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緣崛起、風暴來臨。
文丨賀乾明
編輯丨程曼祺
3 月 6 日,AI 產品 Manus 引發關注。開發 Manus 的三位關鍵人物是:創始人、CEO 肖弘(小紅);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季逸超(Peak);以及產品合夥人張濤(hidecloud)——兩位 90 後連續創業者和一位 15 年換了 10 家公司的 85 後產品老兵。
一個邊緣地帶的 “underdog” 小團隊,以車庫創業的開發方式,出乎意料地攪起了一場小風暴。
“硬科技創業者基本都是名門正派,光譜另一端的消費級產品創始人則幾乎都是畎畝之中。” 真格基金投資人劉元說。他也是 Manus 的天使投資人。
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肖弘是江西吉安人,創業起點在武漢,曾開發過兩款微信生態的外掛:微信公眾號排版工具壹伴和企業微信客戶關係管理工具微伴,賣給一家獨角獸公司。
高中階段就開始創業的季逸超是北京人,他在蘋果 App Store 上線不久,就開發出猛獁瀏覽器,後來做了 Magi 知識搜尋引擎。季逸超曾告訴我們,那時有投資人 “誘惑” 他:我給你一筆錢,敢不敢做個 Google?他拒絕了,不是覺得做不到,而是他覺得只有 “拋開利益” 才有可能。
重慶人張濤則先後在烽火國際、騰訊、豌豆莢、豬八戒網、AcFun、映客、神策資料、位元組、光年之外這些業務不同、風格迥異,橫跨 to B、to C 市場的公司裡做過產品。
肖弘和季逸超都拿過真格基金的投資,兩人的第一家公司後來都被收購;張濤工作過的光年之外也拿過真格的投資。我們瞭解到,三人在 2024 年組隊完畢,有真格在其中介紹撮合。
我們瞭解到,一年前,肖弘團隊開發的產品 Monica 剛開始高速增長時,國內一家大廠的創始人曾與肖弘在香港單獨會面,後來有訊息稱對方有意收購肖弘的公司。到現在為止,肖弘的公司依然保持獨立運營。
作為一款 Agent 產品,Manus 解決複雜問題時會需要排程不同的工具。三人不同的工作經歷和專長,也從不同的角度為 Manus 的誕生貢獻了力量。Manus 還只是一個初步產品,需要迭代,需要更多算力支援,才能放開給更多人使用,才能真正有更多使用者的真實驗證和反饋。超越產品階段的巨大關注,使團隊一時措手不及。
2025,確實是 AI 應用元年,讓我們期待更多的風暴來臨。
肖弘:“請你一定相信,殼也有殼的用處!”

肖弘在華中科技大學分享創業經歷。圖片來自真格基金。
肖弘創業理念和他開發的工具產品一樣,充滿實用主義。這首先給他帶來的是痛苦,而不是收穫。
肖弘是微信時代成長起來的創業者。他 2011 年到 2015 年讀大學期間,微信一步步成為一個全民應用,從一個通訊軟體向社交平臺擴張,機會更大的移動網際網路創業紅利消散。
大學即將畢業時,肖弘選擇做微信公眾號編輯、排版工具 “壹伴”。大二時,他就基於華科官方的微信公眾號開發過校內漂流瓶和微信上牆等工具,收穫了積蓄和開發經驗。
創業一年,肖弘和團隊自籌的資金枯竭,在民房中靠接軟體外包工作賺錢,就要準備解散團隊去找公司上班。
隨後轉機出現:肖弘和團隊參加一場駭客松競賽拿到第一名,獲得了投資人的青睞。
