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場|送給建築生,如何不花一分錢窮遊義大利

相信每一位建築或是學生都有自己的旅行清單,

去探訪夢想中的城市,尋找大師的足跡;
然而囊中羞澀,有時只能悻悻而歸。
Archidogs近期推出旅行獎學金系列文章,
透過作者原汁原味的經歷
從建築、景觀和申請過程三個方面,
為你提供詳細的“免費旅行指南”。
本片文章的作者是一隻大四建築狗,
大一的一個project促使她踏上七天八夜的旅行。
追尋著卡羅·斯卡帕的足跡,
途徑義大利陽光明媚的古城和小鎮,
探索義大利墓園的秘密。
作者 |Shirley Chen
編輯 | Shirley Chen

以下為正文
 導語 
去年的這個時候,筆者坐在候機廳等待回國的飛機,突然手機上收到一封郵件通知,得知自己獲得了學校的Malcolm Heard Travel Fellowship,不由得喜出望外。前兩天,筆者剛剛在學校做完旅行獎學金的講演,也想趁此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本人的旅行經歷。
我提出的研究課題是“死亡的詩意 Poetry of Death“,它的靈感源自於我一次無意中瀏覽到Tokyo Vertical Cemetery的競賽資訊以及大一時的一項設計課題:為卡羅·斯卡帕 (Carlo Scarpa) 的布里昂家族墓地(Brion Cemetery / Tomba Brion ) 設計一個遊客中心。當時的我翻遍了學院圖書館裡所有關於斯卡帕的書本,為斯卡帕對細節和材料的匠心以及對生命與逝去同樣致敬的詩意深深著迷。而在進一步的研究中, 我瞭解到斯卡帕從義大利的傳統公墓中汲取了很多的設計靈感。
(大一時期布里昂公墓遊客中心設計)
由此,我確立了研究的命題:透過研究一系列南歐墓園,探索現代殯葬建築如何為在生者和逝者提供詩意空間的同時加強空間的可利用率。從提出proposal到實現旅行計劃,我的選址雖然出現了一些改變,但是在大致的方向上與原來的計劃保持一致。
 旅行概述 

墓園初步對比
我的旅行的最終日期確定在10月初,行程為8天7夜,佛羅倫薩 (Florence)-  聖塞波爾克羅 (Sansepolcro) – 摩德納 (Modena) – 威尼斯(Venice) – 聖維託 (San Vito d’Altivol) – 米蘭 (Milano),每一個城市停留1-2天。期間造訪的墓園有佛羅倫薩的英國墓園(Cimitero degli Inglesi), 聖塞波爾克羅的Sansepolcro墓地,摩德納的聖卡達多墓地(San Cataldo Cemetery), 聖維託的布里昂家庭墓園(Tomba Brion), 以及米蘭紀念公墓(Cimitero Monumentale)。在旅行期間,我也造訪了各個城市的其他建築及景點。
Day 1 & 2 : 佛羅倫薩
佛羅倫薩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藝術天堂。作為歐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心,佛羅倫薩本身就是其輝煌歷史的最好印記。漫步在佛羅倫薩的灑滿陽光的街道上,探訪美第奇家族的遺蹟,一個人很難不感到愉悅。
英國墓園
Cimitero degli Inglesi
這是一座位於佛羅倫薩泰羅廣場的英國公墓,長眠於此的大多是東正教徒以及英國或美國籍居民。1827年,英國公墓被建在佛羅倫薩舊城牆其外,由年輕的義大利建築學生Carlo Reishammer設計,然後由Giuseppe Poggi改編成先進的橢圓形,以適應當時佛羅倫薩作為義大利首都的地位。
由於英國墓園的地圖比較老舊,參觀後我重新按照記憶和文獻繪製了平面和立面圖
英國墓園相較於此行的其他一些公墓,規模較小,它的的landscape卻非常有意思:整體呈一個傾斜的橢圓形,入口與周圍的城市道路相連線,其餘方向都被矮牆圍住。有入口進入公墓需經過一個拱門,而這條小徑不斷攀升,直至盡頭,左右皆有墓碑。從小路盡頭可以眺望整個urban landscape, 這座墓園彷彿19世紀殘留下來的一片殘葉,與周圍繁忙的階段格格不入卻又相輔相成。 
英國公墓內部
據說英國公墓是是畫家阿諾德·勃克林最著名的共五幅《死島》系列作品的靈感來源。他的小女兒被埋葬於此。他的作品充滿神秘、幻想的氛圍,但有古典的建築充斥其中,表現死亡和神秘、憂鬱的場景。
阿諾德·勃克林"死亡之島"系列之一
佛羅倫薩可以說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精華。除墓園以外,我們還造訪了Uffizi Galleries, Gallery del’Academia, Ponte Vecchio, Palazzo Vecchio, Duomo di Firenze, Drago Verde, Boboli Gardens等景點。推薦藝術愛好者們一定要提前在網上買好Uffizi以及Gallery del’Academia的票,不要錯失了親眼見識大衛像的機會。個人認為最驚豔的是在進入Boboli Garden後隨意閒逛,然後一路攀登,在山頂眺望河岸另一邊所有建築,別有一番風味。
Day 3 : 聖塞波爾克羅

