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剛好刷到《雙城生活》神仙婆婆的混剪影片,十幾年前的老劇了,但不妨礙評論區還是能看見網友一片豔羨。

在國產劇批次生產惡婆婆以製造話題的當下,最近難得才有部劇刻畫了個出色的神仙婆婆:
年代劇《六姊妹》中,奚美娟飾演的婆婆何文氏。

雖說這劇講的是父祖輩的故事了,但這樣優質的婆婆,放今天,也叫人羨慕。都說不幸各式各樣,但幸福卻很相似,一個仙品婆婆究竟具備什麼優良品質?
一、放兒媳在心上。
有些婆婆能說一堆合乎禮節的漂亮話,但實際上對“外人”兒媳婦根本不上心,一看細節就知道。
何文氏帶著大孫女從鄉下來到城裡兒子的住處,被鄰居告知兒媳婦在醫院生孩子,她門都沒進,水都沒得喝一口,就直接往醫院奔。
來到醫院,兒子讓她先回家休息,她再次拒絕,一起守在手術室外直到生產完成。
舟車勞頓,她回家等著也無可厚非,但她真的心掛在兒媳婦身上,才會堅持與她同在。

兒媳婦月子裡,她忙前忙後操持家務,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絞盡腦汁給她補充營養。
號召全家把僅有的肉給兒媳婦吃,實在沒東西,她就帶著孫女,憑藉自己的豐富的生活經驗挖野菜加餐。
在人人瞧不起生女孩的年代,面對第三個孫女的出生,她縱然自己也無奈,卻能按捺自身情緒,安撫兒子的惱怒,讓兒媳婦有良好的心態坐月子恢復元氣。
這也是好婆婆的第二個特質:兒子兒媳的婚姻衛士。
面對兒子口中的苦惱,她懂但她依然想辦法淡化所有人的情緒,努力粘閤兒子兒媳婦的關係。
生女兒後,兒子苦悶,借加班不回家面對妻子。何文氏就拿著兒子買的紅糖一口一口喂兒媳婦,一來是實實在在給她補身體,二來也用這物件給兒子挽尊。
有些婆婆嫉妒兒子對媳婦好,何文氏則相反,兒子賭氣不在家,她就是兒子的表白嘴替。
她藉著紅糖珍貴,講著兒子心目中兒媳婦的珍貴。甚至把這事怪到自己頭上,解釋說因為自己沒給兒子多生幾個兄弟,現在一家子都是女的,他一個男的寂寞才想生男孩的。
表白+潤色事情屬性,哄得兒媳婦像小孩一樣很快就沒那麼生氣了。

第四個孫女出生時,兒子的惱火更甚(鄰居們的嘲笑也是一個原因),給孩子起名字都沒心情,再次藉著上夜班遁走,走之前留下一個醬豬蹄給妻子補身體。
有心,但是不夠細心。
坐月子吃的是燉豬腳而不是啃豬腳,何文氏說了一頓兒子後,又跑去潤色了一番兒子的行為以安撫兒媳婦。但這次,小夫妻倆的心結又加深,需要她發揮出更大的智慧去解開。
兒媳婦上一句說著理解丈夫的不易,下一句提起自己的不易時,婆婆臉色瞬間就變得嚴肅,很認真地回頭聽她傾訴。

她雖不識字,卻以奶奶的身份說要給孫女起名字,一來為了掩蓋兒子逃避一事免得激化夫妻矛盾;二來表示自己對孫女的重視,在行動上安撫兒媳婦。
藉著不識字的由頭,很自然地拿來包豬蹄的那張報紙選上面好看的字,順勢又能來一頓嘴替表白:
常勝啊給你帶了蹄髈
我明天給你做好吃的
你看看心裡都是你

再一次,把兒媳婦安撫住了。
不像那些作天作地就是為了給兒媳婦臉色看的婆婆,你甚至可以說,何文氏這個婆婆很多時候都在看兒媳婦的臉色行事的。

因為她在乎兒媳婦。同為女性,她心疼對方的不容易,她自然願意去觀察兒媳婦的喜怒哀樂,讓她開心。
當孫女指控親媽憑什麼吃家裡最好的肉時,她教導孫女,因為女人生孩子很辛苦,她給整個家庭做了巨大的貢獻,她就理應得到最優質的照顧。
給孫女啟蒙了家的概念,要互相照顧,要分擔責任。

和兒媳婦相處這層,還有個很細微的點很動人。何文氏其實是一個很大氣,不怕別人挑戰自己權威的老人家。
同為過門媳婦這個身份過來人,哪怕現在媳婦熬成婆了,也不會仗著自己“升級”而去碾壓她人。
劇中兒媳婦美心這個角色,其實有點大咧咧有啥說啥,一些話脫口而出容易沒個輕重。
比如她在看到婆婆為自己精心準備的野菜餅時,脫口而出:能吃嗎?
換做但凡小氣一點點的婆婆,辛辛苦苦可能挖了好幾天的勞動成果被人來這一句,多少有點想掀桌。但何文氏沒有,而是很平和地說:能吃,大補~
兒媳婦樂滋滋地就開始動筷子了。



