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度過漫長一生後,會如何來歸納過去的日子和自我?
寫下墓誌銘或許是一個方法。它是一個人的真實寫照,人生的經歷、性格可以從短短的字句間展露無疑。
不久前,《人物》和小紅書心理共同發起了一次讀者徵集,我們回收了將近500份問卷,也彷彿看見了500個普通人的一生。也有不少人在小紅書上,寫下了自己對生死的思考和感悟。在這些交流中,人們開始對死亡、生命有了新的感知,也能更好地面對當下的失去和痛苦。
清明節將至,當我們來到故人墓前,誦讀墓誌銘,過去的故事會在春雨微寒中被重新銘記。而瞭解並寫下屬於自己的墓誌銘,或許也是一種面對生命的儀式感。
文|萊克西
編輯|Yang
面對死亡,很多人會用輕鬆或調侃的方式來面對。
@散散 24歲 女 山西
墓誌銘:你終於來啦!快來和我聊聊天吧,分享下最近的八卦吧~
希望來到我跟前的時候不要悲傷,我可以一直做個安靜的傾聽者。
@蝴蝶老師 25歲 男 非洲
墓誌銘:貢品記得放辣椒!
我是四川人,無辣不歡。這個墓誌銘是詼諧搞笑的,希望我的愛人朋友家人能更加樂觀面對這個世界,不要對世界失望。
@九十九山
墓誌銘:地球暫住者再見,回母星了,地球就留給你們照看了,bye! PS:不用祝她安息,她這一生從未甘於平靜。

圖源@九十九山
@小李31歲 女 北京
墓誌銘:想要什麼自己去爭取,我誰都不保佑。
這是一種調侃和拒絕世人祭拜的功利態度。之前我在墓園,見到不少人在墓前和燒紙區唸叨希望逝者保佑在世的子孫榮華富貴、家族政商界都有人等等,帶來世俗意義的好處。墳墓裡彷彿不是摯愛的親人,而是用貢品換來願望實現的物件。
我希望對我的祭拜只出自思念和真心。我印象最深的墓誌銘是從書上看到的蕭伯納的——「我早就知道無論我活多久,這種事情還是一定會發生。」在我看來,墓誌銘是逝者與生者的最後對話,而我想用幽默為人們解構死亡。

圖源@崩潰的小姑娘
@劉暘教主
墓誌銘:會是一個二維碼,掃它就會出現我這輩子所有段子的影片合集。
那個二維碼一掃出來是十幾個小時的段子,(掃墓的人)在那笑得都不行了,鬼也笑得不行了,好多小魂都飄過來,大家一起笑,人鬼笑未了。我覺得這個狀態太好了。我不想墓誌銘搞得特別悲,很奇怪,我希望它是一個偏喜劇的。
我選的配樂是《我真的還想再活 500》 或者是《成名在望》,大家一掃出來多好笑,這首歌叫《成名在望》,但這個人已經沒了,就望不著了。
人會死,我小的時候就有這個感覺。那時候,身邊經常有我同學離去——六年級的時候,我一個同學去黃河游泳,他就被水沖走了,班裡就沒有他了,那一個瞬間會覺得好像人真的有一天就從這個世界消失了。
我非常害怕死。我害怕突然有一天我死了,人世間很多事還沒來得及做完,追的很多漫畫還沒更完,我還有很多的美劇沒看。錄《一年一度喜劇大會》的時候,我自己開車往錄製現場走,那個本子費了老半天勁,當時覺得應該能成。在路上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開車一定要小心,一定不能夠隨便併線、不能夠超速。因為萬一我先死了,隊友無法承受這麼好一個本子就因為我沒了演不了了。生活裡反正時不時會有這種時刻讓自己覺得特別害怕死。
我目前不能接受的離開就是身邊的孩子、老婆、父母。但是父母註定會離開你,就好像只能提前預知一些情緒,無數遍去想未來到了那一天的時候是什麼樣。
經常有人問我,喜劇演員會如何理解死亡呢?其實我目前沒見哪個喜劇演員把死亡這件事處理得特別好。印象很深的是國外有一個演員,他在臺上突然心臟病發,他在臨死時說了最後一句話——如果我現在就死了,會不會很好笑?觀眾就笑了,之後他就心臟病犯了,趴在臺上。但因為他說了那句話,沒有人認為他是真的心臟病發了。直到大家笑的時候,才發現他真的走了,那一瞬間觀眾蒙了。
我很受觸動,他在知道自己馬上要死的那一瞬間,開了一個玩笑。這是一個我心中接近完美的對待死亡的態度。

