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城抄底買房的年輕人,後悔了嗎?

150平米江景電梯房
只需35萬
“150平米江景電梯房,只需要35萬,你要不要來一套?”
時隔3年,彭偉回憶起那天早上父親給他打電話時興奮到近乎顫抖的語氣,依然感慨萬千。他絕對不會想到,在未來的3年裡,因為這套房子,他和父親的關係居然會近乎徹底破裂。
那天早上,彭偉剛熬夜看完球賽,懷著激動的心情睡下,他盤算著睡醒之後,就找女朋友吃晚飯。但沒睡幾個小時,父親一通電話打破了他的美夢,他朦朧中看了一下來電顯示,一下子驚醒,心想父親從不主動給自己打電話,該不會是出了什麼事吧?
他忐忑地接通電話,父親果然是有事找他,不過是“喜事”——父親某個好友,認識一個大老闆,手裡握著彭偉老家幾個小區的數十套房子,因為資金週轉急需現金,所以低價出售房子。父親看中了一套150平米的江景電梯房,只需35萬,手續合法,證件齊全,但要求全額現金,3天內交錢。
● 從房子窗戶角度拍的江景。圖/受訪者供圖
而在當時,縣城帶小區的新房普遍要7000元一平米,而江景房更貴,能達到9000元甚至1萬一平米。
雖然父親的語氣非常興奮,一直催促彭偉快點拿主意,不然房子就被人搶了,但彭偉始終覺得買房子這種事不能太馬虎。35萬150平米的房子確實很誘人,只是他心裡有個疑問一直揮之不去:“在縣城買房,真的值得嗎?”
曾幾何時,年輕人回鄉置業,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畢竟大城市的房子買不起,年輕人又不願意當漂泊的無腳鳥,總想有一個地方落腳,那麼價格適中、又寄託著鄉愁的家鄉縣城房子,就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第一選擇。
但時過境遷,房地產市場潮起潮落,小縣城的房子則首當其衝,成為了被時代潮流衝擊最嚴重的產物之一。
“住不了也賣不掉,形同雞肋”,已經成為很多年輕人對於縣城房子的最直接評價。
感性和理性的衝突
到底誰能贏?
彭偉出生於粵西某個盛產水果的縣級市,他自從2018年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廣州工作,從最近四五年開始,彭偉就發現老家的房子越蓋越多。
每次他從高鐵站出來,坐車回家的路上,他時不時就能看到遠處一些正在大興土木的住宅小區。一棟棟三四十層高的建築拔地而起,在周圍一圈小平房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突兀。
在彭偉不少朋友眼裡,這是家鄉興旺發達的標誌,樓越蓋越多、越蓋越高,大家都能住到現代化的電梯樓,這多厲害。

但彭偉的心中,除了憂慮還是憂慮,他始終想不通一點:“這麼多房子,到底誰來住呢?”
彭偉的老家,是廣東省人口流出最多的地區之一,戶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了將近200萬,也就是說,這地區有200萬人離開故鄉在外打拼,其中大部分都在珠三角。
根據彭偉估算,他高三所在的那個班,大概80%同學在珠三角工作,只有寥寥10多個人留在了老家,而且都在體制內。
當地除了荔枝龍眼,也沒啥特別強的產業,大部分人都是在體制內吃財政飯,而且很多人都已經有兩三套房子了,甚至彭偉家裡就已經有兩套房子。
彭偉老家的情況並不是個例,縣城人口不斷向大城市流動已經是普遍現象。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四線、五線和六線城市的人口流出比例分別從45%、71%和69%上升至57%、83%和86%。
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從2024年開始,全國100座縣城的租售市場普遍呈現出不景氣,其中有20座縣城的店鋪空置率超過50% 。

人口不斷流出,甚至衝擊到號稱鐵飯碗的體制內崗位。近年來,山西、青海、甘肅、江西、湖南等省份的部分人口小縣,都開始崗位縮編,最典型的山西婁煩縣縮減了88.6%的事業編制。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甚至預言:“2035年之後,中國部分縣城或出現人口斷崖式下降。”
房地產界有一個判斷樓市走勢的說法,“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小縣城人口不斷流出的趨勢,讓業界普遍不看好縣城樓市的發展。
結合種種因素,彭偉並不贊成父親買這套35萬的房子,他費盡口舌,希望能用最理性的分析,讓父親改變主意。
首先,這房子便宜是便宜,但35萬現金不是一個小數目,還不能貸款,家裡前幾年因為給爺爺奶奶治病,已經花了一大筆錢了,弟弟又要讀書,家裡本來就有房子住,何苦要再買一套呢?
