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週週。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效率腦科學》這本書。
在上一節中,我們學習了腦科學在人際交往中的運用。
接下來,我們進入最後一個話題:“改變”,學習如何運用科學方法,推動他人和自我的長久改變。

如何正確提意見?
改變,是每個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主題,我們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最終目的就是改變自己,或者改變他人。
我們先來看改變他人這個方面。
在推動他人改變時,我們往往會陷入困境。
無論是職場中的專案危機,還是家庭關係的緊張對峙,傳統的方法常常顯得力不從心。
不過在我們學習了腦科學的科學原理之後,也許就能夠更好地處理這方面的問題。
首先,我們從改變他人時的一個具體的問題入手:如何正確地提意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向他人提意見,無論是工作中的反饋,還是家庭中的建議。
然而,提意見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幫助”對方,結果卻適得其反,甚至引發衝突。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提意見呢?
首先,我們應該避免“反饋三明治”的陷阱。
很多人認為,提意見時應該先表揚,再批評,最後再表揚,這就是所謂的“反饋三明治”。
然而,作者認為這種做法往往無效,甚至有害。
因為無論你如何包裝,批評的部分仍然會引發對方的威脅感。
為此作者還做出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叫作“砒霜三明治”,雖然這個“三明治”看起來可口,但裡面的“砒霜”依然致命。
其次,我們要意識到反饋意見的本質問題。
反饋意見的根本問題在於,它往往會引發對方的地位威脅感。
當我們說“讓我告訴你別人都是怎麼看你的”時候,對方會感到焦慮和不安。
這種威脅感會啟用對方的大腦邊緣系統,使其進入防禦狀態,而不是開放和接受的狀態。因此,反饋意見很難真正推動改變。
其實,我們可以採取一種更好的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那就是“促進他人自我反思”。
與其直言不諱地提出批評,不如幫助對方進行自我反思。
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對方思考自己的行為和決策。
比如,你可以說:
“你覺得在這個專案中,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這種提問方式不僅降低了對方的威脅感,還激發了對方的自主性和創造力。
最後,我們還要注意,儘量避擴音供解決方案。
當我們看到別人陷入困境時,往往會急於提供解決方案。
然而,這種做法通常無效,甚至會引起對方的牴觸。
因為提供解決方案會讓對方感到自己的地位和自主性受到了威脅。
相反,我們應該幫助對方自己理清思路、增強覺察能力,找到解決方案。
比如,你可以問:
“你覺得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這種方式不僅讓對方感到被尊重,還能提升對方的能力。
因此,提意見的關鍵就在於引發對方的思考,避免對方產生威脅感,透過提問和引導,幫助對方進行自我反思,更好地理清思路、增強覺察能力。
正所謂,真正的改變來自於對方自己的洞察,而不是外部的反饋。