劉暘教主
在墓誌銘面前,很多人會提起一些已經過世或者生病的親人,是TA讓自己意識到了死亡就在一瞬間,在想念這些親人的同時,我們也開始思考死亡和生活的意義,思考自己該如何面對失去、如何好好告別。
@我戀禾穀
墓誌銘:我很好,謝謝你能夠來看我。
走過我墓碑的人看到我的文字,他們會說,這是一個好人,死了還能這麼有禮貌。
我現在已經 70 歲,經歷過很多生死——我的父母、我的公婆、我的姐姐。我覺著,死亡是生命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
我老伴去世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觸動,我很難受。那年他還不到 68 歲,我還不到 60 歲。他平時身體很好,但他瞬間就沒了。
我當時覺得緩不過勁來,有點恍惚。但是慢慢會覺得這是一種持續的疼痛,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你。比如我出去看見一個老頭的背影挺像我老伴,我就騎著電瓶車趕緊跑前頭去看看。我老伴晚年有點發福,如果我到服裝店買衣服,一看大號的,我就想,這個他可以穿。這些時候就一點點意識到他這個人確確實實死亡了。
清明是一個慎終追遠、懷念親人的節氣,我會一次次回望親人和故人的背影。我感激他們從我生命中走過,感激他們給我的生命曾經帶來過溫暖和色彩。現在,我對死亡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死亡離我們越來越近,今後我們老去的生命也是正在走向死亡。我能夠從容來談論死亡,並不是說我不恐懼死亡,不意味著我願意死亡,我是想過好現在的每一天,從容地離去。
我在感性上覺著人應該能夠重逢,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應該還會相遇,未來我希望我和老伴能夠在春天相遇,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在春天相逢的,我也是在春天把他送走的,所以我們在以後還會相逢。如果我們能夠重逢,我們應該像久違的老朋友,有一種渴望,有一種期待。

圖源@我戀禾穀
@小腎 20歲 女 廣州
墓誌銘:我要去探索另一個新的世界啦!祝我玩得開心叭!
上一個月我失去了我的爺爺,今天也聽到了一位遠房親戚因為抑鬱症選擇輕生,我很想念他們的同時,也能特別真實地感知我活著這件事,音樂、陽光、美食、電影…它們似乎是世界留住我的方式。
我想到了瓊瑤阿姨的遺書,那是我第一次感覺到死亡是一件那麼輕盈的事,離別變成了一種力量,小小的振動翅膀但也令人潸然落淚的力量。在這個世界的我是一個喜歡探索新事物的人,我想到了另一個世界也要保持這一份好奇心和探索欲。
@我去買個饢 女 新疆
墓誌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出生是,死亡是,遺忘也是。
因為工作原因會接觸到很多有關去世的課題。最早,有個50歲左右的女性在我的工作視窗辦理業務,幾天之後她的家人再次出現,帶來的卻是她已醫治無效去世的訊息。雖然只是一面之緣,但家屬在講述時,我的眼淚還是止不住地流。
後來,我的姥姥、姥爺在兩年間相繼離世,在無數個需要鼓勵的時刻我都會想起他們,有時眼淚汪汪,有時力量滿滿。生命就是一場短暫的陪伴,當他們離開,當我也離開,這場陪伴才算真正結束。

