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凡:穩定VS自由、金錢VS情感,職業選擇如何取捨?

作者:郭兆凡
C計劃聯合創始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edx演講嘉賓,騰訊、清華等特邀培訓師,曾任職21世紀教育研究院、高盛集團,深耕教育創新領域10年, 《學會提問》導讀專家,專業培養兒童和成人的理性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
探索多年、轉行多次,要“五十知天命”,我總結要問自己三個問題:什麼領域讓我感到興奮,或什麼問題讓我感到痛?我的成就感來自於對智識的挑戰,對權力的掌控,還是對他人的影響?有什麼代價是我不願捨棄的?
我也學會珍惜機遇和積累、堅持行動和鑽研、反思思維和價值觀。
該如何選擇職業?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起。

讓我痛、讓我興奮的領域是什麼?

30歲之前我的狀態可能是,對很多事有興趣,但又沒有特別感興趣的。好在我的行動力感受力不錯。
小學時愛偵探小說,但不太可能做警察。初中愛科幻小說,但沒寫作的意識和習慣,沒想過當作家。
大學我是班裡的小透明,很少參加社團或學生活動,但對我影響最大的經歷是暑期實踐考察,忙了大半年。
大一下,我就聯絡好去陝南考察教育問題,因非典取消了。
大二下,我讀了篇新聞報道,對農村城市化問題感興趣:失去土地的農民,如何生活?土地又被如何流轉和利用?
我在班裡和全校徵集隊員、聯絡了三個考察地、做考察計劃、邀請社會學老師做培訓;30多個隊員被分成三隊,我帶隊去江西上饒,我們採訪了企業家、地方政府和很多村民;秋季做展板、寫報告,我在系裡和全校做了彙報演講。
我現在還記得爬上村民家毛坯房的小樓,看到村民喝著泛黑的井水,聽村民傾訴自己遭遇的不公正……我第一次感受到那種痛心、關切。
/泛黑的井水/
畢業後做審計、做金融,我都一直記得大學暑期實踐的經歷,我在工作之餘,去短期支教、參加公益活動、做兼職老師,逐漸更清楚,我想要從事的職業,是基於想要解決某些社會問題。
什麼問題呢?
那時因朋友介紹,我轉行到四川做地震重建,看到因地震背井離鄉的村民,加上大學對城市化的研究,我感到對移民問題感興趣。
我去柬埔寨生活了幾個月,也在研究柬埔寨移民:從柬埔寨到泰國的非法移民、從鄉村到金邊的流動人口、越戰後流亡到柬埔寨的無國籍者……
/住了20人的小屋/
我帶著這個問題到英國讀人類學和社會發展的研究生,其中一個研究課題,是關於非洲索馬利亞地區的難民和找水源的流動人群。
研究得越多,越發現很多問題似乎無解,最終會追溯到制度問題或教育問題。
加上支教的經歷,我的關注點轉向教育。回國後機緣巧合到21世紀教育研究圈牽頭做教育創新研究,熟悉了很多教育改革者和公益機構。
隨著對教育的深入理解,我關注到思維教育,批判性思維的養成。
數十年的積累串在一起,31歲時我找到人生的母題:如何透過教育讓人變得更加理性和獨立?如何促進公共理性的發展?

 職業選擇背後的底層目標是什麼?

