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症門診第21期|這一季你必須看的展覽

巴黎有迄今最大規模的大衛·霍克尼作品展,大英博物館即將首次舉辦歌川廣重特展,北京有多方位的敦煌展,川內倫子來上海了,東京可以看米羅;或者專注於更獨特的角度來了解藝術家,馬蒂斯與女兒瑪格麗特,梵高與郵差魯林一家,塞尚與雷諾阿……這個春天的展覽非常豐富。
01
大衛·霍克尼2025特展
📅
2025年4月9日 – 8月31日
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
“請記住,他們不能取消春季”。
2025 年春季,巴黎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將邀請 20 世紀和 21 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大衛·霍克尼舉辦一場規模宏大的展覽。在整棟建築的11個展廳內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400餘幅畫作。這是迄今最大規模的大衛·霍克尼作品展。
藝術家本人深度參與包括選品、布展在內的每一個環節,展品包括油畫、丙烯畫、水墨畫、鉛筆畫、數字藝術和沉浸式影像裝置。展覽選擇將重點放在過去 25 年的作品上,同時也包括標誌性的早期作品,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瞭解他跨越 70 年的創作世界。
02
歌川廣重:旅途
📅
2025年5月1日 – 9月7日
大英博物館 倫敦
這是大英博物館首次舉辦歌川廣重特展。歌川廣重(1797-1858 年)出生於日本歷史上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後來成為日本最有才華、最多產和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當日本面臨外部世界的侵襲時,廣重沉著冷靜的藝術眼光與社會各階層的人們產生了聯絡,並讓他們感到安心。
從時尚人物和充滿活力的城市風景,到遙遠的風景和對自然世界的印象,廣重捕捉到了當時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廣重描繪的世界有時是真實的,但更多是他想象中的樣子。
展覽展出了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版畫、素描、繪本和繪畫作品,以及廣重作品的主要美國收藏家 Alan Medaugh 贈送和借出的重要版畫作品和其他重要借展作品。除了探索廣重的作品外,本次展覽還考慮了他的全球遺產,從日本江戶時代(1615-1868 年)一直到文森特·梵高和朱利安·奧皮等現當代藝術家。
03
“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
📅
3月29日至10月28日
北京展覽館
“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歷時三年精心籌備,匯聚敦煌文化遺產的經典與創新。展覽以“復刻經典洞窟+文物+壁畫彩塑+文化體驗”四大主題為核心,設定“敦煌印象”“千年莫高”“燦爛佛宮”“莊嚴淨土”“永珍人間”和“石室寶藏”六大展區。
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敦煌藝術主題展覽,此次展覽將呈現九座復刻洞窟,其中八座為特窟(包括一座在敦煌不對外開放的特窟——元代第3窟),以及歷史價值重大的普窟——藏經洞。其中莫高窟特窟第217窟的復刻版本為全球首次亮相。
展覽還將展出文物級壁畫臨本、彩塑臨品等眾多珍貴作品近300件,總展覽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透過精心設計的空間佈局和高度還原的藝術呈現,觀眾將獲得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深刻感受敦煌藝術的輝煌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04
樂林泉:中外園林文化展
📅
2025年4月1日 – 6月29日
故宮博物院 北京

本次展覽以“園林雅事”為敘事焦點,彙集中外文博機構200餘件(套)展品,包括中國曆代名家書畫、清宮舊藏文玩及古典傢俱、西方油畫和雕塑、日本浮世繪、波斯細密畫等,透過“雅集”“鑑藏”“遊山”“靜修”“觀花”“暢音”6個部分,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園林藝術對話。
