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刷屏綜藝,它才是真的NextLevel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週刊(ID:new-weekly)


作者:桃子醬
《黑白廚師》脫胎於以往的知名廚藝競技節目如《鐵人料理》《地獄廚房》《廚藝大師》,但在精神核心和呈現上,它已經是next level了。
一檔綜藝節目,如果在播出時好評如潮、引爆話題,完結後熱度持續發酵,觀眾對它甚至產生了某種“戒斷反應”,那麼,它就可以被稱為“現象級節目”。今年9月17日在Netflix開播的韓國廚藝競技類節目《黑白廚師:料理階級戰爭》(以下簡稱《黑白廚師》),就是如此亮眼的存在。
播出時,它連續三週登上Netflix全球非英語節目榜首,創下Netflix韓綜新紀錄;完結不久,Netflix即宣佈續訂第二季;而參賽廚師們,哪怕走不到最後,個人知名度也紛紛大漲,經營的餐廳預訂爆滿。
除了“那不勒斯美食黑手黨”“三星”這些在節目中表現出色的“黑湯匙”廚師備受關注,更有很多人為創意無限的“白湯匙”大廚愛德華·李感到意難平,覺得他才是自己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冠軍。
黑白廚師,1V1對峙。(圖/《黑白廚師》)
01
黑白湯匙之爭
從1993年開播的《鐵人料理》(料理の鉄人)到2005年開播的《地獄廚房》(Hell's Kitchen)、2010年開播的《廚藝大師》(Master Chef)等,廚藝競技類節目在美食賽道中一向是廣受歡迎的垂類。
在《黑白廚師》中,可以看到過往很多廚藝競技類節目的影子:
多人競技、組隊比拼,得自《地獄廚房》《廚藝大師》;
1V1比拼,勝者生存、敗者淘汰,則得自《鐵人料理》;
節目中將參賽廚師按照擅長菜系分為韓式、中式、法式、日式、意式等,也是源於這檔常青節目。
但《黑白廚師》能夠引爆話題,絕不僅僅是吸取了這些節目的精華、玩出新花樣,更在於它直面餐飲界的階層之分,並將之具象化——節目從一開始,就將參賽廚師分為已經功成名就的“白湯匙”,以及尚需打響名號的“黑湯匙”
100名參賽廚師,只有生存到最後、站到金字塔頂端的那一個人,才能獲得3億韓元獎金。
第一集的名場面,就是80名“黑湯匙”到齊後,20名“白湯匙”突然在他們頭頂出現,彷彿貴族俯視平民。而且,節目的設定是,在殺入決賽前,“黑湯匙”不能以本名出現,只能用諸如“123”“料理狂人”“中餐料理女神”“撕漫男”“外賣員廚師”等外號相稱。
“這真的是一個做飯節目?”彈幕區有人評論道。
“白湯匙”出場的名場面。(圖/《黑白廚師》)
壓迫感撲面而來,而下位者並不甘於此:“為什麼他們站在高處,我們在這裡?到底是根據什麼決定湯匙顏色的啊?”“我要爬上去贏過他們!”
廚師們被分成黑、白湯匙,源於韓國近年來流行的“2030(即20~39歲人群)湯匙階級論”:
“金湯匙”,父母資產20億韓元、本人年收入2億韓元以上;
“銀湯匙”,父母資產10億韓元、本人年收入8000萬韓元以上;
“銅湯匙”,父母資產5億韓元、本人年收入550萬韓元以上。
在韓國,金、銀、銅三個階層佔比為14%(分別為1%、3%、10%),剩下的大多數,則屬於塑膠湯匙(佔比80%)乃至泥湯匙——父母資產不足5000萬韓元、本人年收入不足2000萬韓元的社會底層。
就此,社會各階層透過不同的湯匙顏色被區分。
泥湯匙家庭出來的孩子要想翻身,必須拼命考上韓國最著名的三所大學,即SKY——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否則,就進不了好公司、難以實現階層躍遷。
韓劇《天空之城》中,一群父母一門心思想把孩子送進SKY名校。(圖/《天空之城》)

《寄生蟲》《魷魚遊戲》等韓國影視劇,反映的就是階層板結、躍遷無望的社會現實。除了拿到好學歷、進入好公司,還有沒有別的階層躍遷手段?