還有為了哄兒媳婦說要給孫女起名那次,兒媳婦因為生氣,說了一水的酸話後又脫口而出:您認識字嗎你起名字?!
這說的雖是實情,但細究起來這種有些戳人痛處的反問句也挺沒禮貌的,何文氏也沒惱,說自己照著報紙上找好看的字來用。
但何文氏這角色好就好在,塑造一個好婆婆,劇作組並沒有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虛構婆婆和兒媳婦比親生母女更好,甚至沒有矛盾那種絕對理想關係。
實際上,何文氏也有看不慣兒媳婦的地方。
這種看不慣更具體來說,是兩代人的價值觀差異,而她並不執著於論一個話語權高低,不會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束縛兒媳,而是把和平相處、家人安康放在第一位。
兒媳婦爭強好勝,自己明明已經勸解過她,可她還是不顧身體爭搶勞作,導致跌倒流產。何文氏和孫女私下討論時說:我也同情你媽,但她也……
但她自己很快地掐斷話頭,沒再責備下去,端給孫女一碗雞蛋羹,仔細囑咐要一口一口喂媽媽。
內心的不滿並不妨礙她客觀上依然事無鉅細地照顧兒媳婦的身體,留到自己手裡的食物,僅有幾個青菜頭。

可見好婆婆並不是100%滿意兒媳婦,畢竟親媽都做不到。但就像前不久流傳很廣的劉小樣對兒媳婦的態度一樣:
她作為婆婆,不管面對兒媳婦的優點還是缺點,都要包容。家庭不是硬邦邦地講尊重就行的,而是要真的愛兒媳婦,才能無條件包容她的所有。
何文氏就是如此。
她為什麼能真真正正把兒媳婦放在心上,不計較細節得失,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幫兒子哄媳婦呢?
因為她有智慧看到一個底層問題,兒媳婦好,他們小夫妻好,這個家才算真正的好。
而作為孩子們的奶奶,她還是一個教育孩子的超強輔助。
何文氏雖不識字,卻總能用最樸素的言行影響教育著孫女。
因為兒子兒媳婦響應號召,從鄉下去到城市參與建設,留下孫女由她一手帶大。當她帶著大孫女家麗到城裡時,家麗其實帶著一肚子對父母的疑惑和生疏,但她三言兩語就輕輕化解了孩子心中的隔閡。
家麗問,爸媽為啥要從鄉下到城市工作?
奶奶答,參與建設。見孫女不理解國家大義,她也沒再上升價值,反而看著正在吃乾糧充飢的孫女,用她聽得懂的層面告訴她:
就是啊 讓我們天天有鍋巴吃

孫女立刻回答:那挺好的。
老人家真的很有智慧,參與社會主義建設不就是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嗎?
幾歲小兒,因著天天吃不飽,這一下用鍋巴比喻就懂得參與建設的意義,對爸媽的離開馬上就理解並釋懷了,甚至可能就此給她播下建設國家的理想種子。
在人情世事上,何文氏的引導也非常到位。
來到門口,何文氏吩咐家麗,要有禮貌。家麗敲門,乖巧地說著有人嗎?

確實很有禮貌,就是過於生分了。
何文氏提醒她,這個是你自己家,叫的是你的爸媽,意思是,不必過於拘謹和生分。在奶奶的提醒下,家麗這才大聲叫起了爸媽。


當家麗見到爸爸,當面又拘謹起來。何文氏發聲,在鄉下老惦記你爸,見面怎麼不叫人呢?
這看似對孫女說的話,首先是說給兒子聽的。
都說見面三分親,但是這對父女打小就沒見過幾面,別說孩子生分,大人也會生分呀。但是何文氏藉著這話,一來不讓兒子察覺孫女的生分,把這種生分解釋為孩子不善表達情感的害羞,二來也提醒了孫女打招呼。



但她的管教並不全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從孩子角度出發,去想其所想。
家麗不理解為什麼全家捱餓就月子裡的媽媽能吃肉,心存怨念。何文氏除了教育之外,還答應捱餓的家麗,給她開小灶。
這等落到實處的好,一下就讓家麗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言行,剛剛還激烈爭辯呢,扭頭就主動跑去和媽媽道歉了。
在何文氏的教導下,孩子明理懂事,自然叫人省心。
她是個能無代溝秒懂孩子困境和心思的好奶奶。
聽說年幼的孫女因為不忍家中無男孫被欺負自行剪掉長髮時,她先是吃驚,後感動,馬上感嘆一句“這孩子心真重啊”,又滿眼都是心疼(奚美娟演技真的絕啊);孫女要出遠門上山下鄉,她偷摸給孩子塞錢……

她用心愛著孫輩,哪個兒媳婦會不動容?
何文氏作為一個神仙婆婆,她的好不僅是她擁有傳統女性慈愛的,任勞任怨的一面。她的好更體現在,看似外表溫柔,實則核心穩定、堅韌,大有原則。
比如兒媳婦和丈夫因為生女兒鬧彆扭,兒媳婦說不如把孩子送人時,她立刻厲聲呵斥兒媳婦:
胡說八道!
自己身上掉下的肉
你捨得呀

當孫女抱怨爸爸腐朽落後時,何文氏也立刻呵斥阻斷她的發言:
不能這麼說他!