展覽主題名“樂林泉”取自展品《皋塗精舍圖》上乾隆御筆親題的詩塘。“林泉”是中國古人對自然山水的詩意表達,“樂”於“林泉”則是人們在園林中寄託的棲居追求。

觀眾將欣賞到傳說中北宋文人王詵舉辦“西園雅集”的私人園林、明代蘇州定慧寺禪院、清朝乾隆皇帝花園,以及國外的龐貝別墅花園、中世紀修道院園林、法國凡爾賽宮園林、日本江戶時期花園和莫奈花園等不同風格的園林風貌。
05
川內倫子《遙遠閃亮的星,在手中閃爍》
📅
2025年2月21日 – 6月22日
上海 Fotografiska 影像藝術中心
川內倫子以其 “日常生活的詩歌” 而聞名,她透過鏡頭捕捉存在的脆弱、神秘和光彩。她的作品以柔和的色調和熾熱的光線為特色,巧妙地敘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變化,同時表達了個人與世界之間微妙而持久的聯絡。作為一個敏感的觀察者,她透過令人回味的影像編織出富有哲理的生活詩篇。
本次展覽展出日本攝影師川內倫子近年來的重要系列作品,包括《M/E》和《An interlinking》系列,呈現其獨特的攝影語言和對生活的敏銳感知。
《M/E》系列包括川內倫子2019年在冰島拍攝的大自然壯麗景象,與她拍攝的日常生活影像。“M/E”為“Mother Earth”(地球母親)的縮寫,也可解讀為“me”(我),象徵著個體與廣袤“地球母親”之間的緊密連線。《An interlinking》系列時間跨度長達20年,是關於生命、時間與感知的旅程,也是充滿溫暖與治癒的視覺日記。
06
畢加索:與亞洲對話
📅
2025年3月15日 – 7月13日
香港M+博物館

本次展覽彙集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借展的60件作品,以及香港 M+ 博物館藏20世紀至今逾20位亞洲藝術家的80餘件作品,透過跨越文化和時代的對話,詮釋西班牙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歷久彌新的影響力。
展覽將從“天才”、“局外人”、“魔法師”、“學徒”4種身份,歸納畢加索為何被視為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透過當代亞洲視角、擺脫西方的觀點來審視其藝術。

重點展出的畢加索作品包括《雜技演員》(1930)、《海邊的人像》(1931)、《臺座上的大靜物》(1931)、《多拉·瑪爾肖像》(1937)和《朝鮮大屠殺》(1951)。M+ 提供的展品包括野口勇、陳福善、顧德新、納里尼·馬拉尼、田名網敬一、梁慧圭等藝術家創作的作品。
07
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
📅
2024年11月21日—2025年5月18日
北京 首都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隆重呈現大型文物展覽“希臘人——從阿伽門農到亞歷山大”,匯聚百餘件來自希臘的重要考古發現,生動再現古希臘文明從青銅時代至公元前4世紀的輝煌歷程。本次展覽透過精美的金飾、雕塑、陶器、碑刻等珍貴文物,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這個影響深遠的古代文明如何塑造歐洲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軌跡。
展覽以兩位希臘歷史上的傳奇人物——邁錫尼文明的王者阿伽門農與馬其頓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為時間軸的兩端,展現古希臘社會的演進、城市國家(Polis)的興起、哲學與民主制度的形成,以及軍事擴張對世界格局的改變。觀眾將能近距離欣賞邁錫尼黃金面具、精美的戰士盔甲、雅典陶瓶上的神話場景,以及刻有荷馬史詩片段的銘文,感受古希臘藝術與思想的輝煌成就。
展覽不僅關注希臘文明的物質遺產,也探討其精神遺產如何延續至今。從雅典的民主制度到斯巴達的尚武精神,從柏拉圖的哲學思考到亞歷山大的全球視野,古希臘的政治、文化、科學與藝術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次展覽不僅是一場文物盛宴,更是一次關於人類文明發展的深刻對話,讓觀眾在千年時光中感受希臘精神的永恆魅力。
08
法布里斯·伊貝爾:從山谷中來
📅
2025/04/02 — 2025/06/29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呈現法國著名藝術家法布里斯·伊貝爾(Fabrice Hyber)的大型個展“從山谷中來”。伊貝爾以充滿詩意與實驗精神的創作著稱,他的作品跨越繪畫、雕塑、裝置、行為藝術等多個領域,以極富生機的視覺語言探討人與自然、社會、科學的關係。本次展覽彙集了藝術家近四十年來的重要創作,構築了一座充滿想象力的“思想生態系統”。
