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給孩子講道理,他不聽怎麼辦?”
這一問,瞬間炸出了一堆“同病相憐”的寶爸寶媽:
孩子一齣門,眼睛就盯著玩具店,家裡明明已經堆成山了,還非要買同款。
你跟他講道理,說“家裡已經有了,不能再買了”,他不但不聽,還直接躺地上打滾,哭得那叫一個撕心裂肺,路人圍觀,尷尬到想原地消失。
你跟他說“別把水灑地上,地板滑會摔跤”,他倒好,轉頭就把水杯打翻了,還一臉無辜地看著你。
讓他穿外套,說“天冷會生病”,他偏不穿,你說破嘴皮子也沒用,最後還得硬拽著穿上。
……
……
是不是覺得這些場景特別熟悉?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
你說得越多,孩子越排斥;你苦心教導,等來的只有不理解;你費盡口舌,卻把孩子越推越遠。
究其根本,正是:父母說教過了度,言語失了分寸,最終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
一味的“講道理”,是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危險。
這到底是咋回事?我們該怎麼說,孩子才願意聽呢?


就是不停地說他
心理學家馬歇爾之前有提到過:
“當語言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求,甚至讓人感到疏遠和受傷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感受不到愛。”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只顧著發洩自己的情緒,卻忽略了語言中的“刀子”有多鋒利?
有多少家庭,在日復一日的嘮叨和指責中,慢慢磨光了親子之間的感情,甚至把孩子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一個讓人心碎的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16歲的林茉莉,是大家眼裡的“學霸”,是別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誰也沒想到,某天夜裡,她突然從陽臺跳下,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茉莉走後,她的媽媽怎麼也想不通,女兒為什麼會走上這條路。
直到她透過科技讀取了茉莉生前的記憶,才終於明白了真相。
原來,在媽媽長期的苛責和學業的壓力下,茉莉早已患上了抑鬱症,但她一直默默忍受。
因為在她心裡,媽媽從未真正關心過她的感受,只在乎她的成績。
當茉莉考了第一名,滿心期待媽媽的誇獎時,得到的卻是:
“你別得意,要不是我天天盯著你,你能考第一?”
當茉莉成績稍有退步,媽媽就會一臉失望:
“粗心不是藉口,我只要你把成績搞好。”
和同學鬧矛盾,茉莉委屈地哭了,媽媽卻冷冷地說:
“你還好意思哭?”
每當媽媽心情不好,她就會對茉莉發火。
在媽媽眼裡,自己的教育方式毫無問題,她講的每一句“道理”都是為了孩子好。
她甚至經常跟朋友炫耀:
“養孩子就是投資,只有成績好,才算成功。”
可她從未意識到,女兒內心的痛苦和絕望,女兒渴望的關愛和理解。
那些冰冷的對話,像一根根針,一次次扎進茉莉的心裡,最終讓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
教育家盧梭曾說:
“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
可惜,很多父母只有在失去後,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分量。
如果在和孩子相處時,我們能做到“真誠溝通、合理引導、理解包容”,或許很多家庭的結局會完全不同。
大道理聽多了,誰都會煩,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更何況,很多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總是帶著情緒,甚至用刺激性的語言去試探,最終只會擊垮孩子的心理防線。
俗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味地說教,而是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
停止過度的指責,拉近彼此的距離,才是守護孩子最好的方式。


