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漢武帝時期的漢軍打匈奴,為何前期封狼居胥,後期勝少敗多

全文共3850字 | 閱讀需7分鐘
漢帝國和匈奴之間的戰爭是漢帝國建立以來第一場大規模對外戰爭,從公元前133年的馬邑之謀,到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漢帝國對匈奴的戰爭始終沒有停歇。
然而,漢武帝時期的對匈奴戰爭卻呈現出大相徑庭的戰局:以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為界限,從公元前127年的河南之戰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漢朝反擊匈奴的軍事行動勝多敗少。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戰中,霍去病率領軍隊千里迂迴,和匈奴左賢王的部隊展開激戰,一戰殲敵7萬人,打出了“封狼居胥”的中國武將最高階戰功。但到了漢武帝統治的後期,漢軍打匈奴卻勝多敗少,出現了李陵和李廣利投降匈奴的悲劇。
那麼,同樣是漢武帝時期的漢軍,為何前期打匈奴能封狼居胥,後期打匈奴卻勝少敗多呢?
上圖_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
第一,經濟因素。
漢武帝前期的對匈奴戰爭是建立在文景之治給漢帝國提供了豐厚錢糧的基礎上展開的,有了錢和糧草,軍費開支不是問題,國家戰爭機器能正常運轉。而漢武帝后期對匈奴的戰爭,漢帝國經濟已經嚴重下滑,而漢武帝本人不顧本國經濟下滑,人口減少餓殍遍地的慘狀,仍然對匈奴發動戰爭,導致漢武帝后期打匈奴勝少敗多。
說到漢武帝前期打匈奴的勝利,我們不得不注意到一個關鍵性歷史事件:文景之治,正是文景之治積累的豐厚的錢財和糧食,為漢武帝打匈奴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上圖_ 漢高祖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帝國。由於秦朝的暴政和秦末農民戰爭的影響,漢朝初年經濟蕭條,民眾連最基本的溫飽都成為問題。面對漢帝國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特殊環境,劉邦選擇了“無為而治”的休養生息之策治理國家。
劉邦駕崩後,漢惠帝和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等好幾代統治者延續劉邦的“無為而治”之策,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提升民眾生活水平。在漢朝數代統治者的努力下,到了漢武帝統治初期,漢帝國“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有了錢財和糧食,漢武帝就有把握對匈奴發動連續的反擊戰,並取得連續的勝利。
上圖_ 劉徹(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漢武帝
然而,到了漢武帝統治的後期,國家的經濟形勢又和前期完全不同。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結束後,漢武帝的對外戰爭並沒有停下來。公元前109年,漢武帝仍然派出5萬漢軍進攻朝鮮取得勝利。公元前108年之後,漢武帝連續出兵進攻西域各國。
連續的戰爭成就了漢武帝“四海賓服”,建立大一統帝國的目標。漢武帝不愧為中國歷史上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連續的戰爭造成了國內經濟下滑,人口減半的嚴重後果。
但被前期討伐匈奴的勝利衝昏頭腦的漢武帝仍然不顧國內經濟下滑,人口減半,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的惡果,於公元前103年,公元前99年,公元前97年和公元90年連續4次發動對匈奴的進攻,缺少經濟支援的漢軍戰鬥力嚴重下滑,導致漢軍4次對匈奴的進攻勝少敗多。其中敗得最慘的一次戰役是公元前99年的李廣利進攻匈奴之戰,在這場戰役中,60%的漢軍將士被匈奴斬殺。
