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I一起創作,還能怎麼玩?|現場

AI 介入創作的廣度和深度,可能已經超出了你的想象。
9 月 13 日,藉著 2024 Ultra 香港電子音樂節舉辦的契機,聲動活潑在香港組織了一場閉門沙龍——「Future & Remix:AI 如何重塑我們的創作」。圍繞「AI 與內容創作」「AI 與內容消費」以及「AI 與人類情感」三個主題,我們邀請前沿藝術家、AI 領域從業者和學者,暢談他們的經驗與觀點。
▲ 「Future & Remix:AI 如何重塑我們的創作」沙龍現場。| 圖源:聲動活潑
以下為現場分享摘錄,文末還有完整音訊,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科技早知道」收聽,不要錯過。
「AI 與內容創作」對談現場。從左至右依次為主持人、聲動活潑聯合創始人丁教,以及分享嘉賓 Johnny Poon、Lona、Junie Lau 和 Steve Lee。
Johnny Poon
香港浸會大學跨學科研究副校長、創意藝術學院院長、Dr. Hung Hin Shiu Endowed Professor in Music
我是管絃樂隊的指揮。2022 年,我們舉行了一場音樂會。由於那是疫情期間,樂團可以在臺上演奏,但合唱團無法上臺演唱,所以我們就找到一個研究團隊,幫我們打造一個可以即時回應指揮動作的 AI 合唱團。
我們提取了世界級歌唱家的聲音,然後教 AI 用普通話演唱。最初,效果很糟糕,聽起來像恐怖電影裡的聲音,但隨著演算法不斷改進,最終有了人類聲音的質感。現在,我們在研究如何用粵語演唱。
AI 極大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流程,但我認為它不會取代人類,它會取代的,是不使用 AI 的人。
Lona
DJ、音樂製作人、唱作人
我也經常使用虛擬歌手,有很多 AI 工具,比如 ACE Studio 和 Synthesizer V。如果你是作曲家,要為你的客戶製作一個 demo,其實是挺困難的。如果你不會演唱,就需要支付專業歌手的費用,可能還需要一個好的錄音棚,以及專業的錄音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但如果用虛擬歌手,就可以來很容易完成。AI 確實改變了人們創作音樂的方式。
另一個我常用的工具是 Udio,它有點像音樂版的 Midjourney。你可以輸入情緒和風格,只需要 5 分鐘就能生成一首歌,即使你不是專業人士,也可以「寫」出一首歌。對於專業音樂人或製作人來說,它也是有幫助的。當靈感不足時,你可以上傳 5 到 10 秒的音樂片段,AI 可以幫你繼續創作,生成無窮的版本,激發你的靈感。
我還使用一個叫 Dance Diffusion 的工具。我現在主要製作電子音樂,電子音樂中最重要的就是聲音設計。傳統上,你需要學會使用合成器等專業工具,這可能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長時間。但有了 Dance Diffusion,你只需收集你喜歡的聲音,比如流水的聲音,再上傳,就可以生成新的聲音,用在你的作品裡。
有些人認為,使用 AI 生成很多內容,然後挑選自己喜歡的部分,不是真正在創作音樂。但我個人認為,挑選喜歡的部分並修正不喜歡的部分,也是創作的一部分。
Junie Lau

AI 導演、即夢 AI 創作者

AI 正在孕育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原先,創造完全由人類掌握,現在創造在人類與 AI 的互動中完成。
與抱有傳統電影製作觀念的人溝通,有時會像一場戰鬥。他們往往基於對傳統電影製作的理解,要求 AI 做同樣的事。但這不是 AI 的工作方式,AI 的優勢在於它可以快速呈現大量可能性,而不是準確還原出你頭腦中的構想。
AI 使藝術家能更快、更容易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真正重要的是這些想法多有感染力,能否感動和激勵觀眾。而想法落地的越快,藝術家可以探索的想法就越多。我認為觀眾只關心好的內容和新的體驗,而不太關心這是用 AI 還是傳統方式製作出來的。
Steve Lee
AmazeVR 聯合創始人
我們公司製作 VR 演唱會。製作 VR 音樂會時,我們需要 8K 的高畫質晰度,每秒 60 幀,而電影通常是 4K,每秒 24 幀。4K 和 8K 相差 4 倍的工作量;25 幀/每秒和 68 幀/每秒相差 2.5 倍的工作量。這意味著,製作 VR 音樂會的工作量是製作電影的 10 倍;製作 40 分鐘的 VR 音樂會,相當於 400 分鐘的電影。
但實際上,工作量還要更多。因為在 VR 中,我們無法控制觀眾的視線,所以每一幀都應該是完美的,需要用最高畫質晰度來渲染。而在電影中,如果畫面聚焦主角,背景可以適當虛化。因此,VR 內容製作的成本可能達到數百萬美元。也因此,我們利用 AI 來自動化一些流程,這樣原先四五十人的工作量現在只需要兩個人就能完成。
我們還可以實現一些互動。比如一個團體有 5 名成員,人們可以選擇他們最喜歡的成員。選擇後,我們會展示這個成員的片段。在觀看同一場 VR 演唱會時,人們的選擇不同,我們展示的內容也不一樣。
▲ 「AI 與內容消費」對談現場。從左至右依次為主持人、「十字路口」主播 Ronghui,分享嘉賓 Yolanda Ma、Gary Ngan 和林亦。
Yolanda Ma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講師