真格基金投資人劉元說,肖弘上臺時穿的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衣服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而且 “他做出來的產品拿了第一名,產品想法有意思,做出來的速度很快,颱風又很有幽默感”。劉元決定力推。
真格的 100 萬元投資讓肖弘邁過創業的第一道坎,也得到了第一個充滿危機感的教訓:“做產品的時候,就應該同時思考怎麼去做商業化。”
之後三年的商業化探索中,他擴寫了上述的教訓:要找到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商業模式——對於微信排版工具來說,商業模式應該是做 SaaS、直接賣工具軟體,而不是用免費工具獲客,然後靠廣告平臺變現。他說,這是打敗競爭對手的核心原因。
2019 年前後,壹伴已經在行業中站穩腳跟,獲得千萬人民幣級別的現金流。肖弘開始尋找新的機會,尋找更大的創業方向,他們開發過親子相簿、直播答題、書店等微信小程式,但反響平平。當年 11 月,企業微信團隊在武漢招募服務商,提到 “未來會打通微信”。肖弘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
“電子郵件上,曾經長出來了 Salesforce 這樣偉大的企業。我們相信,在企業微信和微信上也能長出類似偉大的企業。” 肖弘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寫。
2019 年 12 月,企業微信 3.0 版本上線,打通微信通訊錄、朋友圈、群聊等,肖弘團隊立即推出管理客戶關係的企業微信外掛 “微伴” 。又過半年,微信封殺直接在微信中管理群聊的輔助軟體,給 “微伴” 送來了迅速增長機會,也讓更多人看到了肖弘團隊的潛力。
新的選擇擺在面前:接受 VC 的投資,親手實現 Salesforce 夢;還是接受收購 Offer,把夢想交給別人?
他選擇了後者。2020 年底,肖弘把公司的控股權以數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據我們瞭解,他在這次交易中得到千萬元級別回報。他在社交平臺即刻上寫下告別:“我對自己做了四年的一個產品,一直有這樣那樣的不滿 …… 但我永遠失去了讓它更好的機會了。”
在微信生態中創業的經歷,塑造了 AI 時代創業者的肖弘。2022 年再創業時,肖弘同樣選擇做工具型產品。
他變得更大膽,團隊要研發的產品還沒有上線,因為 ChatGPT 釋出,他們先花數百萬買下華科學長開發的外掛 ChatGPT for Google,讓它獨立運作的同時,給團隊開發的外掛產品 Monica 引流,縮短冷啟動時間。
“他不是那種 ego 很強的人。” 一位接觸過肖弘的人士說,“他定下了比較高的目標,但用接地氣的創業打法實現。”
那時行業裡更看好開發大模型的公司做產品,肖弘選擇在大模型基礎上開發外掛,被指為 “套殼”。但 Monica 是中國大模型行業少有的盈利產品。
一年過去,模型變成一個外掛,產品層的重要程度拔高。Cursor、Devin 等呼叫大模型解決複雜任務的產品讓模型具備了更強的能力。它們也成了肖弘等人開發 Manus 的靈感來源。
在社交媒體上介紹 Manus 上線時,肖弘在結尾寫道:請你一定要相信,殼也有殼的用處!