這樣的言論今天看來不算什麼,但是在當時的緊張政治氛圍裡,可就是在給自己爸爸扣帽子,被有心之人聽了去,問題可能大到會坑害了整個家庭。
你看,何文氏在生活瑣事上,是非常和善的婆婆和祖母。但一旦涉及到底線問題,她的底色,就是整個家庭的絕對大家長。
而且, 她還是個有勇有謀,有足夠能量保護整個家庭的大家長。
兒子有個同鄉領導老湯, 因為祖輩的世仇,一直各種刁難兒子。何文氏看到兩家這樣鬧騰下去,自家必然吃虧,於是她走出了第一步:代表兒子,服軟。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她帶著兩瓶牛奶去找湯家媳婦,用關心她產後奶少的方式來了一場女人對女人的對話。
這場對話特別有意思,兩人的一來一往裡,能看湯家媳婦層層疊加強硬,何文氏卻沒有氣惱,一步一步更加柔軟。
送牛奶,湯家媳婦立刻說孩子喝不慣。
何文氏聽出她的刁難之意,卻姿態更低:那你們大人自己喝。


對方又說,自己是兒媳婦,是女人,當不了這個家,做不了男人的主。


這等託辭,何文氏也不硬碰硬,順著她的話捧著她,說誰人不知道,實際你們家,是你說了算。



對方這才軟下來,答應試一試勸勸自家丈夫。
沒想到,對方一家竟然拿著牛奶找上門,開始以賄賂的罪名企圖把兒子抓走。
何文氏一開始好聲好氣地糾正他的說辭,把性質從賄賂變為“屬於鄰里團結”,並明確指出牛奶是自己送過去的,兒子不知情。



得知胡攪難纏的一家軟的不吃,何文氏想了一招硬的。
你要藉著政治環境給我上罪名,那我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她告訴湯家媳婦,湯家祖輩並沒有他們標榜得那麼偉光正,她知道一些不光彩的內情,只是出於同鄉情誼從未揭穿他們家的成分,再鬧下去,休怪她不客氣。
理論這事時,湯家媳婦還撒潑不認呢,被她充滿威嚴氣勢的一句:
老一輩的事,你知道我知道啊!
直接震懾住了,這仇家終於消停了好一段時間。

就這樣的一個不偏幫兒子,愛護兒媳孫輩,小事張羅,大事扛炮的超級神仙婆婆,自然會得到兒媳婦真心實意的愛戴和敬重,婆媳關係那叫一個好。
後來何文氏回老家,多年後再回來,兒媳婦開心得不得了,主動去接老人。
我當年看中的是你媽!
你以為看中的是你?

婆媳本是一對陌生人,但人心換人心,長久之下,兒媳婦別說有多愛多親這個好婆婆了。
劇中有個情節很妙,讓何文氏這個好婆婆好得有根據,不懸浮。
就是當兒子意外去世後,孫女們開始爭搶父親留下的工作崗位時,從來冷靜理智壓抑自身情感、努力做家庭和諧粘合劑的何文氏,第一次對著兒媳婦和孫女發怒了。
她大拍桌子,說:
我才不要你們
去頂我兒子的工作呢
我要他回來

看到這用詞沒有,“你們”和“我兒子”。
在她罕見的情緒失控的時刻,她終於把藏得最深的自我暴露出來了。
她不是什麼沒有自我的卑微老好人,她是一個有自我的人,但是她大多數時候都選擇了壓抑自己,去服務整個家族。
而服務兒媳婦、孫輩的基礎,中間的關聯又是自己兒子。
這恰恰才最真實,最合乎人性。
婆婆,本就是因為兒子這層母子關係才進入婆婆、奶奶的身份。她所有情感和行動的基礎,就是為了兒子好。
可這不影響她做個好婆婆。
在人性之上,一個有智慧和善良的女性,依然有很多空間讓自己當一個不偏心的好婆婆,成為老話中說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那個兒媳婦、孫輩都敬愛的“寶”。
何文氏是個再傳統不過的普通婦女,她甚至都不識字,但她憑著一顆樸素真誠的心,真正意義上成為了她家的寶,在日常生活和關鍵時刻,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嚴謹來說,那個時代的女性都受時代的侷限,大部分婆婆可能沒有這種格局和觀念,何文氏更多是一個幻夢。
但放到今天來看,女性意識已經進步,重男輕女的觀念捆綁逐漸降低,婆媳會在共同的性別、家庭身份上有更多個體對個體的共鳴。
這份婆媳戰友情,足以跟母子情做一個平衡。
如果說一個家庭是權力結構的最小單位。
那麼一個家庭裡的婆媳關係,就是girls help girls的最小單位。
這也是何文氏這個角色給當下婆婆們的啟示:
想要一家和和美美,與其當兒子的助攻,不如當兒媳的助攻。




若喜歡本文,還請三連支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