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
星標
自“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出至今,我們已經可以在各地縣域、鄉鎮中看到各類不同規模的展覽、文化節、藝術節和音樂節。2021年,浮梁縣寒溪村在落地了首屆中國大地藝術節專案“藝術在浮梁”。而今年,“藝術在樵山-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預計聚集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160組藝術家,計劃落地93個藝術專案;在預計獲得可觀文旅收入的同時,其規模和成本,也是一筆巨大的財政負擔,遠不是一個普通的縣域可複製的。當我們回顧大地藝術節承辦的初衷時,我們會發現,原本要為困局中的鄉村賦予價值的藝術節,如今卻成了資本雄厚區域的特權。當下, 縣域文化和鄉村景觀被作為一種旅遊資源進入消費市場,類似藝術節的各類文化節是否應該只作為一種針對外來遊客的展演?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我們和藝術節的關係,以及鄉村振興中藝術的可能性呢?
我們可以試著把目光投向大地藝術節的起源地:日本。20 世紀 60 年代後,日本開始了以重化學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化程序。在經濟的爆發式增長中,產業和人口開始向需要勞動力的東京、大阪等大都市圈集中,地方的其 他地區則陷入了人口稀疏的惡性迴圈。但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大都市圈的人口、經濟、產業發展再次趨於平穩。這一背景之下,1976年“地域主義研究集團會”在東京召開;涉及經濟、歷史、農業、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等諸多領域的研究者們開始研究此議題,並逐漸發展出現在的 “地域振興”、“地域活性化”等概念。1994年,在新瀉縣時任知事平山征夫的倡導下,樹立了以市、鎮、村為基本單位的地域振興方案“新新瀉鄉創計劃”。2000年,第一屆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召開,此後每三年舉辦一屆至今。 現如今,大地藝術節已成為世界上最受矚目,規模最大的藝術節專案之一,其帶來的財政營收也成逐步上升趨勢。2016~2018年度,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約帶來65 億日元的經濟效益,2019~2022年度,則達到了85億日元。與此同時,日本大規模激增的地域藝術節,與其伴生的大拆大建,和本土居民的摩擦,卻也在逐步透支人們對於地域藝術節的信任。
在這樣的背景中,2018年,在京都府龜岡市政府和京都藝術大學的合作下,以“可持續性的創生中心”為題的居民參與式藝術節誕生了。作為一個意圖將藝術,社會教育,環境保護、產業扶植等議題涵蓋其中的地域振興專案,“霧之藝術節”已運營了7年之久。此刻在距離南巖村1700多公里的龜岡市,新一屆城跡藝術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舉辦中。
龜岡市的霧之藝術節透過小規模、低成本、注重本土文化特色的各類活動,讓藝術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幫助實現可持續的地方發展,探索出了一種多主體參與的 可持續性地域振興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有助於增強居民對地方的歸屬感,還能吸引外來遊客,創造經濟效益。福安市和龜岡市雖然地理位置不同,但在地方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類似的挑戰。例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面臨人口外流、資源分配不均以及文化空間逐漸被城 市化侵蝕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透過文化藝術賦予地方新的生命力,變得尤為重要。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我們特別邀請了在地域藝術節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們,希望透過他們的分享,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藝術在鄉村振興中的多種可能性。