其次,彭偉並不打算回老家發展,如果他要買也是在廣州買房,在老家買房只會消耗掉家裡原本就不多的現金流。
最後,彭偉也不看好老家房地產的發展,最近幾年老家新開發了那麼多套房子,但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打工,願意在老家買房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老家的房價肯定會下降,這位老闆願意以35萬的價格出手房子,或許也是看到了某些趨勢,急於離場。
彭偉對買房也沒什麼執念,覺得一輩子租房也可以,況且他要買房也不會在老家買,在他眼裡,老家沒啥好待的。
但或許就是這樣的態度,惹怒了父親。在父親看來,家裡雖然有兩套房,但一套是30年前的老房子,沒有電梯沒有小區,就是路邊一座獨棟房;另一套是目前家裡正在住的。因此彭偉必須要在老家有一套新房,這樣以後帶女友回來也不至於丟面子,也能當婚房。
但彭偉總說“誰知道能不能結婚呢,順其自然吧”,就更讓父親生氣了。雙方大吵一架,誰也說不服誰,最後父親決定自己買房,彭偉資助10萬即可。
彭偉答應了,本以為事情能告一段落,但他沒想到,痛苦這才剛剛開始。
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彭偉父親對買房的執念,其實也是大部分在縣城買房的年輕人的心聲。
年輕人們其實也清楚,在縣城買房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總覺得自己必須有一套房子,既然在大城市買不起房,那就只能在老家縣城買了。“反正都要買房,在哪裡買都是買,那就先買了再說吧。”
因此,年輕人在縣城買房,很多時候只是買個心安而已。
在北京工作的崔敏,10年前懷孕之後,就拿著自己的所有積蓄30萬,在老家買了一套房子,10年來這套房子,她一天也沒住過,甚至連傢俱都沒買。
● 房子內景。圖/受訪者供圖
當年她決定買房時,老公非常不理解,畢竟30萬是崔敏省吃儉用多年的積蓄,崔敏之前寧可住地下室,都不捨得把這筆錢拿出來用。現在兩個人既然決定在北京定居,也不會回老家住,怎麼非得砸錢在老家買一套根本不會住的房子?
但崔敏就是放不下這個念頭,每天都在老公面前唸叨這件事,最後老公拗不過她,也害怕她動了胎氣,只能答應她的要求。
其實,崔敏的想法很簡單,她只是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崔敏出生於安徽的一個小縣城,大學畢業後就留在北京工作,但她一直沒有很喜歡北京這座城市。她自認為性格平和,更喜歡在縣城過慢節奏的生活,北京節奏太快、生活太擁擠,她總有一種透不過氣的壓抑感。
但就在她打算離開北京時,她認識了後來的老公,在對方的猛烈追求下,她結婚、懷孕,快得讓她根本來不及反應。
偶爾幾次,她也和老公談過,以後能不能回縣城生活,但老公是從縣城考出來的天之驕子,根本不願意再回去。崔敏懷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心態,就跟著老公留在北京。
但在內心之中,她還是更懷念那個山清水秀、節奏緩慢的小縣城,在發現自己懷孕之後,她對北京的抗拒和對家鄉的懷念,就變得更為濃烈了。
● 房子外景。圖/受訪者供圖
她知道自己回不去家鄉了,但內心的焦慮又甩不掉,最後這一切就變成了一個念頭——在老家買套房吧,以後想回去再回去。
崔敏覺得,自己的人生一直被別人推著走,留在北京,結婚生子,很多東西壓根不是自己發自內心想要的,現在自己就只有在老家買房這一個念想了,必須要滿足。
“我知道,我很可能沒啥機會住這件房子裡,但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自己的空間,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心理意義上的家。”崔敏說。
無獨有偶,在廣州工作,但又在老家買房的雅麗,和崔敏的想法大同小異,也是為了自己的內心尋求一點安慰。
雅麗和老公在大學時就認識,雙方在畢業一年後就結婚生子,雅麗很愛老公,但始終有點不甘心,覺得自己才24歲就已經當媽媽,人生路漫漫,這麼早就被綁定了。
這種不適感,在婆婆來家裡居住後,達到了頂峰。雅麗和婆婆並不合得來,偏偏婆婆還特別喜歡對雅麗的生活指指點點。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某個週末,老公去公司加班,雅麗還在賴床,婆婆心疼兒子,就對雅麗陰陽怪氣:“怎麼總靠我兒子一個人養家啊,你也要有點貢獻啊。”
雅麗非常生氣,就回懟了婆婆幾句,婆婆也不服輸,兩個人就這樣吵了起來。眼看雙方吵得不可開交,婆婆一句話讓雅麗徹底說不出話:“房子是我們家出首付,房貸是我兒子還的,你做出了什麼貢獻?”

