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心報道
機器之心編輯部
思維鏈引發的戰爭。
眾所周知,微軟是 OpenAI 的主要支持者,為其投入了巨資,而且在自家系統與服務中廣泛部署了 GPT 系列大模型。
但隨著近期 AI 技術的突破、雙方的分歧加劇,微軟正開始在 AI 賽道上加碼。據知情人士透露,微軟已經開發內部人工智慧模型以與 OpenAI 競爭,這一戰略性舉措的目標是直接替代 OpenAI 的 o1、o3-mini 等核心模型,更標誌著這對曾經的「黃金搭檔」正在走向技術競爭的新階段。
據外媒 the Information 報道,目前微軟正在測試 MAI(Microsof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模型在各種任務中執行的效果,包括 Copilot AI 智慧助手。Copilot 旨在作為通用助理處理廣泛的使用者問題,併為處理文件或進行電話會議的人員提供具體建議。

除了加大力氣推動自研模型之外,據說微軟還在測試來自 xAI、Meta、Anthropic 和 DeepSeek 的替代 AI 模型,進而為 Copilot 中的技術賦能。由於近期的技術突破,業內很多大模型已擁有了強大的語言建模與推理能力,可以處理更復雜的查詢並展示出類似人類的問題解決能力,可應用於更廣泛的商業級應用場景。

微軟已向 OpenAI 投資超過 130 億美元,並提供了大量算力支援,與之相對的是可獲得 OpenAI 的部分收入分成,以及技術的使用權。儘管微軟與 OpenAI 的長期合作使其在前景巨大的人工智慧競賽中佔據了先發優勢,但該公司一直致力於降低對 OpenAI 的技術依賴。
據知情人士稱,去年秋季兩家公司的一次視訊會議上,Mustafa Suleyman 要求 OpenAI 提供關於其最新 AI 模型 o1 的詳細技術文件,尤其是模型在回答使用者問題前的「思維鏈」推理過程。
然而 OpenAI 拒絕透露這些核心機密,這讓 Suleyman 十分不滿,甚至在會議中直接提高嗓門,指責 OpenAI 未履行合作協議,最終憤怒地提前結束通話。

微軟 AI 部門負責人 Mustafa Suleyman。
合作中的摩擦暴露了微軟與 OpenAI 之間的矛盾。微軟的 AI 工具依賴於 OpenAI 提供的先進技術,但該公司不願長期受制於人。因此,Suleyman 需要在維持合作的同時讓微軟 AI 業務實現獨立發展。
為此,Suleyman 加碼了微軟自身的 AI 研究團隊,由他的副手 Karén Simonyan 領導,專注於開發 MAI 模型。
行業觀察指出,由 Mustafa Suleyman 領銜的微軟 AI 部門已取得關鍵突破:MAI 系列模型在通用基準測試中達到了與 OpenAI、Anthropic 頂尖模型相當的效能水平。
值得關注的是,該研究團隊正透過思維鏈技術(Chain-of-Thought)提升大模型對複雜問題的處理能力,透過這種顯式生成中間思維步驟來提升推理能力的方法,使得 MAI 在技術路線上與 OpenAI 形成差異化競爭。

目前微軟已啟動 MAI 模型在 Copilot 產品中的替代測試,相較於此前輕量級的 Phi 模型,新一代 MAI 在引數量級與場景適應性方面實現顯著躍升。
微軟還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 MAI 的 API,讓外部開發者能夠將微軟 AI 模型整合到自己的應用程式中。一旦新的服務上線,微軟與 OpenAI、Anthropic、DeepSeek,可能將會成為直接競爭對手。
參考內容:
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microsofts-ai-guru-wants-independence-from-openai-thats-easier-said-than-done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3-07/microsoft-creates-in-house-ai-models-it-believes-rival-openai-s
© THE END
轉載請聯絡本公眾號獲得授權
投稿或尋求報道:[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