聖塞波爾克羅古城牆
聖塞波爾克羅是一個連許多義大利人都不知道的小鎮,處在托斯卡納東南部,臺伯河上游。它的歷史可以追述到11世紀,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初期著名畫家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的出生地,周圍群山環繞,綠樹成蔭。我們從佛羅倫薩坐了兩個多小時的火車到阿雷佐(Arezzo) 再轉乘了汽車,沿著綿延不絕的山路饒了兩個小時,所幸落日風光不錯。
聖塞波爾克羅墓地
Cimitero di Sansepolcro
該墓園分為新、舊兩塊。新墓地建立在矩形的場地上,由Studio Zermani於2012年設計並建成。透過不同的加建結構將南面全部墓地和北面一部分墓地合併在一起,其中包括從19世紀直至現在的墳墓。從外面觀察,可以看到牆作為基座支撐著景觀,從內部則能看到周圍的景觀以及內部的交通流線。
新墓園內部
在骨灰存放地,圍牆頂端懸浮的步道形狀是s一個巨大的十字,其精確的道路形式指向城市方向和新的主入口。這座新墓的設計理念,尤其是利用“牆”造成內與外的視覺落差,以及利用具有象徵意義的流線的手法都令我聯想到了布里昂墓園。建築師對光影和空間流線的把握令人印象深刻。
新墓園內部
然而讓我未曾預料到的是,新墓園對舊墓園結構與佈局的參考和簡化,似乎也削弱了參觀者在園中的空間體驗,這一點,於我從事前研究和二維圖片中提出的設想大相徑庭。某種程度上,新墓園類似於仿古的新城區,在設計的過程中它保留了空間分佈和典型單元結構,卻失去了舊墓園自然形成的錯落有致、互相呼應、亂而有章的建築形式。某種程度上,舊墓園比新墓園更好地達成了詩意和效率這兩個目標;從立面上看,有半地下,平地,一層,二層四個高度,從平面上看,既有開闊的園區也有緊湊的骨灰存放盒。
舊墓園內部
筆記
除了墓園以外,我們沿著小城的主要通路遊覽了一番。聖塞波爾克羅是典型的托斯卡納小城,陽光明媚,民風淳樸,本地的傳統集市趣味十足,而正宗的義大利菜也讓我們大快朵頤。有趣的是,販售回城的汽車票的唯一地點是一家本地酒吧,同時時也販售福利彩票和早餐食品。
Day 4 -5 : 摩德納
摩德納是義大利最安全的風景遊覽勝地和最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既是享譽世界的“引擎之都”,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世界頂級汽車公司總部都設在該摩德納市的郊區;同時,它還有“美食之都”的美譽,義大利美食中必不可缺的古典香脂醋(Balsamic Vinigar) 就是該地特產, 同時目前世界排名第二的米其林三星餐廳Osteria Francescana也坐落於此。
聖卡達多墓地
Cimitero di San Cataldo
聖卡塔多墓地
大多數人對於聖卡達多墓地的印象基於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 設計的磚紅色立方體。實際上,聖卡達多墓地分為三個部分,其東側及中央猶太人墓地由建築師凱撒·科斯塔(Cesare Costa)於19世紀中葉設計並建成;1972年,羅西與合作伙伴布拉赫利贏得了墓園西側加建部分的設計競賽,因此也可以看做是一個intervention或者加建結構。羅西的方案於1978年被付諸實施,其設計概念為”House of the Death” (中文有時很詩意地翻譯為“亡冢”),至今卻只有一半被建成。