圖源@我去買個饢
@王資巨 26歲 男 北京
墓誌銘:祝我們安然享受特立獨行的徒勞。
從小我就是個特立獨行的人。我習慣性地質疑父母教授的規矩,會詢問老師各種俗語背後的故事。2021年,我的母親險些因腦卒中離世。她生於60年代初,卻格外包容。她開始和我從容地談論死亡與後事,於是我也開始認真地思索起我人生的終點。
我在捷克留學時,看到過一位平常人的墓誌銘。上面用尚顯古舊的捷克語寫著:「很多人說我無聊,但陌生人,我並非如此。」在我看來,墓誌銘是一個人對自己最後一次的誠實,是可以做到的最後一次對於生命的勇敢衝鋒,是一種坦然的悲壯和罕見的欣喜。每個人在生活裡都承擔著這樣那樣的誤解,每個人的畫面都由他人的認知投射而成,而墓誌銘,卻恰恰是自己可以選擇的最後一次自證。
@VV 22歲 女 秦皇島
墓誌銘:一個堅定並努力選擇生活的人
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死亡是我爺爺在我高中的時候去世了。爺爺臥病在床的時候,我照顧過他,那時他還很安靜地躺在床上,不能動不能說話。再次聽到爺爺的訊息便是他去世了。當時我一直在哭。我並沒有接受爺爺的去世,我上學去,還會以為爺爺在老家生活著。現在距離爺爺去世已經很多年了,過年的時候,親人們一次次的團聚都在提醒我爺爺去世了,我才發覺爺爺不在這個世界裡了…

圖源@VV
@之 29歲
墓誌銘:Seize the day,抓住這一天,意思也是,活在當下。
前兩年看過一本書,《喪鐘為誰而鳴》,講在戰爭期間,一位士兵被指派了一件任務,他需要在三天後炸掉一座很關鍵的橋,以此阻止敵人的進攻。他有可能在任務結束後活下來,也可能在炸橋時意外死去。因此對於他來說,生命可能維持得更久,也可能只剩下三天。於是,他一邊為炸橋做準備,一邊拼命地生活,拼命地結識夥伴,還拼命地和一個女孩談了戀愛。他好像把一輩子的生命濃度,都濃縮進了三天,直到炸橋時刻的到來,他真的因為戰爭死去。
Seize the day,抓住這一天,那位士兵給我的就是這種感受,他的日子不是散漫度過的,而是用力抓住的。
生和死一樣重要,也是我這兩年越來越切近的體會。我見過很漫長的死亡,來自我的爺爺奶奶,一個臥床多年被病痛折磨;一個老年失智,最後到了認不出親人、尿失禁的地步。他們的痛苦雖然不是最劇烈的,但死亡被時間拉長,不知道結束的期限,他們活在每一天,但也抓不住每一天。
我也見過很短暫的死亡。去年,一位熟悉的親戚確診了淋巴癌,她50多歲,原本捲了一頭很美的頭髮,她愛化妝,愛去各地旅遊,也經常和朋友聚會,拍照發朋友圈時,露著甜甜的笑。但因為癌症,她失去了頭髮,也失去了熱烈的生活。一方面她貪戀著生,但一方面又因為抓不住生而恐懼,因為化療切實帶來的痛苦而痛苦。確診不到半年,她離世了。
因為死,我們才思考生,才熱愛生。對於生的態度,我的希望就是抓住每一天,去愛,去笑,去感受,去工作,去具體過每一天的生活。

圖源@朱腦花
@張春 43歲墓誌銘:我度過了極其完美的一生(雖然是維特根斯坦先說的,但是我也這麼想。)
雖然我已經 40 多歲了,但我真正意識到人一定會死是近幾年。19 歲的時候,我爸爸去世了,我很多年都沒有意識到,沒有真的感覺到(這件事)。我有一個表現,家裡人會談起來說夢到他了,(他)在夢裡幹嘛,那個時候我只覺得他是去了遠方,偶爾會有訊息回來。
我在近幾年才真正地意識到——他死了。因為我自己有重度抑鬱,我有一天突然意識到,痛苦是永遠不會停息的,不自殺也會死,那一刻,我才發現,人真的會死。
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你一定會死」這件事。我也相信,在沒有經歷一些時間、一些閱歷之前,你不會有真正的實感。但這個提醒非常重要,這是人生唯一真實的事情,對人生非常有幫助。接受生命無常帶來的無能、無力、無助感,它不是淡化,而是變得更沉重,去承受生命的分量。

張春
有一些年輕讀者很坦誠地分享了自己經歷重大疾病的經驗,在當下,TA們或許有更具體的生死體驗,對生命也有了更深層理解。
@鹿兒島的野獸25歲 女 寧夏
墓誌銘:請記得我,請繼續向前
21歲生日剛過,就被查出白血病,一個我這半輩子都沒見過的病。化療最痛苦的時候寫過遺書,沒想過死,很奇怪,人在最接近死亡的時候是不想死的。那一年多時間大概是我這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候,失去了頭髮、學業,也看清了人情世故。
還好,我現在還活著。那天還跟朋友聊天說不要去預測命運的走向,給你什麼全憑他的心情。那就先活著吧。墓誌銘算是一種對死亡的態度吧,我並不懼怕死亡,就像我並不懼怕來到這個世界上一樣。

