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梁爽
來源 | 哪梁爽哪喜慶
ID | zheliangshuang
某天我用婆婆的美容卡在小區的美容店洗臉,美容師邊幫我敷面膜邊問,原來那位女士是你婆婆,看起來真年輕。
我說她61歲了,美容師說,看起來就四十多歲。
我知道美容師說的是真話,誇我婆婆年輕的人還有我兒子的同學家長以及老師。
她送孩子上學,別人以為她是孩子的媽而不是奶奶。
婆婆確實比大多數的同齡人看起來有活力,她表現出的年輕不是皮膚有多光滑,
她的皮膚不怎麼好:黑皮,坑坑窪窪,像月球的表面。
說到美貌,她比不上18樓的白皙五官端莊的陳婆婆,說身段她又比不上2樓的苗條高挑的張婆婆。
可是說到活力年輕,她是在二位同齡婆婆之上的。
婆婆的皮膚屬於又黑又粗糙的型別,那她怎麼會給人年輕的感覺?
我細細琢磨,大概有三點顯年輕的優勢。
第一有力量感,肌肉結實均勻,不胖不瘦,看起來很能幹,生命力旺盛。
第二不嘮叨,極少嘆氣,沒有衰老的象徵。
第三能吃苦,這種苦當然不能跟生活窮苦的人比。
我說她能吃的苦是,會拋棄日常舒舒服服的日子,跳出舒適圈,
認識新朋友,學習新知識,減少物慾,過稍微樸素的生活。

《長壽的習慣》裡說保持年輕的方法,其中一個是——
跳出舒適區,故意給身心施加壓力,製造“痛苦—恢復”的過程,啟用人體內的強化系統。
如此迴圈,你會變得強大,有活力。
我們需要一點點痛苦來啟用自己,就像疫苗一樣,種進體內,會強化免疫系統,對抗病毒。
我一直以為愛自己就是要舒舒服服、快快樂樂,但這只是一方面。
有時候適度地苦,雨過天晴的快樂更有層次和持久。

身體吃苦,
吃一點有一點的進步
我又開始出門練習瑜伽和普拉提了。
因為我愛惜身體,不捨得讓它吃半點苦,可是在老師的拍子下,我不得不吃苦,但是痛苦後神清氣爽。
身體每天從吃苦開始,之後的每一刻都是愉悅的。
身體要經歷痛苦才能發揮興奮效應,興奮效應就是要刺激身體,啟用人體防禦系統,讓身心變得更強。
所以讓身體吃苦,是年輕的開始,那麼,該怎麼吃苦才是合適的?
這個我最近有點發言權,因為我正讓身體受苦,其中有幾個點可以給你參考。
第一,要循序漸進地鍛鍊。
有研究表明,參加6個月的有氧運動計劃的男性和女性的大腦的資訊處理能力都進步了。
所以,有效的運動是要有計劃地,逐漸地提高身體所能承受的痛苦的極限值。
比如我練習深蹲,剛開始50個很難,那開始10個就好了。
之後逐漸增加強度,但每次都要練習到快要爆炸時才停止,這種極限的感覺效果最好。
第二,多做安慰劑型鍛鍊。
這種鍛鍊不會有明顯的效果,但是能夠讓你心裡得到安慰,從而讓你的精神狀態發生質的變化。
安慰劑型鍛鍊很簡單,例如平時不怎麼運動的人走出舒適區,出去散散步,打掃衛生,洗衣服,爬樓梯,走十分鐘路……
增加日常的這些活動,就是將適度的“痛苦”融入了你的日常生活。
經過了這些細微的吃苦後,你會變得更加踏實從容,感覺一天完成了具體的事,有了完成感。

第三,放棄舒適的享受。
我們現代人日常生活都很便利,夏天有空調,洗衣服有洗衣機,拖地有機器人。
你試試放棄現代化的生活,試著一週過一種古人的生活看看,主動吃些古代人要吃的苦。
我自從少吹空調,讓汗水爆流,身體反而舒爽了些。
我們人體天生具有體溫控制技能,會根據外界的溫度來切換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從而保持體內的熱量恆定。
但因為空調可以調節溫度,所以沒有必要特意維持神經切換功能,所以神經系統有可能會變遲鈍生鏽。
我婆婆大熱天也不開空調,她說要讓身體出汗,讓身體熱出些“痛苦”來。
這反而讓她很少感冒,不會有吹多了空調後的疲憊感。
我也告訴自己,多感受自然風,在日常中不沉浸在過多的享受中。
平常能站就不坐,能坐就不躺,創造小苦給自己吃,身體能苦盡甘來。
第四,要吃些苦。
原來吃苦味的蔬菜多多益善。
苦的植物會產生多酚,可抑制身體的氧化,所以西蘭花,甘藍等口感不怎麼好,有點苦味的蔬菜要多吃。
多酚是含有少量的毒素的,吃蔬菜產生的多酚讓我們體內產生輕度的炎症,
為了抵禦炎症,身體激活了人體抑制系統,修復了損傷,讓你恢復活力。
所以像茶、辣椒、堅果,這些植物透過讓我們身體中毒,達到抗衰老的作用。
這就是讓身體受苦,透過以毒攻毒的方法讓身體變強。
身體的抗衰老,是要讓身體吃點苦頭來實現的,所以苦口良藥真沒說錯。

