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小時候大運動能力比較滯後,8個月時候我帶她去淘氣堡玩,一起玩的大部分同齡的孩子,那爬的叫一個快,我閨女每爬一步都跟砸夯似得

但那會她小,雖然我們動作很笨,但心態很鬆弛,別人做的再好,也與老孃無關,慢慢悠悠的到處爬,小小年紀拿捏了人生的節奏感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閨女智商增加了,“人生的智慧”卻減少了

四五歲的時候,我第一次帶她玩拓展專案,依然是其他小朋友走一圈下來,她可能第一個小關都走不過去。

但不同的是,人家這會兒有自尊心了,看自己玩的不好,嘴上跟我說要走,脫了裝備以後,站那不走,戀戀不捨,躍躍欲試。

我看出了她的小心思,就跟閨女說:“這是第一次玩拓展,其他小朋友可能都玩好多次了。”
“咱們剛開始玩呢,你的任務不是把它玩好,而是要收集經驗金幣,當你攢夠20個金幣時,一定跟現在不一樣”
“我們再去收集一次經驗金幣好不好?”
我女兒聽我這麼一說,雖然還扭扭捏捏的,但真的又回去玩了。

等她又玩了一遍下來,我趕緊跟她說(主打一個趁熱打鐵):你又收集了一枚金幣,現在我們有2枚經驗金幣了。
就這樣,慢慢的,金幣的事也忘了,芊芊也不管自己玩的好不好了,只要老孃喜歡玩,我就玩(心態又穩了

)。

結果她就這樣越玩越多,越玩越多,後來拓展專案竟然成了她的強項。

所以,讓孩子畏難想放棄的從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們對失敗的看法。
我們作為老母親,不是要諄諄教誨她要有抗挫能力,而是引導他們改變對失敗的思維方式。
行了,今天不藏了,把我用了多年屢試不爽的3個幫孩子“滿血復活”的神句,老老實實給你們交出來了


這3句話我來一一舉例,並一一給你們講清楚每句話的底層邏輯
1、你正在在收集經驗金幣呢
2、恭喜你要往下一個階段進階了
3、媽媽小時候也一樣

你正在在收集經驗金幣呢
這句話就是我開頭說的芊芊玩拓展的例子。咱們可以用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的階段。
孩子如果在開始階段就想放棄,是因為他們還不瞭解:想做好一件事,都是一個慢啟動的過程。也就是說一開始沒什麼效果,需要我們積累一定的經驗後才能做好。
所以他們非常容易把剛開始的做不好=自己做不到。
這個時候咱們就可以幫孩子把這個積累過程視覺化。經驗積累是抽象的,孩子感受不到,而收集經驗金幣是具象的,就能真切的感受到,學習過程中那種積少成多的成就感。

恭喜你要往下一個階段進階了
這句特別適合用在瓶頸期。
芊芊剛學日語入門挺快的,突然有一天她跟我說,媽媽我永遠都學不好日語了,我永遠不能像日本人說的那樣好的。
👩:你為什麼會這樣想?
👧:因為我學了這麼長時間了,但是還覺得日劇裡好多聽不懂,好多也不知道怎麼說。
👩:閨女,因為現在你遇到了一個瓶頸期,進步沒有剛開始快了,這種挫敗感很難受,讓你就以為自己不行了。但你知道瓶頸期意味著什麼嗎,不是意味你退步了,而是恰恰相反,意味著你學的更深了,意味著你要向下個階段進階了。”
果不其然,過了大概3、4個月後,我發現我女兒日語真的進階了。
她還寫了一封日語長信給5年後的自己,雖然我看不懂,但我看到“自信”的字眼(鑑於尊重女兒的意思不能公開內容,給你們看看自信就行了

)。

很多時候孩子放棄在瓶頸期,是因為突破瓶頸期需要積累的數量發生了量級的變化,可能翻好幾倍才能有一點小的突破。
我們都有過這種經驗,當你到達一定水平時候,每提高0.1都是艱難的。
這個時候你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是說明他能力就到這了,或者他是個怕困難的人。而是如果他感受到的進步小了,是因為他學的更深了,他要進階了。

媽媽小時候也一樣
這句話呢,就是萬金油,幾乎適用於任何情況。
比如
🌰你這次剪紙沒剪好,媽媽小時候也一樣,剛開始剪的歪歪斜斜的,後來老剪老剪才剪好的。
🌰你不想數學了是吧,媽媽小時候一樣,數學剛開始總是不開竅,都不想學了,後來發現學著學著就慢慢懂了。
讓孩子想放棄的不是自己做不到,而是以為只有自己做不到。
這會讓他失敗當成一種只針對他個人的威脅。但是如果他發現,原來媽媽或者別人也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這種威脅就會解除。
孩子反而會把失敗當成成長的常態,而不是成長的負擔。
學會了嗎?親愛的們,試過你就知道有多好用了




感興趣的妞,可以長按識別👆加芊媽小助手,她會第一時間給大家同步我髮圈的內容~~
🛒本週芊媽推薦好物
👉61真的能帶孩子走進“空間站”,就靠這本2米多長的全景立體書(點選下圖👇看我詳細分析)

👉女兒初二也沒近視,自用兩年電動反轉拍後,我換了款更好用的(點選下圖👇看我詳細分析)

👉讓女兒背書更快更好的神器出現了,即時返聽真的更好記憶(點選下圖👇看我詳細分析)

影片版
喜歡影片版的媽媽,可以關注【芊媽i陪娃】的影片號,每次3分鐘,和芊媽一起升級認知,用大腦的高階思維,打敗育兒焦慮,並用有效的策略,落地你我已進化的認知~
點開芊媽的公號名片👇
點選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這樣我就不會因為只會寫乾貨,而把你們弄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