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郝景芳的閒聊自留地,關不關注請隨意(但關注會有好運氣)~~
最近聽到一些關於近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滿有意味的討論,我也想簡單聊聊。
我已經不做經濟研究很多年了,現在是外行,所以本文也不是什麼嚴肅的論點,就是一點點小小的經濟學科普(科普讀不下去的可以直接拉到最後,有少量個人觀點)。茶餘飯後,就當讀個樂呵吧。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不對,就是你對。謝謝包容!

(一)第一點迷思:生產or需求
在我們普通人的傳統觀念裡,經濟是有關“生產”與“分配”。
先要打到獵物,再分配獵物。先要種出糧食,再分配糧食。因此對經濟的理解也停留在“先生產出某些實物,獲得金錢,再分配,然後用賺到的錢消費服務業”。
按這種觀念,一個國家想要經濟增長,就得儘可能多地生產貨物,賣給其他國家,賺到錢大家分。這必然是指向“辛苦工作才能致富”的結論。
因此,當中國人到歐洲或者紐西蘭旅遊的時候,會非常費解:他們那麼懶,怎麼還能是發達國家?
沒錯,當我們看法國人每天在街邊喝咖啡、一年10周假期還要罷工;紐西蘭人彈丸之地只有農業發達、毫無科技製造業,都還能保持每年幾萬美金的人均GDP,常年保持在發達國家行列,會非常不理解:懶成這樣,憑什麼收入高?

很多人會輕易得出結論:那是他們祖上搶了錢(或發財過一次),後輩就能躺平了。
但是仔細想一下就知道經不起推敲:中國老話說:富不過三代,咱們都知道如果富人家有一個不勞動的紈絝子弟,家產幾年就揮霍光了,怎麼法國和西班牙能靠三百年前搶來的錢揮霍三百年也揮霍不完?這是搶了一個宇宙的錢嗎?
實際上,GDP是每年創造的新財富(so called增加值),不是歷史上存下來的舊財富。法國人均GDP能達到4萬美金,就說明法國人每年能創造4萬美金的新增財富。那麼問題就來了:憑什麼法國人能躺平度假,還能創造4萬美金的財富;而中國人累死累活,才只能創造1.2萬美金財富?
憑什麼?憑點什麼?老天爺怎麼這麼不公平?!

這就涉及到現代經濟的基本原理1:需求拉動經濟。
只要你能提供某種價值,而有其他人需要這種價值,且願意付費,這就構成了經濟行為。例如你笑得很美麗,有人願意花2萬美金看你笑一次,那麼你每年只笑2次,就獲得了4萬美金收入,也就創造了4萬美金GDP。那你一年工作兩秒就夠了,每次笑一秒,4萬拿到,剩下時間都可以度假。
有人需要,就能創造財富。
什麼?這不是憑空無中生有嗎?那付錢的人總該是辛苦生產的人吧?要不然他哪兒來的4萬美金呢?還真不是。花錢的人也許舞蹈跳得好,一場演出出場費可能就4萬美元。那他一年演出一場就有4萬美元了,剩下的時間可以度假。
那演出主辦方的錢從哪兒來呢?可能是賣票獲得。也許一年演出8個月就夠了,剩下可以度假。那買票的人錢從哪兒來呢?可能是寫書獲得,可能是講課或者程式設計獲得,可能是打球獲得,也可能是做離婚諮詢獲得,都不涉及實物生產。

這樣的例子,大家能明白其中的核心要點了嗎?
你能創造多少財富(GDP),不在於你有多辛苦生產,而在於你能創造多少別人的需求。如果你能很短的時間,創造出別人的需求價值,那你就可以做到高收入且高休閒。
給其他人提供高價值服務,這才是發達國家高收入的緣由。
但很多人還是有質疑:可是總得有人生產實物、賣給外國人、賺到財富,才能花在這些虛頭巴腦的事情上吧?要不然,可供流轉的最初的錢是從哪兒來的呢?(這種想法還在類比西班牙從南美搶來白銀,在國內花天酒地。)