季逸超:“做能想到最野的事”

季逸超。圖片來自 Manus。
和肖弘不同,季逸超的創業生涯,沒有激烈的競爭,沒有危機感,也沒有參加駭客松拉投資——投資人是主動找上門的。
季逸超是 App Store 生態中成長起來的創業者。他家庭環境優渥,初中就已經鑽研作業系統。2008 年,蘋果推出 App Store 後,16 歲的季逸超一連寫了 7 款 App,還因為用了 “Monopoly”(大富翁)這個詞收到跨國而來的律師函。
第八款 App 猛獁瀏覽器是他的成名作,憑藉佔用記憶體少(當時的手機才 128M 記憶體)、滑動互動便捷等特徵,定價 1.99 美元,3 天內下載量達到 12 萬。
“賺得賊開心,美國、德國、日本人都在買。” 季逸超曾在 2022 年告訴我們,現在 “我們都已經快忘了付費的軟體是什麼感覺”。
猛獁瀏覽器也幫季逸超吸引到了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的關注。他們帶著季逸超去美國看了扎克伯格創辦 Facebook 的辦公室。徐小平認為,季逸超是 “中國的扎克伯格”。
2012 年,季逸超接受真格基金投資,創辦 Peak Labs,登上《福布斯》雜誌封面,上面寫道 “網際網路新人類” 和 “天使投資人讓他做 ‘能想到最野的事’”。
Peak Labs 的核心產品是一個名為 Magi 的知識搜尋引擎。它可以從不同的網頁中抽取出知識點,回答使用者的問題——產品實現邏輯與當前的 AI 搜尋應用類似。不同的是,季逸超用的是知識圖譜技術,而不是大語言模型。
2019 年 Magi 的公眾版上線後迅速引發關注,使用者量 10 天破百萬、一個月內達到 300 萬,一度擠崩伺服器。這次走紅超出了季逸超的預期:他們只想做一個簡單的 Demo,用來吸引企業客戶訂單。
Magi 原本的目標達到了,但個人使用者也在嚐鮮後離開。“任何產品面對對普通使用者只有一次機會,” 季逸超後來覆盤這段經歷時說,“哪怕我們再更新,他們第一次使用沒能留下來,還是會覺得這個東西好像不太好用,不會再來了。”
2020 年,OpenAI 釋出 GPT-3,大模型開始展現出驚人的通用文字理解能力,也意味著季逸超基於知識圖譜的資訊提取模型即將被顛覆。
他繼續改進 Magi,服務企業客戶——給創業夥伴、客戶、投資人一個交代。2021 年,他把 Magi 的資料集開放給了國內外 40 多家研究機構。2022 年,他賣掉了 Migi。
2022 年初,我們在 Peak Labs 位於郎園三層紅磚樓的辦公室見到季逸超。他說,“只要不愁吃穿,有 Wi-Fi、空調,然後健康一點,大部分技術問題一個人都能搞定。”
那時的他,還想重新做一個搜尋引擎,然後開源。這無關創業成敗,更像是他的興趣所在。現在的 Manus,正在以一種新的方法、新的互動方式,實現他的目標。
據我們瞭解,季逸超在去年 10 月,已經開源了一款推理模型,介紹瞭如何用強化學習做 “long horizon thinking” 和 “step-by-step execution”——這也是 Manus 用到的部分技術。
“希望 Manus 是我這輩子做的最後一個產品。” 季逸超說,“因為未來再有奇思妙想的話,‘Leave it to Manus’!”
張濤:這是他的第十段職業生涯

張濤。圖片來自三節課。
張濤,一個經歷過不同風口、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產品經理,一個有著充沛分享欲的人。
2009 年從重慶郵電大學畢業到成為 Manus 的產品合夥人,張濤歷時 15 年,在烽火國際、騰訊、豌豆莢、豬八戒網、AcFun、映客、神策資料、位元組、光年之外等 9 家不同的公司從事產品工作。
張濤曾在 2016 年 5 月在介紹自己是什麼樣的文章中寫道:“喜歡看看在新的規則中,各項事物是怎麼運轉的。”
他職業生涯中跨度最大的跳槽是 2018 年加入神策資料擔任副總裁,從 ToC 行業轉向 ToB。“做了快十年產品,看著行業的浮躁,一些有確定性的方法論,並沒有被沉澱和推廣開來”,張濤後來說,他原本想去做諮詢,但可能一年接觸不到幾個客戶。
他認為,去神策能把資料驅動產品設計及運營方面的方法論推廣開,而且對神策也有價值。他說,每一段職業生涯,自己到底能給組織提供什麼價值,都想得很清楚,“這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2021 年從神策離職後,張濤回到重慶,做了一年產品諮詢。