腦袋吃苦,
吃一寸多一寸的寬度
可能你沒想到,壓力也會讓人變年輕。
我見過身邊的長輩,退休後過完全鬆弛的人生反而肉眼可見的衰老。
所以抗衰老是要有壓力的,但要區分什麼是衰老的壓力,什麼是年輕的壓力。
內心焦灼不安,在頭腦中揮之不去的煎熬,這種慢性心理負擔是變衰老的壓力。
但是朝著某個目標不斷努力時體會到的精神上的緊張感是變年輕的壓力。
所以保持年輕,要注意惡性的壓力。
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愉快的壓力,多為自己建立有目標的壓力——
如跑完馬拉松、減肥,創業等,會適度刺激你的大腦,讓你青春有活力。
《長壽的習慣》裡說,超齡者不躲避痛苦,正是不躲避痛苦讓他們長命百歲。
根據跟蹤發現,那些長壽的老人透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體驗痛苦——
有些人開始新的運動,有些人從80歲開始學習新語言,更有90歲的人準備攀登乞力馬扎羅山。

所以定期讓大腦感到痛苦,會讓你變得年輕。
那怎麼讓大腦適度地創造痛苦?
1.有意識地跳出舒適圈,讓大腦得到刺激
你不擅長與人交流人,你可以先走出第一步:
主動在會議上說兩句話,跟朋友傾訴煩惱……
走出第一步,讓大腦輕微感到痛苦,就已經讓它得到鍛鍊。
2.使用非慣用手
如果你慣用右手的話,請嘗試用左手刷牙、吃飯和操作滑鼠等。
多項資料顯示,經常使用非慣用手能促進大腦生長。
新南威爾士大學等研究表明,讓慣用右手的受試者“用左手拿杯子喝茶”“用左手開門”,兩週後他的自控能力提高了。
3.閉著眼睛做家務
訓練自己閉著眼睛完成淋浴、洗頭和晾衣服。
我們在做日常任務時,所需要的大部分資訊是透過視覺獲得的,而且會很快丟棄聽覺、嗅覺、觸覺等獲得的資訊。
但是當我們閉上眼睛做家務時,我們的感官會變得十分活躍,大腦也會開始使用新的神經通路。
4.朗讀、聽讀
透過核磁共振發現,與僅憑視覺閱讀相比,人們在朗讀或聽讀時,會調動3個不同的大腦區域。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部分資訊的輸入都依賴視覺,而忽略了其他感官。
讀書的時候,請試著大聲朗讀,或者使用有聲書進行聽讀,你的大腦會變得更加靈動。
年輕的腦袋,是要吃苦的,哪怕是輕微的,也不怕腦袋長草。

吃苦後的休息,鬆一鬆很必要
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讓身體變年輕的方式是吃苦+休息。
我練習瑜伽時,老師說最後的拉伸大放鬆不能忽視。
經過前面的緊張練習,身體需要深度的放鬆,讓你靜心凝神,釋放身心的壓力。
同時幫助受損疲累的骨骼關節肌肉,甚至皮膚細胞做修復,達到更好的效果。
身體不能只吃苦,吃苦後要有休息才是抗衰老的方式。
例如我上午寫完了一篇大稿,下午的休息就更加心安理得,休息得更加愉悅。
如果我上午什麼都沒做,一天都在無所事事地休息,雖然我的身體在休息,但是我心在焦慮。
一張一弛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休息。
而且休息的方式也很重要。
休息的方法不是吃零食刷影片,因為這樣的休息會讓你感到空虛。
真正好的休息是有目標的、可控的和有進攻姿態的。
比如透過練習樂器、與朋友交流,建議等等方式來休息,你的大腦會得到積極的刺激。
朋友說他休息的時候喜歡做拼圖、做手工,這樣的方式讓他即便是休息也很有充實感。

瑞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裡克森等人在20世紀90年代進行的一項調查。
他們調查了多位小提琴家的練習方法,並從中找出了世界頂尖演奏傢俱備的特徵。
他們發現,越是頂級的演奏家,越會自覺地規劃休息時間,頂尖演奏家基本上每練習90分鐘就會休息30分鐘。
在休息期間,他們透過散步、冥想、午睡等活動讓大腦從音樂中解放出來。
所以吃苦後的休息,才是有創造力的關鍵。
保持生命力的方式是勞逸結合,甜苦有先後,多麼淺白的道理,說易難行。
馬克吐溫說,保持健康的唯一方法就是,吃不想吃的,喝不想喝的,做不想做的。
蔡瀾又說,他健康的秘訣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究竟誰說的才對。
都對,因為蔡瀾所說的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前提是他一直很努力工作,他該吃的苦也沒少。
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苦是其中一個條件。
羅文那句,小小苦楚等於激勵,是真的。

青年作家,熱衷研究女性成長與生活。新書《像我這樣的人,就該燦爛過一生》在天貓、抖音、拼多多隆重上市。公眾號:哪梁爽哪喜慶(ID:zhe liangshuang),微博:@獨一無二的慶哥。

保持生命力,勞逸結合,煥發精神活力。除了關注身體健康之外,還需要關注內心的狀態變化。
我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接納和傾聽你,引導釋放你內心的聲音和情緒,引導幫助療愈現狀的方向。
點選下方小程式
新增諮詢顧問進行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