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坐在你的墓碑前,我突然不害怕死亡了

01
距清明假期還有一週,我想發出一個誠懇的邀約:
報名從此刻開始,我想與你一同記錄這個過程。
我時常想,人們不是為了不朽設立了墓碑,而是為了對話。
隔著時間,隔著空間,讓故去的人和繼續活著的人能夠坐在一起,講述生活。
告別是為了重逢。我們想讓這樣的重逢,持續發生。
02
這聽起來像是一次傳統的清明祭掃。
但它不止是祭掃。
我們希望和你一起做的,是藉由與亡者相對的片刻時光,想想我們該如何生活,想想那位故去的人曾教你如何生活。
如果此時此刻,你的記憶裡湧出了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座墓,請告訴我們。或許,這會是一個動身的契機。
Ta 可以是你我都熟知的人,比如作家、詩人、音樂人、導演……
他們創造的美妙事物留存在塵世間,讓你知曉人該如何去活。
Ta 也可以是你的親人、朋友、師長……
他們以記憶的形式長長久久地與你同在,讓你明白人可以如何去活。
你可以去到墓前,對 Ta 說說話,捎封信,追憶一些往事,或者,只是靜靜待一會兒。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你從尚未動身的此刻,開始想想:
Ta 曾教給你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Ta 曾告訴你的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什麼?
而我們想做的,是傾聽你的動機,促成你的行動,並與你一起記錄下這個珍貴的過程。
那將是一次只屬於你和 Ta 的春日重逢。
03
這並不是我們第一次邀人在清明同行。
去年清明前,我們發出過一次邀約。
很多的人計劃動身。
有剛裸辭的人想去看王小波的墓,去告訴他,自己也要做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也要過生猛的人生。
有人想去古龍的墓前,再說一句“浪子三唱,不唱悲歌”。“是古龍讓曾經有些自閉的我,變得更加外放和敢於表達。”
有人想去看自己的爺爺。她說爺爺沒教過她什麼道理,只反覆叮囑過她:要好好吃飯。難過時,她總能想起,能好好吃飯,就能好好生活。
很多的人真的出發了。
他們去到了海子、王小波、蕭紅、黃家駒、李白、張國榮、單田芳、汪曾祺、朱自清、王勃、自己的家人,還有更多人的墓前。
(▲海子墓)
(▲王小波墓)
(▲蕭紅墓)
(▲李白墓)
(▲張國榮紀念處)
@袁三點 站在黃家駒的墓前讀寫給他的信,她的眼前山連著海,海連著天。那是一種真正的“海闊天空”。
@老腰 在李白的墓前的酒香裡坐了一個下午,抬頭望見樹上飄的詩歌帶子,最明顯的一句是:“君莫停”。
@雪琴 去到了汪曾祺的墓,在墓前認認真真啃完了一個燒餅,好好吃飯,好好生活,這是在汪曾祺的墓前,很自然會想到的事。
讀者@理想主義 留言:墓地同時也是“精神家園”。
那些真正關於人生的對話,會在這裡展開。
而只是安靜地呆一會,就能感受到力量。
04
我還想花一點時間,解釋一下:我們為什麼要在清明節這樣的日子,持續不斷地發起這樣的行動?
我想先分享一個故事,一個叫@呼市薄荷 的讀者。
幾年前,他從呼和浩特坐飛機到上海,再從上海坐高鐵到蘇州,找到了一位陌生網友的骨灰所在的殯儀館,把車停在門口,點了根菸,靜靜坐了一小時。
對方是個骨癌晚期患者。他們在網易雲評論區相識,共同喜歡那首《城南花已開》。
他自己得了抑鬱症。茶飯不思夜不能寐的時候,總會想起那個愛聽音樂的,愛開玩笑的,痛苦的,年輕的,堅強的,真的真的很想活下去卻又早早離開的人。
“是已經不在的他,在精神上陪我走出了一段灰暗的日子。”
這些年,只要有機會經過蘇州,他都會去殯儀館門口坐坐。說說話,講講自己的生活。這對他的生活很重要。
我常常也覺得,是死去的人在教我好好活。
清明是一個特別的節日。它是關於故去的人的日子。它更是關於尚在人間努力生活著的人的日子。
逝去的人,是早開的晚霞。他們的餘暉,是照亮心靈角落的光。

我想聽到那些被光照亮的故事。

我想看到一個個曾被照亮的人,用一次次墓前的對話重返被照亮的時刻。
我想和每個出發的人,和每個見證他們出發的人一起,在一個有關死,也有關生的日子,一起好好想想,我們要如何生活。

然後,學著時常與自己的心靈見面。

05
最後,補充幾個細節:
1.我們希望你能在報名處留下計劃行動的最早時間,如果還沒想好,我們可以事後商量。
2.我們會承擔部分讀者的路費。
3.如果今年的清明節前,你沒有時間去拜訪墓地,也希望你記錄下此刻的心情,在日後安排合適的時間自行前往,並與我們分享感受。畢竟,這不只是一次共同行動,更是你的私人心志。
晚禱時刻:
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
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
我等待著,長夜漫漫,
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
——戴望舒《蕭紅墓畔口占

 每次悼念,
 都是一次見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