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元組去年曾想收購Manus團隊,因出價太低被婉拒

MLNLP社群是國內外知名的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社群,受眾覆蓋國內外NLP碩博生、高校老師以及企業研究人員。
社群的願景是促進國內外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學術界、產業界和廣大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和進步,特別是初學者同學們的進步。
來源 | AI科技評論
作者丨馬曉寧
編輯丨陳彩嫻
AI 科技評論獲悉,開發出自稱全球首款通用Agent產品Manus的中國創業公司——Monica,在2024年年初曾經與位元組進行過一輪收購談判。當時位元組出價3000萬美金,但因為遠遠達不到創始人肖弘的心理價位,這次談判最終不歡而散。
Monica的創始人肖弘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有著豐富的資本經驗。在上一次創業中,他所創立的夜鶯科技,推出過公眾號運營管理工具“壹伴助手”和企業微信運營管理工具“微伴助手”。
2022年,在人工智慧浪潮下,肖弘推出了 AI 瀏覽器外掛Monica.ai。Monica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微伴助手老股東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資,2023年完成了A輪融資,由騰訊和紅杉領投。
與位元組的收購談判結束之後,Monica又開啟了一輪新的融資。這輪融資歷程也非常坎坷。
和大多數AI公司都設立在一線城市不同,Monica和肖弘之前的公司一樣,都是武漢公司。有一線的風投基金曾經告訴AI科技評論,他們認為Monica是一家很不錯的公司,肖弘和季逸超都是非常優秀的創業者,適合幹應用,做的事情也很對。
但是他們最終拒絕給Monica一份TS。原因是Monica是一個面向海外市場的瀏覽器外掛,肖弘卻不願意搬離武漢。“想要做一家海外公司,第一步是要搬到北京,第二步是要搬到海外。海外市場要做大就要拿到美國的錢,我沒法想象創始人在武漢怎麼做(海外市場)。”
和Monica相對照的是同樣面向海外市場的數字人工具平臺HeyGen。HeyGen出海後,首先就拿了BenchMark的投資,並且估值漲了十倍。
Monica與HeyGen同樣做出海,前者堅持 base 在國內、拿雙幣的錢,後者將辦公室遷出海外,後續開始主要拿海外的錢——這是兩種不同的出海商業模式。
據悉,Monica的最新融資於2024年年底close,目前公司估值接近一億美元。
一位曾參與到Monica與位元組談判的投資人,與AI科技評論討論過當時的內情。他認為,位元組並沒有真正看懂Monica在外掛端的價值。這是全球第一大的AI外掛,Chrome外掛是個小眾市場,並不意味著Monica是個小眾產品。
接近Monica內部的從業者表示,位元組收購的邏輯是以3000萬美金的價格收購團隊,將其團隊和產品整合到豆包體系中,但是Monica進入位元組後就會跟位元組大模型戰略繫結,就喪失了Monica產品上的獨特優勢。這也是肖弘及其團隊不看好這場收購的主要原因。
Manus大火之後,Monica的估值也會水漲船高。一位外部投資者認為,馬上大模型創業公司都會將目光投注到通用Agent市場,開啟一場新的戰爭。肖弘接下來要迅速融資,拿到足以與模型公司匹敵的資金實力,才有奪取勝利的機會。此次Manus得到了大量的關注,接下來的融資過程將會順利很多。
Monica的兩位聯創,肖弘和季逸超,都是知名的連續創業者,他們的創業故事也堪稱傳奇。

