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遊戲盈利了!半小時開發的AI3D遊戲、賺了28萬元,馬斯克狂點贊

「 點選上方"GameLook"↑↑↑,訂閱微信 」
自從ChatGP兩三年前引爆本輪AI熱潮之時,作為一種幾乎零門檻的工具,有關AI賦能生產,以及相應的降本增效的實踐,其實一直在推進當中,特別是在遊戲行業。

當然在此之前,受限於AIGC型別的限制,各種AI工具在具體遊戲專案中的作用大多是輔助而非核心工具。
網友用AI製作的簡單遊戲
不過來到2025年,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此前由於海外Elon Musk等網紅大肆渲染;騰訊、快手等公司探索3D模型、影片等更多AIGC內容型別的可能性;DeepSeek等大模型產品大幅降低了AI的使用成本。一時間,使用AI而非遊戲引擎開發遊戲的設想,在海內外各大社群,其實已經滿天飛了。
而就在最近GameLook發現,歐美一位名為「levelsio」的博主,把這一設想變為了現實,甚至成功實現了盈利。
簡單來說,「levelsio」在2月23日突發奇想,嘗試使用AI程式碼編輯器Cursor、Anthropic的Claude以及Twitter的Grok 3,在半個小時內開發了一款類似《微軟模擬飛行》的3D多人網頁遊戲「fly.pieter.com」。然後後續透過在其中加入微交易、售賣廣告位等,在過去幾天內已經賺了近30萬元。
雖然從畫面等方面來看,「fly.pieter.com」必然比不上目前市面上大多數遊戲產品,整體設計也頗為簡陋,但是在GameLook看來,該遊戲的上線以及商業上的成功其實是頗具里程碑意義的,AI正在改變遊戲的創作模式並取得了初步成功。
甚至如果誇張點說,當下或許是遊戲行業的AIGC時代的起點。
以下是遊戲試玩影片(由於網路原因同時線上的其他玩家幾乎沒有顯示):
和AI一起一步一個腳印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大量工作使用AI完成,甚至是完全基於AI的遊戲並非沒有先例。
前者最成功的當數Tap4Fun的《Top Girl》,該遊戲使用了大量AIGC內容,包括AI換臉影片等,結果在全球市場收穫了超過千萬元的月流水。
而後者最令GameLook印象深刻的則是去年上線的Oasis AI Minecraft,該工具以每秒20幀的速度即時根據玩家的操作生成影片,打造一種玩家在玩Mincraft雲遊戲的感覺。
Oasis AI Minecraft 目前該專案玩家每次的遊玩時間還限制在1分鐘
但問題是《Top Girl》作為一款商業遊戲顯然還有大量人工參與的痕跡。而Oasis AI Minecraft則太過粗糙,作為一個AI生成的即時影片流,該產品甚至缺乏基礎的場景記憶能力,這一秒玩家視野中可能還有一座山,但只要玩家的視野移開,再回來時這座山可能就消失不見了,這顯然很難稱得上合格的遊戲體驗。
而「fly.pieter.com」目前來看雖然簡陋,但幾乎100%的AI參與度以及穩定的遊戲表現,足以使其區別於之前的類似產品。
「fly.pieter.com」
根據「levelsio」在個人Twitter上釋出的內容,「fly.pieter.com」完全沒有使用遊戲引擎,他首先使用Cursor搭配Grok 3完成了遊戲後端伺服器程式碼的撰寫,同時搭配Claude完成了遊戲前端程式碼的撰寫,並使用three.js讓Claude一步一步完成了遊戲內3D模型的建立。
“今天我想,何不試試讓Cursor製作一個飛行模擬器?於是我提出了請求:‘在瀏覽器中製作一個帶有摩天大樓的3D飛行遊戲’。經過我多次的提問和反饋,現在我已經擁有了正式的「fly.pieter.com」,完全基於原生HTML和JS開發。遊戲的場景設定在海濱小鎮,因此有一條跑道、陸地、懸崖和海灘。”
“整個過程耗時30分鐘,現在開始加入碰撞檢測等其他內容。”
當然和所有遊戲專案一樣,一個可玩的遊戲Demo只是開始,後續還需要在這個Demo上不斷調整、修復、增加內容,方能讓整個遊戲體驗變得完整。
在2月23日釋出了一個只能駕駛飛機的玩法Demo後,「levelsio」不斷更新、最佳化遊戲的表現同時增加新的玩法和內容,比如讓飛機可以射出子彈消滅建築和其他玩家、為遊戲中的天空增加了各種星球、為遊戲加入晝夜轉換、為遊戲適配手柄等。