聖卡塔多墓地平面圖
聖卡達多墓地延續了羅西對古典主義幾何形式的應用,尤其是在墓園的平面設計中。特別的是,羅西的設計是基於他本人瀕死的經歷:死亡原本和家的概念不可分離,正所謂“城市是生者的居所,墓地是死者的城市”。羅西的新墓地也成功地與科斯塔的原墓地融為一體,延續了其平面和立面的建築語言。
由立方體內部看向外部
從步入公墓的空間序列可以感受到羅西對紀念性空間的把控,在主軸線上唯一完成的立方體體現了垂直墓地的概念,重複性的正方形窗洞為空間內部的觀者提供了一個同時體驗內部和外部空間的機會;從外部進入立方體的觀者被其體量深深震撼,而當你透過樓梯不斷沿著正方形atrium上升,你可以意識到自己在這個空間裡的位置,也就是說,立方體空間可以self-referential(自我參照)。
而立方體周圍的U型外圍墓園則提供了另外一種空間體驗:每一個樓層的設計和空間排布一模一樣,觀者很難辨別出自己在哪一樓層的哪一個位置,唯一的機會是透過窗戶的開口參照立方體的相對位置,從而體現了空間的hiearchy。而與猶太人墓地和科斯塔墓地的軸線聯絡也體現在空間threshold中。
外圍墓園
光影的變化
摩德納這座城市無疑是吃貨和跑車狂人的天堂了。我們兩個女生對汽車的狂熱都有限,但法拉利博物館還是值得一去。還有,來到摩德納一定要嘗一嘗當地的香脂醋,有條件的話帶一兩瓶回家。幸運的是,多虧了我的好友資深吃貨Maria對美食的執念,我們提前三個月預定了Osteria Francescana的座位,得以一飽口福。把食品做成藝術是餐館主廚Massimo Bottura的特色,小夥伴如果好奇的話,這位就是Chef’s Table第一季開篇的義大利老帥哥,可以去Netflix上搜一下。
Osteria Francescan (圖片來源於網路)
Day 6: 聖維託
大多數前往聖維託的外地人都是斯卡帕傑作的朝拜者,這座小鎮袖珍可愛,但是我們並沒時間細細參觀。去到墓園的公共交通非常有限,但可以從網路上的攻略中窺得一二策略。我們是從從義大利維琴察乘坐火車抵達威尼託自由堡,再從自由堡坐大巴車到達位於自由堡北部10多公里的聖維託小鎮,步行大約一公里,到達布里昂公墓。需要注意的是,與其大費工夫去自由堡的導覽處買車票,推薦直接備好三歐元上車向司機買票,省時省力,也不過多花了1歐。還有就是一定要拍下公交車的時刻表,雖然google map提供的資訊基本準確。
布里昂家庭墓園
Tomba Brion
公共入口細節
布里昂墓園可以說是本趟旅行的主要目的和動力,更不要說斯卡帕是筆者心頭的硃砂痣和白月光。布里昂墓園是斯卡帕畢生設計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遺作,集中體現了他對敘事性空間的體悟。正如其學生勞斯所說:“卡羅·斯卡帕是運用光線的大師,是細部的大師和材料的鑑賞家,從本質上來說,他不是一位純粹的建築師,而是一位藝術家,是一位有建築房屋衝動的藝術家。” 這種藝術家傾向在布里昂墓園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禮拜堂
斯卡帕的墓園實際上也是一個加建結構,其L型場地正是圍繞著現存公共墓地的北側及東側形成。東北區域為布里昂夫婦墓,西區為家族墓區及小禮拜堂,南區則為入口廊及沉思亭。施工過程持續數年,直到1978年,斯卡帕在仙台意外過世之後完工,而斯卡帕本人的墓碑也低調的沉睡在這座墓園裡。
布里昂夫婦墓