被漢武帝連年戰爭逼迫忍無可忍的民眾終於造反。公元前99年,漢帝國爆發農民起義。雖然這次起義被漢軍鎮壓下去,但他卻給漢朝統治集團敲響了警鐘。在公元前90年李廣利出兵匈奴慘敗後,漢武帝終於下《輪臺罪己詔》,承認了自己連續對外戰爭的過失。
上圖_ 西漢對匈奴的 漠北之戰
第二,災害影響。
以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為界限做時間劃分,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之前的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9年和公元前120年,漢帝國發生了3次旱災。由於有文景之治留下的豐厚家底,漢武帝還能賑濟災民,災害對漢武帝北伐匈奴沒有帶來較大的影響。但到了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結束後,漢帝國的旱災缺越來越頻繁,從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92年,漢帝國爆發9次夏季旱災。
這9次旱災給漢帝國北伐匈奴帶來什麼影響呢?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建立在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國家,農業是國家的命根子。漢武帝執政後期,連年的夏季旱災讓老百姓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流民遍地。老百姓吃不起飯,國家也無法從老百姓手裡徵得更多的稅收作為軍費。在國內因旱災缺糧的嚴重局勢下,漢武帝還連續發動對西域各國和朝鮮的戰爭。
上圖_ 西域三十六國(漢時期)
到了公元前103年到公元前92年,漢武帝又不顧國內旱災局勢日益嚴重,糧食奇缺的情況,連續4次主動進攻進攻匈奴:
公元前105年,漢帝國爆發夏季旱災和秋季旱災。
公元前103年,漢軍在趙破奴的指揮下進攻匈奴,慘敗而歸。
公元前100年,漢帝國爆發夏季旱災。
公元前99年,李廣利指揮漢軍進攻匈奴,損失兵力60%,慘敗而歸。
公元前98年,漢帝國爆發夏季旱災。
公元前97年,李廣利率領6萬騎兵,7萬步兵從朔方出擊匈奴。公孫敖率領1萬騎兵,4萬步兵從雁門出擊匈奴。漢軍未取得重大戰果。
公元前92年,漢帝國爆發夏季旱災。東海郡連續乾旱3年。
公元前90年,李廣利率領漢軍和匈奴大戰漠北。漢軍戰敗,李廣利被俘。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漢軍因旱災的影響,連糧草都沒有準備充分就匆忙進攻匈奴。更為要命的一點是:漢帝國連續爆發4次夏季旱災,漢武帝還在旱災爆發後4次進攻匈奴。將士們吃飯都成為問題,拿起武器的力氣都沒有了,還怎麼打敗敵人?漢軍進攻匈奴以失敗而告終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頻繁的旱災是漢武帝后期進攻匈奴失敗的重要原因。
上圖_ 霍去病 西征雕像
第三,將領因素。
衛青和霍去病的去世成為漢軍對匈奴作戰失敗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一場戰役能否取得勝利,影響因素很多。但將領指揮的好壞卻成為影響軍隊打仗的重要因素之一。現代戰爭如此,古代戰爭也是如此。
當我們仔細的研究漢武帝前期和後期進攻匈奴的戰爭,我們就會發現:前期和後期指揮漢軍進攻匈奴的將領,其水平是相差很大的。
漢軍前期進攻匈奴,都有衛青和霍去病參與。而衛青和霍去病兩人也憑藉戰功成為漢朝進攻匈奴的主要指揮官——
公元前129年,漢軍在衛青的指揮下直接打到匈奴祭天聖地龍城,取得龍城大捷。
公元前127年,衛青指揮漢軍採取迂迴側擊的戰術取得河套大捷,擊潰樓煩王和白羊王。
上圖_ 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