雅麗非常委屈,她當初沒要彩禮就嫁給了老公,這幾年生孩子養孩子,賺的錢也幫著貼補家用,付出也不少,怎麼在婆婆眼裡就成了好吃懶做毫無付出的寄生蟲?
她本想辯駁幾句,但話到嘴邊又說不出什麼,因為她隱約也覺得不安,房子是老公家的,自己一分錢沒出,能說啥呢?
老公知道這事後,低聲下氣道歉了,還在雅麗面前痛罵“其實我也看不慣我媽”,但雅麗始終忘不掉婆婆說的話,於是她打算,無論如何也得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她拿出自己10萬積蓄,再找父母要了10萬,20萬當然買不起廣州的房子,她就在老家買了套60萬的房子,首付18萬,每個月還款1800元左右,用公積金也能覆蓋。
雅麗知道,自己沒啥機會住這套房子,但她也不覺得自己虧了,反正現金變成了房子而已,資產還是那點資產,但對她來說,心裡有個慰藉,有個屬於自己的居所,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在深圳打拼的文博和晶晶,是來自中部某縣同一個地方的情侶。兩人在深圳打拼了幾年,本想在深圳買房,但看著深圳的房價始終高企,而老家的房子也從4000元一平米漲到6000元,部分高階小區甚至能到8000元一平米,他們開始陷入恐慌:
“我固然買不起深圳的房子,難道以後我連老家的房子也買不起了嗎?”
於是,他們當機立斷,在老家買了一套房子,總價70萬,6000元一平米,首付30萬,貸款20年,每月還2200元左右。
雖然他們買房之後,還會在深圳工作,新房子一年也住不了幾次,但有一座房子在手,他們心中就少了一點焦慮:“反正過了35歲,我們也在深圳待不下去的,總要回家,還不如現在就買房。”

而彭偉則認為,父親堅持買房,無非就是倒逼自己結婚。
他想起自己小時候吃飯,明明已經很飽了,但父親依然覺得他吃得少,夾很多菜在他碗裡,說什麼“菜都沾了你的口水,只能你吃了”,硬逼他把菜都吃完。彭偉有好幾次都撐到吐了,父親才會讓他不要吃了,但並不會吸取教訓,下一次依然會這樣逼彭偉吃飯。
“他現在這麼做,無非就是復刻以前逼我吃飯的套路,總覺得他先買了房,說幾句‘你不回來結婚,這房子就浪費了’,就能逼我回家結婚。但我會讓他明白,我已經長大,不吃這一套了。”彭偉的語氣裡,充滿了堅定。
代價是什麼?
香港經典電影《維多利亞一號》裡,女主角鄭麗嫦為了買一套房子,一邊拼命工作一邊幹著多份兼職,甚至鋌而走險偷賣公司資料,好不容易才存到首期,但看中的房子突然漲價。
為了壓價,鄭麗嫦想出了一個恐怖的主意——殺幾個住客,把這棟樓變成凶宅。
她堅信,只要有一套房子,人生就能萬事大吉,殊不知在她追逐房子的過程中,自己的人生已經千瘡百孔。
鄭麗嫦的故事,其實是房地產狂潮下的一個寓言:房地產市場如此瘋狂,你是否能比房地產市場更瘋狂?如果你真的那麼瘋狂,代價又是什麼呢?

