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國主義時代,正在到來

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帝國主義是一個大家絕對不陌生的詞。它來自歷史教科書,是中國近代史上無法迴避的一部分。
今天我們提到帝國帝國主義,除了譴責的那一面,很多時候往往還有強大的意思。
音訊節目《未竟的歷史:帝國與帝國主義時代》已在看理想App上線——朱學勤、劉擎、梁捷共同推薦,政治學者鄭非帶你一起,穿透名曰偉大的幻象,對帝國展開一場病理分析書式的深入解析。
18個關鍵故事,為你說清5個歐洲近代帝國的複雜歷史,揭示其權力運作、制度創新與深層統治困境。聆聽帝國的迴響,不是為了追尋舊時代的榮耀,而是為了看穿,那些仍在塑造我們生活的深層力量。歷史從未結束,它正以新的方式,繼續發生。
⬆️點選瞭解更多⬆️
講述|鄭非
來源|《未竟的歷史:帝國與帝國主義時代》
01.
新帝國主義時代,正在到來
當代世界似乎正在進入一個新帝國主義時代——如果不談現在還打得如火如荼的俄烏戰爭,川普說希望能夠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第五十一州,還想吞併格陵蘭和巴拿馬。
我想在這個新時代到來的時候,說清楚舊時代與這個新時代的連線:為什麼有的國家靠帝國主義富強起來,有的卻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什麼是帝國的歷史記憶,它們如何影響今天的國家決策?俄羅斯和美國的帝國願景在過去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它們今天又回來了?它將來又會表現成什麼樣子?
我在我的學校開了一門名叫帝國與民族的課。每個學期上第一次課的時候,我都會問課堂上的同學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選這門課。
有些同學會回答:因為要湊學分啊。有更多的同學會回答:帝國聽起來多酷啊。這個並不是我期待的答案,但卻是一個誠實的答案。
帝國,作為一個現代世界中間早已經消失的事物,仍然在人們的思想和現實中間投下了極深重的陰影。你看,儘管在《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間銀河帝國都是作為反派角色出現的,但是在各種cosplay活動中間,還是會有無數人裝扮成風暴兵的模樣,伴隨著陰沉宏偉的《帝國進行曲》踏正步前進。你看,在那些科幻小說中間,儘管未來人類已經有了星際穿越的能力,但是他們建立的政體很多卻仍然是某某帝國。
《星球大戰》
不只是在人們的文學幻想中如此,現代有很多國家仍然緊抱自己的帝國源流和遺產。比方說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在2016年在一次國事訪問中間,在土耳其的總統府樓梯上面按照時序排出了十六個身穿各種草原/突厥帝國甲冑的古代武士的陣容,在這個背景中間他合了個影。我相信,在這個時候,埃爾多安未必沒有某種cosplay的心態,他幻想自己是延續千年國度的偉大可汗/蘇丹之一。
這種覺得帝國很的想法,當然也不能算錯了,因為人會追求偉大和超限,這個是無可厚非的。從正面的角度講,在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中間,正是這些帝國搭建了大型人類社會的腳手架,把我們從族群和語言的巴別塔中間超拔出來。
即使帝國帶著某種殘酷、專制和墮落的色彩,也不是沒有思想家為它辯護的,比方說馬基雅維利在談論羅馬帝國的時候,就說道,在大爭之世裡面,國家走向對外擴張、多元歸一是無可奈何、勢所必然之事。
馬基雅維利說:共和國可以追求偉大grandezza也可以選擇守著自己的自由,維持平靜但短暫的安全。不過這種安全是無法保證的,因為共和國將被迫擴張,一切都將失去。
這是他的原話。換句話說,在馬基雅維利看來,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擁有自由、穩定和安全,那麼走帝國之路就是較好的選擇,或者說最不壞的選擇,因為即使喪失了自由,你至少還有偉大可以安慰你自己。那麼馬基雅維利在這裡講到的偉大,換個詞來說,就是帝國。
那麼在這門課上我講些什麼呢?其實並不是對帝國的功績歌功頌德,也不是站在去殖民化的立場上面去痛罵帝國對邊緣地帶的人民的壓迫和剝削。
我的這門課,主要是一份近代帝國的病理分析書,主要是講一講各個近代帝國史,講授的物件則是那些只看到帝國幻象的人。
其次則是論述帝國主義帶給近現代世界的複雜影響,最後是對一個新帝國主義時代的預測。如果你覺得帝國很酷,或者說是覺得帝國就是個單純的壞東西,或是你對帝國主義對現在可能會產生什麼影響有所疑惑,那麼歡迎你來聽聽我這個節目。當然了,我也歡迎那些抱有知識性的興趣的人來收聽。
