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人家的孩子為國爭光
自己家的孩子吊兒郎當
“後浪”這個詞,在這屆奧運競技場上被詮釋得尤為清晰:

國外的青少年選手也大有人在:

這些孩子不是未來可期,而是正當年少,就已經站在了巔峰。
更讓人不可思議是,一些運動員還是學霸+奧運冠軍的頂配:

看到這麼多六邊形戰士,我這個家長除了羨慕,就只剩無奈了。為何無奈?還不是因為自家那個靜待花開、至今卻連胚芽都還沒看到的崽兒。
本屆奧運會上共有32個體育專案,小眾的咱不提了,經典的那幾個大專案我們也讓娃嘗試過,可惜沒有一項能與他結緣。
別人家的孩子暑假忙著參賽、奪金、為國爭光了,我的娃暑假只會在家吃喝拉撒、吊兒郎當。


想要“別人家的孩子”
先成為“別人家的爹媽”
我知道,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尤其還是和能登上奧運會的孩子——去比較這種行為和心態要不得。一方面,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優勢(至於能不能挖掘、挖掘後能否培養出來另說);另一方面,家長何苦給自己找不自在呢?
而且競技體育,首先得看天賦。天賦分兩類,一類是命中自帶。
比如斯凱·布朗這位滑板天才在4歲時就展現出罕見的滑板天賦,平衡性和靈活性絕佳;盛李豪11歲時與射擊結緣,訓練不久後就有60槍打出滿分600環的成績。看採訪,教練說他專注度特別高,訓練期間從來不會接口吃東西、喝水、上廁所,就是全身心投入;而且理解能力和悟性特別強,一點就通。

除了命裡自帶的天賦外,還有一種是爹媽有沒有把自己的好基因傳承給孩子。有些運動員的父母、長輩,本身就是傳奇,近朱者赤,孩子有衣缽可接。
這些優秀的運動員選擇的賽道是子承父業,從父母畫下的起跑線開始就甩開了旁人。想擁有“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先得成為“別人家的父母”。


多少普通父母,敢去賭一場?
除了命中自帶的天賦和祖上傳承之外,發掘孩子的伯樂、科學體系的訓練、精英教練這些因素都是奧運賽場上的健兒們缺一不可的因素,其中,父母的託舉更是重中之重的要素,而在這點上恐怕會勸退多數普通父母。
我曾看到一篇報道,2020年5月28日,斯凱·布朗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訓練時不慎摔傷,並失去意識,經醫院診斷為頭顱、左手腕和手部骨折、生命一度垂危。她父親表示,孩子這次能活下來已經很幸運了。
我想,要是我的孩子,高低我得讓她退出,啥愛好能比得過自己的命啊。
但斯凱·布朗堅強、樂觀、執意要繼續訓練和參加比賽,父母全力支援。然後她戴著石膏參加奧運會預選賽,並取得第一,闖入東京奧運會後在女子公園滑板專案中獲得銅牌。
還有令世人驚天的“水花消失術”,想要締造這樣的奇蹟,運動員在背後要克服的發育困難常人難以想象。
全紅嬋的教練、前國家女子跳水運動員、五枚奧運金牌獲得者陳若琳在成名後也曾遇到“發育關”,和她同齡的國家隊隊友有不少因為發育問題而過早凋謝,在她那一屆中國跳水隊女選手中,只有陳若琳成功地突破發育期的瓶頸。

為了克服身體發育,陳若琳在發育期整整5年中再餓再累都堅決不吃晚飯和零食,以避免脂肪過多的產生,將發育的影響控制到最小。所以,她才能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成為首位衛冕10米跳臺單人及雙人專案的運動員。
我也有女兒,帶入父母的角色想一下如果她有這樣的天賦、但要孩子做出如此大的犧牲,我做不到全力支援。
父母可以為了孩子熱愛的事物,強行抑制住自己的擔心,讓他們去拼搏;或者在物質上不計較一切去付出。比如Tatiana Nazlymov開始學擊劍的時候,是在裡家不遠的一個擊劍館學習,幾年之後她爸爸覺得教練的教學與自己的理念相去甚遠,直接和老婆創業,開了一家擊劍館,作為女兒的私教和專訓場所。
父母付出一切、鼓勵孩子迎難而上是一種全力託舉。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允許孩子有退出或放棄的權力、而父母不會去計較、抱怨其中的付出,也是一種全力託舉。
鄭好好在採訪時曾提及小時候她練滑板受傷,導致右手中指骨折、指甲都掉了。她受傷後,媽媽給了女兒足夠的自主權,繼續堅持練下她支援、想放棄家長也同意。她沒有把自己的功利心強加到孩子身上、不會說我陪你日夜訓練、四處參賽走過這麼多年你必須堅持。

這也是使得鄭好好能夠用純粹的感情去熱愛自己的滑板運動,克服了受傷的障礙,最終練成了讓她受傷的動作,並且變成了自己的招牌動作。
體育競技是要拿命去搏的,刻苦拼搏多年最終能站在獎臺上的人也是鳳毛麟角。普通父母,不忍、也不敢去賭。
寫在最後:
所以,看著“別人家的孩子”爹媽還是要放平心態。雞娃一場——無論是雞學習、藝術、樂器、還是體育,咱們不求功成名就、但求問心無愧就好。如果實在內心不平衡,就看看那些完美避開父母優秀基因的孩子吧。
貝克漢姆的三個兒子,不僅完美避開了他的神顏、就連一點足球運動的基因都沒有繼承。老大安心秀婚後生活、老三在音樂圈闖蕩、只有老二算是蹭了點老爹的基因,成為職業球員,但現在21歲的他無論是效力的球隊還是取得的成就,都和當年同期的老爹無法相提並論。

拳擊奧運冠軍鄒市明公開吐槽三個兒子,沒有一個能繼承父業。老大從小就對拳擊特別感興趣,但最後喜歡上了籃球。老二一出生瘦瘦小小的,不像打拳的那塊料,秉承著不放棄的決心,他給老二進行了各種體能訓練,練著練著變成了老大的籃球搭子。他又把希望寄託在老三身上,但老三不喜歡籃球、拳擊,每天幻想著當超級英雄。
還有前些天,跳水奧運冠軍吳敏霞還在社交平臺發影片稱,女兒經檢測後發現並不適合跳水,估計難以繼承母業、或者達到母親曾有的高度。

但那又如何呢?能接過父母的衣缽、有所傳承和突破當然很好;如果沒有這樣一條賽道,孩子能找到自己想走的路、踏實走下去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與幸福呢?
焦慮的父母,應該學學現在小孩哥、小孩姐的精神,年紀輕輕、世界第一,獲獎時都完全波瀾不驚。有夢想,很好;沒有,那就好好過日子,也挺好!

“閱讀第一”,50萬中國精英家庭成長聚集地。由崇尚“終身學習”,愛閱讀愛分享的媽媽Bonnie創辦,專注於英文學習、閱讀以及思維素養。一家不端、不裝、有趣、有料、有觀點的教育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