這就涉及到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2:信用經濟。
所有二戰以後穩定的經濟體,都遵循信用經濟的原理,而不是古典的“實物財富”原理。所謂信用經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從國家金融體系申請信用(借款),然後把錢投入經濟。只要每一分錢的貨幣發行,都對應著恰當的市場價值,就對應GDP,不會濫發貨幣。
舉例而言:演出團隊可以從銀行申請4萬美金信用,全都給帥哥舞蹈演員做出場費,而帥哥又用2萬元讓美女微笑一次,然後帥哥美女共同給演出團隊帶來票房收入8萬美金,那麼國家貨幣發行是4萬美金,創造了4萬+2萬+8萬=14萬 GDP。這裡面可以完全沒有工業品生產,也不需要從外國賺錢,而就可以用4萬美金信用(貨幣發行)帶來14萬美金GDP。
聽起來很像魔法?怎麼能不靠土地資源、石油資源、鋼鐵資源和工業品,就能空口白牙帶來財富?
但現代經濟就是這樣執行的。

(較真小課堂,可以跳過)
不解的小夥伴會問:難道一國經濟可以憑空發展嗎?你給我做飯、我給你剪頭髮,一國經濟就能發展到高收入水平?不可能吧?信用也不是無中生有吧?
確實,信用(借款)也不能無中生有。最主要的原因是金融系統要保持穩定性,就不能讓所有人信口開河想借多少錢就借多少錢,還是需要有基礎資產作為抵押和基石。例如你辛辛苦苦挖礦,賺到了錢存在銀行,這是後續信用經濟的基礎。
還是用上面的例子,劇團可能之前建過一座劇院,也可能在世界各地演出過,獲得了收入,存入銀行;這些基礎資產可以給劇團背書,讓劇團獲得4萬美金信用,產生了16萬美金GDP。也就是說,少量資產做背書,能產生整個經濟大範圍的迴圈。
少量資產,能撬動多少經濟規模呢?
這裡是用貨幣乘數做聯絡的,最高可以達到10倍左右。


這塊有點複雜,我就不展開講了。有興趣的可以留言討論。

按照這樣的邏輯,就明白髮達國家為何假期比我們多、還能保持高收入了:他們的假期恰恰提升了需求水平。
因為帶薪假期多,所以每個人對旅行的需求就增加、餐飲娛樂的需求就增加、業餘愛好的需求就增加,因此可以提振旅遊業、餐飲和交通業、小眾製造業(例如皮划艇和望遠鏡)的需求,這些領域就可以增加收入,也就是增加GDP。
——你的假期,就是別人的收入。
同樣,別人的假期,也可能帶來你的收入(例如你是牙醫或者話劇演員,那麼餐飲員工放假就可以來看牙醫、看錶演)。
休閒不是躺平,是多元化經濟結構。若每人都只埋頭生產,則其他行業就要破產。
按照這一點推論:想要提振中國經濟,應該怎樣做?讓所有企業和個人都更容易借貸,獲得投入經濟的“第一桶金”;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喘息,休閒並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愛好,才能帶來各行各業的交叉需求,提升貨幣乘數。
當然,央行借貸不一定能帶來以上的成功circle,這就來到了第二點迷思:

(二)第二點迷思:工業or服務業
如果現在中央直接搞經濟刺激、大量印錢、增加投入經濟的“第一桶金”,就能帶來經濟增長和所有人的收入提升嗎?
不能。
如果經濟結構不對,或者經濟流向不對,那麼大量印錢不但不能帶來經濟的良性迴圈,還會引起高通貨膨脹。
為什麼?
答案就來自於工業品和服務業的定價機制不同。
工業品的定價機制,基本是全球一價化。目前世界各國的進出口產品基本都屬於自由貿易(暫時還在全球自由貿易的歷史時期),工業產成品的定價空間極小,各國的價格差別不大。
舉例而言:同樣一瓶洗髮水,在中國、歐洲、美國和中東的價格差別並不大。比如大概20元人民幣或者3.5美金。各國肯定是有一些差別(跟運費、關稅和各國的貿易政策有關),但整體不會差很多。如果一國洗髮水很貴,人家就可以買另一國的。
這就意味著:如果是以常規的工業品收入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那麼,各國人均收入也不會有太大差別。一瓶洗髮水在全世界售價差別不大,因此各國洗髮水生產者的收入也差別不大。

