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對21世紀中國的構想和預測

作者:羅輯
來源:羅輯
文章已獲授權
1995年1月,一篇由錢學森、於景元、塗元季、戴汝為、錢學敏、汪成為、王壽雲聯合撰寫的報告,放到了中央領導的案頭,這篇報告探討了中國應該如何迎接21世紀的問題。這篇報告距今剛好三十年,我們站在今天,仍然可以感受到錢學森的大格局和前瞻性。根據這份報告,我們可以反思一下,在過去1/4世紀裡,我們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及在未來3/4世紀裡,我們又該如何做。
在這篇報告中,錢學森等人認為,現代中國已經經歷和將要經歷三次社會革命:第一次社會革命是毛主席領導的,從政治革命入手,解放生產力的社會革命;第二次社會革命是改革開放之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生產力的社會革命;第三次社會革命是21世紀將出現的,新的產業革命為先導,創造生產力的社會革命。
一、三次新的產業革命和組織管理革命
錢學森等人認為,21世紀將相繼出現三次新的產業革命和組織管理革命。在此之前,人類歷史上已出現過第一、二、三、四次產業革命,接下來的三次新的產業革命,是正在進行的第五次產業革命和即將出現的第六次和第七次產業革命。
1、第五次產業革命
以微電子、資訊科技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和通訊等為核心的資訊革命。
18世紀末,由於蒸汽機的出現所引發的人類社會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即一般所說的工業革命),開創了人-機結合的物質生產體系,由於機器動力的驅動使生產力大為發展。在今天的第五次產業革命中,由於計算機、網路和通訊的發展與普及,將使勞動資料的資訊化、智慧化程度大大提高,這將開創新一代的人-機結合勞動體系。它標誌著現代社會生產已由工業化時代進入到資訊化時代,世界經濟也開始從工業化經濟逐步向資訊經濟轉變,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成為創造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形式。因而在產業結構上,除了原來的第一、二、三產業外,又創立了第四產業,即科技業、諮詢業和資訊業;第五產業,即文化業。在就業結構上,從事一、二產業的人數在勞動就業總人數中所佔的比例不斷下降,而從事第四產業的人數比例則不斷上升。計算機和通訊網路的結合和普遍使用,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物質生產力,而且改變著人們的研究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計算機軟體也成為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開創了人-機結合的精神生產力,從而最終消滅人類歷史上形成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
2、第六次產業革命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繼出現了重組DNA技術,動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技術、細胞和原生質體融合技術、固定化酶(或細胞)技術等現代生物技術,開創了工農業生產發展的新途徑,為人類解決當今所面臨的食物。健康、能源、資源和環境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手段。
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生物技術在農、林、牧、漁業、醫藥工程、輕工食品等領域,都有了很大發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有些已應用到實踐之中。如用生物技術產生新的動植物品種,提高糧食和肉、魚、奶的產量和質量,如培育蛋白質含量高的小麥新品種;抗病、抗蟲和富含高蛋白的蔬菜新品種;耐旱、耐鹽鹼且含高蛋白的牧草新品種;培育抗病、抗寒新魚種及高階牛、高階羊(羊毛質量高)、超級豬和鴕鳥等等。總之,以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代表的生物工程,到21世紀將發展為以動植物工程、藥物和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等為核心的生物工程產業,它的產業化將創造出高效益的生物物質,從而引發一次新的產業革命。這次產業革命的實質是以太陽光為能源,利用生物(動物、植物、菌類)、水和大氣,透過農、林、草、畜、禽、菌、藥、魚,加上工、貿等,形成新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即開創了大農業產業,它包括農產業、林產業、草產業、海產業、沙產業。這不僅是勞動物件的拓廣,而且還將以集資訊、金融、管理、科技、生產,加上工、商、貿於一體的集團公司體制運作。這樣發展起來的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二產業(工業)除生產產品不同外,在生產方式上已無實質性差別,即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差別消滅了,兩者結合起來成為物質資料產業。
此外,從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內涵來看,它主要不是發生在大城市,而是發生在農村、山村、漁村和邊遠荒漠地帶。隨著這一產業革命的發展,這些地方也都將改造成小城鎮。因而,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另一個直接社會效果是將消滅幾千年來人類歷史上形成的城市和鄉村的差別。
