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和OpenAI,是如何漸行漸遠的?|亮馬橋小紀嚴選

小紀有話說:
不久前,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The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CMA)正式批准了微軟對 OpenAI 的 130 億美元投資,給這一備受關注的科技合作關係蓋上了合規的印章。但這對剛剛獲得一位“長輩”認可的伴侶,似乎已經貌合神離。
據報道,微軟已開始秘密打造自己的 AI 模型,而 OpenAI 也積極尋求其他投資方和計算資源提供商,雙方正悄然為可能的分道揚鑣做準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DeepTech深科技」

從親密無間到戰略疏離

2019 年 7 月,微軟向當時仍是非營利組織的 OpenAI 投資 10 億美元,在當時這筆投資被視為一種相當前瞻性的戰略押注。協議約定,微軟將成為 OpenAI 的獨家雲提供商和“首選商業化合作夥伴”,而 OpenAI 則承諾將其服務遷移到 Azure 雲平臺。
圖丨2019 年,OpenAI 的聯合創始人 Sam Altman(左)和微軟執行長 Satya Nadella,正是這一年兩家公司開始合作(來源:Microsoft News)
這一夥伴關係迅速擴充套件。2020 年 5 月,微軟為 OpenAI 構建了一臺專用的 Azure AI 超級計算機,擁有超過 28.5 萬個 CPU 核心和 1 萬個 GPU,網路頻寬達 400 Gbps,在當時全球超算排名中位列前五。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當時稱讚道:“微軟打造了我們夢想中的系統”,這極大加速了 OpenAI 的模型訓練程序。
合作的第一個重大成果在 2020 年 9 月出現,微軟獲得了 GPT-3 大型語言模型的獨家授權,可將其技術用於自家產品和服務。2021 年 6 月,這一合作關係取得了首個面向消費者的重大突破:GitHub(微軟旗下)推出了 AI 程式設計助手“GitHub Copilot”,由 OpenAI 的 Codex 模型提供支援。同年 11 月,微軟推出 Azure OpenAI Service,將 OpenAI 的先進模型作為 Azure 認知服務提供給企業客戶。
其中尤其關鍵的節點是 2023 年初。在 ChatGPT 掀起全球 AI 熱潮後,微軟宣佈與 OpenAI 進入“第三階段”戰略合作,追加約 100 億美元投資。據報道,這一交易使微軟持有 OpenAI 約 49% 的股權,並有權在收回投資前獲取高達 75% 的利潤分成。更重要的是,微軟獲得了 OpenAI 技術的獨家商業化權利,這直接促成了微軟產品線的全面 AI 化:新版必應搜尋引擎和 Edge 瀏覽器集成了類 ChatGPT 功能,Microsoft 365 辦公套件內建了基於 GPT-4 的 Copilot 助手。
正是這一時期,Sam Altman 將與微軟的合作稱為“科技界最佳基友情”(Best Bromance in Tech),而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則將這一關係描述為對 OpenAI 的“深度投入”。表面上,這是一場完美的聯姻:微軟擁有資金和計算基礎設施,OpenAI 擁有頂尖 AI 人才和技術。然而,隨著雙方各自的野心和戰略需求發生變化,這種和諧的平衡開始動搖。
2023 年 11 月,OpenAI 董事會突然解僱 Sam Altman,理由是他“在與董事會的溝通中不夠誠實”。這一決定震驚了整個科技界,也讓微軟高管措手不及。據知情人士透露,微軟 CEO 納德拉對這一事件感到震驚,並私下表達了對 OpenAI 穩定性的擔憂。
圖丨OpenAI 解僱 Altman 的公告(來源:OpenAI)
在微軟等投資方的強力干預下,Sam Altman 在幾天後重返 OpenAI,但這場風波對兩家公司的關係造成了難以彌合的裂痕。微軟雖然在危機後獲得了 OpenAI 董事會的無投票權觀察員席位,但據《紐約時報》報道,微軟董事會開始對公司的 AI 戰略過於依賴 OpenAI 表示擔憂,並向納德拉施壓,要求調整策略。