那麼各國的人均收入為什麼差別那麼大?(發達國家:4-10萬美金;中國:1.2萬美金)
主要來源於一國獨特的事物的價格(例如某國特殊資源、獨特壟斷專利品、或者一國國內服務業)。對於一般發達國家,主要源於服務業的價格差。
在中國,一位婚姻諮詢師可能收費200元每小時;在美國,一位婚姻諮詢師可能收費200美金每小時。這就帶來7倍的收入差距。這裡,服務業定價(尤其是相對於工業品價格的定價)是關鍵。
如果一國教授、歌星、設計師、諮詢師、科研工程師、作家、心理諮詢師、律師、醫生、攝影師、星級廚師、投資經理、畫家……都能獲得相當高的服務價格,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成為高收入國家。這些服務價格比工業品價格高出越多,這個國家就越是高收入國家。
與前面的傳統經濟觀念恰恰相反:並不是靠工業品賺的錢養起服務業,反而是工業品只提供基本收入,服務業才能撐起整體高收入。

如果觀念或經濟結構沒有變革,那麼即使央行大量印錢,中國經濟也會在低收入水平徘徊很久;唯有整體經濟已經朝向鼓勵高水平服務業發展,央行新發行的信用(貨幣)才可以流向促進國民收入提升的方向。
那麼,是不是中國現在隨便給服務業定價,就能一躍邁進高收入國家呢?
比如,中國目前是不是可以出臺政策,給婚姻諮詢師的工資硬性定為200美金/小時,就能瞬間拉平跟美國的收入差距呢?
當然不可能,因為這麼高的價格,在中國沒幾個人願意支付,市場不成立。
兩個原因:不認可,or,沒有錢。
不認可,是源於認知差距,不認為婚姻諮詢師的專業能力值得這份錢;沒有錢,是源於目前收入結構並沒有變革,絕大多數人的收入並沒有同步提升。
要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怎樣讓中國擁有更多高收入就業機會?
我們可以從挪威和瑞典的人均GDP增長看出端倪。


挪威在1990年左右人均GDP是2萬多美金,瑞典則是1.2萬美金左右(和中國目前情況相仿)。但是挪威在2000年後,人均GDP從4萬提升到將近10萬美金,瑞典能從1.5萬提升到4.5萬美金,都有兩三倍的漲幅。是如何做到的?(世界銀行DataBank)
我們看到,兩幅圖中的藍色線條是領先指標。都是從九十年代先開始大幅度提升,在藍線拉昇10年後,迎來人均GDP大幅度上漲。
這條藍線是什麼?是高等教育的參與率。
也就是說,在1990年前後,挪威還每年只有30%學生能接受高等教育,而到2000年,高等教育參與率就達到了80%左右,近期更是達到了90%。瑞典也在1990年-2005年之間,讓高等教育參與率直接從30%提升到85%。
藍線拉昇10年後,紅線開始大幅度提升。
也就是說:是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提升了人均收入。
資料來源於世界銀行的Databank,都是公開資料。

為什麼是這樣?
其實是教育水平提升,帶來對高水平服務業的認可。前面說過,一個小時的婚姻諮詢,是否值得200元人民幣或200美金,取決於需求方對此項服務的認可度。教育水平越高,就越認可高水平服務的價格。認可知識價值,認可專業價值,認可思想價格,認可美學價值。也就是說,認可一本書、一首詩、一段講座、一場演出、一份科技研發、一小時諮詢服務的價值,這些價值才能定出遠超過普通工業品價格的價格,從而拉高全國人均GDP。
你覺得聽一個學者講座值得1000元嗎?如果你覺得值得,那麼學者就可以進入高收入領域。同樣,你自己的工作價值,也取決於你周圍的社會是否認可高價值。
只要消費者認可,服務業GDP就可以很高。
大量專業人員,以及大量認可專業價值的消費者,才是高收入增長密碼。
所以對中國而言很簡單:現在開始提升9年義務教育到12年,讓每個學生都能上高中,進而提升高等教育比例和高等教育質量,讓85-90%適齡學生可以進大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尊重知識價值和美學價值,那麼,到10年之後,中國的人均GDP也可以發生高收入躍升。
知識經濟 = 知識帶動經濟。

