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活動對孩子們好處多多,能讓他們身體更強壯,學到新本領,還能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不過啊,就算家長、教練和老師再怎麼小心防範,孩子們在運動時還是有可能受傷。
在美國,每年有超過350萬兒童或青少年因運動受傷得去看醫生。這些傷,從扭到腳踝、骨折,到腦震盪,再到韌帶拉傷、牙齒磕壞,啥都有。不管孩子們是玩激烈的冰球、橄欖球,還是跳舞、跑步、游泳這些相對溫和的活動,都有可能受傷。
作為家長或監護人,咱們得懂點運動和健康的小知識。為了讓孩子們的運動既安全又開心,下面將介紹幾條實用Tips,幫助預防青少年運動員常見的傷害。
咱們總覺得孩子們身體倍兒棒,經得起折騰,但其實恰恰相反,年輕人的身體還在長呢,更容易在運動中受傷。經常會有肌肉疲勞、拉傷等這些問題。
就比如做一些重複動作吧,有的孩子每週練球好幾個小時,老做同一個手臂動作,時間一長,肌肉、肌腱、神經都可能受不了,就傷了。當然,大人也會這樣,但我們身體已經成熟了,風險就小多了。
孩子們有時候不愛戴護具,或者戴得不對,也容易出事。比如頭盔沒戴好,或者乾脆不戴,那腦袋可就危險了。還有護齒器,不戴的話,萬一磕到,那牙齒可就慘了。還有,有些運動得戴防護眼鏡,不然眼睛也容易受傷。
美國兒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包括:
1. 扭傷(韌帶損傷)
2. 拉傷(肌肉損傷)
3. 生長板刺激(骨突炎)
4. 應力性骨折(骨骼損傷),這是由於肌腱、關節、骨骼和肌肉受到異常壓力時發生的。
家裡小孩正在長身體,哪怕只是有點腫,或者運動起來不太利索,感覺骨頭那兒壓著疼,保險起見最好還是去看下醫生。

讓孩子們多嘗試些適合他們年齡的運動!
每種運動都有受傷風險,但一般來說,身體接觸多的運動,受傷的風險也就更大。不過,年輕運動員最常見的傷,其實是過度使用造成的。
兒科醫生提醒我們,別讓孩子只盯著一個運動練,多換換花樣,這樣能減少因為過度使用而受傷的風險。
同時,家長也得上心,幫孩子選適合他們年齡、身體發育和能力的運動,這對預防傷害很重要。
適當休息同樣重要。每週至少得有一天不訓練,每年也得給特定運動留出至少一個月的休息時間,讓身體好好恢復。
運動裝備必不可少,護墊、頭盔、護齒器這些都得齊全合身。但記住了,防護裝備不是萬能的,別覺得穿了就能隨便玩高風險的運動了。
不要忘了增強肌肉力量和靈活性,訓練時得練體能,比賽或訓練後得做拉伸。
技術得用對,比賽時更得注意。還有,得遵守安全規則,比如棒球和壘球不能頭先滑行,橄欖球不能用矛刺,冰球不能亂撞。
孩子運動過程中要是感覺疼了,就得立馬停下來,別硬撐著運動。
最後,別忘了讓孩子多喝水,運動前後都得喝,別等到渴了才想起來。天氣熱或者溼度大的時候,就少練點或者別練了,穿點輕便的衣服。

想要更好地應對運動中的緊急情況或為孩子的恢復做準備,我們可以這樣做:
首先,得知道啥時候需要趕緊送孩子去醫院看看!
要是孩子出現下面這些情況,趕緊就近找急診室:
1. 呼吸困難
2. 受到重擊或摔倒後昏迷、困惑或虛弱。
3. 大量出血或咳血 出現骨折、牙齒或關節斷裂的跡象。
4. 無法承受任何一條腿的重量或行走時感到疼痛。
5. 身體任何部位出現麻木、刺痛、無力或寒冷感。
6. 心跳過快且無法減慢
看病時,記得帶上保險卡,這樣萬一有啥緊急情況,處理起來也方便。醫生給孩子檢查完,記得仔細聽他們說的後續該怎麼照顧孩子。回診時,詳細告訴醫生孩子的近況,讓他們也能跟進治療。

此外,我們也要學會在家應對腫脹和疼痛的方法。
遇到運動小傷,試試RICE原則:休息、冰敷、壓迫和抬高。
每天給受傷部位來個15~20分鐘的冰袋冷敷,然後輕輕綁上繃帶固定。別忘了,用枕頭或墊子把傷腿、腳、胳膊或手墊高,高於心臟位置,這樣消腫快。
孩子要是想嘗試超出安全範圍的活動,記得提醒他們運動一會,就得休息一會兒。
情感支援同樣重要。倘若運動受傷了,身心都會受影響。幫助孩子面對負面情緒,比如失望、傷心或焦慮。告訴他們,暫時不能比賽不代表永遠,別讓“生活毀了”的念頭佔了上風,特別是那些夢想在大學打球的高中生。
坦誠對話,耐心傾聽他們的擔憂,別急著歸咎誰。指責只會加重內疚和不安,不利於恢復。讓他們知道,每一步康復路,我們都在身邊。
孩子康復期間,和他們一起學習運動健康知識,看看熱身、拉伸、飲食、補水和休息的影片和資料。向教練請教些複習材料,一起進步。
鼓勵孩子保持社交,和朋友們保持聯絡。無論是觀賽還是聚會,都能讓他們感受到團隊的溫暖,減少孤獨感。
眼光要放長遠。別急著讓孩子重回賽場,畢竟,徹底康復比急於求成更重要。過早復出可能埋下新傷的隱患,甚至影響他們的運動未來。耐心、堅持和專注,才是康復的王道。

贏比賽的壓力,有時候真能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咱們得讓孩子知道,他們該被評判的是努力程度、體育精神和辛勤付出,而不僅僅是成績。
讓孩子們學會敢於嘗試,有能力的提升就夠了,而不是過於在乎輸贏帶來的壓力。
說到底,孩子們最重要的還是享受運動的樂趣,學到能伴隨一生的體育技能。

參考資料: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injuries-emergencies/sports-injuries/Pages/Sports-Injuries-Treatment.aspx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injuries-emergencies/sports-injuries/Pages/After-a-Sports-Injury-When-to-See-the-Doctor.aspx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