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火爆當下,醫療領域的這一創新變革正在發生

時間回到2024年7月,OpenAI CEO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與AI醫療健康巨頭Thrive Global的CEO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一同在《時代》雜誌上官宣了Thrive AI Health公司的成立。
Thrive AI Health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個性化“AI健康教練”,它聚焦於睡眠、飲食、運動、壓力和社交這五大日常行為管理。
隨著當下Deepseek的爆火,中國的大模型在國際競爭上已經不弱甚至部分超越國外的大模型OpenAI。那麼國內是否也有企業基於中國AI大模型做著與Thrive AI Health同樣的事情,以及當前進展情況如何?
答案是肯定的。健海科技就是這樣一家公司。為了讓外界更好地理解AI在醫療健康這一領域正在發生的創新變革,動脈網採訪到了健海科技創始人及CEO汪健先生。
汪健,健海科技創始人、CEO,EMBA雙學位
——“診後疾病管理是一份極難但長期正確的事業!”
“健康教練技術研究院”創立者,於國內率先開展"健康教練"技術研究;
中國學生營養與健康促進會肥胖防控分會委員;
浙江省健康服務業促進會第二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浙江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特聘導師等
01
一個全新醫療角色:AI健康教練
動脈網:Thrive AI Health和健海科技都著重強調“AI健康教練”和“改變人的健康行為”這兩個新定義。請您說明這兩個新定義的重要性?
汪健:我們先說“改變人的健康行為”,大部分的疾病都是由於不良的生活行為習慣造成的,治療只是用藥物、手術等手段緩解或者遏制了疾病的症狀表現,但是疾病的病因仍舊存在。如果治療後不能聽從醫生的醫囑要求、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那麼病情就可能出現愈後不佳、復發、加重的情況。在未來,好的治療方案一定是好醫、好藥,加上好的健康行為管理,既治表象、也管內因。
“健康教練”,在我們看來,是醫療健康行業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新角色,“健康教練”的工作著重於健康行為管理。目前的醫生、護士等對健康行為改變並不擅長,也沒有相應的時間投入其中,需要有人去承擔患者的健康行為管理職責。當然,健康教練也可以是醫生或者護士,只要其能夠掌握“健康行為改變技術”即可。“健康教練”這個詞對國內來說確實比較陌生。Sam Altman和Arianna Huffington共同提出的“AI健康教練”,是一個很好的理念,會對健康管理這個行業帶來進一步的認知提升。
動脈網:“改變人的健康行為”目前存在的痛點是什麼?“AI健康教練”能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汪健改變人的健康行為是一個反人性的過程:它可以是培養一個行為,比如幫助新發高血壓患者從總是忘記吃藥到養成每日按時吃藥的習慣;也可以是改善一個行為,比如幫助患者從每天大魚大肉的飲食習慣變為每日合理搭配營養的飲食習慣。改變一個人的行為習慣,通常需要21天至3個月。起初的1-7天,需要頻繁地提醒和強化患者改變的意願;中間的7-21天,需要持續強化意願和行為並促成患者慢慢改變;隨後的21-90天,需要讓習慣變得不經意且自然發生。
但是,要去幫助一個人改變行為,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的事情,它本身要求這個人需要很好地掌握“健康行為改變技術”並且會消耗他大量的人力時間。健康教練往往需要根據每個人的個性化情況進行“引導、鼓勵、陪伴”三部曲。首先,是讓人產生強烈的改變意願,引匯出強烈的改變動機;其次,是設定行為改變的目標和分拆出具體的改變計劃,確保每階段目標的合理性並鼓勵個人堅持完成目標;最後,在個人行為改變的過程中長期陪伴,根據目標的實現情況,採用不同的行為改變方法,確保目標能夠最終達成。基於上述情況,能夠帶來健康的健康教練,在當下仍是緊缺的“奢侈品”。
Sam Altman和Arianna Huffington的合作,是為了利用OpenAI的科學理念和Thrive Global多年積累的行為改變方法進行訓練,日積月累地幫助個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在目前DeepSeek、OpenAI這些大模型的擬人化、情感程度越來越自然的情況下,AI健康教練將具備完全超越人工健康教練的能力和優勢。
在強化意願方面,AI可以扮演你那喋喋不休的老母親,給你充分關懷的同時還能給到更專業的指導;在目標和任務分解方面,AI可自動根據你的情況,即時動態調整你的行為計劃——比如:在你繁忙得缺乏單獨運動時間時,提醒你走路回家;提醒你在工作一段時間後,起身倒水、活動身體;在午餐後,提醒你按時吃藥;晚上10點後,提醒你準備放鬆睡覺;在離複診還有一天時,提醒你空腹和注意事項等,讓行為改變計劃徹底融入你的生活;在長期陪伴方面,AI更有優勢,AI可以每時每刻地關注你的行為改變進度,在你遺忘或者想要放棄的時候,給予及時的鼓勵和陪伴,讓你持續保持改變的意願和熱情。AI健康教練,能讓健康教練變得不再“奢侈”、不再不可企及,也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健康的生活。
02
做中國自己的AI健康教練,實現落地應用的全面領先
動脈網:健海做“AI健康教練”的切入點是什麼?與Thrive AI Health相比,區別在哪裡?