微伴融資秘事,從青澀少年到資本高手

肖弘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在校期間曾加入了海豚瀏覽器創始人楊永智在學校組建的聯創團隊。2013年參加了騰訊微信公眾平臺創新創業大賽,獲得過全國銅獎,在大學就做跟微信相關的開發。
2015年,肖弘在畢業後就創辦了夜鶯科技,2016年國慶節前夕,整個公司快要做不下去的時候,他在一次駭客馬拉松比賽上,做了一個公眾號編輯器的demo,並取得了冠軍。這個demo引起了評委真格基金投資人劉元的注意。
在會上真格已經想要投資,但是肖弘的合夥人說,“我們不要你的錢,我們自己能掙錢”。他們越是拒絕,劉元就越是感興趣,就這樣,他們拿到了真格的100萬,撐了過去。
這個demo就是他們後來起家的產品“壹伴助手”。中間幾年他們不太會做商業化,即便公眾號使用者很多,也是做得很辛苦,中間相繼拿過楊遠騁等幾個朋友的錢,前後加起來,融資金額應該不超過800萬。
到了2019年的時候,情況逐漸好轉,公眾號的生意突然變得好做了,他們商業化也越來越順暢,一年能有1000萬的收入。在這個賽道上,肖弘一騎絕塵,打敗了其他競爭對手,可以拿著這筆錢養活自己,再做點其他業務了。
2019年,事情有了變化,他們遇到了一個新機會,企業微信要來了。211月28日,騰訊企微區域運營在武漢召集開發者,要開放一些連結的能力,肖弘去了之後,就決定立項做CRM,因為那時候還沒有SCRM的概念。
當時有一些基於個人微信的CRM產品,比如WeTool,但是肖弘的判斷是,這些外掛工具肯定會被微信封掉,之後企業微信就會承接住企業客戶的需求,所以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他們開發了“微伴助手”,在企業微信3.0釋出會當天推出了第一版。
前半年的微伴助手是沒有任何收入的,當時有家有家很大的券商找他們做專案,給了不少錢,但是肖弘為了全心投入微伴助手,賺錢的活兒也沒接。
等到20年5月底,WeTool突然被封,肖弘就知道,時間到了。產品已經ready,他寫了一篇文章引導客戶用微伴,凌晨兩點發布,6點鐘起來看已經10萬+了,就這一個晚上,擊穿了一個行業,到後面不用做營銷,每天都有幾百家企業自動找上來,全都是自然流量。
六七月份,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微伴使用者量繼續暴漲。包括紅杉在內的不少VC找過來,想投資他們,但是肖弘缺乏經驗,上會就特別緊張,表現太差了,當時直接掛了。他為此專門跑到五角場,自個兒大哭了一場。
接下來微伴收到了有贊收購的offer,肖弘跟白鴉見了三四面,這個offer加起來可能3000萬不到。雙方正在bargain期間,有朋友幫他連線了明略科技的創始人吳明輝。
吳明輝正好在研究企業微信,覺得這裡面機會很大,微伴又是行業內排名第一的存在,見到肖弘就覺得是天助我也,很快給了一個小比例的投資offer,比有贊出的錢高了幾千萬。
但是肖弘這段時間運氣更好。因為他們競爭對手微勝在20年10月份拿到了一筆3000萬美金的融資。吳明輝就發現,這個賽道價錢漲得太快了,現在還不買很快就再也買不起了。當時明略內部也調了1000個人做一個類似的專案,每個月工資幾千萬就出去了,還不如買一個有確定性的產品,後面再給明略自己的產品導量。
就這樣,微伴助手賣給了明略,肖弘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真格基金這樣的早期投資方在這場交易中獲利頗豐。(更多內容可以看往期報道:明略,走過冬天》)
2022年下半年,肖弘看到了大模型的機會,習慣在創業場上衝浪的他離開明略,推出了一個旨在“ChatGPT for Google”的產品,瀏覽器外掛Monica.ai。

高中輟學的首席科學家

至今為止,Monica的北京辦公室只有包括首席科學家季逸超在內的5名員工。
季逸超和肖弘都是90後,但是季逸超的創業路開始得更早。他在17歲的時候就主動從高中輟學,開發了猛獁瀏覽器,一起做的另外兩個小夥伴都是高中同學,後來一個讀了北大計算機,一個讀了北大光華學院。
輟學創業,也是因緣巧合的事情。做了瀏覽器後,他在一個活動上碰到了紅杉資本的周逵,周逵問他要不要創業,他說不要。於是周逵將他介紹給了徐小平,因為季逸超還沒成年,徐小平找到他母親聊了聊,建議他不要錯過移動網際網路這個機會。
徐小平給了他150萬,還給了他兩個豐厚的條件,第一,猛獁不算是投資資產的一部分,第二,投人不投事,季逸超想幹什麼都可以。
雖然這是一款C端都能用的產品,但是沒有做過任何的商業化廣告,他們希望猛獁作為一個PLG(產品引領增長)的產品被大家看到。猛獁最終維持了14年,在全球範圍內攬回了30多萬用戶,因為徐小平這個條款,不用分成,他們賺了不少錢。(關於猛獁瀏覽器的故事,有興趣者加作者微信:nanjieyu)
經歷了多次技術迭代後,又推出過一些新的產品,比如Maggie知識圖譜等,他們後來還拿過包括紅杉在內兩輪融資。
到了2019年年底,這些年輕的開發者認為公司已經到了一個可以賣出的時機。
當時有一家美國的超級巨頭找了過來,談了好幾輪的收購,做完了所有技術BD(商業盡調),正在談報價的時候,趕上了中美貿易戰,背書的人正好離職,導致收購拖了一整年,對公司運營造成了很大影響。
那就只能在國內尋找買家。他們在一眾大廠中選中了第四正規化,因為第四正規化的CTO相當看重季逸超他們做的Maggie知識圖譜,認為這項技術非常令人驚歎。從技術切入,這場併購談得很快。
2021年雙方交易達成,被疫情耽擱,季逸超在2022年年底才正式入職,擔任搜尋與知識圖譜負責人。
這個天生熱愛冒險的年輕人,在一年多之後,看到了大模型行業存在的創業機會,再次選擇了創業。在真格的牽頭下,他認識了正在做Monica的肖弘,兩個人終於踏入了同一條河流。

技術交流群邀請函

△長按新增小助手
掃描二維碼新增小助手微信
請備註:姓名-學校/公司-研究方向
(如:小張-哈工大-對話系統)
即可申請加入自然語言處理/Pytorch等技術交流群

關於我們

MLNLP 社群是由國內外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學者聯合構建的民間學術社群,目前已經發展為國內外知名的機器學習與自然語言處理社群,旨在促進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學術界、產業界和廣大愛好者之間的進步。
社群可以為相關從業者的深造、就業及研究等方面提供開放交流平臺。歡迎大家關注和加入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