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這本書我又刷了一遍!

有一本書在改變上,給我了很多啟發,每當我遇到成長改變問題,都會拿出來刷一遍。
這本書跟其他書不一樣的地方,他不會上來就給你講道理,然後高高在上的說一堆正確的廢話,你要努力、你要自律、你要成長,這樣的廢話。
能真正地站在你旁邊,真正看到你遇到的難題,從你的視角去發現問題,找到改變的契機。
這本書豆瓣評分8.9 分,是陳海賢老師寫的《了不起的我》,副標題是:自我發展心理學,妥妥的一本好書。


改變這個話題被很多人寫過,也是很多人無法解決的難題。
在這本書裡,陳海賢老師分享充滿的理解和包容,讓一個個本來改變無望的人,重新找回了改變的希望。
這一點影響我很深,現在我幫別人做諮詢,也是保持足夠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隻講對的話。
這也是我推薦本書的原因,關於本書還有一個小插曲,當時我讀這本書的時候,還被陳海賢老師點贊回覆了,算是一個小小的隔空握手。
好,我們回到這本書,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開啟改變。
無論你做什麼事,真正難的其實是第一步,只要邁出第一步,後面都好辦了,但是很多人都卡在了第一步。
1/為什麼改變這麼難?
改變真的太難了,這幾乎成為了一種共識,人人都想改變,卻又敬畏改變。
哪怕是明知道某些行為,會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也知道該怎麼做,但依然還是無法做出改變。
比如,都知道熬夜不好,抽菸、喝酒、不運動,對身體沒有好處,甚至自己都開始脫髮了,還在熬夜亂吃東西。
道理都懂,方法也會,為什麼改變這麼難呢?
這裡就要先弄明白,改變的本質是什麼?
改變就是透過創造新的經驗,來代替舊經驗,而改變所以難,就是因為過去的舊經驗太牢固了,已經形成慣性,想要走出舒適區不太容易。
比如,你過去都是 9 點起床,你已經習慣了 9 點自然醒,突然用 鬧鈴讓自己 6 點醒,整個身體都沒有適應,所以在起床以後就會各種不舒服。
過去的行為習慣,是你熟悉的,一點點磨合出來,讓自己最舒服的狀態,突然讓自己離開舒適區,肯定會有很多不習慣。
這裡要提醒一點,心理舒適區不一定意味著生活環境舒適,也可能只是習慣了,適應了某個環境,不代表這個環境就很好
比如,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面的老布這個角色,在關押了50年即將刑滿釋放時,他不但沒有滿心歡喜,甚至不惜舉刀殺人,以求在監獄裡繼續服刑。
你看,監獄並不舒服,但它卻是老布的心理舒適區。
只有改變了應對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適區。
2/ 如何邁出改變第一步呢?
知道了改變為什麼難?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再有不實際的預期了,不會在妄想自己要馬上改變。
這個方法,就算直接說出來,可能你也不會相信,只有你意識到改變是困難的,才能放下快速改變的預期,才能靜下心來好好對待改變。
這個方法叫做運用“小步子原理”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這裡的第一步,跟你想的可能不一樣,這裡真的就是改變路上,先邁出的最開始小小的一步,從做小行為開始,獲得一個小小的成功。
然後透過不斷獲得小的成功來積累經驗,從而為下一步提供心理動力,這樣改變就容易了。
比如,你想要讓自己讀書,第一步不是說,你馬上就能抱著書開始讀,而是想想,如果你要讀書,下面第一步應該做什麼?
