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長必讀!孩子真的在“成長”,還是隻是“迎合標準”?

【本文作者Path Mentors的Kevin導師,矽谷長大,耶魯大學建築系 Yale University M.Arch,本科畢業於達特茅斯土木工程系 Dartmouth College BA/BE,並有斯坦福大學和達特茅斯等多個實驗室和工程設計經歷。曾帶領攝影團隊去挪威,冰島,法國,義大利等做國際Landscape Photography以及自然環境考察。】
親愛的家長和學生們:
前幾天,我在摩柯菩提樹(Bodhi Tree)下小憩,耳邊迴盪著信徒與僧侶低聲誦唸的祈禱,枯葉緩緩飄落大地,完成它們最後的舞動。這棵菩提樹在印度的菩提伽耶(Bodh Gaya),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菩提樹,傳說中,釋迦牟尼正是在這棵樹下頓悟成佛。
(Photo:摩柯菩提樹,印度的菩提伽耶)
但我一路旅行來到這裡,並非為了尋求頓悟佛道,而是踏上一場屬於自己的“朝聖之旅”。過去幾個月,我穿越中亞,走過哈薩克,尼泊爾,行走在印度的街頭巷尾,只為找回某樣被奪走的珍貴東西,一種直到失去,才意識到自己曾付出的寶貴財富。
和大多數你們的孩子一樣,我從小在矽谷長大,後來考入達特茅斯,隨後又來到耶魯深造。然而,這條求學之路所付出的代價遠不止學費,它還悄然奪走了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那份求知慾和對未知世界的渴望。
於是,我開始了這一年的自由探索——隨意跳上一輛陌生的列車,在街頭巷尾的集市間漫步徘徊——這是我拼命想要奪回那股對世界的好奇、熱情與探索精神的嘗試。
(Photo by Mentor Kevin)
我們到底是如何
一步步丟掉自己的“好奇心”的?
其實,好奇心是我們小時候與生俱來的天賦。如果你沒帶過孩子,可能很難想象——研究表明,14 個月到 5 歲的孩子,每小時大腦裡會冒出 107 個問題!
在成長過程中,好奇心和探索欲不僅幫助我們理解世界,還在潛移默化中塑造韌性、社交適應能力,以及靈活應變的思維方式。
然而,隨著孩子在學校裡的成長,研究發現,他們大腦裡冒出問題的頻率正在逐漸減少:在幼兒園,每 2 小時的課堂時間裡,孩子們平均只能提出 2.4 個問題,而到了小學五年級,這個數字已降至 0.48 個。
這揭示了一種令人擔憂的教育模式——原本應該激發學習與探索的環境,反而隨著上學時間的增長,逐漸壓制了學生探索世界的內在驅動力和求知慾
我們的“人生價值” = “考試分數”?
“聽話努力” = “有出息”?
心理學家 Susan Engel 指出,如果一個孩子在 11 歲之前失去了好奇心,那麼他們很可能會在此後的人生中始終缺乏探索的慾望。
不幸的是,我們的初高中教育體系仍然沿襲著“精英標化選拔”的老路。標準化考試不僅決定學生的成績,還影響著老師和學校對孩子的整體評價。整個系統自然而然地更偏愛那些擅長死記硬背正確答案的學生,而不是鼓勵他們主動提問、探索新知識。
更糟糕的是,這種模式讓競爭愈發內卷,甚至讓孩子逐漸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與“考試分數”畫上等號。然而,當真正走到大學申請時,大學考察的遠不止成績本身——思維方式、個人經歷、人格特質與獨立思考能力,都是綜合考量的重要因素。
我從小接受的教育理念就是低頭努力、聽話守規矩,把分內的事情做到最好。這種思維模式長期影響著我,而事實上,許多傳統的亞裔移民家庭也是這樣培養孩子的。
(Photo by Mentor Kevin)
小時候,我經常因為聽話安靜、考試成績好、牢牢記住老師教的內容而被表揚。但幾乎從未因為真正弄清問題的本質,或主動探索問題的意義而受到鼓勵。
我能感覺到,不只是我,身邊的許多同學,他們的“個人價值”也被家長和老師定義在這些標準化的考核體系裡,而不是基於我們作為“獨立個體”的特質。在這樣的體系下,“我們”是否優秀,不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方式、創造力或獨特之處,而是看“我們”能否在標準化規則下取得好成績
那時我還沒意識到,這種學習方式會讓人一生都習慣於迎合規則,從一個圈跳到下一個圈,不斷尋求外部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價值。競爭越激烈,內卷越嚴重,這種思維模式的束縛也就越深,深刻地烙印在我們的成長軌跡中。
這樣的教育或許能在短期內帶來好成績,但從整體來看,它並不能完全幫助學生在大學申請中脫穎而出,高分卻低錄取的情況屢見不鮮
同時,它也未能讓這一代學生為新時代的挑戰做好準備,反而讓他們在步入社會後難以適應。更重要的是,它沒有教會我們如何真正為自己開闢一條獨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過去幾個月穿越中亞各國、尼泊爾和印度的旅程中,我對教育的價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很感激,也很幸運,能在矽谷灣區接受到優質的教育。但我也必須承認,這種教育是有代價的。當它不再是支撐成長和學習的階梯,而逐漸演變成束縛個人潛力的牢籠時,我們就該思考,這樣的教育理念究竟是在塑造我們,還是在限制我們的人生。