對帝國,我始終抱有幾分敬意,這裡先得說清楚。在我看來,帝國如同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帝國當然可以憑藉單純的暴力得以建立和維持,但是恐怕不會持續太久時間。
中國有個典故,漢代的儒家學者陸賈見到劉邦之後,就跟他說: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這句話的翻譯就是說天下是用拳頭打下來的,但是用拳頭可以治理天下嗎?劉邦原來對陸賈不是很客氣,但一聽說這個話,頓時換了個臉色,就對陸賈以禮相待,說明劉邦對陸賈這句話是聽進去了。
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這句話很顯然不是什麼中國才有的神秘智慧,實際上它是很多帝國的治國之道。在許多的帝國統治者眼裡面,帝國其實不是一個短期投資,而是長期持有的一份事業。既然是長期持有,他們就要精心設計、精心操作。那麼他們是怎麼操持這份家業的?這個其中的政治智慧,我們不妨知道一二。
《星球大戰》
當然咯,這份偉大其實也是有毒的,這份不僅僅針對的是被帝國統治的很多地方,其實對帝國中心社會也是有毒的。
當帝國不一定討好。這種不討好不僅僅是這種中國古典式的什麼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就是說人們在開闢帝國的時候會付出很多慘痛的代價,也指的是帝國即使能夠在一定時間之內為一群人帶來好處和榮耀,但是也會蓄積相當多的矛盾和壓力,反饋到這群人身上,而且這種不討好是越到近代越如此。換句話說,帝國有的時候是七傷拳,傷人傷己。
不信的話,請你問問自己這個問題——為什麼帝國會從現代世界中消失?明明在一百年前,我們這個世界還是一個帝國主義世界啊。對此,我們過去經常的回答是說,現代世界已經是一個講民主和民族的世界了,在一個講民主和民族的世界裡面,在海岸上面架起幾架大炮就能統治一個國家的做法已經行不通了。在二戰之後,面對世界人民的政治覺醒和反抗,帝國只能倉皇退卻。這是過去的解釋。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個說法其實有點大家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味道。因為說老實話,那些名列史冊的反殖民主義民族解放戰爭,如果只靠這些殖民地的反抗者,其實多半是打不贏的。二戰之後,帝國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退潮基本上是和平完成的,這個其實很能說明一些問題。
總的來說,我不會讚美也不是站在去殖民主義的立場上搞批判,而是希望能夠儘可能地講清楚近代帝國的起源、各個帝國的治理模式和它們失敗的原因,以及對帝國未來的預測。
02.
為什麼今天的我們,需要關心近代帝國?
講到這裡就有人會問說,即使我們知道了近代帝國的起源、近代帝國的治理模式和它們失敗的原因,對我們有些什麼好處呢?
從抽象的角度講,它也許會增加大家的智慧。因為在這堂課上面,我力爭講一些大家通常不太瞭解或者不太熟悉的事情。比如英國在印度的人事政策、非洲領導人和戴高樂在法蘭西共同體上的博弈,希特勒納粹主義與奧匈帝國德意志民族主義之間的關係等等。
我一直認為,知識是從閱讀中間來的,你可以讀出來,但是智慧只會來自於一件東西,那就是驚奇,surprise。因為對社會事務,我們每個人的腦袋裡面都會有一些既定的假設與判斷,只有引入一個陌生的故事,才能夠讓這些假設得到檢驗。假如這個故事的走向與我們的既有判斷不符,那麼surprise!恭喜你,你得到了驚奇。透過對這個驚奇的反思,你就能增長智慧。這是第一個。
從增廣見聞的角度講,帝國作為人類的一種主要的政治構建,去學習它們,或許可以讓我們看到人類政治想象力的邊界,從當下的各種政治制度、政治處置做對比,可以方便我們獲得各種政治經驗。近代帝國在那個時代曾經遭遇過大量的中心/邊緣之間的衝突和內部的民族矛盾,類似的困難到現在為止仍然困擾著一些多民族國家,那麼你瞭解這些困難的由來,無疑是有意義的。
《薩拉熱窩事件》
此外,帝國曾經對這個世界造成巨大的影響,到現在為止仍然延綿不絕——比方說法國足球隊裡面有很多的黑人球星,澳大利亞人到現在為止仍然自認為自己是英國國王的子民,這都是相關的例子。如果你想要知道當代世界為什麼是這副模樣,那麼我們就必須瞭解那些舊帝國的組織與治理模式以及它們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帝國它不是一個歷史的遺蹟。你比方說,在俄國有一位思想人物叫作亞歷山大杜金,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兩天之後,這個杜金就對烏克蘭方面做了一個喊話。這個喊話的原話就是:我們要把你們納入我們的帝國。