展覽標題“從山谷中來”源於伊貝爾的個人經歷與藝術方法。他成長於法國西部的鄉村,早年便對植物、地貌及生態系統充滿興趣,這種感知自然的方式深刻影響了他的創作。他不僅在繪畫中模擬生物生長的狀態,還在現實世界中實踐可持續的藝術實驗,如在1990年代開始的“種樹”專案,將藝術與生態行動結合。本次展覽不僅呈現他的經典作品,還特別結合上海的城市環境,邀請觀眾在藝術的“生態場域”中自由漫遊,體驗生命的流動與變遷。
伊貝爾的創作往往帶有某種未完成性,他鼓勵觀眾介入、互動,使作品在不同的環境中不斷生長和演變。展覽將帶領觀眾進入一個富有開放性與想象力的世界,在“山谷”間思考藝術、自然與社會的聯結。
09
鹽田千春:靜寂之空
📅
2025.03.23 – 2025.08.31
北京 紅磚美術館
這是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迄今在中國大陸最大規模的個展。鹽田千春以標誌性的線織裝置、雕塑、繪畫及影像作品,探討記憶、存在、生命與死亡等主題,其作品宛如交錯的情感之網,將個人經驗與集體記憶交織成可觸可感的空間體驗。本次展覽涵蓋藝術家多個重要系列作品,並結合紅磚美術館獨特的建築空間,呈現一場關於時間、空間與自我認知的沉思之旅。
展覽標題“靜寂之空”既指向物理空間,也象徵內在精神世界。在鹽田千春的藝術語言中,線不僅是一種視覺元素,更是一種時間與情感的媒介。她用紅色、黑色或白色的線索在空間中織構出龐大的裝置,如同思緒的脈絡,連線著過去與現在、生者與逝者、個體與世界。展覽中,她的代表性作品《不確定的旅程》、《集體記憶》等將觀眾包裹在交錯的線織之中,營造出一種懸浮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氛圍,喚起對生命軌跡的思考。
本次展覽特別關注人與空間的互動,邀請觀眾在“靜寂之空”中自由行走,感受看似無形卻又具象化的情感聯結。透過錯綜複雜的線織、懸掛的舊物、光影與映象的交錯,鹽田千春構建出一個觸動心靈的場域,讓人在靜謐之中,感受存在的迴響。
10
露絲·淺澤回顧展
📅
2025年4月5日 – 9月2日
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是現代主義雕塑家露絲·淺澤的首次大型國際博物館回顧展。展覽將在這位日裔美國藝術家的長期故鄉——舊金山 SFMoMA 首次亮相,然後前往布魯克林博物館,隨後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和里昂/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此次展覽展出了這位藝術家六十年藝術生涯中的 300 多件作品,以及她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藝術倡導和公共雕塑實踐。
除了她標誌性的環線抽象雕塑外,該藝術家的素描、版畫、油畫、設計物品和檔案資料將讓參觀者進入淺澤的創作世界,體驗她前所未有的實驗性作品。此次回顧展還將重點展出淺澤的同行和導師的作品,包括約瑟夫·阿爾伯斯(Josef Albers)的作品。
11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
📅
2025.3.22 – 2025.6.15
北京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呈現韓裔美籍藝術家安妮卡·易(Anicka Yi)在中國的首次個展“另一種進化”。安妮卡·易的藝術實踐融合生物科技、人工智慧、氣味科學和雕塑裝置,以實驗性的方式探討進化、生態系統以及人與非人類生命體之間的關係。本次展覽彙集她近年來的重要作品,並圍繞科技與生物交匯的未來景觀展開想象,邀請觀眾進入一個流動、感知、不斷變異的世界。
安妮卡·易的作品常涉及奈米技術、人工智慧以及氣味研究,她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大廳創造了一組會飛行的“生物機械體”,模仿微生物與昆蟲的行為方式。此次展覽將延續她對生命形態的探索,透過半透明的矽膠雕塑、互動氣味裝置、流動的生物材料,構建一個介於現實與科幻之間的生態實驗場。
展覽鼓勵觀眾思考“智慧”與“進化”如何在超越人類的維度上發生,以及我們在未來是否仍然是進化的主導者。當科技不再只是人類的工具,而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將如何重新定義自己?
