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血的教訓,給中國提了醒:武統收臺,有3個錯誤不能犯

俄烏戰爭血的教訓,給中國提了個醒,武統收臺,有3個錯誤千萬不能犯。

一、要速戰速決,不要拖成拉鋸戰

從 1812 年拿破崙遠征到 1941 年巴巴羅薩行動,從 1979 年阿富汗戰爭到 2008 年俄格衝突,俄羅斯(蘇聯)的軍事行動始終遵循著 "速勝預期 – 遭遇抵抗 – 陷入僵局" 的惡性迴圈。這種路徑依賴源於對自身軍事優勢的過度自信,以及對對手抵抗意志的嚴重低估。
海灣戰爭中,美軍透過精確制導武器實現 "外科手術式打擊",而俄烏戰爭則展現了傳統陸戰與現代資訊戰的混合特徵。無人機蜂群、衛星制導炮彈、網路戰與輿論戰的交織,使得戰爭勝負的天平不再完全傾向於兵力優勢方。
對於現代資訊化戰爭的錯誤低估,以及俄羅斯高層的猶豫不決,讓俄羅斯陷入了拉鋸戰的泥潭之中,最終給了北約介入的機會。如果不是特朗普不想要再繼續俄烏戰爭,俄羅斯是沒有絕對優勢讓美國和談的。
所以我們一旦武統收臺,就應該要速戰速決,一旦陷入拉鋸戰,就會給外部勢力介入的機會。

二、要打好輿論戰

輿論戰,是指一國使用話語攻擊另一國以造成破壞的行為,主要功能在於揭露對手,陷其於不仁不義之地;激發己方鬥志,爭取民眾支援; 削弱瓦解敵方等。其作戰範疇包括精心調控媒體:策劃、製造、篩選和傳播資訊,爭取、控制、影響受眾的信念、思想、心理等。
隨著高新技術尤其是資訊科技的發展,輿論可以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滲透到戰場各個方面,轉化為影響和制約戰爭的重要因素。資訊條件下的輿論戰,是戰爭雙方的政治戰、精神戰,能發揮巨大作用和威力,已逐步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作戰活動。有效的輿論造勢可以激勵鬥志,產生強大的凝聚力。
在此次俄烏衝突中透過輿論戰,配合極限施壓、經濟制裁、武器援助,將輿論作用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次俄烏衝突不僅改寫了戰爭模式,還深刻地改變了我們過去所認知的輿論戰。而俄羅斯在戰爭初期,未能及時把握輿論制高點,導致國際形象受損,經濟制裁接踵而至。這一幕,對中國而言,無疑敲響了警鐘。在未來可能的“武統”中,中國必須搶佔輿論先機,利用多渠道、多平臺,向世界傳遞真實聲音,確保資訊戰線的勝利。
中國和俄羅斯不一樣的是,中國擁有獨立的網際網路生態,而中國一定要把握好這點,透過輿論戰的方式,將臺海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純屬中國內政的言論及時傳播出去,站在道德制高點。

三、必須發展資訊科技,構建海陸空天無人作戰體系

俄羅斯最大的問題就是資訊化落後,資訊化戰爭的核心在於透過資料鏈、人工智慧和無人系統實現戰場態勢的即時感知、快速決策與精準打擊。無人作戰體系則涵蓋無人機、無人艇、無人戰車及衛星網路等要素,形成多維協同的智慧化作戰網路。這一體系不僅能大幅降低人員傷亡,還能透過“發現即摧毀”的效率顛覆傳統戰爭模式。
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憑藉西方技術支援,構建了以星鏈通訊、AI分析平臺(如PALANTIR系統)和無人機叢集為核心的作戰體系,實現了戰場“單向透明化”。而俄軍初期計劃透過快速佔領基輔推翻烏政權,但因缺乏即時情報與精準打擊能力,遭遇烏軍游擊戰術反制。例如,安東諾夫機場爭奪戰中,俄空降兵因通訊中斷陷入孤立,最終潰敗。資訊化缺失使俄軍無法適應非線性戰場,被迫轉入消耗戰,陷入戰略被動。。
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在火力、軍力明顯不如俄羅斯的情況下,還可以牽制俄羅斯這麼久,俄黑海艦隊的潰敗是資訊化落後的典型案例。烏克蘭憑藉低成本無人艇(如MAGURA V5)與無人機協同,結合星鏈通訊,發動了19次海上突襲,成功擊沉包括“莫斯科號”巡洋艦在內的多艘主力艦。
這些無人艇採用半潛設計和高隱身塗料,俄軍傳統雷達難以探測,反制手段僅限於機槍掃射,效果有限。俄羅斯在無人系統領域對伊朗的技術依賴(如“天竺葵”無人機),暴露其軍工產業鏈的缺陷。
相比之下,烏克蘭透過西方技術轉移,形成本土無人機量產能力,月均損失1萬架仍能維持作戰,凸顯其體系韌性。這種技術落差不僅影響戰場表現,更削弱了俄羅斯作為軍事大國的國際形象,尤其是俄羅斯成為二戰以後首個被攻擊本土的國家,更是成為了國際的笑話。
中國在資訊化和無人作戰系統上可以說是領先全球,當前中國解放軍士兵可以說標配無人機和無人干擾系統以及機器狗,因此,我們應該要充分發揮解放軍無人作戰優勢,速戰速決。
俄烏戰爭已經是一個血的教訓了,我們一定要避免犯相同的錯誤,解放軍一旦武統收臺,一定要打造出一支以資料為血液、以演算法為神經、以無人系統為肢體的“智慧軍隊”,速戰速決,不給外部勢力介入的機會,這樣西方也就缺少了在軍事之外施壓制裁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