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好像很厲害的樣子。遊戲名為《Whispers From the Star》,是科幻冒險題材,AI 起到的作用(目前看來)是支援玩家和角色的開放式對話。封閉內測已經開放,美國地區的 iOS 使用者可以試試申請:https://wfts.anuttacon.com「開放式」對應的是傳統遊戲裡,完全指令碼的對話方式,不過,到底能有多自由呢?救援、聊天、寫歌詞,一次性滿足一進入介面,就是主角 Stella 非常焦急地在求救,她說自己正在一個位於蓋亞星球上的研究專案裡,專案組所乘坐的飛船被某種氣體擊中,她不得不搭救生艙逃離。但著陸時,救生艙受損變形,因此她發出了求救訊號。
算了算了,這不就是個從網際網路語料裡學說話的 AI,AI 又不用考大學!除了對話,還能生成什麼?目前這款遊戲能看到的實機演示就這麼多了,數字人動態非常靈動,聊天應對也很流暢,考慮到玩家是語音輸入的,多模態支援應該也不是問題。不過,有一說一,AI 支援的動態對話,是一個蠻常見的用法。拋開實驗 AI 可用性的獨立遊戲,大廠的商業級製作裡,也開始出現大模型支援的開放對話。比較新近的有《燕雲十六聲》,npc 的對話目測是由 AI 支援的。
最近微軟亞洲研究院還聯合香港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提出了一種名為 MaaG(Model as a Game)的新框架為生成式遊戲中一致性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關鍵突破。透過將遊戲中的數值邏輯與空間記憶從傳統的純畫素生成任務中解耦,並以顯式條件的形式注入模型,AI 確實有能力生成不僅視覺逼真,且在機制上更合理、可互動的動態遊戲世界。有一說一這個即時的效果,確實有了很大提升,只不過無法兼顧清晰度和操控精度,整體感覺是高度近視,但沒戴眼鏡在玩遊戲:能玩,就是不知道玩了啥。「AI 煥新」版已經透過 Copliot 全量推送,有賬戶的朋友可以直接體驗👇🏻:
還是那句話,開放式對話,是現行條件下 AI 發揮最穩定的任務。更復雜的生成任務,一定是要在其它方面有所犧牲的。AI 生成遊戲一直是一個非常宏偉的構想,但是仔細琢磨,生成技術所代表的「自由」和很多遊戲體裁,本身是有所相悖的。比如說,本質上「自由對話」和冒險遊戲當中的「任務導向」是相沖突的。玩家開局得到的資訊是幫助 Stella 脫險,那這就是主線任務,無論對話怎麼自由展開,最終要回到解決問題上。在實機演示裡也可以看出,如果沒有給出成功的解決方案,就要選擇「back in time」,也就是重開。
如果是開放式的沙盒遊戲,比如 Minecraft,或者模擬人生這樣的經營類,不存在一個很強的解決任務導向,玩家可以完全自由發揮——那本身就挺自由的了,那 AI 生成意義,就有點像《燕雲十六聲》那樣,在邊邊角角給一些補充。只要涉及到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其本質就是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裡,找到「那一條」解決路徑。中間過程裡,再怎麼自由發揮,都勢必要繞回到主線任務上。生成式技術裡所謂的「無限可能」,到底會怎麼體現在遊戲裡?眼下的嘗試很多,探索也很多,但究竟會創造什麼樣的遊戲體驗,還需要很多時間慢慢「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