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愛,會讓女兒被社會修理嗎?1篇說清愛與溺愛的區別

文末有影片版,不喜歡看文字的媽媽,可以直接拉到文末

每次我一說到共情與接納,無條件的愛的時候,就會有媽媽問我:我現在這樣對他,以後走上社會,沒人會像我這樣理解她啊,她怎麼可能經得起挫折呢?
親愛的們,讓孩子經不起挫折的是溺愛,不是愛。
所以今天我就想一篇給大家講清楚,愛與溺愛的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
1
為什麼我們容易混淆愛與溺愛呢?
是因為愛和溺愛中都有接納,但二者接納的部分是完全不同的。
  • 愛,是我接納所你有的情緒,但不接受你所有的行為。
  • 溺愛,是我接納你所有的行為,卻漠視你所有的情緒。
舉個例子🌰
如果你不給孩子買玩具,孩子一邊大哭大鬧,還一邊打你說:“我就要那個玩具,我討厭媽媽”
愛會這樣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想要那個玩具,得不到這個玩具讓你很惱火。
但不要打媽媽,媽媽可以抱著你,我知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確實讓人很失望呢。
如果是溺愛,則會這樣說:沒關係你打媽媽出氣吧,你對媽媽做什麼都可以,只要這樣能讓你好過一點。
有看到這個區別嗎?
愛,是媽媽看見了這個氣的要死,但不知道如何處理的你。
媽媽接納你的情緒,但會為不當的行為劃定邊界:不能打媽媽。
而溺愛呢,媽媽根本見不得你生氣,只要你能高興,這個世界都可以任你處置。
2
我記得有次我和老公在小區散步,當時有條小路很窄,只能並肩過2個人,一個孩子過來衝我倆大吼一聲:讓開!
把我和我老公扒開,從我倆中間兒過去了。
後面的一家人父母和老人,一句話不說,就淡然從我們身邊繼續走過去。
我們都很不喜歡這樣的熊孩子,那些因為我共情芊芊來教育我的人,以為這樣的孩子就是我這樣媽媽無條件接納的結果。
但其實我接納的是孩子一切情緒的流淌,而不是接納任何行為。
3
接納只是無條件愛的第一步。
它還有第二步:引導孩子學會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有次芊芊玩的一個遊戲中,她在遊戲裡養的一匹馬丟了。
她崩潰大哭跟我說:我的馬丟了,我找不到我的馬了。
完全不接納的父母會說:一個遊戲裡的破馬你至於麼,怎麼沒見你學習這麼上心呢。
但我會先接納她的情緒說:我知道這個馬你養了很久呢,來媽媽抱著哭一哭,找不到心愛的東西時,我們都會很傷心的。
我女兒還抽泣的反駁我說:這不是東西,這是我的馬,它是活的。
媽媽知道,對你來說,就跟丟了咱家小森(我家狗)一樣,你對他們的感情是一樣。
芊芊看到我理解她的傷心,情緒慢慢就平復下來了。
等她平復下來後了,能夠開始溝通和對話了,
我才問她:一般馬會在什麼地方出現有規律嗎,你要不要再找找看呢。”
“我找了,這個地圖特別大,根本不知道會跑哪去。”
“那就是說原來的那匹馬找到的機會很渺茫了,是嗎”
我女兒點點頭,眼圈又紅了
“那你願意考慮再養一匹新的馬嗎?”
提起這個我閨女又開始委屈的說:“那再丟了怎麼辦?”
我說,“你可以試著回想下,上次因為什麼丟的,這次有沒有辦法避免。”
芊芊說,“應該是我沒有把馬放到驛站,它亂跑丟的,然後我去了別的地圖區域,回來就沒有了。以後我都先放在驛站吧。”
“嗯,你這個方法看起來非常可行。”
“而且媽媽覺得,雖然丟了一匹馬確實讓你很傷心,不過我也看到了的收穫呢,你比上次更有經驗了,你找到了不丟馬的方法呢。”
後來這個神作級別的遊戲,我女兒不僅沒有因為怕丟馬再也不敢玩了,而且還把這個遊戲玩出了大佬級的成績。
你看,即便在遊戲這樣虛擬的世界裡,我們也會有無法挽回的後果。
而愛是先接納孩子的一切情緒,等她情緒慢慢消退後,我們再教孩子承擔真實世界的自然後果,並啟發孩子在真實的世界中,尋求可行的解決方案。
4
而溺愛是什麼呢:
“丟就丟了吧,寶貝,不就一個遊戲的馬嗎,又不是真的。走,現在媽媽就帶你去玩具反斗城,裡面的玩具你任意挑。”
或者是:
“寶貝不哭啊,媽媽給你重新養一匹,保證比你之前的馬還好。”
溺愛是不接納情緒,幫孩子逃避自己的負面感受,一點見不得孩子不開心,並替孩子解決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只有被溺愛長大的孩子,才會無法適應社會。
因為真實的世界,不可能四海皆你媽,替你解決一切問題。
END
🛒本週芊媽推薦好物

👉防曬黑的兒童防曬霜,我終於等到了(點選下圖👇看我詳細分析)

👉我這雙斯*奇同款大底的運動鞋,腳感幾乎無差/100出頭(點選下圖👇看我詳細分析)

👉我家花膠和*棧同級別原料(同廠),禮盒裝也才100出頭(點選下圖👇看我詳細分析)
影片版
喜歡影片版的媽媽,可以關注【芊媽i陪娃】的影片號,每次3分鐘,和芊媽一起升級認知,用大腦的高階思維,打敗育兒焦慮,並用有效的策略,落地你我已進化的認知~
點開芊媽的公號名片👇
點選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這樣我就不會因為只會寫乾貨,而把你們弄丟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