12
雲衣霓裳——2025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展
📅
2025年3月18日-2025年5月18日
北京 中國工藝美術館
展覽以敦煌壁畫中的服飾文化為核心,結合當代設計與工藝創新,探索千年絲路之上的服飾美學與時代演繹。本次展覽彙集敦煌研究院的學術成果、傳統手工藝的精湛再現以及當代服裝設計師的創新實踐,以多維度的方式呈現敦煌服飾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現代生命力。
展覽圍繞“敦煌服飾溯源”、“絲路工藝與織造”、“飛天霓裳的現代表達”等主題展開,精選敦煌壁畫中的經典服飾元素,包括飛天樂舞伎的飄逸飄帶、貴族仕女的華美襦裙、僧侶服飾的莊重紋樣等,並透過刺繡、織錦、印染等傳統技藝的復原,真實還原唐宋時期絲綢之路上的服飾風貌。同時,展覽也邀請當代服裝設計師,以敦煌色彩、紋樣、剪裁形式為靈感,創造兼具文化韻味與現代美學的服飾作品,展現傳統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延續與再生。
此外,展覽採用多媒體互動方式,讓觀眾能夠沉浸式體驗敦煌服飾文化,瞭解古代服飾的製作工藝、穿戴方式以及背後的文化寓意。
13
盧浮宮高階定製
📅
2025年1月24日 – 7月21日
巴黎盧浮宮 
儘管巴黎是世界時裝之都,盧浮宮卻從未舉辦過專門討論時裝與其藏品之間關係的展覽。不過,從 1 月 24 日起,約 100 套 1960 年至 2025 年間製作的服裝和配飾將在博物館 9000 平方米的展廳中與藝術和手工藝傑作進行對話。
其中的亮點是香奈兒1996-97秋冬高階定製系列中的一件晚禮服,這件晚禮服在巴黎著名的Lesage工坊繡上了成千上萬顆亮片。卡爾·拉格斐的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冕寧漆屏風,並參考了可可·香奈兒對裝飾藝術的品味:她曾將幾塊這樣的屏風切割成板材,鑲嵌在她辦公室的牆壁上。這件屏風與一件法國梳妝檯同時展出,梳妝檯上還鑲嵌著類似的屏風,這種屏風在 18 世紀的歐洲宮廷中非常流行。
在其他展區,約翰·加利亞諾為迪奧設計的服裝、讓·保羅·高緹耶、亞歷山大·麥昆和于貝爾·紀梵希等設計師設計的服裝與法國國王亨利三世(Henry III)的盔甲、16 世紀聖費迪南德(Saint Ferdinand)的半身靈位以及著名工匠安德烈·查爾斯·布林(André-Charles Boulle)1700 年左右製作的櫥櫃等物品交相輝映。
14
觀天下:大明的世界
📅
2025年1月22日 – 7月20日
南京博物館
14-17世紀,明代的中國人在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集中不斷消解、重構“中國”與“世界”的天下觀與世界觀。明初確立了以朝貢貿易為核心的東亞、東南亞區域合作秩序,鄭和下西洋這一宏大的航海壯舉,使得“中國式”世界秩序觀念下的海外交流得以極大擴充套件。
本次展覽敘事橫跨14至17世紀,將明代中國置於第一次全球化的浪潮中,透過“日月初升”“航海傳奇”“白銀貿易”“無問西東”“美美與共”五個部分,以逾400件(套)展品呈現明代中國與世界的互通、共融。
南京博物院藏多件重要文物將一同展出,包括明金蟬玉葉、明永樂青花壽山福海紋三足爐、明洪武釉裡紅帶蓋梅瓶,以及《坤輿萬國全圖》明萬曆年間宮廷彩色摹繪本,其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是中西方地理觀念碰撞交融的標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15
美的多元——古希臘的藝術與生活
📅
11月6日-2025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古希臘,美不僅是審美原則,更是哲學、藝術表達和日常生活的基石。美不僅愉悅感官,更反映了一個文明的深層文化、社會和思想價值觀。
展覽展出了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館藏的279件(套)陶器、青銅器、金銀器、玻璃器、壁畫、雕塑等不同型別的珍貴文物,其中絕大部分為首次從希臘出境展出。
展覽透過“尋美,永恆的主題”“愛美,不變的天性”“鐫美,卓越的塑造”“美,無盡的求索”四個單元,從古希臘充滿藝術想象的日常用具、精美別緻的妝容服飾,到令人歎為觀止的人體雕塑,再現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公元前 1世紀近 5000年的漫長曆史中,古希臘對“美”這一主題的執著追求和多元創造;展現了“美”在古希臘精神世界中的獨特地位,以及古希臘人透過對“美”的探索實現自我超越,並引導觀眾對“美”之於人類的特殊價值進行深入思考。
