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王煜全在特訓營直播中提醒大家:OpenAI與微軟的合作存在風險。
2024年,關於微軟與OpenAI合作會破裂的分析越來越多,在各路媒體報道中這兩家公司似乎已經劍拔弩張。
今天我們綜合了The information的最新報道,微軟CEO最新訪談等資料,和大家一起分析他們未來會走向何方。
相信讀完你一定會有新的收穫,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未來趨勢,歡迎點選文首入口加入前哨科技特訓營。
本週四王煜全帶來了【解讀2025宏觀訊號】專題直播,解讀了“美聯儲降息減緩為什麼已經不重要”“中國經濟是否會迎來小陽春”等熱點話題。
2023年前哨PPT報告,現在加入獲取最新解讀

OpenAI轉型,動了微軟的蛋糕
OpenAI最初以非營利機構的身份示人,致力於開發“造福全人類”的人工智慧技術。然而,隨著ChatGPT等產品的爆火,這家公司也開始尋求商業化的轉型。
最初的改造還是在已有結構下進行,OpenAI本體仍然保持非營利機構的性質,成立了一個由九人組成的非營利董事會,他們共同管理ChatGPT和其他技術部門打包的私營機構。
簡單說就是把ChatGPT這類業務部門裝進了一個子公司。
這種結構在奧特曼因涉嫌對董事會撒謊而被解僱時,暴露出其脆弱性。儘管奧特曼在四天後重返崗位,但這一事件促使他和一些投資者希望結束OpenAI非營利機構的性質。
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將公司轉變為一傢俬營企業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處理微軟這個大金主。
微軟作為OpenAI的最大投資者,投入了超過130億美元的鉅額資金,對OpenAI的轉型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根據The information爆料,雙方的談判今年10月已經啟動,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微軟在新公司的股權比例;微軟是否繼續保持OpenAI雲服務的獨家供應商地位;以及微軟是否繼續享有OpenAI 20%的收入分成。
這些談判的核心,其實是雙方對未來利益的重新分配。
微軟希望透過鉅額投資,鞏固其在AI領域的領先地位,並獲得OpenAI技術的長期控制權。
OpenAI則希望在商業化道路上獲得更大的自主權,不再受制於微軟的諸多限制。
OpenAI與微軟關係圖(The information繪製)

最新爆料:AGI=1000億美元
雙方的一個重要分歧點在於對“通用人工智慧”(AGI)的定義。
今年初有一份未經確認的內部協議流出:OpenAI和微軟共同約定,一旦OpenAI宣佈實現AGI,微軟將不再擁有使用OpenAI後續技術的權利。最關鍵的是AGI的宣告權由OpenAI董事會“酌情”決定。
當時這一協議引發了許多媒體的猜測,有不少人認為OpenAI可能會為了擺脫微軟,提前宣佈實現AGI。
微軟投資者在微軟財報會上直接詢問相關情況,微軟CFO艾米·胡德(Amy Hood)沒有透露協議內容,但她確認沒有新協議的情況下,微軟在2030年之前都擁有OpenAI所有技術產品的使用權。
這次新爆料的內容驗證這個說法的原因,雙方確認了當AI創造的利潤達到1000億美元時,視為實現AGI。
這個定義無論是否科學,確實消除了微軟的風險,但沒有解決OpenAI的不滿。12月,奧特曼在一次會議上表示,“我不會假裝我們和微軟之間非常和諧” 。
矛盾的一個面是永恆不變的——利益。OpenAI預計今年收入約為40億美元,2029年將達到1000億美元,屆時將首次盈利。
這意味著2029年後,除了每年要向微軟支付20%的利潤分成,OpenAI很長時間都會籠罩在微軟的陰影中,作為一家要改變世界的企業,這當然難以忍受。
另一方面,微軟如今也成為OpenAI的業務拖累,由於微軟的獨佔協議,OpenAI無法與其他雲服務商合作,白白讓出第一大雲廠商AWS的客戶資源,開發客戶時還要面對微軟雲相同產品的競爭。
微軟尋求替代方案,降低依賴
微軟也並非被動的一方面,透過自主研發大型語言模型,以及與第三方公司展開合作,他們同樣在降低對OpenAI的依賴。
微軟已經在Azure雲服務中提供來自Meta和Mistral的AI大模型產品,此前還發布過一款名為Phi的小模型,比OpenAI的模型小得多,需要的計算能力也更少,被一些分析師解讀為降低Copilot算力成本的嘗試。
微軟是否真的有能力短期完成AI大模型的開發,我們這打一個疑問。
有報道指出,微軟Copilot使用體驗讓使用者很不滿意,有的工具“75%的時間”都無法正常工作,這導致一些使用者認為每月每使用者30美元的費用過於昂貴。
創新地圖的小夥伴的內部小道訊息,Copilot雖然是微軟統一的AI助手名字,但是不同軟體、不同業務部門都在開發自己的Copilot,並沒有形成統一的架構,而且“不知道什麼原因”Copilot的速度不及直接使用GPT。
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做好產品整合,還是基礎建設,對於微軟同樣是個問題。
你有用過微軟的AI產品嗎?歡迎分享一下不同場景和軟體中的使用感受,我們一起看看他究竟能不能打。
OpenAI何時與微軟決裂?
除了與微軟的利益博弈,OpenAI還面臨著來埃隆·馬斯克和馬克·扎克伯格的挑戰。
馬斯克已經起訴OpenAI,反對其轉型為私營公司,認為這個做法違反了其最初的慈善目的,即開發“造福全人類”的AI。
《華爾街日報(WSJ)》報道,扎克伯格也加入了反對行列中,他向加利福尼亞州司法部長髮送了一封信,要求阻止OpenAI轉換為營利法人。
扎克伯格在信中表示,允許OpenAI轉型為營利企業是一個危險的先例,允許初創企業在準備盈利之前享受非營利企業的好處。
商業競爭就是如此,軟肋必然會成為對手進攻的方向。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OpenAI會和微軟決裂嗎?
企業行為往往可以當作理性人來分析,面對AI產業激烈的競爭格局,OpenAI與微軟當前的最優解仍然是保持合作。
可以預見的未來3-5年,雙方將繼續保持在一些核心領域的合作,例如Azure雲服務和特定AI模型的授權。
這個過程中分歧也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在企業級AI服務、通用AI助手等領域。微軟會加速自研大模型的研發,降低對OpenAI的過度依賴。OpenAI也會增加與蘋果等大廠的合作,需求新的盟友。
這就像早期三星與蘋果的關係,三星為蘋果供應零配件,同時三星也與蘋果在手機市場競爭,手機市場沒有做到一家獨大,對客戶下手、撕破臉都是是不明智的選擇。
OpenAI需要微軟的算力支援幫助他們繼續迭代,微軟也需要OpenAI的模型保持自己在AI領域的領先位置。
更長時間的誰強誰弱,就看OpenAI能否保住自己在效能上的領先優勢,這一點不久前前哨直播中已經有深度分析,歡迎你點選觀看。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更深入的科技趨勢解讀,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加入前哨科技特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