張濤常說的一句話是:“學習,是一個 PM(產品經理)永遠不該停下的生存技巧。”
2017 年,基於計算機視覺技術的 AI 浪潮興起,正在映客擔任高階產品總監的張濤,看到 Twitch 開發的 ClipMine 模型,可以識別守望先鋒、爐石傳說中玩家正在玩的英雄和段位。他認為,這樣的需求在國內直播行業同樣存在,就用週末時間安裝 TensorFlow 和 OpenCV 自己訓練了一個識別王者榮耀中 “英雄” 的模型。
“如果理解機器學習,很多以往被認為不可能的事,都將成為產品邏輯的一部分。” 張濤當時寫道,“能否建立這種新的認知,運用好新的工具,將在未來某些領域裡區分出產品經理的高下。”
2024 年初,他分享產品經理如何學習 AI,從 Stable Diffusion 的技術原理開始講。2025 年,也寫了一篇萬字 DeepSeek R1 論文的賞析。
Manus 是張濤第十段職業生涯,身份也從剛入行時的產品經理、變成產品總監、到現在的產品合夥人。
Manus 釋出前,他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他們定義了一個名叫 “PPD 指標(PM to Prompt Distance)”,即產品經理改 Prompt(提示詞)要經過幾個人之手。他認為,PPD 大於 2,“這個組織多半做不好 AI 產品”,PPD 等於 2,“及格線但很危險”,只有 PPD 為 1 和 0,“才有戰鬥力”。
實測:Manus vs. Open Manus +Claude 3.7
3 月 7 日晚,我們收到 Manus 團隊發來的邀請碼,測試這款 Agent 的寫稿能力。我們也在本地部署了開源的 Open Manus,作為對比參考。
我們準備的提示詞是:
開發 Agent 應用 Manus 的有三位關鍵人物:創始人、CEO 肖弘(小紅),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季逸超(Peak),產品合夥人張濤(hidecloud),請你幫我搜索他們的資訊,用《晚點 LatePost》的風格撰寫一篇稿件介紹他們,然後把文章做成一個網頁,用他們的照片當作插圖,照片要處理成華爾街日報專欄配圖風格的素描圖。在文章的末尾,請你附上向普通人解釋 Manus 技術原理的解析圖。
發給 Manus,我們等了約 60 分鐘後,得到如下回復:

Manus 完成了收集資料、撰寫文章的任務,但存在幻覺,比如三位創始人,只有兩位 90 後。稿件質量並沒有達到《晚點 LatePost》的要求(作者鬆了一口氣)。
最後部署成網頁時,Manus 出現了一個故障,無法顯示圖片,因此我們無法確定它是否按照要求處理了圖片。從過程檔案來看,它完成了最後一個技術解析的框架工作,最後沒能做成圖。
我們明確提出該故障後,Manus 又處理了約 10 分鐘,也沒有解決。Manus 方面稱,這個是已知的問題,正在修復。
Manus 製作的網頁:
https://pages.manus.im/?sId=2mG73dSNoqU6zettnIJ0u1&filename=manus_article.mdx
Manus 解決問題的過程回放連結:
https://manus.im/share/2mG73dSNoqU6zettnIJ0u1?replay=1
發給 Open Manus (呼叫 Claude 3.7 模型),等待 7 分鐘,消耗 25.7 萬 token(花費 10 元人民幣),得到如下兩版回覆(左右滑動檢視):


左右滑動檢視
Open Manus 也能像 Manus 那樣完成資料收集、稿件撰寫任務,但內容豐富度、模型幻覺處理上比 Manus 差。比如它把肖弘、季逸超、張濤處理成了化名。
Open Manus 也無法處理圖片,但最後反饋了兩個版本,一個無法顯示圖片,另一個用 ASCII 符給他們三人畫了一樣的肖像,並生成了技術解析圖。
Open Manus 執行任務的過程:
黃幀昕對本文亦有貢獻。
題圖:從左到右依次為季逸超、肖弘、張濤。拍攝於 2024 年 7 月。來源:Manus 團隊成員。
–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