民以食為天,這個伴隨人類生存的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問題,到了21世紀,隨著第六次產業革命的到來,也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即飲食業革命。由於人體科學的建立和發展,將能確定人在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生活條件下的合理營養需求結構。再加上生物技術大大拓廣的飲食原料,完全可以運用營養科學設計出各種人所需要的多種多樣的飲料和食品,並採取工業生產方式加工生產,形成真正的快餐業。所謂快餐業就是烹飪業的工業化,即把古老的烹飪操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技術組織得像大規模工業生產那樣,形成烹飪產業。其運作方式是從原料的生產、粗加工到精加工,加上與之相關的供銷渠道以及相輔的金融業等結合在一起,形成配套運轉的企業或公司集團。這就是21世紀的飲食產業,是人類歷史上有關“吃”的一次革命,是第六次產業革命的深化和發展。這次革命的結果,將把人從兒千年來的家庭廚房操作中解放出來,大大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3、第七次產業革命
人體科學(包括醫學、生命科學等)在21世紀將有巨大發展。人體功能的提高,將使生產力三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躍的勞動力素質大大提高,其影響將滲透到各行各業,這無疑又將引發一次新的產業革命,這就是涉及人民體質建設的第七次產業革命。
人體的保健和治病,需要靠生物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生命科學提供的科學理論。但這對於確定病人身體狀態並設計出改進和糾正到健康狀態的治療措施來說,是不夠的,還需要對人體整體狀態的瞭解,即對人體功能態的認識。認識人體功能態目前主要靠實踐經驗。醫生們依靠臨床經驗,逐漸總結出一套個人“心得”。這是臨床醫生的感性認識,各有一套,形成不了總的“醫理”。以至臨床誤診往往成為不可避免的現象。根據屍體解剖,證明誤診率約達三分之一;有的醫學統計提出,罕見病的誤診率竟高達60%以上。所以對於人體這樣一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來說,單靠傳統的還原論方法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必須再加上系統科學中發展起來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整合方法,把中醫、西醫、民族醫學、中西醫結合、體育醫學、民間偏方、氣功、人體特異功能、電子治療儀器等幾千年來人民防病治病,健身強體的實踐經驗綜合整合起來,總結出一套科學的全面的現代醫學,即綜合整合醫學。這個醫學包括治病的第一醫學,防病的第二醫學,補殘缺的第三醫學以及提高人體功能的第四醫學。這樣,就可以真正科學而系統地進行人民體質建設了,人民體質和人體功能都將大大提高。
建立綜合整合醫學的核心措施,是利用第五次產業革命發展起來的資訊科技,建立醫療衛生資訊網路。利用這個網路可以做到:
①收集古今中外醫案,按病人的身體測試資料及病情和性別、年齡等分類,建立資訊資料庫;
②能根據輸人的病人情況,給出治療方案的建議;
③能與臨床醫生進行人一機對話,以便確定治療方案。
這個網路可以對病人進行完整、有效、快速的測試,而醫生則可以用人一機結合方法,對病人實施綜合治療。
在建立和利用這個網路的同時,還要不斷使網路擴充和改進,吸收新的醫療經驗,加強它的功能。同時,還要培養培訓新型醫生,即能與醫療衛生資訊網路進行人一機對話的“綜合醫生”或“全面醫生”,他們能依據人一機對話結果確定治療方案(包括中藥、西藥、手術、針灸、按摩推拿等各種手段)。顯然,按照這樣的醫療方式,就必須改造現有醫院的組織體系結構,建立新型醫院和新的醫療衛生體制。這就為醫療衛生事業的革命開闢了新的道路。
4、組織管理革命
技術革命以及它所引發的產業革命,對組織管理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象地說,這猶如隨著硬體的革新,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必須有相應的軟體跟上才行。系統科學是20世紀中葉興起的一場科學革命,而系統工程的實踐又將引起一場技術革命,這場科學和技術革命在21世紀必將促發組織管理的革命。
在20世紀60、70年代,我國首先在航天領域倡導系統工程的組織管理,並在實踐中取得成功。由此我們又將這一思想推廣到社會,提出了社會系統工程的概念。為了實現社會系統工程,我們提出建立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總體設計部的建議。總體設計部由多部門、多學科的專家組成,在以計算機、網路和通訊為核心的高新技術支援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進行總體分析、總體論證、總體設計、總體規劃、總體協調,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配套的解決方案,為決策者和決策部門提供科學的決策支援。到80年代,我們注意到中央領導同志經常提到改革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這就是說,社會系統遠比任何工程系統複雜得多,運用處理簡單系統,甚至簡單巨系統的方法,不能解決社會系統的問題。在研究了社會系統、人體系統、人腦系統等的基礎上,我們又提出了開放的複雜巨系統概念及其方法論,即“從定性到定量綜合整合法”,後來又發展到“從定性到定量綜合整合研討廳體系”的思想。這是把下列成功的經驗和科技成果彙總起來的昇華:
①幾十年來學術討論會(seminar)的經驗;
②從定性到定量綜合整合方法;
③ C3I及作戰模擬;
④情報資訊科技;
⑤人工智慧;
⑥靈境(virtural reality)技術;
⑦人—機結合的智慧系統;
⑧系統學;
⑨“第五次產業革命”中的其他各種資訊科技;
……