活動海報|設計:與與與藝術小組

講座細節
上村博 教授

講座現場|攝影:與與與藝術小組
“我最初的研究方向是美學和藝術理論,但最近我將研究的重點轉向了在各地舉行的多樣藝術活動。實際上,地方上正在進行的多樣化的藝術形式非常有趣,而今天的演講內容也與此有關。今天的講題是“東亞的藝術觀與地方藝術節的價值”。過去,許多城市都舉辦過藝術節,這些藝術節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知識和藝術精英傾向於向大眾普及趣味和知識。這種模式是基於西方近代的藝術創作和接受的模式。然而,近年來,特別是在日本興起的地方藝術節,雖然繼承了某些特徵,但也形成了獨特的性質。而這種獨特性,或許正是普通市民能夠自主地創造藝術和文化所必需的。因此,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逐步展開討論。首先,我們將探討吸引大量觀眾的藝術節是如何興起的;其次,討論其背後的文化歷史背景;第三,反思這些藝術節是否充分體現了藝術的本質價值;最後,分析地方藝術節的潛力。這不僅關乎東亞傳統藝術思想在現代市民社會中的貢獻,也與南巖村的茶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絡。
1 大規模藝術節的現狀與歷史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舉辦大量的藝術節,其中有一些能夠在短短幾天內吸引數萬人參加。這類藝術節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對藝術感興趣的遊客。例如,2022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在為期7個月的時間裡吸引了80萬名參觀者;同年在德國卡塞爾舉行的文獻展(Documenta)在3個月內接待了73.8萬名觀眾;瑞士的藝術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在3天內吸引了8.2萬名觀眾;其海外版本——邁阿密藝術巴塞爾和香港藝術巴塞爾——也分別在短短幾天內吸引了7萬至8萬名觀眾。此外,去年冬季舉辦的上海雙年展吸引了20萬人,而今年夏季的橫濱三年展則吸引了56萬人。這些觀眾大多是具有經濟能力的藝術愛好者,他們通常能夠負擔旅行費用。而遠道而來的遊客不僅僅是來觀看展覽,他們還會在展覽地逗留數日,從而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使得藝術活動在大城市和旅遊景點的消費擴充套件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舉例來說,邁阿密藝術巴塞爾的經濟效益預計每年達到4至5億美元,這表明藝術活動能夠激發強烈的消費需求。然而,我們也需要注意的是,許多吸引大量觀眾的藝術活動本身就設在大城市或旅遊勝地,這些地方即使沒有藝術節也已經足夠有吸引力。藝術節只是為這些地方的旅遊再添理由。例如,日本新潟縣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雖然聲稱帶來了600億日元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有報道指出,當地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幾乎沒有變化。舉辦藝術節需要強大的營銷能力和運營經費,而這些往往依賴於城市團體或公司,地方居民並不一定能夠從中獲得實質性的經濟利益。

越後妻友大地藝術祭|“光之隧道”
儘管如此,藝術節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只要不造成財政赤字,藝術節帶來的大量遊客將為城市帶來活力。威尼斯雙年展是歷史上較早的例子,最初旨在促進義大利的藝術發展。然而,很快,人們意識到國際藝術家和文化人士的交流能為城市帶來聲譽,並吸引遊客,從而逐步演變為國際展覽。19世紀末,威尼斯曾一度在文化上衰落,而透過藝術活動,城市得以重新煥發活力。最初僅限於視覺藝術,隨後音樂、建築,甚至電影也被納入其中,威尼斯不再只是一個展示中世紀和文藝復興遺產的地方,這也是威尼斯雙年展的功勞。
2 展覽與文化消費社會
然而,20世紀的許多藝術節核心內容是吸引觀眾觀看藝術作品。這種觀賞文化在現代社會中深深紮根,不僅影響了藝術作品的接受方式,甚至對櫥窗購物和旅遊等行為也有類似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消費活動的動機不僅僅是購買所需物品,而是享受“觀看”和“選擇”的樂趣,消費本身成為一種目的。如果從批判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所有文化價值都被納入資本主義經濟的框架中,本應作為精神食糧的文化,反而使人們淪為文化產業商品的購買者。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類奢侈的城市文化消費品也為個人提供了一個自主選擇、評判和擁有的機會。百貨公司和時尚品牌的廣告中經常出現女性形象,儘管將百貨公司視為富裕的中產階級女性炫耀自我和享受奢侈的場所可能有些片面,但實際上,它為那些在家庭和職場中處於從屬地位的女性提供了一個作為自主消費者、受到尊重的空間。在某種意義上,現代城市社交娛樂系統——如購物、時尚、室內裝飾、汽車等高階消費品的興起,展現了普通市民的藝術能力,這種能力不再僅限於劇院或美術館中的專業作品,而是體現於日常生活中。儘管如此,奢侈品的觀賞與消費行為掩蓋了藝術活動的真實面貌,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藝術不應該只是劇院和美術館中的文化產品,而是最近由於偏差的接受方式造成的誤解。
3 壯觀藝術與參與性藝術