(三)迷思三:如何刺激經濟
前面兩節,說到了中國經濟的基本面:需要有高學歷、高認知才能激勵高收入服務業,需要有更多閒暇消費,才能發展經濟的多樣性需求。
現在說一下中國經濟現階段的核心:婚戀與生育。
很多關心中國經濟的人都知道,中國經濟目前遇到增速劇烈下滑,和房地產市場回撥有很大關係,因為房地產市場對經濟各個領域的帶動作用顯著(例如傢俱、家居電器、裝修、親子兒童產品等)。但由於房地產調控符合中央政策方向,因此很少有人思考房地產市場大幅度下滑背後的經濟邏輯。
實際上,房地產的支撐就是兩個基本要素:新增城鎮人口,or,新增婚姻家庭數。
其他國家的房地產情況可能和中國不同,但中國實在非常簡單直接:新進城要努力買房,新結婚要努力買房,其他各類情況跟這兩個主要動機相比都不太重要。

前面說了中國經濟的解藥:大規模提升國民學歷水平和服務業需求。如果短期達不到,就還需要傳統模式——房地產和工業品帶動經濟。這裡面的前提條件是:城鎮化率或者結婚登記率依然維持較高水平。
城鎮化率如何提升?很簡單:放開整體的戶籍政策,由一個人的穩定工作決定其他各種社會福利。例如無論原始戶籍如何,由工作狀態和房產狀態決定一個人和子女的社保與教育狀態。大幅度接納城市打工者成為城市長期居民。
結婚登記率如何提升?這方面遠比提升城鎮化率困難。
2013年中國登記了1347萬對夫妻,而2022年中國只登記了684對夫妻,10年時間,結婚人數腰斬,這將影響相關產業近乎腰斬的增長資料。旅行、服飾、婚禮、買車、買房、買傢俱和裝修、生育相關產業、教育相關產業……全都會受到腰斬的影響,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
有很多不瞭解女性的政策制定者,常常出一些自以為是的措施,例如“生一個孩子獎勵6000元”這樣的政策,但根本不能提升結婚率,也不能提升生育率。

結婚率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最直接的原因是:女性結婚生育,無法獲得社會的支援。大城市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已經不再像舊時代沒有出過村子的女性,任人擺佈,高知女性需要的是婚戀生育發展和個人事業追求的和諧一致,否則寧可不婚不孕。除此之外,過高的城市生活成本和育兒成本也阻礙了年輕人婚戀和生育的動力。
因此,想要提升結婚生育率、進而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也是簡單清晰的:
1)女性結婚生育的情感基礎:政府支援的更多休閒時間、更多年輕人文化娛樂活動,以創造更多年輕人相識相戀的機會。
2)年輕夫妻的住房支援:政府為新婚夫妻和新生兒父母提供低價優質的出租房,這是參考新加坡政府的人口促進政策。
3)女性結婚生育的職場保障:婚嫁產假延長,但確保不影響自我職位升遷,政府提供職場性別歧視的免費律師訴訟服務;丈夫需要強制產假,以支援女性的家庭責任;母親產假的工資負擔由政府承擔,也即產假期間工資社保由政府出資。
4)女性結婚生育的社會支援:允諾鼓勵更多0-3歲托育機構和合法托育護工的存在;提供新生兒祖父母、外祖父母協助育兒的補助津貼。
當代年輕人生存狀態困窘,社會競爭壓力大、生活成本巨大、婚戀生育代價很高,因此整體婚戀生育意願非常低,進而全面影響到各領域消費需求和經濟增長。想解決人口和經濟需求問題,必須從關懷每一個年輕人的內心需求做起。
婚戀與生育,是房地產、汽車、家電等重要經濟部門的底層支柱。在婚戀與生育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還能靠什麼刺激經濟增長?