這個研討廳體系的構思是把人集成於系統之中,採取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技術路線,充分發揮人的作用,使研討的集體在討論問題時互相啟發,互相啟用,使集體創見遠遠勝過一個人的智慧。透過研討廳體系還可把今天世界上千百萬人的聰明智慧和古人的智慧(透過書本的記載,以知識工程中的專家系統表現出來)統統綜合整合起來,以得出完備的思想和結論。這個研討廳體系不僅具有知識採集、儲存、傳遞、共享、呼叫、分析和綜合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產生新知識的功能,是知識的生產系統,也是人-機結合精神生產力的一種形式。
系統科學、系統工程和總體設計部,綜合整合和研討廳體系緊密結合,形成了從科學、技術、實踐三個層次相互聯絡的研究和解決社會系統複雜性問題的方法論,它為管理現代化社會和國家,提供了科學的組織管理方法和技術,其結果將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式化以及管理現代化進入一個新階段。
面向21世紀,三次產業革命,再加上系統科學、系統工程所引發的組織管理革命,將把中國推向第三次社會革命,出現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繁榮和強大。
二、三種文明建設和地理建設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三種社會形態,即經濟的社會形態、意識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這就是一個社會的三個側面,它們相互聯絡,相互影響並處在不斷變化之中。飛躍式變化就是我們常說的革命。相應於經濟的社會形態的飛躍是產業革命,相應於意識的社會形態的飛躍是文化革命,而相應於政治的社會形態的飛躍則是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是指整個社會形態的飛躍,所以,產業革命、文化革命、政治革命都是社會革命。
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應於這三種社會形態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的社會形態),包括科技經濟建設、人民體質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意識的社會形態),包括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政治文明建設(政治的社會形態),包括建民主建設、法制建設和政體建設,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還要受到所處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社會系統環境建設就是社會主義地理建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這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包括了上述三個文明建設和地理建設,共四大領域,九個方面。其中科技經濟建設是中心。這就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系統結構。
到21世紀中期,中國大地出現的第三次社會革命,不僅是第一、第二次社會革命的繼續和發展,而且迎著現代科技革命的新潮流,在三次新的產業革命的推動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在逐步消失。人的思想覺悟、科技文化知識、身體狀況和人體功能都會有很大提高,各種創造發明將層出不窮,使中國進入創造生產力的新階段。這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而且使三個文明建設之間以及地理建設進入了協調發展時期,這必將使中國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到發達階段。綜合起來可以看出,現代中國第三次社會革命的主要特點是:
1、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將有巨大發展
經過第五次產業革命在勞動資料方面的迅速進步,第六次產業革命在勞動物件上的拓廣,第七次產業革命在勞動者素質上的全面提高,再加上組織管理革命所提供的科學的組織管理,所有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就能更有效地把生產力中各要素有機結合起來併合理配置,使生產的效率和效益將有飛躍發展,社會生產力發生史無前例的巨大進步,科技經濟建設、人民體質建設都進入一個新階段,社會物質財富一也大大豐富起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將有很大的提高。如果說中國第一次社會革命使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第二次社會革命使中國人民發展起來了,那麼第三次社會革命將使中國人民更富裕起來、更充實起來、更聰明起來和更文明起來了。
在第二次社會革命中,人的主導作用將充分發揮,既是體力勞動者,又是腦力勞動者,既是科技人員,又是文藝人。人的聰明、才智都將得到充分發揮,而且積極性也將空前高漲。在這個階段上,真正實現和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作用,持續的技術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源泉,科技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帶頭和主導產業,實現把整個國民經濟建立在依靠持續的科技進步和高水平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之上。