講座現場|攝影:與與與藝術小組
“藝術”原本指的是透過學習獲得的知識和技術。漢字中的“藝”源於人類在大地上種植植物的動作,後來引申為後天習得的能力。《後漢書》中的“藝術”一詞最早指的是人類積累的智慧、技能和書籍的傳承。西方也是如此,希臘語中的“技藝”(τέχνη)、拉丁語中的“技藝”(ars)、現代英語的“藝術”(art)和法語的“藝術”(art)也都指透過學習掌握的能力,而不僅僅限於創造可供欣賞的作品。隨著時代發展,中國南北朝時期,詩、書、畫等特定藝術門類開始出現,出現了像書法家王羲之、畫家顧愷之這樣傑出的藝術家,但他們並非職業藝術家,而是與其他人一樣自主創作,並因此受人稱讚。西方在文藝復興之後也湧現了技藝卓越的藝術家,但與東亞不同的是,這些藝術家在西方建立了學院體系,專門為上流社會提供符合其品味的作品。而在中國和日本,雖然也有畫院,但它們更像是中央官府的機構,未能形成西方那樣的藝術家特權群體。這種以卓越技藝博得大眾讚譽的藝術模式在現代市民社會中延續了下來,富裕的城市居民成為顧客,大眾則成為藝術家作品的觀眾,嚮明星藝術家和表演喝彩。然而,這種模式將藝術變成了一種“表演”,而不是真正的藝術形態。藝術不應僅僅作為一時的娛樂或放鬆,更應賦予人們一種全新的生活視角和行動力。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禮記』 楽記編
藝術,特別是東亞藝術傳統,強調的是個人透過自我學習提升能力,這一點在如今的藝術接受中往往被忽視。近年來,參與性藝術和與個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藝術形式逐漸增多,這表明人們正在重新認識藝術的本質。比如,日本的茶道文化雖然源自中國南方,但它不在於創作永久的藝術作品,而是通過當下營造藝術空間,完美體現了東亞藝術思想的特質。
4 地域藝術的意義
首先提到過,藝術節可以吸引人群並帶來經濟效應。然而,這通常是在已經具備接待大量遊客能力的城市或旅遊地的情況下。如果當地沒有藝術節的運營能力,也沒有接待遊客的安排,那麼這些工作將由城市企業代替完成,而當地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則可能僅僅被外來者消費。當然,如果當地企業、團體或個人能夠有效地組織接待遊客的機制,某種程度的經濟效應還是可以期待的。對此,制定合適的解決方案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僅靠這種方式,根本問題依然存在,即將藝術活動的價值侷限於狹義的旅遊資源。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在與其他地區競爭旅遊市場,而由於其他地方也在舉辦類似的活動,難以凸顯地域獨特的吸引力。更不用說,除了一小部分從事旅遊業的人群外,舉辦藝術節的必要性並不大。
然而,如果我們不將藝術僅僅視為吸引城市遊客的高階娛樂專案,而是重新認識到藝術的本質,即提升個人能力的工具,那麼過去舉辦的藝術節可以被賦予更多的意義。近年來在日本舉行的地方藝術節,似乎正在探索這種新的意義。雖然這些藝術節依然展示了傳統的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但這些展示更多是吸引觀眾的幌子。更重要的是,地方不再僅僅是作為藝術家展示作品的場所,而是以參與者為主導,來訪者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學習,與當地居民共同創造。因此,地方藝術節的角色應是提供這樣一種生動的、富有創造性的活動機會。實際上,這與所謂的農業旅遊或綠色旅遊有重疊,但不僅僅是參觀農村或體驗鄉村生活,而是更加強調參與者與當地居民的合作。此外,透過考慮在現有產業或活動基礎上引入新的參與者,當地居民也能有一種創造新的文化的鮮活體驗。這種與當地生活緊密結合的創造力,不僅會打造出具有獨特魅力和個性化的藝術節,還能夠在沒有外部大規模資本投入的情況下,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節。”

圖片來源:上村博教授
松井利夫 教授
“我是從京都過來的松井,剛才上村老師也有提到,我是一個陶藝家,現在在京都藝術大學教授地域振興專業的研究生課程。從日本來到這邊花了7個小時,而到達後,彷彿進入了異世界的感覺十分的奇妙。我也是第一次參觀這樣獨特的村子。那麼我們現在就開始吧。我為什麼會來到這樣一個地方能?從昨晚開始,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來自的京都府,也是以一個文化、歷史出名的城市,而我所在的地方是京都府周邊的一個叫做龜岡市的地方。從京都市中心出發坐電車,大概20分鐘便能到達這個盆地中的小鎮。

