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地球上的生命:藝術與生態女性主義”展覽正在美國洛杉磯舉辦。該展覽從生態女性主義視角出發,彙集18位國際藝術家作品,聚焦性別壓迫與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引發的諸多環境問題間的關聯,重新思考21世紀我們正面臨的生態危機。


圖源:視覺藝術空間The Brick官網。
堅持人類高於自然界被認為是當今諸多環境問題的首要根源。在生態女性主義看來,人類對自然的權威感與對女性的權威感同源,都具有破壞性。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性別問題與環境問題之間的關係也一直吸引著藝術家的關注。
近日,“地球上的生命:藝術與生態女性主義”(Life on Earth: Art & Ecofeminism)展覽正在美國洛杉磯The Brick視覺藝術空間進行,由南加州70多家機構共同發起,邀請18位國際藝術家或團體攜作品參展,思考性別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
據策展方稱,整個展覽早在2018年就開始構思。展出作品的主題廣泛,涉及公地、深層時間、巫術、植物知識和科幻小說等,呼應了自20世紀70年代生態女性主義藝術興起以來的幾大議題。
其中有作品描繪了美國俄亥俄州受汙染的土地;攝影雙聯畫《原石:熱量和壓力》(protolith: heat and pressure)則從變質力、熱量和壓力出發描繪了人體與自然世界的同步關係;影片作品《變形記》(Metamorphosis)則推測了資本主義危機之外的生活,利用幼蟲形態和毛毛蟲的蛹揭示人類與自我、彼此和地球建立關聯的新方式。
展覽現場還有一件來自1972年的特殊作品。當年,該作品作者、生態藝術家阿維娃·拉赫馬尼(Aviva Rahmani)還是加州藝術學院的學生,她“自導自演”了一場名為“身體教育”(Physical Education)的行為藝術,並用幻燈片記錄了下來。她和另一位表演者用塑膠袋灌了一袋自來水,從乾旱的聖克拉裡塔郊區學校出發,驅車50多英里到達太平洋。沿途停了四次,在路邊舀出幾勺水,再裝入幾勺泥土。抵達海邊後,她們將這袋水倒在沙灘上,又重新裝滿海水帶回學院,重複來時相似的過程,並將帶回的水衝入馬桶。
整個過程透過幻燈片放映的形式在展覽現場重現。特別的是,這些照片並沒有填滿整個螢幕,而是被有意放置在螢幕一角,畫面之外是更大面積待填充的空白。這件作品被視為具有鮮明的生態意識,揭示了在一種更大的世界觀之下包裹著的自我意識的片段,後者是被視為整體世界觀的一部分。

展覽中不少作品不避諱鮮明的性別意識。比如立陶宛藝術家艾米利婭·斯卡努利特(Emilija Skarnulyt)描繪了優雅的美人魚在工業廢水處理廠中游來游去的畫面,而這條美人魚最終變成了危險的海妖,將毫無戒心的人引到了岩石之上。美國藝術家A·L·史坦納 (A.L. Steiner)則揭示了傳統文化觀念中自然與女性融合的根源。《創世紀》中夏娃被視作人類自伊甸園墮落的“元兇”,不久後新的命令下達“要生養眾多、治理這地”。該作品直觀呈現了征服女性與征服自然似乎有著文化上的同源。
展覽將持續至2024 年 12 月 21 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展覽並不是對生態女性主義發展歷史的全面梳理。該流派的先驅人物,如曾將曼哈頓垃圾填埋場改造成奇妙的城市麥田的艾格尼絲·丹尼斯(Agnes Denes)、以及利用反核行為藝術紀念冷戰結束的海倫·艾隆(Helène Aylon)均未出席。
參考資料:

本文為編譯內容。編譯:申璐;編輯:荷花;校對:王心。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文末含《新京報·書評週刊》2023合訂本廣告。


點選“閱讀原文”
即刻購買《寫童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