圖源@竹個個
@項羽 26歲 男 許昌襄縣
墓誌銘:他放肆地活過。
確診罕見病(自身免疫性垂體炎)後,設定了三個人生目標來倒逼催促自己更放肆地生活。我記憶裡有個父母為孩子寫的墓誌銘——他來人間看了看,不太喜歡,便回去了。我覺得墓誌銘是對自己人生的總結,也供活著的人寄託哀思。
@Catherine 23歲 女 江蘇
墓誌銘:我計算過23克靈魂與三年光陰的燃燒值,足夠為地球添一盎司星塵。
20歲的那年,大二的我確診了疾病,之前的人生中,我都是一個小鎮做題家,還沒有好好感受一下這個世界,今年的我23歲,由於病情反覆,已經是跟疾病抗爭的第三年了。有位臨終護士說過,人在最後時刻唸叨的從來不是受過的苦,而是未說盡的愛。
或許墓誌銘的真正使命,是把醫療儀器的滴答聲,翻譯成晚風拂過麥浪的韻律。當一個人親手撰寫墓誌銘,實則在爭奪生命敘事的最終解釋權——你希望世界以何種公式記住你。
@痞小立 33歲 女 河南
墓誌銘:她此生已然盡興。
本人是醫務工作者,第一次接觸到死亡是凌晨12點給一位90多歲的老太太量血壓,她蜷縮在床上如平日那樣,我把她的手「拿」過來開始量,但沒有聽到脈搏的聲音,後來突然驚醒才去摸了頸動脈和探鼻息,但她的身體還是溫熱的,最後判斷說可能就是5分鐘前。那一年我才22歲。而她的家人只因為她的退休工資高請護工在高階病房養著她,不太清楚每次我們查房時她那種漠然的表情在說什麼,但有一種深刻的虛無感。
墓誌銘對一個人來講是內心的「火花」,那是Ta對這一生內心向往的實踐,是屬於Ta個人在世界留下的印記,是Ta和自己最深刻的對話。

圖源@花神
與其恐懼、焦慮死亡,各式各樣的墓誌銘給了我們機會去理解生活,告訴我們應該抓住當下,讓自己更自由、更盡興。
@加壹 25歲 女 佛山
墓誌銘:18歲之後,沒吃過蘋果,目前已經過去7年了,貫徹得非常成功,我到現在都沒有吃過一口蘋果和蘋果製品。
我本身很不喜歡吃蘋果,「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口號讓我覺得厭煩。高中三年父母為了我的健康讓我吃了很多蘋果。高考結束,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不吃什麼之後,我下定決心以後再也不吃這種再普通不過的水果。墓誌銘對於我來說,就是我此生想貫徹的某種不能持續的事情吧,它和我的人生命題息息相關。
@路燈 21歲 女 北京
墓誌銘:下次讓我做媽媽的媽媽吧。
我從小鎮走出來,全家人的託舉讓我最終走到了夢想的院校,尤其是我的媽媽。我以前經常跟她吵架,媽媽很早就輟學在家務農,嫁人後也為了家庭整日忙碌,但我見過很多次她在哭,她有很多不快樂和無奈。越長大,當我越幸福的時候,我越會想起她。我想,除了總結這一生,墓誌銘可以表達對來生的期望,我希望做媽媽的媽媽,我會好好養她、愛她,我不要她再哭泣。
@桑桑 28歲 北京
墓誌銘:
以下是我姥姥教給媽媽、我媽媽又教給我的天下第一美味的肉餡方子:肉九瘦一肥,和蔥比例是1:1,再放入薑蓉、生抽、白胡椒粉。找一個不燙手的湯勺,炸一些花椒油,看見準備起煙就抽手澆在肉餡上,聽到「滋啦」一聲為佳,攪勻醃一會兒就可下鍋,能做肉丸、餃子還有餛飩餡。
好了,現在我要去找我的媽媽了。希望她的方子能讓你吃得開心。
之前看書裡寫,人記得最深刻的不是場景,不是面孔,而是味道。於是我想,如果有選擇,我應該會把屬於我媽的味道深深刻在墓碑上,這樣,不僅是我的孩子、孫輩,任何停下駐足的人都可以超脫於時間,嘗一口我媽的手藝,屬於姥姥、媽媽和我的一縷精神,也算是在人生實現了永存。
至於我自己,我再也用不到這個方子了。生命的盡頭應該是像回到了幼兒園放學的那一刻吧,推開大門,媽媽就會在那裡等著接我,她會帶我回家,然後親手做給我吃。

