是禁止資本收割,是為農民守住了最後的兜底線。
很長時間以來,這類的觀點很有市場,這些人,長期打著為“農民好”的旗幟,在宣揚這類觀點,他們反對農村的土地出售,包括宅基地,包括耕地,但背後反應的卻是這些城裡人無比傲慢的嘴臉。
這種傲慢來自對於農民這一群體長期的歧視、貶低和汙名化。
失地農民會如何?是這些人論證這些觀點的主要依據。
他們說,農民若是失去了土地,就會變成流民,就會四處作亂,甚至威脅社會秩序,他們引用某些歷史學家架構的古代土地兼併後流民四起的敘事來證明這一點。

這種觀點,就是在歧視農民。

今天中國城市裡的人,很多人甚至沒有任何不動產。他們在這個城市生活不過就是租房,他們成為流民了嗎?在發達國家,接近50%的人沒有自己的不動產,他們成為流民了嗎?
為什麼中國農民沒有不動產,就會成為流民呢?

這種歧視無非是在說,農民沒有知識,沒有技能,他們萬一失去了土地,就沒有生存技能 了,他們就會去偷去搶。

放你孃的狗屁!

中國的農民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勤奮的一群人,他們可以忍受一天十二小時,全月只休一兩天的工作,改革開放之初,大量的外資加工廠裡,清一色的農民工。

只要有工作機會,中國農民就不會拒絕,再苦再累的活,他們也幹。

今天城市裡,最苦最累的活,是誰幹的?清潔阿姨誰在幹?餐廳一月只休兩天,誰在幹?搬家公司誰在幹?騎手誰在幹?

絕大部分,依然是出身農村的普通人。

在九十年代末啟動的國企改革中,國企下崗工人,失去了國家鐵飯碗後,在地上哭天搶地,要求政府承擔起責任。

但下崗這個詞,是當時城裡人的專有名詞。

農民工在沿海打工,他們不下崗嗎?企業不倒閉嗎?不裁員嗎?他們會跑到大街上去叫去鬧嗎?不會,他們馬上換一個工廠上班。

而城裡的下崗工人們,聽著劉歡的重頭再來,拿著各種政府補貼要搞個體創業,最後他們的工齡全部視為已交社保,享受退休保障。

哪一個族群,更具備有自我負責的精神呢?誰在困難面前,只想靠自己努力改善困境呢?

憑什麼認定農民失去了土地,就會搶會偷?

今天的城裡人,的確不少家庭有房子,大城市沒有,小城、縣城也有一套。但是,這個房子,與農民的土地不是一回事。

城裡人的房子,叫資產。但農民的宅基地呢?長期以來,只有一個使用權,只是一個不用交租的租客。

有產者有恆心,有產者還有風險抵禦能力。

只要城裡的房子是資產,那麼,遇到極端困難時,這個房子可以抵押,可 以出售,可以換來錢,可以去創業,去還債,去救命,因為,這是真實的私有財產。

農民呢?

農民遇到大病,很多人就默默回家等死了,因為兜裡只有那點現金。他們的土地和房產,不是資產,不能賣。
這一事實說明了,農民就是無產的,就是一貧如洗的,就是毫無風險抵禦能力的。在一個社會透過制度製造無產者,難道有利於社會的長治久安嗎?

不少城裡人,只要有套房,那麼,養老是安心的。哪怕沒有退休金,把房子賣掉,也能過一個不錯的晚年。

但農民可以嗎?

可是傲慢的城裡人說,不讓你賣地賣房,是為了給你兜底。

病死,你也不能賣!這是真的兜底嗎?

還是你在防著農民,用土地吊著他,不讓他進城,怕他成為流民呢?