用AI一鍵完成了遊戲的手柄適配
考慮到目前AI還存在幻覺等問題,整個過程中「levelsio」的開發並非沒有出現各種烏龍和錯誤,就比如他想讓Claude為遊戲中的飛機加上螺旋槳時,Claude就多次曲解了其指令,生成了頗具喜感的結果。
Claude對於螺旋槳產生了錯誤理解
「levelsio」此外還針對例如CloudFlare的驗證碼錯誤等問題對外求助過,顯然AI和人類一樣,對於複雜的專案其中的問題很難面面俱到。
不過整體來看,一個個人開發者在十天內就將「fly.pieter.com」從一個只能駕駛飛機的玩法Demo,升級為一個有內購、有廣告位、有航母、防空坦克等多種武器和場景的遊戲,如此效率其實依舊頗為震驚。
太紅也是一種過錯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fly.pieter.com」的成功經驗其實其中也有其他同行不可複製的部分。
首先「levelsio」其實是一名資深創業者,多年來他其實一直不多成立新的專案以及相關創業公司,然後依靠運營這些專案或出售相關企業牟利。因此他在歐美科技圈其實自帶一定的名氣和流量,這也是為什麼「fly.pieter.com」這個專案一開始就收穫了不少的關注。
而透過頻繁更新和公開自己的專案更新進展、使用的工具等,「fly.pieter.com」這個專案也得到了包括Elon Musk以及Cursor的聯合創始人Michael Truell的關注和轉發。
“為遊戲加上了馬斯克最喜歡的火星”
而作為天生的網際網路聖體、流量磁鐵,在馬斯克轉發並稱讚了該專案之後,該專案的關注度直接爆炸,遊戲網站的訪問數量也在馬斯克轉發當天達到了頂峰,「fly.pieter.com」專案官宣完成的推文閱讀量更是超過了1300萬,至於遊戲內同時線上的玩家人數也多次成功達到數萬。
遊戲的內購甚至是數值付費
而這一切,其實都為遊戲後續開內購、賣廣告等奠定了基礎。根據「levelsio」的宣告,目前遊戲中單個廣告位的價格為每月5000美元,並且後續這一價格還會按週期不斷翻倍,直到沒有公司願意投廣告為止,“因為我不想讓我的遊戲中到處都是廣告”。
廣告售賣方式是直接轉賬
「fly.pieter.com」網站顯示,目前包括Sideshift.ai、ChargebackStop.com、FreeIancer.com、Vibe.co、Chatbase.co、FALai、TryComp.ai、Magnific.ai、Softgen.ai、Seats.ai、Quso.ai、Tavus.io、CallMandrake.com、Watchgang.com等已經成為該專案的贊助商,在遊戲內投放了廣告。
火星也成為了廣告位
而根據「levelsio」釋出的統計資料,目前「fly.pieter.com」為其帶來了38360美元(約合人民幣28萬元)的收入。
不過對於「levelsio」以及「fly.pieter.com」的成功,目前海外社群的反響其實兩極分化。
有同為遊戲開發者的同行認為這種內容質量的遊戲還開內購、賣廣告是不可接受的。
“我以製作遊戲為生。就我個人而言,直到他增加了29.99美元的微交易,我才感到困擾。我知道人們會說我,你只是嫉妒,因為他賺到了錢。不是這樣,我只是認為將銷售門檻設定得這麼低是不好的,這也是網際網路上這麼多內容很糟糕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個人無法做這樣的事情,但也許只是我。”
甚至根據「levelsio」的說法,還有人因為討厭他這個專案,開始DDOS攻擊「levelsio」開發的其他專案的網站,或者是在「fly.pieter.com」中開掛,利用惡意程式碼廣播破壞其他玩家的遊戲體驗。
當然除了討厭「levelsio」及其專案的網友,「levelsio」自己也轉發分享了許多同樣受其影響,嘗試使用AI開發遊戲的同道中人,包括模擬、射擊等多種玩法的不同專案。
“開始製作《Dome》,一個農業遊戲(是我的夢想)。當然,我受到了高階遊戲開發@levelsio的啟發。在遊戲中請確保給你的植物澆水並新增蜜蜂進行授粉。”
“受levelsio的啟發,我用Cursor製作了自己的生存島嶼模擬遊戲!”