圖源@桑桑
@野原廣志 27歲 女 北京
墓誌銘:刻一隻眼睛
在歐洲旅行時,路過許多城市公墓,友人拉著我闖入。
兩墓並列,照片上白髮蒼蒼的老夫妻合葬在一起,他們出生的時候,二戰還沒有結束;純白的大理石雕成穿著芭蕾裙翩翩起舞的小女孩模樣,卒年與生年的間隔短得令人心碎;各式信仰的象徵與符號交錯,守護著他們去往各自的彼岸。
我讀不懂上面的墓誌銘,反而給了我最多的想象空間。怎麼樣的一句話才能概括一個人真實的人生呢?即使是最精彩的語言,也無法概括我們曾吃到過最好吃的蛋糕的甜美;對著照片哭泣時眼淚的溫度;每年第一縷春風拂過那一刻我們的輕快和解放。我想記住那些我成就的,但也不想忘記那些我曾放棄的,挫敗的,痛苦和絕望的。以及那些猶疑的、無所事事的、等著微波爐把東西熱好時那一分鐘的空白。是它們組成了我的生命。該怎麼把它們統統總結進一個人生命的判詞裡呢?
站在大片的墓碑前。我看著他們的墓碑,意識到此時此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雖然還沒有決定,未來我要不要樹墓碑,如果要的話,我希望我的墓碑上面能刻著一隻眼睛。當有人看到我,無論國王還是乞丐,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是不諳世事的小孩,我將用這隻眼睛回望。我曾像你一樣吹拂過這風,吃到過甜,看到過這天空的藍色。我們都是一樣的。
@Maud 28歲 女 北京
墓誌銘:已成小魚的養料。
我希望自己被海葬,燒成灰撒了也好,直接漂走也好,總之要回水裡去。
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很對不起一條小金魚。學校組織去動物園春遊,有一口收費的小池子,供所有的小孩子撈金魚。我提的那個桶,底邊破了條長縫,大概還比較鋒利,把一條剛撈起的小金魚卡在裡面。它掙扎了幾下,尾巴斷了,我嚇得連桶帶魚扔到池裡。
小金魚不見了,我也不敢再找,但是想想便知,斷尾的魚是活不久的。簡單說,小金魚是因我的遊戲行為而死的,很不值當的死亡。從那之後,我像經歷了生死啟蒙,忽然很怕魚,繼而害怕一切水產。尤其在國內,水產品上了餐桌,大多保有完整的樣子,看頭看尾,我都有些難受。
我相信自然與生命確實是有靈的,不懷感恩又一味索取的生物是壞的、自私的。捋捋生物鏈,還有比人類更擅長吃拿卡要的嗎?我想的,活著時拿夠了,死掉後,儘量就還出一些。這樣對誰都好。
畢竟,作為人,我(們)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有幸被魚吃掉,或許我就可以變得很大很大,和太平洋一樣大,繼而變得清白無暇。如果我有幸成為小魚的養料,證明這個世界還有公平的希望。
@寫詩的趙鐵柱
墓誌銘:她什麼都沒帶走,除了她自己。
這是你的人生欸!你憑什麼不能自己做主!! 憑什麼不能拿一部分時間去好好浪費!!我是個膽小鬼,我怕那個又黑又冷的世界,所以我活著的時候執著地尋找光和熱,這是我此生唯一一次的未雨綢繆。

圖源@寫詩的趙鐵柱
在讀者們鮮活的表達背後,我們發現,大家除了對過往人生進行了一場認真的回望,還有對未來真正的盼望——自由、公正、歡脫、鮮活、無所畏懼、要人類都受正當的幸福。在小紅書搜尋 #關於我的墓誌銘# 遇見更多人的生命表達,也獲得更多盡興生活的動力。或許,從寫下這句墓誌銘開始,我們的人生也來到了一片自在地。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