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這張三維地形圖,我果斷放棄了雞娃

不少朋友會說,你是博士又是老師,肯定很會帶孩子吧?

千萬別誤解,我是博士,但不是兒童教育博士;我是老師,但是大孩子的老師。帶孩子這件事,絕對談不上專家,都是從零開始學起。

當然,也不是完全不搭邊。
有空的時候,我還真的會從自己專業的角度,琢磨養娃這件事。
管理是透過他人、和他人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從某種意義上看,養娃也是相似的邏輯,帶領孩子、幫助他們變得更好。
這篇文章,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和覆盤,分享給大家,拋磚引玉,一起來討論

今年,大寶小升初,求學階段的第一個關鍵節點。
和不少過來人聊過,他們為了孩子的小升初,投注了多少心血和精力。甚至從孩子一年級,就開始準備、鋪路了。
當然,孩子努力學習了、多學習了,肯定有回報、有價值。
但我聽他們說,他們也做了很多現在回頭看意義不大、甚至單純消耗孩子的事情。只是,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初中。
我當然也盼望,大寶能上一個好初中,然後考上好高中、好大學。但如此,孩子就能過一帆風順、富足幸福的生活嗎?
或者反過來說,孩子考不上好中學、好大學,以後就沒有希望了嗎?

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我們越來發現,學歷的

“金飯碗效應”

越來越虛弱了。

我們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現實:
在孩子教育這件事上,即使我們做好了每件事情,孩子每一步都踩在完美的點上,依然不能保證孩子的未來。
看上去讓人很難接受,但從系統論的角度理解,的確如此:區域性最佳化,往往不是全域性最佳化
從下面這張三維地形圖,可以更清楚讀懂我說的意思。
人生,是由很多選擇組合而成的。
以最簡單的兩個選擇(X,Y)為例,在地形圖上,我們看到X、Y的不同選擇組合,產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兩個黃色小山頭,在附近區域內算是很好的選擇,但並非全域性的最佳選擇,最高的紅色山頭才是。
把這個區域性最優vs全域性最優的關係,投射在養育、教育孩子上,相似的現象和問題也會出現。我們為孩子做出的選擇,也許是區域性最優,但不一定是全域性最優。
比如,孩子提前學、拼命刷題,在小學、中學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卻在進入大學後跌了跟頭。
今年,我第一次給大一新生上課。

好些學生課後問我,《管理學》到底應該怎麼學?他們覺得好難。

不像他們之前的學習,內容有限固定,老師會反覆給他們講解,還讓他們反覆刷題保證他們會做。
現在的課程內容廣泛、大部分都要靠自己理解,練習不多,不做題不知道自己學到什麼程度。
我理解他們的困難,更心疼他們的無措。他們在中小學階段被訓練的學習模式,是被動式的、而非主動探索的學習;強調反覆刷題掌握解題技巧,而非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在應對考試上,之前的學習模式很管用。但大學階段的學習,包括進入社會實踐,這種學習模式就失效了,甚至成為牽絆孩子的障礙。
我們的確看到,有些成績好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學,畢業後卻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者一進入社會就各種迷茫、不適應,工作差強人意。
我有一位朋友,孩子從小就很優秀,一路綠燈考上了清華。順利畢業後,卻在工作遇到了困難,堅持兩年後決定暫停,繼續上學再找未來的方向。
還有一位朋友,孩子也是非常優秀,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誰能想到,5年學業完成,天之驕子就業卻成了問題。
看看這些學霸、學神,他們尚且如此,我家的普娃要怎麼辦?
估計大家會說,經濟週期、行業起伏,我們普通人很難把握,誰知道下一個風口在哪裡。
確實。
不僅我們普通人做不到,很多專家也做不到。
這也正是我一直不相信,有人能“規劃”孩子人生的主要原因。
我們不像新古典經濟學假設的那樣,擁有完全理性,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在這個越來越不確定的時代,我們更難、甚至根本不能看清未來,所以也做不出最符合長遠利益的選擇。
套用管理學家西蒙的觀點,在複雜和不確定的情境下,我們無法實現實質理性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們並不能確切知道要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把孩子養好,才能保證他們一輩子的快樂幸福。

聽著,是不是很讓人灰心?

不過,西蒙在戳破實質理性無法實現的殘酷現即時,也為指出了一條可操作的可行方向。
他說,當實證理性不可求,我們可以轉而追求過程理性,用正確地方式做事。
這裡,我想提到一個大樣本的跟蹤研究。

從1946年到現在的70多年裡,英國的科學家們追蹤記錄了7萬個孩子的生活,試圖找出為什麼有些孩子在長大後有所成就,生活幸福;而有些孩子卻碌碌無為,苦苦掙扎。


研究發現有些讓人洩氣:貧窮對孩子具有持續一生的消極影響
這些影響具體表現在:
貧困家庭長大的小孩,
  • 在教育測試上要比富裕家庭的小孩落後一年;
  • 身體超重、高血壓、記憶力衰退;
  • 在學校變現得更糟糕;


  • 找到的工作更差、薪水更低。
這個研究結果好像在暗示:如果想成為幸福快樂的人,一定要生在富人家。
雖然我們笑稱“投胎”是項技術活,但誰都知道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選擇出身。
好在這個結論只是研究的開端,並非重點,他們的研究重點其實是——貧窮家庭出生的孩子如何也能有所成就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父母的教育對孩子成長起決定作用,特別是童年時期的教育,將直接決定孩子的未來
這當然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但令人驚訝的是,真正對孩子的成長髮揮關鍵影響作用的教育行為,並非令我們焦慮的學區房、興趣班、課外班這些“重大事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比如:
  • 傾聽孩子說的;
  • 親切回應他們;
  • 教他們字母和數字;
  • 帶他們去旅行
  • 養成孩子的規律睡眠時間;
  • 每天為孩子朗讀故事。
  • ……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細節,卻是真正影響孩子成長,甚至是一生命運的關鍵要素。
拿閱讀來舉例,科學家們以出生在相差無幾的家庭,智力水平同等的孩子們為樣本,發現那些在5-10歲就已經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們,在學習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我在大寶身上已經看到這樣的效果。他的語文老師一直說,大寶語文學得輕鬆成績還不錯,和他看得那麼多書有很大關係。
我覺得成績只是一個方面,愛看書的孩子,他知識面是廣泛的、積累的豐富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內驅力、自學能力、理解能力等等都不會差。

所以,我看大寶,即使目前成績不突出,我們也不焦慮,底氣就在這裡。

未來高度不確定性,沒人知道怎麼教孩子才是最好的方式。
與其杞人憂天,不如低下頭來,認真對待養育過程的每個階段,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
英國曆經70年的研究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養育的終極密碼,隱藏在生活的細節中。
每天陪他們聊天、玩耍,陪他們讀書;有空的時候,陪他們出門、一起旅行……
做好這些,比什麼都重要(別抬槓,該學的還得學,不盲目雞娃,不是叫你躺平

)。

以後,他們想起我們的時候,想到的全是愛,滿滿的力量。

也許你還想看看

【一個影片帶孩子認識十大山脈】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