16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陳列·古代中國藝術
📅
2025年1月21日 – 12月21日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1950年代以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一直持續、有序地開展收藏工作,目前累積各類藏品2萬餘件,藏品種類豐富,涉及古今、兼顧中西,囊括各個美術領域。
“古代中國藝術”陳列展共呈現217件古代藝術作品,分為“器物”和“書畫”兩個型別,其中“器物”類大部分藏品均為首次展出。展覽細分為銅鏡、畫像磚、俑、陶瓷、宗教造像、人物畫、花鳥畫、山水畫、書法九個子類,兼及中國古代藝術的主要型別。

美術館還與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研究、古代書畫研究、美術考古研究及傳統藝術修復相關的課程進行了有機聯合,在傳統文化的數字模擬修復和沉浸互動體驗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營造出現代數字藝術與古代傳統藝術的跨時空對話。
17
被搶救的加沙珍寶:五千年曆史
📅
2025年4月3日 – 11月2日
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
“沒有什麼比遺棄和遺忘更可怕。”
加沙地帶自古是一片豐饒的綠洲,因佔據古埃及與波斯帝國之間的優勢地理位置,成為了歷代商隊聚集的港口。本次展覽展出130件來自加沙地帶的珍貴文物,回顧加沙地帶自青銅器時代到奧斯曼帝國時期五千年不間斷的歷史與文化,展品包括雙耳瓶、雕像、墓碑、油燈、馬賽克等。
根據衛星影像,自2023年戰爭爆發以來,加沙已有69處文化遺址遭到毀損。2007年起,日內瓦藝術歷史博物館與巴勒斯坦政府合作,先後為529件加沙文物提供避難儲存。由於持續不斷的衝突和戰爭,這批文物至今無法返還加沙,此次展出的部分文物正來源於此。
18
馬蒂斯與瑪格麗特:父親的目光
📅
2025年4月4日 – 8月24日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野獸派藝術家馬蒂斯作品展,展出包括油畫、素描、版畫、雕塑、陶瓷在內的逾110件作品,聚焦作為藝術家和父親的馬蒂斯與模特、女兒瑪格麗特的緊密聯絡。
瑪格麗特是馬蒂斯唯一的女兒,也是他最熟悉的模特。從描繪年幼女兒的肖像習作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多幅肖像畫,瑪格麗特是馬蒂斯許多重要作品的核心人物。

展覽以時間順序回溯馬蒂斯父女關係的重要時間節點。一批從未公開展出的素描將亮相本展,來自美國、瑞士、日本多家藝術機構的油畫也將首次在法國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攝影、文件以及 瑪格麗特本人的畫作,更深入呈現瑪格麗特的生平和個性。
19
凡高:魯林家庭肖像
📅
2025 年 3 月 30 日至 9 月 7 日
波士頓美術館 
文森特·凡高從未結過婚,也沒有孩子,他在魯林家找到了一個天作之合的家庭。魯林家的族長約瑟夫·魯林是畫家在法國南部阿爾居住期間的郵遞員。1888年至1889年間,凡高為約瑟夫、他的妻子奧古斯汀以及他們的三個孩子阿曼德、卡米爾和瑪塞勒創作了許多肖像畫。
《郵差約瑟夫·魯林》(1888 年)是這一系列中最有名的肖像畫之一,也是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深受喜愛的作品,該博物館與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合作舉辦了 “梵高:魯林家庭肖像” 展覽。這幅標誌性的畫作將與梵高的約20幅作品以及信件和其他物品一起展出,這些都證明了藝術家與家庭之間的深厚感情,而家庭也成為了梵高在精神健康困境中的一道屏障。
20
胡安·米羅展
📅
2025年3月1日 – 7月6日
東京都美術館
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1983)是西班牙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與畢加索、達利齊名。他的創作經歷了從野獸派、現實主義到超現實主義的變遷,最終確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畫作以強烈的色彩、想象力和詩意著稱。
本次展覽將呈現胡安·米羅美術館(Joan Miró Foundation)收藏的藝術家作品,透過米羅早年至晚年的繪畫、陶瓷、雕塑作品,回顧他逾60年的創作生涯,展現他藝術語言與創作歷程的發展。
21
希爾瑪·阿芙·克林特展
📅
2025年3月4日 – 6月15日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
