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莎“捧紅”的藝術家裡,竟然有TA!

何謂時尚?曾在《Harper’s BAZAAR》任職的傳奇編輯戴安娜·弗裡蘭曾經這樣闡釋道——時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隨著所發生的一切,時時刻刻改變著。
時尚是凝視正發生的,小到一件天藍色毛衣的設計,大到攝影時代對於傳統繪畫的顛覆,審美的更迭,便是時尚的囈語。
從1867年創刊以來,BAZAAR親歷數個審美風潮的變遷,無論是19世紀後期古典浪漫的插畫藝術風格、超現實主義的崛起,還是20世紀50年代後波普主義和達達主義對藝術領域的重塑,以及東方美學在國際領域的嶄露頭角,其中都離不開BAZAAR的身影。

1950s Harper's BAZAAR封面

與此同時,BAZAAR更是身體力行支援了多位藝術家,其中不乏極具影響力的繪畫大師、人氣藝術家,許多你所熟稔的名字,《時尚芭莎》BAZAAR與ta們,其實早就邂逅……
自1867年創刊以來,BAZAAR便踏上了對藝術的不懈探索之旅,其歷程宛如一部飽含紀實性的紀錄片,透過BAZAAR的流轉,我們也能從中窺見近現代以來藝術風格的變遷與時代的脈動。
Harper's BAZAAR創刊Logo
在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維多利亞風格的藝術審美成為了絕對的風向標,其以優雅、華麗為特點,強調對細節的雕琢以及對傳統美學的傳承。彼時的《Harper’s Bazar》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時代精神,與美國插畫家查爾斯·達納·吉布森—(Charles Dana Gibson)展開了多次合作。

    插畫家Charles Dana Gibson在創作中

吉布森以《Harper’s Bazar》的封面為媒介,用插畫塑造了“Gibson Girl”這一文化符號,她身材高挑,擁有細長的蜂腰和豐滿的胸臀,常以高聳的蓬巴杜髮型為美,搭配精緻的配飾。“Gibson Girl”的服飾風格融合了維多利亞時代流行的時尚元素,如高領襯衫、長裙和修身外套等,具有強烈的先鋒性。
“Gibson Girl”代表了當時所謂的“新女性”,這一群體在社會角色和生活方式上都與之前的女性截然不同,她們追求完備的高等教育、職業發展和個人的獨立。然而,Gibson Girl並非完全是對“新女性”的寫照,而是一種理想化的、兼具傳統與現代特質的女性形象。
“Gilson Girl"
這些插畫不僅賦予了《Harper’s Bazar》別樣的藝術文化魅力,更引領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影響了無數女性的著裝與審美觀念。與Gibson的合作也堪稱藝術與時尚完美結合的典範,為BAZAAR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身著海灘服飾的“Gibson Girl”插圖

然而,走過波瀾壯闊的19世紀後,20世紀初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思想領域波譎雲詭,藝術也迎來了新舊更迭的激烈碰撞。
在維多利亞風格之後,裝飾藝術時代開啟,攝影逐漸登上主流藝術舞臺,銀鹽魅力與傳統的油彩、水墨相比,更加具備真實的美感,從此,攝影為藝術創作帶來了全新的視角和表現手法。與此同時,在藝術領域,超現實主義流派也開始“攻城略地”,其荒誕的表現手法更是時刻衝擊著傳統的審美觀念。
在這一藝術浪潮洶湧澎湃的時代,BAZAAR並未固步自封,而是積極擁抱變革,與眾多傑出藝術家展開合作,共同探索藝術與時尚的新邊界,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與達利以及插畫家Erté的合作。

插畫家Erté在創作

達利將充滿奇幻色彩的夢境融入時尚創作之中,他的設計常常打破常規,以誇張的造型、扭曲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創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視覺效果。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達利對超現實主義藝術的深刻理解,也為BAZAAR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藝術衝擊力,進一步拓展了時尚與藝術融合的深度與廣度。