汪健:Thrive AI Health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釋出具體產品,也沒有明確的商業化路徑,所以暫時還無法具體比較。我認為他們的切入點可能是直接透過商保切入C端。但從“商保切入”這條路徑在國內較難實現,健海科技選擇了從醫院的診後管理和隨訪切入。我們一直以來都認為這是健康管理需求最剛性、管理效果最好、商業化機會最大的切入點。
我們從2022年就開始研究和翻譯國外所有的健康教練教材和論文,並且在2023年7月,出版了國內唯一的一本健康教練教材《如何成為一名整合健康教練》。該書籍由美國整合健康研究專家梅格·喬丹博士撰寫,健海科技聯合杭州師範大學共同翻譯。在此基礎上,我們不斷進行著業務的融合落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1500家醫院部署了隨訪軟體、承接了100家醫院的診後管理服務、每月新增50000名以上的付費受管理患者。
《如何成為一名整合健康教練》,美國整合健康研究專家梅格·喬丹博士撰寫,健海科技聯合杭州師範大學共同翻譯
診後管理的核心是主動的健康行為管理,要讓患者有更好的疾病認知、解決患者康復過程中的問題、督促患者的醫囑依從性和改變患者不良的健康行為。
在過去的十年裡,健海一直在配合政府推動診後管理相關政策、規劃出臺,並跑通診後管理商業模式及做好市場教育。公司在2018年引入科大訊飛投資後,一直在嘗試AI在診後管理中的應用機會。但我們覺得應用效果並不理想,AI仍舊不夠智慧、不夠人性化。而自從OpenAI的ChatGPT3.0誕生後,國內外的大模型進步速度越來越快。我們選擇在當下這個時間點籌備釋出自己的“藍海AI大模型+專科健康教練智慧體”戰略,僅僅是因為我們認為當下是AI成本夠低、經濟收益夠高、患者體驗提升夠明顯、患者安全夠可控的合適時間點。
動脈網:能否詳細說說現在健海科技“AI健康教練”的規劃和進展?以及其背後大模型對比DeepSeek、Qwen的優勢?
汪健:健海在“AI健康教練”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並對未來具備明確規劃。目前,我們每月與患者產生40多萬通電話、80餘萬次企微和小程式諮詢、完成 200多萬次主動健康管理任務。
在技術研發方面,2024年公司基於Qwen大模型開展訓練和演算法除錯,致力於打造自己的“藍海AI大模型”。在產科領域,我們藉助“藍海AI大模型”成功釋出了“母嬰健康教練智慧體”,並將其深度嵌入人工健康教練的工作流程中。經過實踐檢驗,智慧體推薦的答案及內容的人工採納率從最初的32%穩步提升至12月的96.7%。
功能拓展上,母嬰健康教練智慧體實現了從通用健康知識線上文字輔助回答到多模態線上解答的跨越。如今,它能夠直接評估解答如嬰兒大便圖片健康狀況評估、嬰兒紅屁股圖片健康狀況評估等複雜問題,並且圍繞患者所在醫院的具體要求可提供精準解答,避免出現以往似是而非、難以執行的答案或專業知識的輸出。
基於婦產科母嬰健康教練智慧體的成功試點,我們計劃在今年5月釋出骨科、內分泌科、消化科、心內科4個專科智慧體以及AI營養師、AI運動指導師、AI藥師三個專業智慧體,進一步豐富“AI健康教練”的服務場景和專業維度。
目前,健海“AI健康教練”依託的“藍海AI大模型”在多個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我們在通義千問2.5大模型基礎上針對診後管理領域進行再訓練,為“藍海AI大模型”新增了10B的診後管理可訓練語料(其中包含48家醫院各自的診後管理知識集),採用了100萬以上的微調指令。這一舉措重點解決了大模型容易出現的幻覺問題,在醫療領域客觀題評測中,超越了主流的醫療領域內的模型,包括deepseek-R1和通義千問2.5。特別是deepseek – R1在醫學幻覺方面問題較為嚴重,而我們的模型在醫療知識理解方面展現出卓越的專業性和實用性。
此外,我們藉助專家醫生和患者的實際反饋,對模型進行了深度最佳化和精細化調整,確保其在解析醫療資訊、提供診後管理建議等方面具備高度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充分展現了模型的領先優勢和實用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R1在擬人化和推理能力方面表現突出,我們的系統也已經接入了deepseek-R1模型,將其主要用於將我們積累的20多萬份醫生角度的醫學科普宣教轉化為患者維度的精準科普宣教,使每一份給到患者的宣教內容都能做到量身定製,避免了以往通用基本知識宣教的侷限性,進一步強化了健海“AI健康教練”在健康管理服務上的精準度和有效性。
動脈網:那麼基於“藍海AI大模型”,健海未來還有哪些擴充套件或者規劃?
汪健:未來我們會以“藍海AI大模型”為基礎,不停地深度分析患者需求,儘可能地去滿足患者醫療、健康、消費的多層次需求。早於2024年的12月29日,華為在深圳的賦能健康管理全場景峰會上,便釋出了和健海科技一起聯合創新的“基於華為擎雲可穿戴的診後管理解決方案”。我們在2025年的另一個重點計劃,則是將“藍海AI大模型”和“華為可穿戴”進行深度結合。
我們也看到,Thrive AI Health目前的CEO是谷歌前健康可穿戴裝置負責人德卡洛斯·洛夫(DeCarlos Love),AI健康教練和可穿戴裝置的結合,未來將是行業必不可少的最佳搭配。健海科技在對未來的判斷上,也保持一致的看法,並且仍在快速推進兩者融合。

*封面圖片來源:神筆pro

如果您想對接文章中提到的專案,或您的專案想被動脈網報道,或者釋出融資新聞,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宣告: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映象等任何使用。
動脈網,未來醫療服務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