布里昂親屬墓

斯卡帕本人的墓

入口廊

沉思亭
布里昂墓園從整體上是一個空間序列,既照應了天主教教義中關於死亡三個階段的解讀,也反映了東方園林(strolling garden)對斯卡帕設計風格的影響。在這個整體序列中有三個主要的紀念性空間:即禮拜堂,主墓和深思亭。生者由主入口(私人入口)進入之後按次序經過這三個空間,懷想逝者,體驗由悲痛轉而歡悅。斯卡帕生於威尼斯,他對於水的喜愛也自此而來,墓園中空間流線由“水”的元素串聯,加之光與材料的細節,互相照應。
速寫
如果說羅西的設計是“鞋盒式的墓地”的極端宣言(manifesto),斯卡帕則是其反面,用詩的語言和東方園林漫遊式空間佈局變現生與死的轉化。斯卡帕希望“這個為死者建造的空間是一個花園。這是一個可以沉思冥想的空間,平和也很美麗。我很喜歡待在那裡。這樣的安排可以讓你在一個祥和的環境中拜訪死者。”
透過矮牆看墓園內部
墓園呈斜角設計的矮牆也有意為觀者營造出墓園“下沉”的錯覺,彷彿身處地下世界,產生與逝者相似的視角,據說甚至墓園外的作物也有講究:它們茂密高挑,幾乎有半人高,也達到使墓園中的人誤以為地平線比實際更高的錯覺。墓園的佈局參考了小城本身的交通流線和公墓的空間佈局。

私人墓園和公共墓園的視覺聯絡
雖然行前對布里昂墓園做了充分的瞭解,親身體驗這裡還是讓我驚歎。斯卡帕設計中“死亡的詩意”不止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生者與逝者、生與死的之間聯絡的物化,其中既有“喪鐘為誰而鳴”的悲憫,也有向死而生的釋然。斯卡帕本人在仙台的意外死亡似乎就是這種死亡哲學的一種印證,有悲劇的不可預料性,但又有一種預料之中的泰然。
我和小夥伴在布里昂墓園裡徜徉了四個多小時,這裡坐坐,那裡看看,留下了幾張速寫和幾百張照片。但實話說,靜態的圖片和文字很難形容身處在布里昂公墓中的體驗。無論是風過林梢的顫動,還是曲水流觴的輕響,是混凝土牆面上的青苔,亦或是入口處的蜿蜒的藤蔓的一歲一枯榮,斯卡帕用詩意的語言去描繪老去和死亡:歲月催人老,時光流逝,但這種流逝本身是美的;生命是美的,死亡也是美的。
Day 7-8:米蘭
米蘭大教堂(圖片來源於網路)
米蘭是義大利的時尚與藝術之都,也是義大利第二大城市。米蘭主教教堂(Duomo di Milano)應該算是歐洲最為宏偉和精緻的大教堂之一,無論是其外部或是內部的設計都令人驚歎。緊鄰教堂的埃馬努埃萊二世長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是土豪們的天堂,像我們這樣的建築狗就只能在奢侈品店門前一晃而過,飽飽眼福了。米蘭的地鐵系統雖然發達,但是部分割槽域感覺有些不安全,大家旅行的時候也要多多注意。
米蘭紀念公墓
Cimitero Monumentale
名人墓
米蘭紀念公墓(Cimitero Monumentale)面積極大,以其雕刻而聞名。公墓於1866對外開放,公墓內建築雕刻彙集多位義大利當代和古典雕塑家的成果。它常常被稱作“露天博物館” (open-air museum),主要是因其彙集了不同建築風格和陵墓門類。公墓圍牆的兩翼各有一條敞開的走廓,中間是雄偉的正門建築,稱之為Famedio(名人墓)或“城市神廟”。
呈希臘十字的墓地內有許多米蘭名人的陵墓、雕像和墓碑,著名作家Alessandro Manzoni(阿萊桑德羅·曼佐尼)的陵墓安放在中央八角形的穹頂建築內。在公墓中央的主通道上,有當時的Ossario(納骨處)和Tempio Crematorio(火化間)。紀念公墓內的墳墓、陵寢亭閣和雕塑已經成為19世紀晚期至當代藝術歷史的一個特殊的縮影。
墓園內部
相較此行所經過的其他墓園,米蘭紀念公墓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正因為其“紀念性”,陵墓的裝飾性和規模都更加強烈。與之相對應的是井井有條的墓園道路和植被,步入高聳的柏樹之中使人與都市的喧囂隔絕。
 旅行綜述 
總而言之,作為一隻建築狗,能夠透過旅行獎學金的機會探索自己最嚮往的建築和最感興趣的課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自從第一節建築史課上教授提起“the Grand Tour”的概念,就對其心嚮往之。實際上,旅行獎學金遠遠不止是一次免費旅行的機會,更是探索建築領域和自身理想的一種方式。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在resume和portfolio中也非常加分(筆者親測有效)。因此我鼓勵有想法的同學趕緊行動起來,來一次一分錢不花的建築旅行!
作者 |Shirley Chen
編輯 | Shirley Chen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宣告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絡ArchiDogs或作者獲得授權
 THE EN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