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兩天我在影片號
發了條關於《人群破圈困境》的影片,有 50 多萬的瀏覽量,可見大家對於人群破圈是有多焦慮。這個影片核心其實講了一件事:破圈,先要跳開品類思維陷阱,找到“臨門一腳”的關鍵人群,才能達到左手品牌拉新,右手品效合一的效果。
找“臨門一腳”的關鍵人群不是亂找的,而是有工具可以幫助品牌高效達到目的,今天這篇文章就想來講講找關鍵人群的方法。
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今年是 AI 技術全面爆發的一年,很多營銷人都在懷疑,自己到底會不會被 AI 取代?
我之前在《營銷大變天》裡就預判過,未來的內容會是 AI 驅動的,但是人為的洞察仍然是必需的。
為什麼我說未來內容是 AI 驅動的?
一是純靠人力去做訪談、發問卷,或者花錢讓三方公司調研,拿到的結果週期長不說,成本還非常高,對絕大多數需要降本增效的品牌來說堪稱奢侈;
二是人的起心動念最難衡量,但是當樣本足夠大、足夠豐富,工具足夠精準、高效,我們就能最大限度算出人心。找人群這件事,AI 能幫我們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相信,一切品牌在 AI 時代都有指數級增長的機會。

這種體感正在照進現實。今天,我在阿里媽媽·未來商業獎頒獎現場就看到了實際案例,非常多品牌在AI大模型技術賦能下,快速成長、快速進化,用新技術更高效地找到新人群,讓生意上了一個臺階。
從品類思維到人群思維,AI 能幫品牌做哪些事?品牌怎麼樣才能用好 AI,幫助品牌達到人群破圈的效果?我和幾個品牌以及阿里媽媽平臺聊了聊,希望能給堅持做品牌的你們一些啟發。
01
AI 精準降維打擊,破圈不用盲目“猜你喜歡”
我寫過一篇文章,說品牌營銷要“人以群分”,其實說白了是“人以內容分”。
但品牌破圈依然很費力,為什麼呢?
一個原因是,部分品牌其實對自己的使用者畫像沒什麼概念,有話說也不知道找誰說。
舉個例子,很多成熟品牌積極轉型做內容種草時,一上來都說自己的目標人群是“20-35 歲、一二線城市、年輕人”,一頓投放猛如虎,回頭一看 ROI 才 0.5。
這種雖然避開了完全在品類和定位裡面內卷,結果掉進了卷人群大盤的坑,換湯不換藥,問題癥結就在於,品牌沒有主動去抽絲剝繭,尋找自己真正想要溝通的那一群人。
另一個原因是,使用者消費行為確實複雜,而品牌缺乏有效的工具去追蹤人群的轉化路徑,難以提高破圈的效率。
一些新銳品牌會比較依賴窮舉法,靠各種內容、產品推流去做盲篩。坦白來說,這確實節省了前期使用者調研投入,但從種草到轉化之間存在割裂,一直在打新人群卻不能“留住人”,每個階段都重新去猜使用者喜歡什麼,以量取勝。而使用者行為和偏好是流動的,想要持續追蹤人群的行為,曝光、破圈、達成生意轉化,越做越重對小體量的新銳品牌並不友好。
而現在有了 AI 營銷大模型,我們可以從人們起心動念的那一刻捕捉到品牌的精準人群,全流程分析使用者行為,更清晰地看清全域經營鏈路,找到品牌破圈的發力點。

那麼,人的起心動念要怎麼被衡量?更進一步說,如何衡量品牌心智地位?
實際上,從種草到轉化中間有很多環節,都可以被作為衡量依據,但我認為形成心智最關鍵的一環在於,使用者願意主動對你做動作,而這個動作往往是從“搜尋”開始。
阿里媽媽也認同這個觀點,他們認為消費者對品牌的主動搜尋,是衡量心智增長的重要指標,並且現在阿里媽媽還可以藉助平臺的 AI 模型,幫品牌提升使用者主動搜尋機率。
過去品牌主要靠大量曝光來吸引使用者注意,是從不知道到知道,再到感興趣,最後主動搜尋品牌的漏斗模式。但現在,阿里媽媽的 AI 模型能基於對電商使用者和商品的深度理解,以及淘寶天貓的海量資料,提前預判出更可能主動搜尋品牌的使用者。
這就像是從大海里撈魚,以前是撒大網,現在是直接找到魚群所在,精準下網。
我發現阿里媽媽的思維與我過去幾個月的所見所悟高度重合,而它最近推出的"品牌新力-WIN IN NEW“全新模型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還能透過兩大核心功能,破解我前文提到的品牌破圈困境:

一是充當洞察的顯微鏡,品牌可以挖掘和放大使用者想說卻無處說、想說卻說不清的隱秘需求,將產品賣點轉化為使用者可感知的買點,帶來新的增量空間。
過去品牌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使用者調研”,但受限於技術和資料分析能力,那些所謂的調研並不精準。我們見過太多品牌投入數月打造的“使用者想要的產品”,找到“傳統使用者”進行投放,但上線後卻發現市場不買賬。
但現在營銷人可以透過 AI 大模型這種顯微鏡般的能力,對人群進行校準,讀懂使用者那些“沒說出口”的細小需求,看到真正對自己品牌感興趣的關鍵人群有哪些,再結合更多的場景進行種草。
比如東阿阿膠這個知名品牌,他們的負責人告訴我,過去開新品時會從公司定位和策略出發,但現在更願意透過 AI 資料分析,從開品階段就結合消費者的偏好來落實,降低試錯的空間跟成本。
二是作為望遠鏡,讓品牌在縱觀全域的同時,還能聚焦在某個人群並追蹤其鏈路,實現人群精準觸達和轉化。
正如上文所說,由於媒介環境越來越碎片化,使用者散落在不同平臺上,不再像過去那樣大家往往在媒體平臺種草,在電商平臺轉化。使用者從接受種草內容到完成拔草的過程中,存在一個營銷人難以看到的“盲區”。
但現在營銷人可以透過“望遠鏡”,對使用者行為細緻入微地追蹤,並用個性化內容進行即時觸達,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所看到的營銷內容是“自己剛好需要的”。
比如我後續提到的護膚品牌綻妍,在多個興趣場景中,以修護為核心進行內容投放,讓高潛機會人群對品牌有基礎的認同與信任,如果恰好有需求,就會轉化成銷售人群。
02
AI+營銷,跳出品類找水下需求
前面我們說了人群思維很重要,但如何把 AI 和人群思維結合起來,就得來看具體案例了。
我們看品牌案例的時候,不要只看它的動作是什麼,更要看品牌要透過這些動作,完成的營銷任務是什麼?也就是品牌要學會找人群的水下需求。
現在破圈最焦慮的品牌有兩大類,一種是傳統品牌,比如百年老字號,在存量使用者裡也有品類心智,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觸達新人群。
另一種是細分賽道的新銳品牌,有一批忠實粉絲,但是屬於“圈地自萌”的狀態,滲透完核心人群生意規模還不到一個億。
無論是成熟品牌想拉新,還是新銳品牌想躍遷,AI 都是品牌最趁手的工具,直接讓品牌變身多邊形戰士。
先來看成熟品牌怎麼用 AI 破圈。東阿阿膠這個中華老字號,看過《甄嬛傳》的人都不會陌生。
傳統營銷思路下,東阿阿膠的打法是從品類出發,儘可能佔領阿膠品類心智,找到那些原本對阿膠有心智的人群。

我和東阿阿膠交流後發現,阿膠這個品類的人群相對來說年紀會偏大。那麼有了 AI 加持,東阿阿膠是怎麼做破圈的?
過去想要找到跨類目的人群非常考驗品牌運營的綜合能力,需要靠品牌自己去猜想、判斷哪些產品跟自己的關聯度高,這個過程不僅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而且結果不一定準確。
現在東阿阿膠藉助阿里媽媽品牌新力模型,可以利用 AI 每月挖掘上千萬全網細分潛力趨勢,快速鎖定一個激發增量使用者的新場景,透過多維資料分析和使用者畫像還原發現:阿膠和燕窩的消費群體本身都是注重保養、想要補氣血的人群,本身需求就有交集。
東阿阿膠就在38大促的時候順勢推出新品“凍乾鮮泡燕窩”。
38節不僅是悅己消費的高峰期,也是一個典型的向媽媽表達孝心的場景,品牌新力洞察到,“孕婦”“產婦”“媽媽”等女性身份詞搜尋量激增,同時“送禮”也是一個高頻的搜尋詞。
東阿阿膠在具體的營銷過程中,就會把“滋補調理+補氣補血”這些賣點轉化成消費者聽得懂的買點:加班到深夜、帶娃連軸轉、期末趕論文……氣血出走,我們都懂,不要再做“氣血在逃公主了”!

圖片來源:小紅書 @東阿阿膠燕真卿燕窩
透過新品類+新人群+新場景的策略,東阿阿膠也逐漸把人群拓展到更年輕的小鎮青年、白領、學生黨等群體。同時,使用者對品牌的主動搜尋行為也在明顯增加,阿里媽媽告訴我,活動後東阿阿膠燕窩淘內搜尋量提升 22 倍。
而對於新銳品牌來說,他們揹著 GMV、ROI 的壓力,更關注後鏈路的轉化是否高效。
新銳護膚品牌綻妍的精細化投放過程,就是類似思路的實踐,我跟品牌交流後,發現他們有一個獨有的傳播公式:

在傳統營銷思路下,綻妍依靠行業都會用的人群標籤,交叉投廣告,結果漏了很多潛在客戶,而現在他們的新方法是“根據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動因來找人”。
舉個例子,綻妍爆品“藍膜醫用敷料”是一個產品,它的定位是修護。那麼如何將賣點轉成買點呢?先要搞清楚使用者關心什麼,因為什麼原因、決定要買你。