如果真的實踐這些人的理念,那九成以上的城裡人,也只有一套房,這套房要賣掉了,他們也會變成流民的,也要上街偷搶的。

邏輯一致的話,是不是也要禁止城裡人賣房子呢?你可以買,但不能賣,為了你好啊。

顯然,傲慢的城裡人不這麼想,他們認為,我們有知識有技能,沒房我們也可以租房,也會講體面,不會偷不會搶。

如若真有人提出這種建議,他們會反駁說:我知道我要怎麼處理我的資產,何必要你替我操心。

但他們認為,農民就是低智動物,他們沒有理性,只要可以賣,就一定賣地去賭錢,然後中國產生一大批沒有任何資產的流民。

他們在骨子裡認為農民,就是不具備完整心智的人,而他們這些城裡人則有充分的理性。

這種刻骨的歧視,深深地刻在了這些城裡人的心中。

可是,中國農民,在這四十年改開之中,創造了最為輝煌的經濟成就。

不管是高速公路,高鐵,電網,快遞,外賣,汽車產業,電子產業,傢俱產業,建築業,基本上都是由農民工為主力的群體在支撐的。

他們不僅有理性,並且,實際生產率遠遠高於很多吃財政飯、或拿福利的城裡人。特斯拉上海工廠人均生產率,高過了加州工廠,是全球第一。

哪怕比亞迪要想在海外建廠,雖然有更低工資的巴西工人,但他們依然要花一年近二十萬的薪水,從中國僱傭大批的中國農民工。

甚至中國遠洋船上的大部分船工,也是從農村來的,撐起了幾十萬億的進出口,這麼一群人,居然被這些傲慢的城裡人認為沒有理性。

他們更是荒唐地認為,中國農民,就應該回到農村去住。

給一個兜底的意思是,你要是失去勞動能力了,就去農村吧,那裡物價低,可以自己種菜,消費低,幾百塊就可以活了。

更好的醫療呢?養老設施呢?城裡人享用的老年大學呢?便利的超市呢?優質的教育呢?

這些人認為農村人不配過這種生活。

只能回到偏遠的農村,過著最低質量的生活。憑什麼呢?城市的繁華有農民工的貢獻嗎?憑什麼只能你享用?

可以說,中國偏遠地區的農村,以城市人的標準,是永遠不可能去居住的,交通不便,村莊敗落,沒有醫療教育,沒有超市,農民憑什麼一生都住那裡去?

這些人長期還在說,農民們有地啊,是享受了福利的,地就是福利。

真應該讓這些人去種種地。

地裡自己會長東西?你知不知道,農業生產是一種企業行動?他需要預測市場需求,需要投入種子、化肥、農藥、勞力,機械,碰到市場行情變化,就要大量虧損。

這些年,多少農民的農作物爛在地裡,都不值得收割,因為收割的費用高於賣價。

這是福利嗎?即使是有政府的補貼,大量的農民種地一年的收入,不足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

把這些人在城裡的房子沒收了,退休金沒收了,趕到農村去,種個兩年地,他們才會明白,偏遠地區的農民根本沒有任何福利可言,有的只有辛酸和貧困,以及工作到死的命運。

農民唯一的出路,不在農村,而在城市。

而要進入城市,農民需要資金,那些他們用不上的宅基地,耕地,都應該成為他們的財產,只有這樣,才會讓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成為和城裡人一樣的市民,享受便利的交通、高質的醫療教育,和方便的生活。

而那些耕地,則應該讓少數人可以集約化耕種,才能讓農業企業化、產業化,小農生產,是永遠低效的。

今天,新一代的農村年輕人,來到城市後,是不可能回農村的。

現實是,中國已經有大量的農村完全衰敗了,成為無人村了,或老人村。

無數的房子倒塌,土地閒置,沒有為農民創造一分錢收入。

到了這種地步,這些人打著為他們好的名義,不肯讓他們賣土地。
可見,他們的傲慢是刻到骨子裡去了。

當然,從政策層面上來說,真正影響農村產權改革的是土地財政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形成地方政府這個供地方與農民這個供地方競爭的問題。

地方政府賣地其實是一種壟斷行動。但這也證明了,地方政府可以買地可以賣地,所謂農民的地不能賣,這一說法早就破產了。

如果不能賣,為什麼地方政府有時還要強拆?逼著人家賣?難道在地方政府買地後,農民就不是失地農民了嗎?

有人說,地方政府買會給農民買社保,會管農民。可你知道嗎?地方政府買完地後,賣給企業,並獲取差價,增加財政收入。由此可知,企業的出價,遠遠高於地方政府給失地農民的補償。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說,要支援農民有財產性收入。

如果土地是農民自己的,有權自由處置,那麼,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會讓無數農民受益的。
那些拆遷戶,就是龐大的受益群體。
雖然一部分差價被地方政府拿走了,但是很多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遠高於城裡的普通人。
甚至拆二代,成為了婚戀市場上的香餑餑。
一邊集體羨慕拆遷戶,一邊說農民不能賣地否則就會不利於他們,這是什麼腦子才會如此雙標和愚蠢?

面對著龐大的這一群富裕的賣地農民,還要相信,賣地會讓農民成為流民,真是無知又愚蠢。

他們肯定要反駁了,那是城郊的。偏遠的就賣不了多少錢了,但偏遠的農村,是一個追求生活越來越好的中國農民應該生活的地方嗎?

你怎麼不去呢?

中國經濟,如果能突破土地產權限制,可以說,將迎來又一輪大發展,只可惜,由於土地財政的約束,以及這些蠢貨的觀念,讓土地這個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得不到解放。

資源主要由市場來配置, 這一句話寫入檔案多年了,土地就是最重要的資源,什麼時候能實現這一目標呢?

我們還在等。.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