公元前124年,衛青指揮漢軍打敗右賢王的部隊,俘虜匈奴男女15000多人,漢武帝封衛青為大將軍,其三個兒子也被封侯。
公元前123年,衛青連續兩次進攻匈奴。而霍去病也在公元前123年的漠南之戰中脫穎而出。當時,霍去病率領800騎兵斬獲擊斃匈奴2000多人,漢武帝封霍去病為“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的春季和夏季,霍去病連續2次在河套平原追擊匈奴,取得大捷。公元前121年春季的進攻,霍去病部殲滅匈奴9000人。同年夏季進攻,霍去病部殲滅匈奴3萬人。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和衛青分別率領騎兵北上,霍去病率軍千里迂迴,和匈奴左賢王部交戰殲敵7萬人,乘勝追殺到狼居胥山,最後攻克瀚海(今貝加爾湖)方才揚威而還。衛青遭遇匈奴單于的嫡系部隊,以少勝多殲敵19000人大勝而歸。
透過以上的一系列戰役,我們就能看出:衛青和霍去病都是漢軍中出類拔萃的將領,雖然他們兩人都是皇后衛子夫的孃家人(也就是外戚),但他們二人完全依靠自己的軍功和能力成為大司馬大將軍和大司馬驃騎將軍。
上圖_ 孝堂山畫像石,左側的匈奴戰士被右側的漢軍碾壓
衛青和霍去病兩人治軍和戰術各有不同,從治軍方面看,衛青為人寬厚,深受部下信任。而霍去病治軍嚴格。從戰術角度看,衛青善於以戰養戰,步步為營。每一次戰鬥回來,衛青都能繳獲大量的匈奴戰馬,為己所用。霍去病喜歡孤軍深入,千里迂迴,從敵人想不到的地方展開偷襲,打得匈奴不知所措。這兩位將領的戰術優勢互相補充配合,創造了漢武帝前期打擊匈奴的輝煌勝利。
但很不幸的是,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突然去世。漢軍失去一位名將!公元前106年,衛青也去世了。大漢帝國的“鐵血雙雄”永遠不再!就在衛青去世後的第3年,也就是公元前103年,趙破奴指揮漢軍攻打匈奴卻慘敗而歸。在公元前100年之後的對匈奴戰爭中,漢軍名將李廣利又是志大才疏之輩,連續進攻匈奴連續失敗,這就是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歷史沒有假設,但歷史可以做出合理的推論:雖然連續的旱災和經濟崩潰是漢武帝后期進攻匈奴的重要原因,但如果霍去病能活到漢武帝統治後期,代替李廣利為漢軍統帥,漢軍獲得大勝的可能性雖然不大,但漢軍也不會像李廣利那樣慘敗而歸,損失兵力60%,甚至有可能取得連續小勝。
上圖_ 匈奴騎兵
第四,馬政和騎兵因素。
匈奴擅長騎兵打仗,而漢朝為農耕帝國,缺少戰馬。在白登之圍中,劉邦40萬步兵被10萬匈奴騎兵包圍,只能求和。此後,從劉邦到漢景帝劉啟,漢朝執行休養生息之策,不主動進攻匈奴,但漢朝也在為日後反擊匈奴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些準備中的最重要準備就是戰馬。
經過文景之治數十年的努力,到了漢武帝執政初期,漢朝擁有馬匹40多萬。除了馬匹,漢帝國還發展出馬甲、馬鞍和馬鐙,上層社會和民間流行騎射。有了馬匹,有了馬甲、馬鞍和馬鐙,漢軍就有了能抗衡匈奴的騎兵。有了騎兵,漢軍就具備了打敗匈奴的重要物質基礎。漠北大戰中,漢朝舉國動員14萬馬匹支援前線,取得了漢朝對匈奴戰爭歷史的輝煌戰果。
上圖_ 漢代騎兵
但到了漢武帝后期的對匈戰爭,由於戰馬損失很大,國內因經濟和自然災害問題又沒有新的戰馬作為補充,漢帝國騎兵的戰鬥力就逐漸下滑。最終,漢軍在漢武帝后期進攻匈奴,敗多勝少。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能看出,雖然說同樣都是漢武帝時期的漢軍部隊,但影響漢軍打匈奴戰果受到了經濟、災害、將領水平、騎兵和馬政共4個因素的制約,使得漢武帝執政前期打匈奴和後期打匈奴取得了大相徑庭的戰果。
參考資料:
【1】《史記》《漢書》
【2】《大漢戰神 霍去病傳》 李繼紅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3】《漢武帝末年經濟衰落的原因-以自然災害為例》 陳東 漳縣第一中學  歷史組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