每次讀書想到的,都是記不住、理解不了、用不到、怕忘記,等等問題,這些困難想一遍,就嚇得自己連書都不敢打開了,而真正讀書的第一步,可能就是把書拿出來。
如果你只想第一步,不要想第二、第三步,改變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其他都不要想,能不能把書拿出來,其他都不要想,能不能把書開啟,就這麼每次一小步,每次走一點點,你的改變慢慢就開始了。
如果一下讓你堅持每個讀一本書,這個太難為自己了,但凡有困難,人都會想逃避。
如果只是完成一小步,這個難度就降低很多,先完成第一步,後面的事,後面再說。
因為,小步子原理的重大,不是馬上得到結果,而是關注當下行動,專注於眼前能做到的一小步,並且把它先做好。
理聽起來非常簡單,不過小步子原理的力量是很大的。
無論你想要走多遠,最終都是從眼前的這一步開始的,看眼前,邁出這一步,再一步,走著走著,自己已經走得很遠了。
3/ 邁出第一步,中途想放棄怎麼辦?
現在你知道小步子原理,可以幫你解決邁出第一步的問題,那接下來走了幾步,還是想中途放棄怎麼辦?
怎麼把這種新經驗,轉變為固有的習慣呢?這裡就要使用第二個工具叫“環境場”的力量。
這個你一聽就懂,我們在一個環境久了,就會跟他產生某些特定的反應,比如,你去書店、電影院,都會很自然的想要安靜下來。
這個跟環境產生的反應,就是“環境場”。
說白了,就是不同的環境,能引發我們不同的行為。
比如,你在公司就會比較嚴肅的工作狀態,回到家裡就會進入放鬆狀態,這些都是環境給你帶來的改變。
不同的環境,就會激發出我們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又會引發我們不同的行為。
明白了這個邏輯,就可以利用這個規律,主動讓環境給自己帶來不同的心理暗示,在潛移默化中讓自己產生改變。
就拿我自己來說,我以前上班時間自由,事做完就可以走,但我不會馬上回家,而是去附近的書店,去哪裡寫文章,完成每天日更後才回家。
這個就是利用環境給自己的心理暗示,如果我在書店還刷手機,自己都覺得不靠譜,還不如快點把文章寫完。
而且,你在書店,看到大家都在讀書,自己的動力也會強一點,這就是環境給自己帶來的變化。
所以你如果覺得做什麼事情動力不足,不能堅持下去,不妨試試換一個環境,沒準有不一樣的效果。
4/ 真正的改變,一定是自思維上的
上面分享的方法,都是一些簡單的開啟方法,可以幫你很快地進入改變狀態。
但想要獲得真正的長期改變,就需要從思維上下手了,很多時候並不是不能,而是不想改變。
思維的僵化,也是阻礙改變的核心原因。
說一個簡單的例子,每次我推薦大家去做什麼事,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我不會,我不懂,我學不會,這個就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維。
又沒有要求一定做成,只是讓你去試試,就給自己背上這麼多包袱。
甚至有人做事,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做不好,你看我早說自己做不好,你還讓我去做,現在搞砸了吧!
對啊,現在是面子搞定了,然後什麼事都沒做成,這樣保住面子又有什麼意義呢?
還有一種是“我應該如此”的應該思維。
比如,最近有點懈怠,我應該買點書充實一下自己;最近有點暴飲暴食,我應該辦個健身卡鍛鍊一下。
帶著這種應該的想法去做事,通常都很難把事做成。
為什麼“應該思維”不能帶來想要的改變呢?
因為應該思維本質是一種模仿,簡單來說,你不是真正的想努力,只是希望擺出努力的姿態,來滿足心裡“應該要努力”的想法。
改變從來都自己的事,是由內而外的過程,先邁出第一步,再尋求思維上的改變,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改變。
篇幅限制,今天先分享這麼多,感覺有啟發的同學, 可以買一本回來看看,早看早受益。
PS:下方微信掃碼,加入阿貓的付費社群【覺醒創富社】,可以優惠166元(限前20人)
首次完成百日寫作打卡,每天寫100字,連續100天(可請假3次),全額退回門票錢
推薦閱讀
作者:魚堂主,《智識升級》作者,職業讀書人,日更 1000 天,閱讀 1000 本書,一個認真陪你讀書的人,帶你看更多好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