這個是他一向的主張。在他1997年的著作《地緣政治的基礎》一書中間,杜金說道:沒有辦法想象不是帝國的俄羅斯將會是怎樣,它註定成為帝國。這種帝國呼籲不只是書生之談哦,因為現在俄羅斯政府在頻繁地使用一個概念,叫做俄羅斯世界,聲稱只要上帝希望,俄羅斯將向所有的方向深度擴張。那麼這麼一個俄羅斯世界俄羅斯帝國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還有美國,人人都說川普治下的美國是搞孤立主義,但是川普的偶像正是十九世紀末期的美國總統麥金萊,那麼麥金萊總統的理想就是吞併加拿大,而且他實際發動了美西戰爭,佔領了菲律賓啊。
那麼可能還是有人會追問說,可不可以講得再具體一點?比方說,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的回答會是這個樣子的:歷史知識、歷史觀總是跟世界觀配套的。我們這邊的初、高中歷史教科書在講近代史的時候,大都會講近代西方列強/帝國主義國家受經濟驅動去侵略全球、掠奪財富,然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人民奮起反抗。換句話說,這種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敘事傾向於把近代帝國史講述成一部侵略史和反抗史。
那麼我們這邊的人接受這種歷史觀之後,就特別容易產生兩種世界觀,一種是憤怒——西方的富強、西方現在的發達是全靠搶劫來的,自由、民主、法治不過是他們的虛偽言辭。這是第一種世界觀。
第二種世界觀就是羨慕——既然這個世界是一個弱肉強食的鬥獸場,那麼我也就要去強大,我也要去弱肉強食,這個就是所謂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嗎?
這種既憤怒又羨慕的心態,其實也不是今天中國人才獨有的。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1871年的時候,日本的明治政府向西方派出了一個使節團,當時這個使節團裡面有日本明治政府的各個高官,比方說巖倉具視、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這些人都以後都會是日本的國家領導。這些人當使節,周遊列國,考察政治,以備學習,那麼就是講,當時日本人跑到歐洲、美國去學習一下將來日本人怎麼去建設制度。
那麼這個使團來到德國,見了俾斯麥,德國首相俾斯麥就大聲地指責說,你看英國、法國多虛偽!然後我下面說的話是他的原話啊,俾斯麥說:方今世界各國,皆謂以親睦禮儀相交,此全系表面文章,背地則強弱相凌,大小相侮……聞英法諸國於海外貪屬地,爭物產,擅用武力,諸國皆憂其所為。
這句話說的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現在這個世界都說要搞親善什麼之類的,這個全都是虛偽的、表面的,因為實際上面它們就是搞帝國主義,它們就是要弱肉強食。英國和法國在這個世界上面到處佔地盤、搶東西,然後到處打人家,現在所有的國家都擔心它們這個做派。
《現代啟示錄》
你看,俾斯麥這個調調,是不是一個標標準準的反帝國主義者?那俾斯麥這個人你想想看,他如此披肝瀝膽,他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他自己就曾經指示德國的外交不妨同英國多摩擦幾回,是為了培養德國公眾對於英國的厭惡情緒,以免英國的自由主義理想流毒德國。
結果到了1897年的時候,俾斯麥的後輩叫做馮·比洛,那是首相,他在國會里面就宣佈說,德國將要佔領中國的膠州灣,他就說出了中國學生在歷史教科書上面都能讀到的那句話,這句話是:讓別的國家去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的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你看,德國人不是既羨慕又憤怒嗎?但他們覺得說英國人的強大全是靠搶來的,所建立的世界秩序就是虛偽的表面文章,自然的結論就是自己強大了也要去搶別人。那到了十九世紀的晚期的時候,德國人就開始搞某種表演性帝國主義,那麼你看到,德國就會向全球擴張。德國的結果是什麼樣子呢,對吧?
所以,如果要避免我們這裡有人產生這種觀念,進而害人害己,在我看來,比較好的方法就是重述歷史,說清楚近代帝國和近代帝國主義到底是怎麼回事,說清楚它跟西方國家、社會發展之間的複雜關係,說清楚它給世界其他地方帶來的真實影響,說清楚它的內在矛盾和缺陷,說清楚為什麼西方國家最後放棄了自己的帝國。這個樣子我覺得對我們是有好處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