整個經濟進入到發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這將是一個完善、靈活和充滿生機的體制。宏觀上國家調控,微觀上是集團公司管理和經營。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需要,不僅要跟蹤市場,還能把人民潛在需要明朗化,並與各種高新技術相結合,以更新的產品去創造市場。這就是說,在創造生產力階段,生產不僅具有快速、準確跟蹤市場的能力,而且還有超前預見去創造市場的能力。
在就業結構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直接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一、二產業)的人員將減少,大約佔一線就業人員的20%左右,從事服務業(三、四、五產業)的人員佔40%左右,從事科學技術的人員佔15%左右,從事文學藝術人員佔15%左右,政府、解放軍及事業(包括教育)人員佔4%,而從事司法的人員佔6%,形成一個小政府大社會的組織結構。中國發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的數量、質量、速度和效益,都將大大超過我國的過去,也將高於其他國家,走在世界的前列。
2、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將更加完善
新的三次產業革命,推動政體建設、法制建設和民主建設,將引起一次政治的社會形態的變革。這場變革的核心是建立起與創造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這種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不僅能適應和推動創造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隨著這種生產力的發展,具有自我調整、自我組織的能力,以適應和推動生產力的持續發展。
管理國家、管理社會,總的原則是“宏觀控,微觀放”。按照這個原則,在政體建設上,將弱化政府的直接控制,強化人民自己各種組織的作用,尊重人民,相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在弱化直接控制的同時,要加強政府的間接調控,要從總體上研究和解決社會系統的新問題,這就要用系統科學、系統工程、從定性到定量綜合整合法及綜合整合研討廳體系,並用總體設計部作為決策的諮詢和參謀機構,中央、地方和部門都有自己的總體設計部,構成一個總體設計部體系,這就保證了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式化,使國家和社會的管理進入現代化階段。同時,大大發展起來的計算機、通訊網路技術,使我們有可能建立起人民意見反饋網路體系、中央集權的行政網路體系和全國法制網路體系,把它們和綜合整合研討廳體系結合起來,就能把我黨傳統的一些原則、方法,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民主集中制等科學完美地實現了。這樣,國家的宏觀調控就可以做到小事不出日,大事不出周,最難最複雜的問題也不出月,就能妥善而有效地解決,正確而又靈敏。隨著法制系統工程的實施、法制建設的發展,國家和社會各個領域都將法制化,我國將成為一個發達的法制國家,以保證社會長期穩定與安定。同時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形成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另一方面,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熱愛世界和平,我們將嚴格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國家和人民,維護正義,保衛和平。因此,我國國家的作用仍然是:①對外防止敵人人侵,建立起用高科技武裝起來的現代化國防力量,使新型的解放軍越過機械化軍隊階段,成為一支精幹的資訊化軍隊,這是21世紀國際鬥爭和競爭環境所需要的。同時,加強國際競爭和鬥爭的戰略、策略、戰術的運籌,使我國永遠立於不敗之地。②對內維持社會秩序,強化司法工作,組織管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各項建設工作。
3、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將達到更高水平
三次產業革命的到來也將引起意識的社會形態的變革,形成文化革命,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向更高境界發展,創造出更多更高水平的精神財富,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
科技隊伍的加強,科學技術的進步,文藝隊伍的加強和文學藝術的繁榮,都是史無前例的。我們提出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必將大大豐富和發展,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全面,越來越深刻,改造世界的能力也越來越強。科學、教育、文化、藝術日益緊密結合起來,互相促進、互相滲透,向更高層次和水平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文學藝術提供了新手段,產生出新的文藝形式。同時,我國5000年輝煌的文學藝術傳統也將結合最新科技成果,發揚光大!社會主義中國要把全世界全人類的智慧和精華統統綜合整合起來。