用「levelsio」自己的話來總結AI對和自己一樣的個人開發者的影響:“就在一年前,我不可能做這些專案,人工智慧讓我的速度提高了5倍,能力提高了10倍,創造力提高了20倍我現在可以做以前甚至不會想嘗試的事情,因為我的每一步都有AI的手扶著我!”
AI遊戲是未來嗎?
對於「levelsio」和「fly.pieter.com」目前的表現,不同的讀者想必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
不過在收集資料、撰寫本文的時候,最讓GameLook印象深刻的其實不是「levelsio」分享的專案細節或者是他在Twitter上和其他網友吵架,而是這樣一個帖子。
“現在缺少的只是一些 AI 渲染,它將復古的塊狀風格變成超寫實風格,每個人和他們的媽媽都將能夠製作 AAA 遊戲。”
當然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兩張圖之間存在的技術鴻溝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彌補的。但要知道,兩三年前驚為天人的初代ChatGPT,如今來看其能力都已經頗為落後了。
此前馬斯克在其社交平臺上宣佈,其剛創辦不久的人工智慧公司xAI將開始測試“最聰明的AI”Grok3,已經可以製作任何一款街機遊戲,並且透露可能在明年實現讓AI製作3A級遊戲。
雖然馬斯克的發言能否兌現還要打上一個問號,但至少在當下AI技術的前進還是相當順利且大跨步的,未來AI遊戲的上限在哪,恐怕不少業內人士都很難篤定地下結論。
當然更重要的是,即便AI未來只能做一些4399的網頁小遊戲,該工具也將大大影響整個遊戲產業的內容創作和消費生態,這一點只要看向當前被小遊戲影響甚遠的國內遊戲行業便可知一二了。
甚至當遊戲走向UGC化,其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可能超過文學、音樂、影視等媒介此前創作大眾化帶來的衝擊。
因為包括文學、音樂、影視作為娛樂和文化商品,其文化屬性和娛樂屬性的繫結更加緊密,即便是相對無腦、短平快的爽文、爽遊、抖音音樂,想要生成的內容有一定娛樂性(至少能娛樂自己),多少還是需要創作者有一定的創作和講故事的能力。
就比如文字創作,所謂寫作的過程其實是創作者思考的過程,而AI所謂有邏輯的思考也不過是最近剛剛發生的事情。更不用大眾普遍審美門檻更高的音樂或者是對邏輯性要求更強的影片內容了。
遊戲行業一開始只是玩法,然後才在玩法上加入的文化
而遊戲因為其內容創作的多樣性和上限更高,在不同的玩法、品類中,其文化屬性和娛樂屬性其實相對獨立,其實創作自由就會大很多。
遊戲創作開發者當然可以追求藝術性和文化性。但UGC時代,當商業化不是所有參與創作人員的唯一目的,加上大量「腦腐爛Brain Rot」的內容其實也不需要太強的文化性,甚至邏輯。
換而言之,在GameLook看來,在同樣零門檻的工具面前,能夠真正產出有一定娛樂價值的遊戲內容的人群其實是更多的。
而對於遊戲行業而言,一個人人能做遊戲的環境,自然會帶來內容和創意的大爆發。
····· End ·····

GameLook每日遊戲產業報道
全球視野 / 深度有料
爆料 / 交流 / 合作:請加主編微信 igamelook
廣告投放 : 請加 微信:Amyly588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訂閱微信公眾號
····· 更多內容請訪問 www.gamelook.com.cn·····
Copyright © GameLook® since 2009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