2017年的時候,龜岡市市長向我提出了“想要在龜岡辦一個藝術節”的委託。就像上村老師剛才所說的,日本現有的向“大地藝術節”這樣規模龐大的藝術節,在龜岡這樣的小城市中並不太可能實現。但即便如此,市長還是表達出了想在龜岡落地一個大型藝術節的想法。於是我問他:“那你的預算是多少呢?在日本,即便開展一個較小規模的藝術節,也要花費5000萬日元。“市長說:“我只能給你提供每年400萬日元的預算。” 我想了好久,說到:“那你還是別辦了吧。” 比起京都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龜岡並不是一個具有文脈的城市。而市長想要改變這樣的一個情況。雖然並沒有充足的預算,但他還是希望在未來,龜岡可以成為一個具有文化氛圍的城市。我被他這樣的熱情所打動,於是說可不可以給我一棟老的民宅。於是以這樣一棟民宅作為據點,我們的“龜岡霧之藝術節”活動便展開了。在幾年的經營下,我們終於有所成效。

圖片來源:Circular Kameoka Lab
如圖所見,這是我和學生們在此開展的活動。我們利用了各種廢棄的,被使用過的材料製作了各種東西。我們是如何開始使用這些素材的呢?其實一開始,我對如何開展這個藝術節沒有任何頭緒。於是我們像現在這樣,把大家聚集起來,花了一年的時間,邊討論如何大家想要怎樣的藝術節,一邊做各種嘗試。

圖片來源:松井利夫教授
這些是一些做有機農業的農家,在和他們的交談過程中發現,其實他們的事業就非常接近藝術活動本身。在他們的農業生產過中,透過種植,培育,讓生命在土地中流轉,就和藝術家創作作品的過程如出一轍。於是我們打算由此出發,讓農民和藝術家合作,讓藝術的種子慢慢發芽;由此展開藝術節。下面我將講講“為什麼這個地方需要藝術節”。在藝術節的開展過程中,行政官僚和藝術家分別抱有不同的目的。行政官僚希望藉由藝術節營造文化的振興;而藝術家則既希望於此達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環境並由此形成具有共通文化語言的社群網路。而在逐漸少子化,老齡化的社會背景下,這種新興社群網路的形成尤為重要。為了緩解少子化,老齡化和人口流失的現象,我們希望藉由藝術活動的力量,改變產業結構,帶動我們的財政結構進行正向化的調整。為了達成這樣的地域活化,我們和當地居民一同組成了團隊。成立之初,我們對接下來該做什麼,也十分迷茫。但是因為有希望改善當地的共識,我們還是聚集了很多朋友。其中有許多我們剛剛畢業的20-30世代的畢業生們,而我們的團隊就是由這樣一批40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們組成的。那些40-50歲的藝術家們,如大家所知,已經是那種大規模的展會的常駐人口;而年輕一代人則開始關注小規模的社群營造。而如何最快地促進龜岡市的社群營造,對於當時的我而言,便是讓這些年輕人聚集起來,住進龜岡市。於是在20,30年後,這些年輕一代們,就會成為當地的中流砥柱。在他們的社會實踐中,不同的社會問題被發現。於是我們便由此展開了這樣幾項藝術介入社會的可能性:環境與藝術、農業與藝術、社會福利與藝術、可持續發展與藝術、教育與藝術。政府在這些細分的部門中,都用相應的預算。我們利用這些預算開始展開基於此問題的藝術活動。
在龜岡市,一直在打造一個“零塑膠排放”的概念;於是我們和環境課展開合作,使用廢棄物開展了一些活動。在一般市民的垃圾桶中最常見的廢棄物當然就是塑膠袋了,這些在購物中產生的塑膠製品難以降解,流入大自然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而龜岡市提出了“零塑膠袋提供”的宣言,在全市禁止了塑膠袋的使用。這也是日本首次類似的政府行為,由此受到了許多關注。在零塑膠排放宣言的初期,我們遭受了大量市民的反對;於是我們和市民、政府一同組織了多次的工作坊。我們和設計師,市民合作,利用廢棄的塑膠袋製作了一些購物袋。最後和各部門合作,實現了這些購物袋的量產。

