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和薰衣草小姐一起去看了《好東西》,這是邵導近幾年來又一部非常有煙火氣的佳片。
上次觀看邵導的作品,我也寫過一篇《從愛情神話裡,窺見整個上海》。近3年之後再次回到邵導的鏡頭語言中,我發現《好東西》雖然同樣也是在以女性的視角、談女性關心的話題,但它本質上並不是一部關乎女權主義的電影,就如同影片中的經典臺詞“我不想打拳(權)”一樣。
透過展現小孩(王茉莉)、鐵梅、小葉這三個非常有代表性又截然不同的女性的共居生活,這部電影更多是在當下境遇中,和大家探討“自我認同”、“遊戲規則和真正的自由”和“我們要如何度過一生”的話題。

“認清現實、仍然幻想”
在影片的開頭,茉莉寫了一篇看上去與她的年紀不相符的作文——《我不再幻想》:“我發現自己沒什麼天才,也沒什麼特長,也不是富二代,於是我不再幻想了”。這篇作文獲得了99分的高分,而媽媽王鐵梅則十分難過。
此時的王茉莉,雖然清醒、但是仍然對“全班只有自己沒有出國旅遊”感到自卑,在《記一次難忘的旅遊》這篇作文上犯了難題,試圖透過捏造自己去過法國旅遊完成作業,問小葉“如果我撒謊、你是否看得出”。(殊不知,小葉也正在一個對胡醫生隱瞞單身身份的巨大謊言中)

所以真正“不再幻想”的,其實是正在面臨職業轉型的王鐵梅:獲獎無數的調查記者,在紙媒一去不復返的時代失業,進入了曾經的下屬開的自媒體公司。一邊審稿、一邊寫稿、一邊直播帶貨,她看似獨立又堅強,其實仍然被“女人什麼都能做好”的觀念束縛。
而聲稱“不再幻想”的王茉莉,其實擁有最純真的幻想。在影片中讓所有人讚不絕口的“聲音採集蒙太奇”畫面裡,小葉給茉莉播放自己採集的媽媽日復一日做家務所產生的聲音,茉莉卻把吸塵器的聲音當作龍捲風、把煎雞蛋的聲音當作下暴雨、把洗衣機的翻滾當作泥石流……

這個幻想,透過學習打鼓和在live house演出,在現實中沉澱,也讓本來受到鐵梅的單親媽媽報道被網暴的影響、而害怕被罵的茉莉,獲得了無數的掌聲。影片最後,茉莉放棄了寫“法國旅行”,而是寫了媽媽借出差之便帶她到平遙電影節“旅遊”的經歷。
這一次,王茉莉是真正的認清現實。不僅是一場無聊的旅遊也可以難忘(這篇“悲劇”作文得了98分),更是做過鼓手以後、發現最喜歡的還是當觀眾。這種拋棄外界加諸在每個人身上的期待的勇氣,但是同時仍然抱有幻想的能力,反而最讓人動容。
在這一點上,小葉從透過“扮酷”獲得愛,到主動坦白自己缺愛,但是仍然願意去愛,也是一種“認清現實,仍然幻想”。
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真正的英雄主義,在於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我還是更喜歡當觀眾”
從一開始被動做觀眾、和最後主動做觀眾,王茉莉所選擇的這個結果雖然相同,但是前後的境遇和出發點卻截然不同。
影片開頭,王茉莉因為“挺會鼓掌”,被老師要求參加學校樂團的排練,專門負責鼓掌。一開始的時候,面對絕大多數人都有樂器特長的現實,王茉莉內向自卑、不知道該如何拒絕老師,對媽媽要打電話給班主任一度反感,被動地覺得“做觀眾也很好”。
王鐵梅心疼孩子,和鄰居小葉一同慫恿小馬教孩子打鼓,因為“女鼓手特別少”、也非常酷。在學打鼓的過程中,王茉莉因為反覆拒絕父親讓自己學“打拳”未果,在一次家庭聚餐中當著所有人的面“拍桌”,這是一次有象徵意義的反抗。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許多無聲的反抗:
——“女孩兒應該怎麼打鼓?”得到的回答是“你怎麼打,女孩兒就怎麼打”。
——淡定地面對同學張家新的霸凌和對自己鼓手身份的嘲笑。
——不想坐在臺下當觀眾,就勇敢且直接地對老師說:“我不想坐在下面鼓掌了。”
影片最後,因為媽媽的報道被網暴,王茉莉也怕收到負面的聲音,認為不上臺、就不會有接收負面評價的機會。王鐵梅的“如果你沒有準備好,你可以不上臺的,沒關係,沒有人會怪你的”反而給了小孩自己選擇的勇氣。

電影臨近尾聲,小孩在livehouse完成了第一次公開登臺表演,所有的親友都到場支援,為她加油打氣。聚光燈打在了鼓手而非主唱身上,全場沸湯。而在平行時空的另一端,有各種各樣“特長”的同學們共同參與的學校文藝匯演,坐席上的家長們,都在無聊地刷著手機。多麼強烈的對比!
成功演出之後,王茉莉仍然表示“我不想打鼓了,我覺得我還是做觀眾比較好。”這種甚至不被成就感和他人的認可所綁架的自我認同,讓她開始制定屬於自己的遊戲規則,走上了一條獲得真正自由的路。

什麼才是好東西?
女主王鐵梅,從調查記者轉行到新媒體行業,為了打破外界認為單親媽媽生活悲慘的偏見,寫出自己的親身經歷卻慘遭網暴。雖然自己也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但是在同事面前卻顯得很淡定:“我雖然被罵了,但公眾號火了,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直到女兒的同學、因為這件事而“可憐”王茉莉,王鐵梅才真正展露、承認和客服自己脆弱的一面。“你已經是一個這麼好的媽媽了”,“我正直勇敢又閱讀量,我有什麼可憐的”……鐵梅一度感慨女兒為什麼沒有繼承她直爽強勢的性格,而這一次,反而是從小孩嘴裡說出的這些擲地有聲的話,撼動王鐵梅對於事業、友情、愛情、親情都要自己一定要做好的桎梏。

鐵梅加入的新媒體公司,運營著三個號:賣貨的、新聞理想的、被封的——這個世界彷彿就如同這三個號:“用胡編亂造的,萊陽枯燥乏味的”。這個現象是由讀者決定的,但是迎合讀者和市場的,就是“好東西”嗎?我們能不玩他們的優秀了、制定自己的遊戲規則嗎?
也許現實不給我們這樣的機會,但是就如同鐵梅在茉莉出生那年寫的報道里講的那樣“正是因為我們足夠樂觀和自信,我們才能直面悲劇”。
如果你不能制定遊戲規則、起碼你能夠讓自己樂觀自信、然後按照自己的想法度過一生。這也是我定義的真正的成功。
讓你高興的,就是好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