 Erté為《Harper’s BAZAAR》1923年1月刊創作封面

Erté則是這一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插畫藝術家之一,他為《Harper’s BAZAAR》創作了多幅插畫,線條簡潔流暢、色彩鮮豔明快,展現出摩登而又不失優雅的藝術性。Erté的作品不僅體現了裝飾藝術風格的精髓,也使得《Harper’s BAZAAR》在眾多時尚雜誌中脫穎而出,成為藝術與時尚完美融合的典範之作。
二戰之後,藝術領域充斥著反叛的聲音,達達主義的反叛精神和波普藝術所推崇的通俗性成為藝術界的主流思潮。赫爾穆特·紐頓以黑白影像捕捉穿西裝的女性,將權力與性別的博弈凝固成畫面,安迪·沃霍爾更直接將罐頭湯圖案搬上封面,宣告“商業即藝術”的新信仰。
在這樣的審美風潮影響下,《Harper’s BAZAAR》與新興流派的藝術家進行了密切合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安迪·沃霍爾。沃霍爾在這一時期尚未聲名鵲起,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對大眾文化的敏銳洞察力,使他成為《Harper’s BAZAAR》的理想合作伙伴。沃霍爾的作品以複製和拼貼為手段,將日常物品和名人形象轉化為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藝術作品。

安迪·沃霍爾為《Harper’s BAZAAR》創作插圖

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全球文化視野逐漸拓寬,東方美學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隨著中國版《時尚芭莎》的誕生,它成為了東西方美學交流的有力媒介,以及東方美學逐步發展的見證。
在這一階段,《時尚芭莎》肯定了攝影師孫郡的藝術影響,從而與其展開了多次合作。孫郡的作品深受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紮實的繪畫功底讓他在攝影中融入了繪畫的表現手法。
他的創作過程與其他藝術家相比,要更為依賴攝影藝術,他先以攝影捕捉瞬間,再對黑白底稿進行手工上色,這種融合攝影與繪畫的方式,使他的作品既有瞬間的吸引力,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孫郡的藝術風格與《時尚芭莎》對東方美學的探索不謀而合。他的作品為《時尚芭莎》帶來了獨特的視覺語言,將東方水墨意境與現代時尚完美結合。在他的鏡頭下,時尚不再是單純的潮流展示,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千禧年之後,藝術的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性,身份政治和對於生態環境的思考,成為了這一階段審美風潮的主流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BAZAAR憑藉其敏銳的洞察力,積極與多位藝術家展開合作,不僅推動了藝術與時尚的深度融合,也展現了其在文化表達上的時代性和前瞻性。其中,不僅有傑夫·昆斯、村上隆等知名藝術家,亦有費亦寧這樣冉冉升起的新星。

費亦寧及其作品《未曾見過她》

BAZAAR與村上隆的合作始於村上隆與路易威登的標誌性聯名系列。2003年,村上隆以“超級扁平”風格重新詮釋了路易威登經典的Monogram圖案,推出了“三彩”系列。這一系列透過多種鮮豔亮麗的色彩,賦予了LV傳統圖案前所未有的童趣特性,從而一躍成為千禧年的流行文化符號,在近年的千禧復興潮中,還時常被提起。而BAZAAR透過專題報道和時尚大片等形式,將村上隆的藝術理念與時尚設計完美結合,進一步擴大了這一合作的影響力。

Louis Vuitton × Murakami聯名系列

同樣地,BAZAAR也以深度報道的形式,具體生動地闡釋了傑夫·昆斯在2017年與路易威登合作推出的“Masters”系列作品,讓經典藝術走進大眾生活,也為讀者展現了現代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Louis Vuitton × Jeff Koons聯名系列“Maters"
除了這些老牌藝術家,BAZAAR對於藝術界的新鮮血液也保持著高度關注,2023年,《時尚芭莎》與藝術家費亦寧合作,打造了一系列極具未來主義風格的視覺作品。費亦寧透過雕塑與裝置藝術,讓現實與夢境疊化在了一起,創造出奇幻的“夢門”專案。

費亦寧作品《春天》

不難看出,進入21世紀以來,BAZAAR與藝術逐漸形成了“共創”互融的狀態,從吉布森的插畫到未來主義風格的時尚大片,它的每一次審美轉向都印證了藝術的力量:它不僅是潮流的引領者,更是社會的體溫計。
當不少雜誌和媒體更關注流量時,BAZAAR始終選擇與藝術家攜手同行,在凝視藝術家們所創造出的美學狂潮的同時,亦將這份美學藝術建構於BAZAAR的文字、影像之上,讓每一頁雜誌都幻化為藝術與美的場域。而這也恰恰印證了主編格萊登·斯諾所言:“時尚終會過時,但藝術會讓它永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