在這次文化革命中,另一個革命性的變化是大成智慧教育的興起。資訊文化教育網路的建立,小孩子一人學就學會使用智慧化終端機,採用人-機結合的教育和學習方式,不僅能大大縮短學習時間,而且理、工、文相結合的教育體制也將形成。這就有可能進行全才教育,使人越來越聰明,情操越來越高尚,達到全才與專家的辯證統一。另一方面,大成智慧學的產生,將大大豐富我們的思想。我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熊十力曾提出過人的智慧的兩個方面:“性智”與“量智”,我們可以學馬克思當年把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倒過來,並建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把人們從實踐總結出來的智慧,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稱為性智,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稱為量智,而且把性智和量智真正統一和結合起來,這將在世界觀、方法論以及思維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成智慧學也將使哲學教育大大普及,其意義和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
4、地理建設將進入協調發展的新階段
三次產業革命引發的第三次社會革命,使中國社會系統內部進入到持續、協調發展的時期,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都有了飛躍發展,這三次產業革命以及三項文明建設的巨大成就又大大促進了我國社會系統的環境—地理系統的建設,使我國社會主義地理建設進入了新階段,社會系統和地理系統之間也進入到持續協調發展的新時期,地理建設又為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持續穩定地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透過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地理系統工程的組織管理,在以下幾個方面都將達到新的水平。
①環境保護和綠化。在創造生產力階段,人們已有能力把工業化階段造成的氣體、液體、固體、噪聲等汙染降到最低限度進行根本治理。同時現代大農業的發展,大規模植樹造林,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以上,草產業、沙產業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了水土流失、土壤敖鹼化、沙漠化等問題,使戈壁沙漠變成綠洲,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進入到新階段。
②資源系統建設。地下資源(包括深層地下資源)、地面資源、海洋資源和空間資源都能得到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大規模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將使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徹底解決北方乾旱缺水問題。同時還要開發海水淡化技術,解決諸如大連市這樣臨海城市的嚴重缺水問題。此外垃圾行業作為個產業部門(在第二產業中)的建立和發展,不僅解決了環境汙染問題,還能達到資源永續。
③能源系統建設。可再生和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日光電、生物電等,將有極大發展。
④自然災害防治。在自然災害的監測、預報水平上的提高,在防災、救災能力上的增強,能使我們對自然災害的鬥爭進入主動狀態。
⑤城鎮及居民點建設。在第三次社會革命中,已消除了工農業差別和城鄉差別,特別是透過“山水城市”建設,使生活園林化,我國城鎮及居民點建設也將因此而達到新水平。
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現代資訊通訊業的建設。以鐵路、公路、河運、海運、航空運輸、管道運輸等為主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用高新技術裝備起來,將進入現代化水平,這種高度發達的立體交通運輸網路對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將帶來極大的方便;第五次產業革命將極大推動現代資訊通訊業建設,使我國的資訊通訊業達到現代化水平。現代計算通訊網路和現代交通運輸網路使資訊流、物質流暢通無阻,使人與人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省與省之間的距離“近”了,整個國家變“小”了,而人的作用則變“大”了。
許多在第一、第二次社會革命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在第三次社會革命中得到了徹底解決,如所謂的“轎車文明”問題。人們的生活工作需要轎車,但過多的轎車又帶來汙染、噪聲和交通擁擠,這也是一直困擾現代發達國家的問題。但在中國第三次社會革命中,這類間題是可以解決的。首先由於第五次產業革命的發生,使多數勞動者可以透過資訊網路在家辦公和勞動,不用外出乘車了。其次,由於建設“山水城市”和生活園林化,在一個建築區中,中小學校、商店、醫療中心、文化場所及其他服務設施都己俱備,人走路可達,不用坐車;而建築小區之間的林草花木公園,人們可以休息散步,鍛鍊身體。遠離小區的必要出差、訪友、遊玩,又有城鎮的高效公共交通網可用,需要去更遠的地方,還有民航、高速鐵路、水路等現代交通運輸網可以使用。這就是我們沒有必要去走今大發達國家那種發展家用小轎車的道路,因而也就避免了“轎車文明”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地理建設的巨大進展,大大促進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也就是實現了經濟、社會、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使中國進入到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