即使找到想從事的領域、想解決的問題,依然面臨很多選擇:體制內外?創業?做學術?做管理?做技術?……這就涉及: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常見有八種目標,各有利弊。
1.快樂:往往找能平衡生活、收入尚可、壓力較小、環境舒適、人際關係簡單的工作。
以快樂為目標,會讓工作過程更愉悅,但它可能讓人規避困難,長期中人可能感到空虛,流於享樂,快樂如果是工作的結果,不一定是首要目標。
2.成功(金錢、地位、尊敬):往往找有挑戰、高薪酬、加班多、升職潛力大的工作,或創業。
以成功為目標,更好衡量、更能獲得他人的羨慕,但它可能讓人不快樂,慾望可能無止境,且追求成功可能陷入惡性競爭下的內卷。
3.政治權力:找體制內、升職潛力大的工作。
以權力為目標,更穩定、能對公共事務產生更大影響、也可能為自身謀利,但能否獲得政治權力常不可控,且需要犧牲較多自由和短期經濟利益。
4.宗教:找最符合宗教價值體系的工作。
以宗教為目標,在精神層面更穩定、有歸屬感,但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宗教。
5.自由:找最能自由安排時間、內容、合作物件的工作。
以自由為目標,更能讓人在精神層面感到富足和自在,但自由是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如果代價是經濟、情感,多大程度的代價可以被接受。
6.創造:找藝術、音樂、產品設計等最體現創造性的工作。
以創造為目標,更有自我價值感、能體現才華,但要考慮人是否有天賦和能力,是否能維持基本生活。
7.幸福:找最能綜合滿足成就感、金錢、自由度、情感需求的工作。
以幸福為目標,是從個體的感受和滿意度出發,給人帶來整體的、平衡的積極體驗,但是人可能把目標定得很高,不做取捨,很難找到符合的工作,且人對幸福的理解可能是虛無縹緲的,難以落地。
8.利他:找最能解決社會問題、服務於弱勢和少數群體的工作。
以利他為目標,能讓社會變得更好,也能讓個人更有成就感和價值感,但要考慮多大程度犧牲自己的利益(金錢、家庭等)是可以接受的。
每個人的目標不同。經過多年的探索,我的目標是幸福和利他。
這就意味著我不會做:自由太受限、壓力太大、同事關係太複雜、加班時間過多、我自己不感興趣、我找不到意義感的工作。我也不太會被高薪酬、穩定性強、高福利這些因素吸引。
而我自己理解的幸福,在上面四個方面,我具體的需求是什麼,心中也有比較明晰的衡量標準。
當底層價值觀和目標逐步清晰,人更可能不糾結、會取捨、會選擇。總會找到。
當然,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樣,到底什麼樣的工作會讓我們感到幸福呢?這背後有兩組常見的價值衝突需要我們去考慮。

職業中的兩組價值衝突

我覺得職業中最大的兩對價值衝突是:穩定和自由、金錢和情感。
情感包括了對自己(工作是不是我喜歡的、讓我舒心的),對家人(工作能否讓我陪伴伴侶和孩子)

/電影《助理》/

你能想到現在的工作中有哪些層面的不自由嗎?
缺乏“消極自由”,是說無法“免於”很多外部障礙,遭受很多限制。
限制出境、限制發言;
被要求發言、服從公司和上級(即使是無理的規定)、坐班、打卡、加班;
開無效的會議、和缺乏能力的人一起做專案、替別人解決問題;
缺乏“積極自由”,是說無法“去做”真正體現和塑造你的主體性的事。
未能探索自己更感興趣、更擅長、讓自己更有成就感的工作;
未能抓住更多讓自己成長、變得更有能力的機會;
未能讓自己探索和反思,作為一個“主體的人”意味著什麼;
但剝奪了自由的工作常給人安全:工資可以支撐日常生活的安全感、體制內工作不被輕易裁員的安全、別人替你做主的安全。
安全和自由,如何取捨?
金錢和情感的衝突更好理解。
如果你的工作收入很高,隨著升職加薪,收入更高,但是需要花更多工作時間、工作壓力更大,也有可能需要更多出差,甚至到其他城市工作一段時間。
這些都容易讓你:沒時間陪家人、即使人在家也沒心情或耐心對待家人、因賺錢多而輕視家人;缺乏體察自己的內心感受和觀念……
面對這兩對價值衝突,人們常會如何選擇?
C計劃思辨閱讀線上課上,和學生們講過Schwartz提出的人類基本價值觀框架:保護型價值觀、成長型價值觀
擁有保護型價值觀的人,往往更重視傳統、成就和安全,更可能選擇安全和金錢;擁有成長型價值觀的人,往往更重視他人的感受、自我的成長,更可能選擇自由和情感。
我覺得性別緯度也值得思考:在父權制社會結構之下,男性和女性都容易受到性別氣質和性別分工的影響,男性更容易壓抑自己的情感,否定家人的情感需求,追求世俗意義的成功,過度看重社會加諸的責任,更傾向於選安全和金錢;女性更容易從小受到更多規訓,習慣不自由,更傾向於選安全和情感。
集體主義文化和儒家傳統文化自然是另一層因素,使得自由不太被看重。
在價值衝突中如何取捨選擇,本沒有好壞對錯的區別,人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關鍵是,選擇是否真正是自主的?人的價值觀是自己清晰的,還是僅僅被社會塑造而不自知?
當然,希望如何選,不等於有能力去選。社會結構性問題,可能使個體難以作出遵從內心的選擇。
對文中提到的理性權衡和價值判斷感興趣?寒假思辨課L1~L5本週已開課(可插班),L6~L9剩少量班額,🔗點選瞭解課程大綱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關注C計劃
與你分享理性的的聲音
👇🏻

C計劃8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直播課批判性思維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有精神核心,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學生
點選這裡檢視購買,越早購買,優惠越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