本次展覽是抽象繪畫先驅希爾瑪·阿芙·克林特(Hilma af Klint)在亞洲的首次大型回顧展,以畫家代表作系列“神殿繪畫”為中心,共展出約140件作品,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全面回顧阿芙·克林特的藝術生涯,探求她的創作特色及靈感源泉。
“神殿繪畫”(The Paintings for the Temple)是阿芙·克林特最具代表性的抽象繪畫系列作品,創作於1906至1915年間,包括7個子系列,共196幅作品。這些作品色彩豐富,既排布著幾何影像與神秘符號,又可見貝殼、百合花等有機圖案,是阿芙·克林特複雜精神理念的視覺表現。
阿芙·克林特一生共留下超過1000件抽象繪畫作品,並寫下超過2萬字的畫作筆記,但她在生前知曉自己的畫作難以為同時代人理解,因此在遺囑中要求在她去世20年後才能公開展出她的作品。隨著1980年代阿芙·克林特的作品在美術館展出,她在抽象繪畫領域取得的成就開始為人所知,並得到了重新評價。
22
塞尚和雷諾阿的世界:法國橘園美術館及奧賽博物館珍藏展
📅
2025年1月17日 – 5月7日
香港藝術館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1841-1919)的作品用色和諧,筆觸細膩,確立了他在印象派運動中的關鍵地位;保羅·塞尚(1839-1906)的構圖嚴謹,富有幾何美感,為20世紀的現代藝術運動特別是立體主義奠定基礎。
儘管創作風格不同,但自1860年代在巴黎結緣,塞尚和雷諾阿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相互欣賞,並在藝術創作上持續展開對話、交流——風景、靜物、肖像、裸體以及沐浴中的女性都是兩位畫家一致探索、實驗的題材領域。
本次展覽是香港首個以兩位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和雷諾阿為主題的展覽,共展出來自法國橘園美術館及奧賽博物館的52件畫作,其中51件首度在港亮相。展覽旨在呈現塞尚和雷諾阿的藝術風格與成就,同時揭示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與切磋交流。
23
錫耶納: 繪畫的興起,1300-1350
📅
2025年3月8日 – 6月22日
國家美術館 倫敦 
從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來到倫敦,“錫耶納:繪畫的興起,1300-1350 年” 描繪了四位金粉板畫家如何將這座義大利城市變成虔誠藝術的熔爐。
該畫派的領軍人物杜喬·迪·布奧寧塞格納(通常簡稱杜喬)的代表作是他的《馬埃斯塔》(Maestà),這是西方繪畫史上第一幅大型雙面祭壇畫,創作於 1310 年左右,用於該市的大教堂,標誌著敘事繪畫的根本性轉變。在此次展覽中,杜喬畫廊收藏的三幅祭壇畫與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和馬德里蒂森·博爾內米薩博物館收藏的其他祭壇畫重新組合在一起。
由盧浮宮、安特衛普皇家美術館和柏林 Gemäldegalerie 美術館等機構借出的三聯畫和多聯畫作中的一些畫板展示了這位大師最重要的三位追隨者的作品:西蒙尼·馬爾蒂尼(Simone Martini)、皮埃特羅·洛倫薩蒂(Pietro Lorenzetti)和安布羅喬·洛倫薩蒂(Ambrogio Lorenzetti)兄弟。儘管這些人在 1348 年左右那場災難性的瘟疫中無一倖免,但他們的畫作所蘊含的情感力量、大膽的創新和高超的技術能力激發了一股創作熱潮,這股熱潮很快就成為文藝復興。
24
民藝:無作為的美
📅
2025年3月30日 – 6月1日
日本民藝館
“民藝”(Mingei)是由日本美學家柳宗悅(1889-1961)提出的美學概念,意指“民眾的工藝”。在柳宗悅看來,無名工匠製作的、為民眾所用的日常用品未經矯飾,有著撫慰人心的自然之美。為儲存和弘揚民間工藝,柳宗悅於1936年創立日本民藝館。
本次展覽由日本民藝館現任館長深澤直人策劃,從館藏作品中挑選令他感動並受到啟發的日常用品,闡發民藝美中蘊含的“溫暖”“親切”“可愛”等特質,也希望透過民藝視角,啟發人們重新思考未來的“製造之道”和“生活方向”。
25
玉出昆岡:清代宮廷和田玉文化特展
📅
2025年1月7日 – 2026年1月4日
故宮博物院 北京
新疆和田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玉料產地,玉料的開採可追溯自新石器時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始,和田玉每年春秋兩季呈進宮廷,以貢玉製度的形式固定下來,佔據清代宮廷玉料的主要地位,和田玉的製作和使用空前發展和繁榮。