圖片來源:綻妍影片號
綻妍透過 AI 學習了傷口敷料類目 TOP100 貨品的關鍵詞和賣點,以及使用者行為,在學習上億級的人貨資料後發現發現,大家都很關注產品的功效和成分,並提煉了 4 大高潛趨勢賽道。
這個學習的過程如果是人工來做,可能需要5個人的團隊做一天,但現在AI在幾分鐘之內就可以搞定。
匹配綻妍強大的醫研共創和生物科技背景將綻妍的買點就鎖定“修護舒緩”,並透過 AI 延展出了“舒緩、抗紅腫、癒合”等更細分的關鍵詞,吸引那些想要肌膚修護的人。
在投放時,過去品牌投放物件集中在傳統使用者畫像,如醫美后的修護人群。透過新力模型提煉驅動因子,發現了曬後修復、熬夜修復等“泛修護”場景。

同時,綻妍發現,需要修護的不一定是關注醫美的人群,還有可能是那些愛買大牌精華的、愛囤面膜的、保健品狂人等不同類目的消費者,他們都關注身體的護理,都有可能是需要“修護”的高潛機會人群。
那麼如何確定這些人群是否真的能帶來轉化呢?
樹羊在現場的一句話,勾起了我的興趣,她說:“阿里媽媽是首個實現AI全鏈路投放提效的經營平臺。”
怎麼做到的?具體來說,綻妍可以透過阿里媽媽全鏈路媒體矩陣,在不同的媒介觸點,將個性化的有關“修護”的內容素材,觸達到上述的機會人群中,透過品牌新力模型,對目標人群進行持續的追蹤分析。
透過全域各個埠的資料歸因,來衡量打中了誰,打對了沒,在什麼觸點,用什麼打的,從而根據資料即時智慧調優、提升轉化率。
不管是成熟品牌還是新銳品牌,都在“品牌新力-WIN IN NEW”全新模型的幫助下,跑出了一些從精準洞察到高效轉化,並且品效兼收的案例。
所以總結下來,在 AI 時代實現破局的關鍵,首先是先打破慣性思維,以阿里媽媽 AI 能力為底座,用“顯微鏡”洞察人群的真實需求,其次用“望遠鏡”來追蹤人群,即時調整增長目標路徑。
03
AI 讓“人找貨”,一鍵切換成“貨找人”
過去四十多年有好幾波稍縱即逝的時代紅利,那些敢於冒險一搏的人,抓住了就抓住了。很多人尚未進場,就像那句話說:“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句再見都不會和你說。”
但AI時代的到來,讓所有品牌又站在了同一個新的起跑線上,擁抱AI,就是擁抱下一個時代。
正如未來商業獎上,樹羊說的:重構正在發生,一切增長都在具體的行動裡。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現場圖
拿著舊地圖永遠走不到新大陸。過去營銷1.0——3.0時代,研究人、洞察人這件事都是由人去做的,但人的精力和算力是有限的,無法計算出生活的每一種可能。
AI 工具的升級,讓我們看到靠算力就能最大程度讀懂人心。所以面對 AI,營銷人不應該草木皆兵,而是應該成為 AI 的朋友 ,在這個人群、商品、資訊都呈現指數級增長時代中,實現突破。
時代的發展給予品牌新的命題,但同時也催生了更專業的平臺和更科學的方法論。只有更新思維和方法,才能在AI時代找到正確的方向,實現增長。
阿里媽媽選擇在這個時候,推出“品牌新力-WIN IN NEW”全新模型,不僅能幫助品牌在細微處找到新的增長趨勢,更是給到了不斷激發潛在人群的主動搜尋,幫助品牌提前管理諸如此類的重要交付指標。
在新地圖的探索中,給品牌提供一條實際可衡量的新路徑,發現增長新大陸。
更重要的是,品牌新力全新模型將會重塑品牌人的工作流,把人從和資料打交道的量化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做更多有「人」感的洞察。
最後再總結一下,用 AI 在找新人群過程中的兩大優勢:
一是洞察需求。像用顯微鏡在內卷的縫隙裡,找到使用者真實的需求,將產品賣點轉化為使用者可感知的買點;
二是即時追蹤。像用望遠鏡,在縱觀全域的同時,還能聚焦在某個人群並追蹤其鏈路,實現人群精準觸達和轉化。
營銷大變天,AI 還在加速這個過程。在 AI 的賦能下,品牌用更多元化的維度去理解人群,才能跳開品類思維的陷阱,在更廣闊的世界裡找到新的機會人群。
作者 | May
編輯 | 刀姐doris
【寵粉福利】掃碼新增刀姐本人微信👇get最新營銷思考

(請勿重複新增,通過後請及時自我介紹)
關注刀姐doris看更多品牌分析和採訪
或關注刀法研究所看更多新消費、新品牌、新營銷一手報道
聯絡我們/
小助手微信:digipont001
商務聯絡:DigipontBD
如果喜歡,讓我知道你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