《黑白廚師》給出的一個方案是:透過精湛的廚藝來實現
在節目裡,“黑湯匙”們獲得了無須顧及階層高低及人情世故、以真本事“下克上”的機會。哪怕你是業界宗師,也可能會被如初生牛犢的素人廚師掀翻。節目的第一個嗨點,就出現在20名“白湯匙”與已歷經80進20淘汰賽的20名“黑湯匙”1V1對戰環節。
節目組出人意料地安排兩位評審——“韓國國民食神”白種元、韓國唯一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蒙上眼睛,透過“盲測”的方式評判菜品的高下。
這種“盲測”方式,與韓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推進的職場“盲聘”政策形成了呼應。2017年以來,韓國政府要求,公共機構在招聘時不應以性別、年齡、學歷、出身地或外貌等因素來甄別應徵者,而只能依據實務經驗、面試表現來評估其能力。
“沒有附加說明,我連自己吃進什麼都不知道,沒有比這更公平的(評判)方式了。”安成宰說。
評審既不知道菜品由哪位廚師烹飪,也看不到菜品擺盤是否講究,評判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味道。菜品的味道不能征服評審的味蕾,對不起,那你就是技不如人,或者創意不足。
於是,“白湯匙”、韓國中餐烹飪協會會長呂敬來在這一關輸給“外賣員廚師”,這成為節目名場面之一。
被蒙上眼睛的兩位評審——白種元(左)和安成宰。(圖/《黑白廚師》)
被後輩淘汰的呂敬來,賽後發言相當得體:“人生在世,都會一再經歷失敗,然後繼續向上爬。我覺得這是個不錯的經驗。”
對於後輩“黑湯匙”來說,“這輩子能跟他們比拼過就夠了”“光是跟他們比賽過,就可以拿來跟我兒子、孫子炫耀了”……這種“小人物終有出頭天”的敘事,讓節目有了熱血感
02
精緻餐飲還是大眾飲食?
有不少論者注意到,白種元和安成宰這兩位重量級評審,也是一黑一白,代表兩種不同的美食尺度:平民飲食和精緻餐飲(fine dinning)
白種元,以《街頭美食鬥士》《家常飯白老師》《白種元的小巷餐廳》等美食節目廣為人知。他既是在世界各地的犄角旮旯尋找美食的美食家,也是企業家——他創辦的餐飲集團,旗下擁有數十個餐飲品牌,在全球有上千家餐廳。
安成宰,韓國唯一米其林三星餐廳Mosu Seoul的老闆兼主廚。他在韓國出生,少年時隨家人移居美國加州,因此擅長Fusion美食,不受任何特定烹飪風格或菜系的束縛。而在烹飪技巧上,他以“細節控”著稱。
《黑白廚師》熱播,兩位評審也備受關注。(圖/《黑白廚師》)
“我到處尋找美食,幾乎所有地方都去過了。我想我的美食資料庫裡的東西,應該比任何人都要多。比起其他部分,我會著重在味道上面來評分。”白種元在《黑白廚師》中的設定,相當於韓餐推廣大使,以“媽媽的味道”“懷舊的味道”等敘事打動觀眾。
比如,在“黑湯匙”80進20的淘汰賽中,有兩名女廚師,一資深一萌新,都做了傳統的韓國拌飯。白種元沒有選中資深廚師的豪華版拌飯,卻對萌新廚師的拌飯讚不絕口:
“一個年輕人怎麼做得出奶奶的味道?這個味道讓我突然想起被遺忘的回憶。(她)用地方名家的手法,使用以海鮮製成的調味醬油,重點不只是重現了被遺忘的食物,她甚至還重現了那種好味道。”
在80進20淘汰賽中,白種元讓“中華料理女神”第一個晉級,理由也是味道。她做的東坡冰花煎餃,讓白種元吃了一個,睜大眼睛再吃一個,以“哇”表示讚賞。
“中華料理女神”擅長中餐烹飪,其實,以中國觀眾的眼光來看,她的煎餃掀鍋蓋時間有點早,導致她翻轉煎鍋想把餃子移到盤子上時,沒燒乾的汁水漏了出來,冰花底也並不完整。
大概是以東坡肉入餡的創意讓她獲得加分,白種元的評價是:“說到餃子,我都會期待餃子充滿肉汁,這個東坡肉餃子超乎了我的期待。”
“中華料理女神”的東坡冰花煎餃。(圖/《黑白廚師》)
安成宰則相當於技術總監,他以米其林三星餐廳的美學標準來評判參賽廚師做出的一道道成品。他說:“米其林三星餐廳,不只是另一個等級而已,而是像另一個世界。”那是個fine dinning的世界,舉凡味道、技巧、理念、完成度,都有嚴格的衡量標準,差之毫釐,就會被視為失敗。
因此,在“那不勒斯美食黑手黨”端出一盤義大利麵時,安成宰對作為點綴的花瓣表示質疑,並直言:“我非常厭惡只是為了擺盤漂亮就加入毫無用處的食材。”
評判尺度不同,難免產生分歧。
在以“人生料理”為主題的半決賽環節,美籍韓裔的愛德華·李端出一份體現身份認同焦慮的“現代式鮪魚魚子醬拌飯”:“我是拌飯人,因為我像拌飯一樣,吸收許多文化。”他還解釋道,色彩繽紛的多種食材拌在一起,就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種味道”。
強調“推廣韓餐”的白種元,被愛德華·李的講述打動,打出97分的高分。
安成宰則只給了82分,他質疑的點在於:用刀叉食用、不能攪拌的飯,還能稱之為拌飯嗎?一旦接受這道菜品是拌飯,那麼韓國拌飯的定義將就此改變,各種奇怪的米飯料理都能稱為拌飯了。
愛德華•李做的現代版拌飯。(圖/《黑白廚師》)
一端是平民化,廉價、真實、熱切;另一端是精英化,昂貴、精緻、剋制。
你會怎麼選?這也是《黑白廚師》被稱為next level的原因之一:它促使我們思考,所謂品位,包括美食、藝術、奢侈品等,一定是有話語權的人制定的嗎?