本次展覽遴選258件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宮廷和田玉文物,分為“玉之源”“玉之禮”“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個單元,詮釋清代和田玉文化,展現清代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其中130件文物為首次展出。
26
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展
📅
2025年3月11日 – 8月17日
中國美術館 北京 
甘肅地處黃河上游,雄踞隴山之側,是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是縱貫東西的戰略要地,亦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千年走廊。從馬家窯彩陶的神秘刻符,到秦公鼎的渾厚銘文;從居延漢簡的率意筆觸,到懸泉帛書的流暢篇章;從敦煌藏經洞的精心寫本,到肅府本《淳化閣帖》的細膩刻石,甘肅始終是漢字源流與書法演進的有力見證。
本次展覽分為“書刻同輝”和“繪塑同光”兩個部分,匯聚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藏240餘件甘肅文物與藝術品,展現絲路文明的壯美氣象。
27
美國攝影
📅
2025 年 2 月 7 日至 6 月 9 日
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
在當代,沒有哪個國家比美國對攝影藝術的影響更大。在過去的十年中,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一直在穩步建立最重要的美國藝術家攝影藝術收藏館之一,並將在一個大型展覽中首次亮相。
“美國攝影”展出了 200 多幅圖片,時間跨度從 1839 年到 21 世紀,是歐洲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同類展覽。作品包括黛安·阿勃絲、羅伯特·弗蘭克、南·戈爾丁、保羅·斯特蘭德和安迪·沃霍爾等知名攝影師的作品,以及匿名和不知名攝影師的作品,探討了美國本土影像製作者如何記錄和傳播美國的社會和文化歷史。
28
阿涅斯·瓦爾達的巴黎:此處,彼處
📅
2025年4月9日 – 8月24日
巴黎 卡納瓦萊博物館

阿涅斯·瓦爾達是法國攝影師、導演,法國新浪潮左岸派主力之一,被譽為“新浪潮之母”,是第一位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和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女導演。展覽以導演鏡頭下的巴黎為線索,回顧其六十年攝像、攝影、導演生涯。
她早年從事硬照攝影、新聞攝影工作,後轉型成為電影攝影師和導演,擅長現實主義、女性題材和社會題材,代表作包括《五點到七點的克萊奧》《南特的雅各》等。
展覽以 Agnès Varda 攝影收藏及其電影製作公司 Ciné-Tamaris 檔案為基礎,展出約130幅照片和巴黎相關節選影片。同時展出的還有相關出版物、海報、舊物、劇照,以及導演的貓 Nini 的雕塑。

29
五位朋友
📅
2025年4月10日 – 8月17日
慕尼黑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
今年是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誕辰一百週年。為了紀念這一里程碑,這位藝術家的基金會在歐洲和美國協調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和活動。其中一個亮點是 “五位朋友”,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群展,將勞森伯格的作品與他最親密的合作者——約翰·凱奇、梅斯·坎寧漢、賈斯帕·約翰斯、羅伯特·勞森伯格、賽·託姆佈雷的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話,他們都對戰後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和素描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五位朋友 "將在慕尼黑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開幕,然後於 2025 年科隆藝術博覽會期間在路德維希博物館巡展,展出 150 多件藝術作品、樂譜、舞臺道具、服裝、照片和檔案資料。在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展覽期間還將舉行一系列舞蹈表演和音樂會,以突出編舞家坎寧安和作曲家凱奇之間密切的個人和專業關係。