媒體行業在 AI 的應用上,有一些不錯的嘗試。一個例子是新聞收集,2017 年,路透推出了一款新聞追蹤工具,叫 News Tracer,它能從當時每天約 7 億條的推特推文中尋找突發新聞,並能在一定程度上核實新聞,再把線索推送給記者。路透藉此能在報道上比其他媒體快 5 到 20 分鐘。讀者也許感受不到時間上的差異,但這對新聞媒體來說很重要。
另一個例子是關於內容製作的。美國有一個小型新聞機構,專注於調查報道,他們用 AI 來總結美國各州的政策檔案,讓讀者更容易理解。這本來是需要很多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我記得美國一位媒體人說過,AI 就像是你最好的實習生,能幫你做大量的工作,但你得好好訓練它。
想要讓 AI 以有益的方式支援你,你需要更聰明、更系統和戰略性地思考,要非常系統地分解你的任務或思考過程,才能瞭解 AI 可以真正介入哪些部分,並提供支援。這不僅適用於個人層面,也適用於行業層面。
Gary Ngan
美圖 CFO
美圖專注於照片和影片編輯。AI 的確改變了我們編輯照片的方式,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去掉照片裡的路人,然後背景會自動生成;還有一些功能,比如讓牙齒看起來更整齊,以及調整發際線。
在影片裡同樣可以新增美化效果,你只需編輯一張照片,這些效果就會應用到整支影片上。這些功能大都是 AI 實現的。所以,雖然在使用者眼中我們不算是一個 AI 應用,但在我們的使用者中,超過 87% 的人使用過一種或多種 AI 功能。
我認為 AI 工具是生產力,它會導致導致一些崗位被替代,但同時也釋放出很多生產力。比如,我們服務 400 多萬電商賣家,幫助他們生成海報和宣傳材料等。但另一方面,我們擁有設計創意平臺 ZCOOL,上面有超過 1700 萬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他們的創作也非常活躍。所以從整體來看,並沒有人因此受損。
林亦
B 站科技區 up 主,AI 領域創業者
AI 是一個新的機會,我們有很多工具可以選擇,並且能得到快速響應。作為一名軟體工程師,從軟體開發的角度來看,我正在經歷這種新的正規化轉變。以前,我專注於計算機視覺,在開發新應用程式或功能時,經常思考從哪裡獲取訓練資料。
兩個月前,我考慮開發一款應用,可以對你當天的外表打分。按照傳統路徑,我開始思考從哪裡獲取每日照片用於訓練和評分。突然間,我意識到可以利用現有的技術,比如 GPT-4o。我們現在有了一個通用的技術基礎,可以直接滿足我們的需求。這在以前是無法實現的,但現在我們可以有效地利用它。
當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內容湧現出來,其中肯定會有不好的內容。但我認為這不是人和 AI 之間的戰爭,這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
▲ 「AI 與人類情感」對談現場。從左至右依次為主持人、貝恩諮詢合夥人 Larry Zhu,分享嘉賓 Michael Gold、李岱和陳楸帆。
陳楸帆

科幻作家、專欄作家

人類會不會愛上 AI?我認為問題不在於何時會愛上,而是人類愛得會有多深。現在很多 Z 世代(1995 年至 2009 年出生的人)和 Alpha 世代(2013 至 2020年間出生的人)的人正在和 AI 談戀愛。
我們和真實人類約會,可能會遇到不愉快的經歷。但 AI 可以根據你的需求調整,成為你理想中的愛人。所以問題的核心是,我們真正想從一段關係中得到什麼?是理想的愛人,還是想讓自己變得更好?
人類傾向於把自己投射到所有事物上,期待它們像人一樣反應和行為。我們需要適應並對新的關係保持開放態度,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非人之間。
李岱
斑馬實驗室創始人、CEO
現場有多少人喜歡泰勒·斯威夫特?很多人喜歡。AI 和超級偶像之間有什麼區別呢?泰勒·斯威夫特不會一對一回應你,AI 可以會一對一回應你。根據我多年在娛樂行業的經驗,偶像們在舞臺上或社交媒體上的呈現,很多是團隊精心策劃的。但很多粉絲依舊熱愛他們的偶像,甚至有人願意為偶像付出一切。這就是一種愛。
現在談論 AI 時,我們總是有「我們」和「他們」的分別。但是,AI 真的是「他們」嗎?也許 AI 是我們的一部分,甚至在未來 10 年可能成為我們這一代的不朽版本。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人類和 AI 的關係就不成問題了。
Michael Gold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教授
人們確實會從在遠處愛上偶像,但我想補充一點,人們也會從近處愛上一些機械的東西。比如,擁有汽車的人通常非常喜歡自己的車,有些人甚至給自己的車起名字,他們覺得人和機器之間存在一種共生關係。
另外,有研究顯示,相較於成品傢俱,人們往往更喜歡自己組裝的傢俱。當藝術家、創作者和動手能力強的人能夠創造自己的 AI 化身時,這種參與感是巨大的。藝術家會愛上自己創作的作品。
我認為每一次媒體和娛樂的技術革命,從印刷機到廣播,到電視、影片遊戲,再到網際網路和 AI,都給與了人某種程度的永生。第一代體驗這些技術的人,可能與之後代際的人感覺不同。
AI 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一些人可能因為與 AI 建立了關係,而減少人際間的交往。但大多數人可能會利用 AI 進行模擬體驗。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虛擬現實中練習公共演講可以提高在舞臺上的表現。人們還可以利用這些 AI 獲取有關現實人際關係的建議等。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
顯然,今天的 AI 已經深度融入人們的創作過程,甚至還能成為人類情感的寄託。在不同背景人士的分享中,我們看到 AI 帶來的種種可能,也激發我們思考自己可以和 AI 建立怎樣的關聯。
你會在什麼場景中使用 AI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以上對話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科技早知道」
想聽到更多現場分享
歡迎點選收聽
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本期節目
監製/徐濤
編審/東君
編輯/Riley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