講座現場|攝影:與與與藝術小組
接下來我將介紹一下藝術和農業的結合方式:新的農人和老一輩農人的思維方式並不一致。有機農和非有機農的使用者間常常會發生不理解的情況。為了調和這種矛盾,我們訪問了許多有機農戶,並出版了一本小冊。同時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有機農的好處,我們對這些有機農產品進行了移動販賣。同時,我們還和當地的福利機構展開合作,我們創辦了一個殘障人士繪畫教室,並對畫室裡的活動進行拍攝,上傳。同時,我們還和教育機構,在畫室裡進行數字繪畫的教育,併為孩子們舉辦了一場數字繪畫展覽。也因為這場展覽,我們和當地小學達成了密切關係。圖書館也是地區中一個重要的公共空間,我們和藝術家合作對在市政府市民交流中心對圖書館的空間和主題進行規劃和展示。由此創造一個更適合大家參與和閱讀的公共空間。這是我們的藝術家在圖書館裡策劃的“音”主題書展,我們收錄了龜岡市在歷年的慶典活動中產生的白噪音,以這個具有地域和時間特色的聲音,為這個書展賦予了意義。接下來我們再具體介紹一下再地域振興的課題中,政府和藝術家究竟是如何進行協作的。我們政府能提供的,是一個在議題上的宣言。而藝術家則會在此宣言下開展具體的活動。比如18年龜岡市所提倡的“零塑膠袋”宣言,由此我們的藝術家在此主題下進行了大量的藝術活動,喚起市民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使空中樓閣的政策和居民的生活結合。比如我接下來會提到的滑翔傘廢棄物的例子。滑翔傘是龜岡市一個重要的產業,在滑翔傘的生產,銷售,使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滑翔傘垃圾。而我們發現,滑翔傘的傘面其實是一種非常優質的布料。不但防水防汙,還十分結實,其觸感也很有趣。於是我們和時尚品牌、藝術家合作,對這些廢棄的滑翔傘進行回收和再生產。我們利用這些廢棄滑翔傘,成立一個設計師帆布包品牌:“HOZUBAG”。

圖片來源:Yasuyuki TAKAKI
透過背後的文化價值和設計,我們將這個產品在國立新美術館裡進行展覽,和市場雜誌合作宣傳並在各大商場進行販賣。在這些一系列的活動中,政府的意識也被喚起。自己的施政措施被加工成了藝術品,一直以來對政策毫不關心的市民也開始關注市政的工作,是他們也重新看待了自己的工作。同時,當藝術家的社群網路被構建起來之時,這些藝術家們也利用的自己的人脈資源,帶來了更多其他領域的專家和講師。比如京都有名的大廚和居民一起做的美食工作坊。
至於藝術節對居民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在霧之藝術節運營了6年之後,龜岡市的由於文化風貌得到了提升而出現了人口回升。”
黃頌華

講座現場|攝影:與與與藝術小組
“我是龜岡霧之藝術節的企劃與統籌,隸屬於龜岡市藝術課。接下來我會具體介紹一下龜岡霧之藝術節的具體內容,以及我們的藝術節和其他藝術節的區別。
如上村老師所說,日本在2000年左右就開展類似瀨戶內海,大地藝術節這樣的大規模藝術活動。但是現在這種藝術節到現在也有20多年的歷史了,它們的問題也開始顯現。這些大型藝術節往往是以觀光旅遊為目的,而其收益總是會回到運營公司手中;作為藝術節承辦地的居民並不會獲得太多好處。同時,這些藝術節傾向於邀請海外有名的藝術節,卻忽略了當地的在地藝術家。另外,這些藝術節的週期一般是兩到三年一屆,在這兩到三年的空窗期,藝術節的承辦地不會有更多的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龜岡市為什麼還要舉辦藝術節呢?我們的藝術節又有什麼不同呢?霧之藝術節的英文是KIRI art Cultivation,Cultivation是栽培的意思。我們也希望像栽培植物一樣去栽培在地的藝術。