30
拉希德·約翰遜: 深思者之詩
📅
2025年4月18日 – 2026年1月18日
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今年春天,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標誌性圓形大廳將被拉希德·約翰遜的 “焦慮的男人”(Anxious Men)、噴繪文字作品、大型雕塑、電影等作品所填滿,這是一次備受期待的職業生涯中期展覽。拉希德-約翰遜:“深思者之詩” 將彙集近 90 件作品,展示這位出生於芝加哥、以紐約為基地的藝術家廣泛的創作實踐,探索的主題從歷史和文學到黑人流行文化和音樂不一而足。
31
原境:雷菲克·阿納多
📅
2025 年 3 月 7 日至 10 月 19 日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2022 年至 2023 年期間,近 300 萬遊客湧入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觀看雷菲克-阿納多爾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使這位土耳其數字藝術家一舉成名。
從那時起,正如他最近向佳士得拍賣行透露的那樣,他一直在進一步研究人工智慧和資料集,僱用科學家團隊收集來自 16 個熱帶雨林的影像和聲音,以建立反映自然世界內在智慧的演算法。
今年 3 月,阿納多將成為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新 “in situ”系列的首任藝術家,他將結合使用多感官建築裝置、沉浸式資料繪畫、雕塑和表演來創作展覽,探索當今人類的意義。2025 年晚些時候,英國藝術家馬克·萊基(Mark Leckey)將繼續展出該系列作品。
32
黑色巴黎:1950-2000年的藝術運動和反殖民鬥爭
📅
2025年3月19日 – 6月30日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
巴黎是世界上最具多元文化的城市之一,但其多元社群的聲音卻常常被對“身為法國人意味著什麼”的持久刻板印象所掩蓋。法國馬裡歌手 Aya Nakamura 被選中在去年的奧運會開幕式上表演後所面臨的反彈,就是該國種族主義遺留問題的最好例證。
今年,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 “黑色巴黎” 展覽,這是該中心因翻修而關閉五年前的最後一次展覽。展覽將紀念 1950 年至 2000 年期間在巴黎工作的黑人藝術家,其中包括 Beauford Delaney、Guido Llinás 和 Aimé Césaire 等人。儘管他們對超現實主義、自由具象、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藝術運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們的許多作品從未在法國展出過。
“黑色巴黎” 將對黑人藝術家如何挑戰主流敘事和反映從非洲獨立到種族隔離瓦解的政治轉變進行視覺考察。展覽還將展出當代黑人藝術家 Valérie John、Nathalie Leroy Fiévee、Jay Ramier 和 Shuck One 的四件裝置作品。
33
他人之城: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巴黎的亞洲藝術家
📅
2025年4月2日 – 8月17日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和平年代,少數亞洲前衛藝術家在巴黎大放異彩。其中包括來自日本、深受畢加索喜愛的華麗具象藝術家藤田嗣治;在新加坡成為現代主義先驅之前曾在巴黎春季沙龍展出的畫家張荔英;以及中國畫家常玉,其著名的靜物畫線上條和色彩的處理上與馬蒂斯不謀而合。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一個新展覽比較了這些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一些同行在這充滿活力的幾十年中在法國首都的經歷。展覽包括150多件藝術作品,從顏料、水墨到漆器,描繪了在這個以 “他人” 大熔爐而聞名的城市中,亞洲和歐洲文化之間如何交流思想和靈感。
An artist is not paid for his labor but for his vision.

James Whistler
 良倉今日好物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