資金與算力之爭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裂痕。OpenAI 的財務狀況遠不如其估值光鮮:據紐約時報 2024 年 10 月的報道,OpenAI 預計 2024 年將虧損 50 億美元,其計算成本預計到 2029 年將飆升至每年 375 億美元。在這種壓力下,OpenAI 多次嘗試重新談判與微軟的排他性協議,希望降低算力成本並獲得從其他供應商購買計算資源的自由。
Sam Altman 還向納德拉請求額外數十億美元投資,但在 Sam Altman 被短暫解職後,微軟重新考慮了這一請求。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儘管 OpenAI 繼續要求更多資金和計算資源,微軟卻不再輕易鬆口。
於是,OpenAI 開始積極擴大其投資方陣容,試圖降低對微軟的依賴。據報道,OpenAI 一直在與蘋果、英偉達和阿聯酋控制的科技投資公司 MGX 等機構討論戰略投資。2024 年 10 月,OpenAI 完成了 66 億美元的融資,估值達到 1500 億美元,投資方包括 Thrive Capital、英偉達、阿聯酋主權財富基金 MGX 等,微軟雖然參與了此輪投資,但其主導地位已不如從前。
而真正的轉折點,是 2025 年年初賺足眼球的“星門”(Stargate)計劃。
2025 年 1 月,在特朗普總統就職僅兩天後,OpenAI、軟銀、Oracle 和 MGX 在白宮宣佈啟動這項宏大計劃,這是一個預計投入高達 5000 億美元的資料中心專案,旨在為 AI 提供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微軟也宣佈“參與”其中,其 Azure 雲計算每年投資 800 億美元用以建設資料中心,給 OpenAI 提供算力服務。但其實,這一支出只是微軟在本財年用於建設資料中心的總支出,而非屬於“星門”專案。
實際上,“星門”計劃最早的想法,是由微軟和 OpenAI 共同提出,在 2023 年,他們曾討論過建造一個耗資約 1000 億美元的超級計算機,計劃於 2030 年左右建成。微軟內部將該專案稱為“水星”(Mercury),而 OpenAI 則將其稱為“星門”。然而,到 2024 年上半年,Sam Altman 對微軟的建設步伐感到不滿,開始尋找替代方案。
2024 年 6 月,OpenAI 抓住了一個關鍵機會。埃隆·馬斯克的 xAI 此前曾與 Oracle 和資料中心開發商 Crusoe 商談在德克薩斯州阿比林市建設站點,但馬斯克突然決定自建資料中心。Sam Altman 迅速接手這一專案,將其作為“星門計劃”的第一個站點。於是,Oracle 開始與 Crusoe 合作為 OpenAI 開發該站點。
圖丨阿比林資料中心(來源:Crusoe)
根據 OpenAI 向投資者透露的預測,到 2030 年,“星門計劃”將支援 OpenAI 75% 的計算力需求,這將從根本上扭轉當前主要依賴微軟提供算力的局面。OpenAI 和軟銀各自承諾向專案投入 190 億美元,換取約 40% 的經濟權益,Oracle 和 MGX 則提供了另外約 70 億美元,其餘資金將來自其他投資者和債務融資。
“星門計劃”的啟動標誌著 OpenAI 與微軟關係的重大變革。據報道,微軟最初只是將阿比林交易視為一次例外,但有些事情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Sam Altman 很快確定 OpenAI 需要更多的計算叢集來開發超越人類表現的 AI。2024 年 10 月,OpenAI 首席財務官 Sarah Friar 告訴同事,公司已在考慮為資料中心籌集債務,無論是否有微軟參與。
隨後,兩家公司就合作關係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協商,包括微軟作為 OpenAI 獨家雲提供商的地位。2024 年 12 月底,兩家公司修改了協議,刪除了與雲相關的排他性條款,這意味著 OpenAI 可以自由尋求其他雲服務提供商。2025 年初,雙方還就未來合同中微軟向 OpenAI 收取的算力費用達成了降價協議。