城址藝術展|行為藝術活動[DUALITY] 的上映會
一般的藝術節是兩到三年舉辦一次,而龜岡藝術節每一年都在進行。而且我們每一年都會根據現狀和新的政策去調整我們藝術節的主題。同時龜岡藝術節和政府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龜岡霧之藝術節的顧問就是我們龜岡市的市長,而委員會長便是龜岡市的副市長;霧之藝術節事務局便是我所在的文化藝術課。具體的運營團隊則是由松井老師帶領的20-30名年輕藝術家。這便是我們的組織架構。除了這樣一個運營團隊外,我們也很市內不同的組織,學校,藝術家,各類團體展開合作,由此全面地讓藝術節和各類產業產生合作。另外,相較於一般作為展覽的藝術節而言,我們更傾向於將自己作為一個平臺,將龜岡不同領域的點都聯絡起來。比如我們和各地藝術家合作的城址藝術展,這個藝術展完全是基於龜岡本地的在地藝術家而生成的藝術專案。

KIRI2藝術大學|竹子桌椅製作活動
另外,我們還進行了一個叫“KIRI大學”的藝術專案,這是一個不止藝術家,還有各種領域的朋友們共通參與的藝術教育專案;像農民、木匠、漁民等等。還有“HOZUBAG”,我們透過運營這個品牌,創造了營收,再將這筆營收投入到藝術節的運營中,使藝術節內部實現了可持續的內迴圈。除此之外,我們還開展了“BONBON市集”,蒐集了市民們的蔬菜和其他東西,大家一起進行售賣。在兒童教育方面,我們舉辦了兒童民藝的活動,透過各種不同的workshop,來和不同的人進行藝術交流。政府也讓渡了政府大樓底層的空間,讓我們來定期辦一些藝術展。去年,我們在10月14到25號,我們在龜岡舉辦了城際藝術展,吸引了大約4300多人來玩。而其中超過一半都是龜岡市的市民和京都府,大阪的市民。也就是說,這個展覽完全是面向本地市民的展覽,而不只是面向觀光客的,是屬於本地人們展覽。以前,龜岡市的藝術家們總是躲在自己的工作室裡,透過這樣的一場活動,許多市民開始意識到,原來這些創意工作者就生活在身邊。同時,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們來到藝術節參與各種活動,並帶來他們的朋友也一同參與。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正向迴圈。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霧之藝術節接下來的活動和企劃,就在現在的10月15號到27號,新一屆的城際藝術展正在舉辦中。以前的城際藝術展,都是展示不同藝術家的作品。而我們再前幾年的活動中發現,市民不僅僅只想要看展,同時也有意願和藝術家們有更深入的交流。於是,我們要求藝術家們在參展同時,還必須舉辦一些工作坊。所以今年有28位藝術家,便有了28個工作坊。另外,今年還多了第二個專案:“綠色的餐桌”,這是為了迎接接下來在龜岡市的一場關於環境議題與農業的一場大型博覽會。

綠色餐桌|在食物和植物間思考"我"與"綠"
我們不希望一場由政府主導的大型展覽毫無徵兆地降臨,而市民其實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所以想借由一個小規模的前置活動來徵集市民對於博覽會的意見。我們邀請了各地的專家,來和市民邊吃早餐邊聊天。另外還有我們一個關於“持續發展”的相關展覽,和龜岡市民的合作展覽,在我們的據點“霧之咖啡”裡舉辦的BONBON集市,蒐集龜岡市的小店等等。就像這樣,龜岡霧之藝術節的活動總是又多又雜,很多市民都反映藝術節沒有然後主軸,導致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在幹嘛。但是就這樣堅持了七年,終於更多人意識到,我們辦的是一個關於大家生活的藝術節,而不是一個創造觀光目的地的藝術節。”

BonBon集市(每年3-4回)|傳單之一
「龜岡的野菜是最新鮮的!」 「能與孩子一起體驗的活動很多」 「瞭解了更多龜岡在食農方面政策的用心」 「不知道原來龜岡有這麼多年輕的農家」 「反思到地域資源與食材的迴圈」 「感受到龜岡的可能性,想搬到龜岡了!」 「希望能夠有介紹龜岡咖啡館、餐廳的地圖」市民的感想

問答環節

調研龍井坑村|攝影:與與與藝術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