彭偉的父親買了新房,房子加上裝修總共花了快60萬,除了彭偉給的10萬,以及家裡的20萬積蓄,剩下30萬都是從十幾個親戚手裡東拼西湊借過來的。
父親是個要面子的人,害怕親戚說三道四,就努力賺錢還債。50多歲、已經退居二線等待退休的他,又向領導申請調到一線,去新的區域開拓業務,只為多賺一點獎金。
為了拓展業務,父親往往要從一大早出去拜訪客戶,忙到晚上八九點才下班,節假日也不捨得休假,只為賺三倍工資。
3年過去了,縣城的房地產熱也在降溫,平均房價已經回落到5000元一平米,而和新房同一個小區、房型類似的二手房,現在只需要50來萬,還帶精裝修。
房價跌了,但欠親戚的債還得還,父親也想過把房子租出去,但縣城人均有幾套房,也沒有什麼外地人過來居住,房子掛了大半年也沒人來租。
因為壓力太大,父親總忍不住把情緒發洩在家人身上,母親做完家務在沙發上坐會兒,父親就會怒斥她整天享福;還在讀小學的弟弟,看到父親就躲,壓根不敢靠近。
過年回家,父親看到彭偉,居然指著他鼻子直接罵:“要不是你沒本事,不能全款買房,我用得著拉下臉皮找親戚借錢?用得著這麼辛苦賺錢還債?”
等發洩完怒火之後,父親又癱坐在沙發上,像祥林嫂一樣,麻木又無力地念叨:“我這輩子命苦啊,都是為別人活著,自己都沒享受過生活,命苦啊!”
彭偉理解父親的壓力,但他並不服氣,他覺得自己已經勸過父親,是父親非得買房,現在發現自己做錯了,又把情緒拋給老婆孩子,這怎麼也說不過去。
彭偉至今沒辦法原諒父親,他已經一年多沒打電話給父親了。去年也沒回家過年,母親暗地裡給他打了幾次電話,一提起讓他回家,他就直接掛掉。
埋怨歸埋怨,彭偉還是盤算著怎麼給家裡還點債,只是最近幾年大環境不好,彭偉的工資也很久沒漲了,之前出的10萬基本已經是他全部積蓄了,他也沒太多辦法。
雅麗買房的時候算得很清楚,首付剛剛好,房貸能用公積金彌補,自己不會有什麼負擔,但她為了裝修這房子,一不小心就花出去了20萬。
這20萬如同利劍一樣懸在雅麗的頭頂之上,臨近還款日,她就會心慌得睡不著覺,頭髮一大把一大把地掉,唯有拆東牆補西牆,不斷借小貸來填坑。
閨蜜勸她找老公幫忙,但雅麗咬死就是要保密:“我要是找他要錢,他老媽肯定又會指著我罵,我寧願死都不想這樣。”
對於未來,雅麗也很迷茫,她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至於文博和晶晶買的房子,現在掉到了4500元一平米,已經虧了20來萬,這是兩人大半年的工資。
他們也想過把房子租出去補貼一下,但小縣城的房子並不好出租,而且他們也有點不甘,畢竟這套房子他們也沒住幾天,租出去怕租客不珍惜。
他們也只能自我安慰,雖然房價跌了,但房子還在那裡,每個月2200的房貸也不算貴,兩個人還能支撐。
只是最近大半年,兩個人的公司都貌似出了點問題,領導也放出風聲有可能要裁員,兩人心裡也沒什麼底氣,那花掉的30萬積蓄,還有每個月白白浪費的2200元房貸,都成為兩人心中的一塊沉甸甸的石頭。
晶晶說,她現在已經不敢想這套房子的事情了,一想就會心口疼,但又能怎麼樣呢,只能走一步見一步了。
崔敏相對比較幸運,她在縣城買房買得比較早,10年來房價漲了又跌,但始終比她當初買的時候貴了不少,再加上她在北京收入不錯,所以在縣城買房並沒有給她造成太大負擔。
只不過,崔敏有時候也會想,要是當時把在縣城買房的幾十萬,用在北京買房,現在是不是就能大賺一筆,直接退休了?
但過去了終究過去了,再多的假設也是無用,崔敏也只能把房子的照片作為桌布,時不時暢想一下退休後回老家生活的美夢而已。
作者 唐一 | 主編 宋函 | 圖源 《公主小屋》《雙重幻想》《賣房子的女人》《我的解放日誌》《維多利亞一號》部分圖源來源於網路 |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