圖丨在二者合作關係調整後,外界猜測兩家公司關係已經不復往常,於是 Sam Altman 在 X 上釋出與納德拉的合照作為回應(來源:X)
儘管如此,微軟仍保留了重要的商業利益。微軟繼續持有 OpenAI 約 49% 的股權,有權獲得高達 75% 的利潤分成,並保留了使用 OpenAI 智慧財產權的權利。納德拉將這一變化視為一種平衡,使微軟能夠繼續從 OpenAI 的新模型中受益,而無需承擔建設大型 AI 訓練叢集的全部成本。

微軟的 AI 獨立計劃

不過,面對 OpenAI 不斷增長的成本和不確定性,微軟還是早已開始實施降低依賴的戰略。2024 年 3 月,微軟以至少 6.5 億美元的價格“挖走”了 AI 創業公司 Inflection 的大部分員工,該公司前執行長兼聯合創始人 Mustafa Suleyman 被任命為微軟消費者 AI 部門的負責人。
圖丨Mustafa Suleyman(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Suleyman 肩負雙重使命:一方面繼續與 OpenAI 保持合作關係,另一方面為微軟打造能夠替代 OpenAI 技術的自研產品。而這也是微軟謹慎態度的一個縮影:既不想完全切斷與 OpenAI 的聯絡,又不願過度依賴這一合作伙伴。
Suleyman 領導的團隊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據最新報道,該團隊已開發出代號為“MAI”的 AI 模型家族,在內部基準測試中展現出與 OpenAI 和 Anthropic 等行業領導者產品相當的效能。此外,他們也在開發 o1 類的“推理模型”(reasoning models)。
微軟已經開始嘗試將這些 MAI 模型替換掉 Copilot 中的 OpenAI 模型,並考慮在今年晚些時候以 API 形式釋出 MAI 模型供外部開發者使用。這將使微軟直接與 OpenAI 的 API 服務形成競爭,標誌著雙方關係從純粹的合作伙伴向潛在競爭對手的轉變。
“微軟不能只依賴 OpenAI 技術,否則可能會被甩在後面”,投資銀行 D.A. Davidson 分析師 Gil Luria 表示,“這是一場真正的競賽——而 OpenAI 可能不會贏。”
另外,微軟已開始多元化其 AI 供應鏈。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在 Suleyman 的指導下,微軟正在測試來自 Anthropic、馬斯克的 xAI、DeepSeek 和 Meta 等公司的模型,作為 Copilot 的潛在替代品。這種“多廠商”戰略明顯是為了降低對 OpenAI 的依賴風險。
隨著雙方各自推進自立計劃,雙方工作關係也變得日益緊張。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去年秋天,Suleyman 在與 OpenAI 和微軟高管的視訊通話中,要求 OpenAI 員工解釋其最新模型 o1 的運作原理,尤其是其“思維鏈”(chain of thought)技術。
當 OpenAI 未能提供詳細技術文件時,Suleyman 提高嗓門,告訴包括時任 OpenAI 首席技術官 Mira Murati 在內的 OpenAI 員工:“你們沒有履行與微軟協議中的義務!”通話隨後突然結束。
據知情人士透露,一些 OpenAI 員工指責微軟沒有提供足夠的計算能力,甚至抱怨如果另一家公司率先創造出與人腦匹敵的 AI,那將是微軟的責任,因為它沒有給 OpenAI 需要的計算能力。
有意思的是,OpenAI 與微軟的合同中包含一個條款,規定如果 OpenAI 構建出通用人工智慧(AGI),微軟將失去對 OpenAI 技術的訪問權。這一條款最初是為了確保像微軟這樣的公司不會濫用這種未來機器,但如今,OpenAI 高管將其視為獲取更好合同的途徑。說到這,我們或許可以理解 OpenAI 對 AGI 那種近乎狂熱的執念的部分原因了。
圖丨耐人尋味的是,納德拉最近表示“AGI(這種說法)毫無意義”(來源:The AI GRID)
不過,微軟構建自己 AI 能力的努力並非一帆風順。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Suleyman 加入微軟後迅速重組了公司內部 AI 團隊,將以前分散在不同部門的 AI 專案整合到一個新單位,由其 Inflection 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官 Karén Simonyan 領導。
這一重組引發了一系列高層離職。僅在 Suleyman 加入幾周後,時任必應(Bing)CEO 的 Mikhail Parakhin 就辭職離開微軟,據說他對失去對必應業務的控制權感到不滿。去年 8 月,在微軟工作十多年的 Misha Bilenko 和 Saurabh Tiwary 也離職加入谷歌。
去年 10 月,微軟 Phi 模型的首席研究員 Sébastien Bubeck 離開 Suleyman 的部門,隨後完全離開微軟加入 OpenAI,並已吸引多名前微軟研究人員加入他的團隊。
似乎,Suleyman 與微軟原有 AI 的技術和文化之間的磨合都不那麼順利。據參與這項工作的人士透露,在 Suleyman 的領導下,微軟至少進行了三次大型模型訓練,每次花費數百萬美元,但都未能產生理想結果。
Suleyman 和 Simonyan 認為問題出在 Bubeck 練 Phi 模型使用 AI 生成資料的方法上,而 Bubeck 則認為問題出現在訓練過程的後期階段。這種技術分歧最終導致 Bubeck 離開 Suleyman 的團隊。
儘管如此,Suleyman 的團隊最終在過去幾個月取得了突破。他們開始使用類似 OpenAI o1 模型的“思考鏈”推理來提高輸出質量,克服了由訓練資料引起的問題。然而,挑戰依然存在:過去兩個月,OpenAI 已釋出了更強大的 o3 推理模型和 GPT-4.5 的預覽版,微軟仍在努力追趕。