(Photo by Mentor Kevin)
儘管如此,我依然充滿希望。
過去幾年,我擔任過不少灣區高中生的導師。在與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我能深刻感受到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和開放的心態。儘管面臨種種挑戰,他們內心的探索欲和好奇之火依然未熄。這團火光時而閃現在他們提出的問題中,時而出現在課堂討論或會議上與我辯論的思考裡。而當他們嘗試將課堂所學融入自己的理解,不斷打磨、塑造屬於自己的世界觀時,那股朝氣蓬勃的力量讓我深受觸動。
每次與學生交談後,我都會感到深受啟發。他們正站在我曾經走過的十字路口,開始嘗試塑造自己的人生,做出那些將影響未來的重要決定。他們篤定、自信,帶著一種我在那個年紀時渴望擁有的清晰自我認知與從容心態。
所以,真正想對家長們說的是——謝謝你們,謝謝你們一直守護著孩子們內心那團充滿探索欲和好奇心的火苗,讓它不曾熄滅。
作為家長,你們肩上的責任無比艱鉅。在美國養育孩子本就不易,尤其是在矽谷灣區這種競爭激烈、壓力巨大的環境下。
然而,儘管面對重重挑戰,你們的孩子依然保持著那份純粹的熱情,依然渴望學習,渴望探索,渴望理解更多。無論世界如何試圖奪走他們的這份珍貴品質,他們依然緊握不放。
因此,作為導師,我想請求你們——請繼續呵護這團好奇心的火苗,站在孩子這一邊,讓他們不必過早地被迫成熟。面對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成長的道路充滿不確定性,但請相信,他們會沒事的。畢竟,他們有你們這樣優秀父母的陪伴,支援和守護。
這封信不僅承載著感激,也希望能給各位家長帶來一些警示。請珍惜並呵護你們孩子的好奇心,因為如果不加以守護,他們最終可能會變成像我這樣的人——在陌生的城市裡流連徘徊,試圖找回某樣或許再也無法找回的東西,只為尋回那個曾經鮮活而充滿朝氣的自己。
(Photo by Mentor Kevin)
旅途中,看著那些無憂無慮地踢足球、放風箏的孩子們,我竟生出一絲莫名的羨慕——羨慕他們無需揹負世界的期待,可以純粹地活在當下。
作為導師,我看到許多灣區學生仍然渴望學習、探索未知。這正是我希望家長們珍惜和守護的——讓孩子們保持那份對世界的好奇,而不是被過早地困在規則和競爭中。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真正的成功不是迎合體系,而是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然而,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如何幫助孩子在高強度的學業壓力中,依然保持對知識的熱愛、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這正是我們希望在 Path Insights 2025 高中生成長交流會上,與家長和學生們共同探討的。
📢 
Path Insights 2025高中生
成長與探索未來交流會
🎓 與斯坦福校友面對面交流,探索自我和未來,收穫寶貴經驗。
📍 斯坦福大學校園
📅 2025年3月9日(星期日)下午1點(加州時間)
🎯 適合 14-18 歲學生 | 名額有限,需提前報名
👨‍🎓 導師介紹
Daniel | 斯坦福大學 計算機科學 & 生物工程專業
🎯 分享主題
✅ 高效規劃時間,提升學習與課外活動效率
✅ 找到真正喜歡的方向,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 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激發內在動力
✅ 應對高中壓力和挑戰的成功秘籍
⚠️
名額有限,報名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或直接登入以下網址報名
https://pathmentors.co/insights-mar-2025
END

Path Mentors領思教育團隊所有導師畢業於哥倫比亞,斯坦福,MIT,哈佛,耶魯等名校,分佈在華爾街,區塊鏈,人工智慧,加密貨幣,藝術設計,大資料分析,科研等頂尖行業獨角獸。透過1-1專案式指導(Project-Based Mentorship)幫助高中生挖掘發揮真正適合自己的優勢特長,脫穎而出進入名校。我們根據每個孩子獨特的興趣愛好和背景來規劃適合和能夠長遠發
展的方向 ↗ Standing Out ≠ Burning Out。自2019年美國矽谷創辦以來,導師團隊不僅僅成功引領眾多學生做出有影響力的專案,並圓夢進入夢想大學和長期事業發展!如果有興趣瞭解更多,歡迎pathmentors.co 官網預約免費諮詢,瞭解專案式導師制培養如何幫助孩子進入美國名校以及今後更好的發展。
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往期分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