如何推動他人的改變?
接下來,從提意見這個具體問題出發,我們再來看如何推動他人進行更多的改變。
在改變他人時,人們常常會陷入“胡蘿蔔加大棒”的誤區,試圖透過獎勵或懲罰來改變他人的行為,但這種方法往往效果不佳。
如果想要有效地推動他人的改變,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第一點注意事項是:創造安全感。
改變往往引發威脅感,因此,推動他人改變的第一步是創造安全感。
我們可以利用“SCARF模型”來完成這個目標。
這個模型的名字是五個詞語的英文首字母,這五個詞語分別是:地位感、確定感、自主感、連線感、公平感。
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創造安全感,從而推動改變。
比如,在團隊中,領導者可以透過公開肯定某人的貢獻來提高其地位感,或者透過明確目標和期望來提升確定感,這些都有助於幫助團隊成員積極地做出改變。
第二點是:引導注意力。
一旦創造了安全感,下一步是引導他人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改變的核心。
因此,你需要幫助他人將注意力集中在新的行為或思維模式上。
比如,你可以透過講故事或提問的方式,引導他人思考新的可能性。
就像作者所說,故事是“洞察傳輸裝置”,能夠幫助人們改變腦中的圖譜。
第三點是:設立“積極目標”。
設定目標是推動改變的重要步驟,但目標的性質至關重要。
積極目標能夠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和動力,而消極目標則會讓我們陷入焦慮和壓力中。
比如,在團隊中,你可以設立“提高客戶滿意度”這樣的積極目標,而不是“減少客戶投訴”這樣的消極目標。
積極目標不僅讓團隊感到更有動力,還能幫助他們建立新的連線。
第四點是:保持新迴路的活躍。
在推動他人改變的時候,要注意重複與注意力密度。
改變是需要時間和重複的。
注意力密度,指的是對某個行為的關注頻率和強度,它決定了大腦中新的連線能否形成。
神經科學家傑弗裡·施瓦茨提出了一個叫“自我引導神經可塑性”的理論,告訴我們,改變的本質是注意力持續聚焦所引發的大腦回路重組。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徹底地改變他人的某個習慣,就需要定期的回顧和強化。
我們需要幫助他人定期回顧和強化新的行為或思維模式。
例如,在團隊中,你可以透過定期回顧任務目標和行動過程,來修正偏離行為,保持前進方向。
那總的來說,推動他人改變的關鍵在於創造安全感,引導注意力,設立積極目標,並透過重複和注意力密度來保持新迴路的活躍。


如何推動自身改變?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如何推動自身的改變。
改變自己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
因為我們經常會陷入舊有的習慣和思維模式當中。
這就需要我們更好地運用各種手段,像改變他人一樣,把自己當作一個“客體”,去分析、去改變。
首先,注意力是改變的關鍵。
這一點也是改變自我和改變他人的不同之處。
改變自我,根本上說是要改變我們的大腦。
大腦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而改變的關鍵在於注意力。
正如神經學家告訴我們的那樣,如果大腦是一個交響樂隊,那麼,注意力就像指揮家,能夠將大腦中的不同區域協調起來,形成新的連線。
因此,如果你想要改變自己,首先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新的行為或思維模式上。
第二點,和改變他人一樣,是要學會設定“積極目標”,用積極向上的目標幫助自己改變。
比如,與其設定“我要減肥”這樣的消極目標,不如設定“我要每天運動30分鐘”這樣的積極目標。
積極目標不僅讓我們感到更有動力,還能幫助我們建立新的習慣。
第三點也是要利用“SCARF模型”,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從而推動改變。
例如,如果你想要堅持鍛鍊,可以透過提高自主感來增強動力,比如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
同時,提升確定感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堅持目標,比如制定詳細的計劃,精確到每週、每日,堅持打卡,這樣也能激發我們大腦的動力。
最後,在推動自我改變的時候,也要注意重複與注意力密度,透過重複和強化,來塑造新的行為。
比如,如果我們想要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可以設定每天固定的閱讀時間,並透過記錄和反思來保持注意力密度,強化自己的新認知、新習慣。
總而言之,改變自己和他人都是一項複雜的任務,但透過理解大腦的工作原理,我們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
無論是提意見、推動自身改變,還是推動他人改變,關鍵在於降低威脅感,引導注意力,並透過重複和反思來鞏固新的連線。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前面分享的各個主題的內容,會發現,“改變”二字是始終貫穿在其中的。
無論是運用腦科學原理去處理任務還是應對壓力,無論是追求工作效率的提升還是人際關係的成長,我們的最終目標都是讓改變發生、讓自己更優秀、讓生活更美滿、更幸福。
而為了滿足這樣的目標,我們從神經科學的視角,看到了了大腦的侷限性,瞭解了情緒對我們工作生活的影響,也學習了社交的複雜性,以及推動改變的難點。
透過理解這些原理,並採取相應的策略,我們找到了高效決策、保持專注、調節情緒、改善合作的方法,運用這些方法可以推動積極的改變,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好、更符合我們的期待。
好了,到這裡《效率腦科學》這本書的共讀就全部結束了。
感謝各位書友一週的陪伴。
我是週週,期待在下一本書中與你相遇,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