“基友情”將走向何方

微軟與 OpenAI 關係的變化實際上也是如今人工智慧領域一種現象的寫照:一方面,科技巨頭控制著開發尖端 AI 所需的計算資源和資金;另一方面,專注 AI 研發的初創公司掌握著頂尖人才和創新技術。這種不對稱的相互依賴關係註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OpenAI 在過去一年中一直在努力降低對微軟的依賴。今年 2 月,英國 CMA 在批准微軟投資 OpenAI 的決定中專門提到“減少 OpenAI 對微軟計算依賴的夥伴關係近期發展”對其決定有特別貢獻,這顯然指的就是“星門”專案。
與此同時,監管環境也在不斷變化。除了英國 CMA 的調查外,歐盟和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也對微軟與 OpenAI 的關係進行了審查。2025 年 1 月,FTC 在一份市場研究報告中表示,大型科技公司與 AI 初創公司的合作關係引發了反壟斷擔憂,可能“造成阻礙,剝奪初創公司關鍵 AI 投入,並洩露可能破壞公平競爭的敏感資訊”。
從微軟的角度看,減少對 OpenAI 的依賴不僅是戰略需要,也是對監管風險的規避。透過構建自己的 AI 能力並與其他 AI 供應商建立關係,微軟可以在未來面對監管機構時更有力地論證市場競爭的多元化。
更廣泛地看,微軟加大對自研 AI 的投入也反映了其對與谷歌、亞馬遜和 Meta 等科技巨頭競爭的戰略考量。谷歌已經透過 DeepMind 和 Gemini 系列模型在 AI 領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亞馬遜正在推廣其 Bedrock 服務和 Claude 等合作伙伴的模型,Meta 則開源了 Llama 系列模型。在這種競爭環境下,過度依賴單一外部合作伙伴對微軟而言風險太大。
微軟與 OpenAI 的商業關係遠比表面上看起來複雜。微軟持有 OpenAI 約 49% 的股權,並有權獲得高達 75% 的利潤分成,直至收回其投資。然而,OpenAI 的鉅額虧損使這一安排在短期內無法為微軟帶來實質性回報。
在這種背景下,微軟和 OpenAI 都面臨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壓力。微軟透過開發如 Phi 系列等小型高效模型來降低成本,而 OpenAI 則透過擴大投資來源和尋找更多計算資源供應商來分散風險。
儘管如此,雙方的排他性協議將持續到 2030 年,這意味著無論表面關係如何變化,兩家公司在未來五年內仍將在商業層面保持緊密聯絡。微軟首席財務官 Amy Hood 就表示:“當我們雙方都成功時,我們才能共同成功。所以我認為大家都在規劃十年或二十年後會發生什麼。這對我們雙方都很重要。”
從 2019 年的首筆 10 億美元投資,到今天的 130 億美元深度繫結,微軟與 OpenAI 的關係已經從單純的投資者與被投資方,演變成一種相當複雜的關係。
Amy Hood 最近的一句話或許最能概括這種關係的本質:“我們對擁有 OpenAI 的領先模型感到非常自豪。但我們也有其他模型,包括我們自己構建的模型,以確保有選擇。”也就是說,微軟認可與 OpenAI 的合作價值,但也不會將所有賭注都押在單一合作伙伴身上。
如今,再用 Sam Altman 嘴裡的“科技界最佳基友情”來描述這兩家巨頭的關係,恐怕已經不再完全準確。它將如何演變仍有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兩家公司都已開始為可能的分道揚鑣做準備。
參考資料:
1.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microsofts-ai-guru-wants-independence-from-openai-thats-easier-said-than-done?rc=ulenge
2.https://www.theinformation.com/articles/why-sam-altman-joined-forces-with-larry-ellison-and-took-a-step-back-from-microsoft?rc=ulenge
3.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3-07/microsoft-creates-in-house-ai-models-it-believes-rival-openai-s
4.https://gizmodo.com/microsofts-relationship-with-openai-is-not-looking-good-2000573293
5.https://www.ft.com/content/8f7fcaaf-2ae0-4c2f-a016-6f51d2f83cba
6.https://www.nytimes.com/2024/10/17/technology/microsoft-openai-partnership-deal.html
*頭圖及封面圖來源於“ivy”。
溫馨提示:雖然我們每天都有推送,但最近有讀者表示因平臺推送規則調整,有時候看不到我們的文章~
歡迎大家進入公眾號頁面,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點亮⭐️,收藏我們的公眾號,新鮮內容第一時間奉上!
*文章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