“白湯匙”和“黑湯匙”之分,真的那麼重要嗎?
03
講故事的能力
有評論指出,廚藝競技比賽,實際上比的從來都不只是刀工、調味、時間控制或擺盤,更是“正確解題能力”以及“講故事的能力”。
前者指的是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後者則是綜藝節目不可或缺的——像《廚藝大師》中,就經常出現少數族裔來到美國後,透過烹飪實現“美國夢”的案例。
《黑白廚師》中的“人生料理”環節,就是讓進入半決賽的8名廚師講述各自人生故事的。
除了愛德華·李的拌飯人故事,代號為“阿姨無選單料理一號”的參賽者,故事也相當動人:阿姨家道中落,阿姨的媽媽靠在市場煮湯麵養大兒女。自小,她十分討厭湯麵,因為這是她家衰落的象徵。後來,媽媽生病,她學會了煮湯麵,接過母親的擔子,並從一個攤位起家,有了店面。
她說要感謝這碗湯麵,“多虧如此,我們現在能夠孝順雙方父母”。
“那不勒斯美食黑手黨”亦是在這個環節提前鎖定勝局,他做的是一道“曾祖母的辛奇蟹湯義大利麵”。他由曾祖母一手帶大,辛奇蟹湯和炸螃蟹是他記憶中“曾祖母的味道”。比賽時,他用醬蟹、白菜、大醬、醬油等簡單食材熬製高湯,加入曾祖母愛吃的糖果形狀的義大利方餃、以曾祖母的零錢包為雛形的白菜餃子。
這道菜品,既寄託著他對曾祖母的愛,也將西式與韓式味道融合,得到高分,搶先進入決賽。
“曾祖母加上廚師,就是最美味的食譜。概念很明確,表現得恰到好處,忠於食材的原味,雖然年輕,卻很懂食物的魅力。”安成宰評價道。
曾祖母的辛奇蟹湯義大利麵。(圖/《黑白廚師》)
也因此,“那不勒斯美食黑手黨”並沒有參加節目中最刺激的一個比賽環節——“無限料理地獄”,這個環節的主食材是豆腐。
“白湯匙”崔鉉碩在“無限料理地獄”第一輪被淘汰。“我一方面覺得自己太傲慢了——我以為只要料理好吃,抓好平衡就行了。我承認,除了料理名稱外,豆腐對這道料理沒有什麼影響力。”
愛德華·李則憑藉創意和經驗,在“無限料理地獄”中逐一擊敗對手,進入決賽,但惜敗於“那不勒斯美食黑手黨”,獲得亞軍。
這也是很多觀眾認為他才是無冕之王的原因,有些觀眾甚至認為,“那不勒斯美食黑手黨”在“無限料理地獄”搞不好都活不過第一輪。到了決賽,他的真名“權聖晙”終於揭曉。
愛德華·李在“無限料理地獄”做的菜品。(圖/《黑白廚師》)
節目完結後,愛德華·李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至於那些認為我在韓國沒有廚房練習而處於劣勢的朋友們,我想問:‘什麼是廚房?’在韓國休假時,我把飯店房間變成了實驗廚房,從當地市場買來食材,一邊測試新點子,一邊看情節緊張的韓劇來激發靈感。
廚房對我而言,是熱情、愛與創意的集合,不僅僅是高階裝置或奢華食材。對我來說,砧板、刀子和好奇心就是我所需要的一切,能把任何空間變成廚房。”
他還感謝每一位支援他的人,“希望我能激勵你們在自己的‘廚房’裡,嘗試一些新事物,無論那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誰說廚師不需要文化?畢業於紐約大學文學系的愛德華·李,就是一個好例子。
愛德華·李定居美國肯塔基州。(圖/IG @chefedwardlee)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週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週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週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週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週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週刊。
-end-
戳這裡關注我們👇,留學路上一起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