孩子有沒有出息
和母親的說話方式關係很大
作家莫言在拿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專門提到了自己的母親。
在他的記憶裡,老媽一直是個溫柔到骨子裡的人,說話從來不急不躁,永遠輕聲細語。
莫言小時候,因為長得不算好看,經常被村裡的小孩嘲笑,甚至還有人動手打他。
每次受了欺負,他就哭著跑回家。老媽一看他這樣,就會輕輕拍拍他的肩膀,說:
“兒子,你不醜。你鼻子眼睛都好好的,手腳也齊全,哪裡醜了?只要你心裡善良,多做好事,就算長得不漂亮,也能讓人覺得美。”
這些話,像一顆顆種子,種在了莫言心裡。後來,每當他再遇到類似的事兒,總能想起老媽的話,學會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
還有一回,莫言提著家裡唯一的熱水瓶去食堂打水,結果一不小心把水瓶摔碎了。
他嚇得要命,覺得自己肯定要捱揍,於是躲進草垛裡,一整天都不敢回家。
到了傍晚,老媽等不到他回來,就出門找他。
找到他後,老媽不僅沒罵他,反而摸了摸他的頭,輕聲安慰他。
正是老媽這種耐心和溫和的溝通方式,讓莫言慢慢變得勇敢自信,最後在文學上闖出了一片天。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過一句話,特別對:“母親的含義是影響。”
老媽的言行,真的能決定孩子未來的樣子。
如果老媽說話溫和,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待人和善、說話有涵養的人。
如果老媽遇事少責備,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情緒穩定、懂得尊重的人。
如果老媽平日裡不嘮叨,孩子也會成長為一個有條理、有主見的人。
人生很長,真正的道理不是說幾句就能讓孩子明白的。
批評的話說多了,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卻沒法讓他真正認識到問題的本質。
傷人的話講多了,只會消耗母子之間的感情,卻沒法教會孩子怎麼走好人生路。
說到這裡,我想起那位把三個兒子都送進斯坦福的老媽——陳美玲。
她在分享教育經驗時,提到三件特別重要的事:
第一,不要打罵孩子。
第二,不要對孩子撒謊。
第三,不要替孩子做選擇。
這三件事的核心,其實都在於“怎麼跟孩子溝通”。
如果父母總是用不滿或責罵的語氣和孩子說話,孩子往往會變得叛逆、冷漠。
只有學會用平和的態度、平等的語氣、適當的尺度去溝通,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懂得感恩的孩子。
所以啊,千萬別用一張“刀子嘴”,毀了最珍貴的美好,毀了一個家的幸福。


都抵不上一個厲害的媽
1968年的一天,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小學,準備做一項有趣的實驗。
他從一到六年級各選了三個班,給這些班級的學生做了一次“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測驗結束後,羅森塔爾寫了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還特別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免得影響實驗結果。
但其實,這份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選的,跟測驗結果沒啥關係。
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了測試,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突飛猛進,性格也變得開朗自信,求知慾特別強。
為啥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原來,老師們看到名單後,潛意識裡對這些學生有了更高的期望。
他們在課堂上對這些孩子多了幾分關注,表情更溫和,語氣更鼓勵,甚至不自覺地給了他們更多的機會。
正是這些細微的變化,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更多的支援和信任,從而表現得越來越好。
實驗結束後,羅森塔爾總結道:
“每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天才,但這種可能效能否實現,取決於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去愛他們、期待他們、珍惜他們。”
簡單來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給他什麼樣的環境。
你想讓孩子走什麼樣的路,就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他,而不是整天嘮叨“大道理”,還總嫌孩子沒出息。
聰明的媽媽,都懂得在養育孩子時做好這5件事:
1. 多鼓勵,少埋怨。
一句傷人的指責,可能會讓孩子陷入自卑和焦慮;而一句真誠的表揚,卻能讓孩子信心倍增,積極面對生活。
比如,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時,別急著罵他“笨”,而是說:“這次沒考好沒關係,媽媽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2. 學會傾聽,給孩子信任。
溝通不是單方面的說教,而是雙向的交流。
找個合適的時機,耐心聽孩子說說他的煩惱和想法,鼓勵他表達自己。
當孩子願意跟你分享他的小秘密時,說明他對你足夠信任,這樣的家庭教育已經成功了一半。
3. 情緒穩定,格局放大。
父母情緒穩定,家裡充滿歡聲笑語,孩子自然也會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父母格局大,不糾結雞毛蒜皮的小事,孩子也會學會放眼世界,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4. 該放手時就放手,培養孩子獨立。
很多媽媽總怕孩子吃虧,恨不得替孩子做好所有選擇。但這樣只會讓孩子失去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應該學會相應的生活技能,比如自己整理書包、自己安排時間,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5. 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
教育家井深大說過:“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最好的教材。”
所以我們作為家長,不要只會講道理,而是用行動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比如,想讓孩子愛讀書,自己就先放下手機,拿起書本;想讓孩子懂禮貌,自己就先做到待人謙和。

在教育這條路,最不該偷懶的就是父母。
別總想著用“講道理”解決所有問題,與其喋喋不休地說教,不如用行動去影響孩子,用榜樣去引導孩子。
拋去“講道理”,從孩子身上發現亮點,找出優點,每天拼命誇他、鼓勵他。相信我,這些話語會讓你的孩子慢慢改變,做出更多符合你期待的行為。
而且這種方法,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適用。
標杆課程(點選下方藍字瞭解)
|
北京大學課程(點選下方藍字瞭解)
報名諮詢:龍老師15110089360(微信)
|
|

“每一次讚賞,我都當成是喜歡”
—————已讚賞9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