又回到服務業。
單身年輕人也有旺盛的經濟需求,可能在購房裝修層面減少花銷,但是會在娛樂、出行和興趣方面增加支出。
這些符合單身年輕人消費需求的領域包括:影視娛樂、遊戲、餐飲旅行、美容與服飾、健康與體育、賽事與演出、寵物與玩具、知識服務、個人成長服務、職場和事業支援服務、理財和保險服務,等等。所有這些領域,也都有潛力發展為很大的經濟板塊,尤其是遊戲、娛樂、體育和金融產業,在發達國家都可以發展為可以匹敵房地產板塊的重要板塊。
想要刺激經濟增長,不需要太大動作,只需要寬容支援服務業百花齊放即可。監管部門需要轉變思維,認可這些消費行業的價值。支援娛樂、支援遊戲、支援金融、支援社交網路平臺、支援體育產業,認可這些產業在經濟中的合理地位。

(四)如何發展中國的高科技行業
最後說一下製造業和高科技行業的發展。
中國經濟需要高科技行業快速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國家經濟水平想要上臺階,必須要科技持續進步、不斷提升勞動生產率。科技發展也會決定大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這些都沒錯。中國製造業完備,始終是中國經濟的支柱。
但是這裡面有兩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
第一,很多高科技技術公司,並不是生產直接面向終端使用者的產品,而是面向企業,俗稱to B業務。這類企業,要依賴於終端需求才能帶來持續發展。
例如晶片技術,對中國當下非常重要,但是晶片企業並不是直接面向消費者,而是面向企業銷售。這依然受到整體經濟終端居民消費影響。老百姓不消費,晶片投資再多也沒人買。
因此,即使重視高技術投資,也必須重視終端消費需求的拉動。對於一些行業的認知也需要調整,例如遊戲和影視行業,作為終端消費需求,實際上是大量高科技,例如GPU晶片等等,的買單者。

第二,任何一個領域的優秀公司,最終需要市場競爭大浪淘沙,才能留下優秀企業和優秀技術。
科技企業需要大量競爭和試錯,才能留下技術和產品最為過硬的企業。因此不能讓虛假競爭影響市場公平度,帶來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因此,需要減少政府採購這類行政干預。
此外,大量競爭留下最終最優秀勝者的同時,會產生大量被淘汰的競爭者。這是健康的企業進化過程。但是這意味著會有大量早期投資是沒有結果的。因此早期投資使用政府資金並不夠合適。更適合鼓勵現有的成功企業和個人,將多餘利潤投入下一代技術創新。這需要減少行政政策不穩定性,營造對於市場資金安全友好的營商環境。
在此,也需要重新認識平臺類科技企業的重要意義。在任何一個完全競爭市場,由於有價格戰存在,均衡價格必然使得所有企業利潤壓到很低,很難有高額利潤支援的未來技術投資。網際網路平臺類企業因為特殊的市場定位,是有可能獲得超額利潤,這部分利潤加以引導,可以支援大量創新投資。美國最新技術發展也往往是平臺類科技企業孵化的結果。
利潤豐厚的企業、繁榮的金融市場和政府的引導合作,才有更好效果。

綜上,中國經濟目前遇到的增速下滑壓力,是在預期之內,也是發展到中等收入階段,一定會面臨的一系列挑戰。需要讓經濟結構朝向高收入服務業結構轉型,才能提升居民收入,進而提升消費,以需求端拉動經濟。
從聚焦於供給端,轉向重視需求端,是中國經濟當下主要的任務。
具體而言,有如下可行的方案:
1)消費:短期透過對年輕人的實際關懷與幫助,提升年輕人收入、減少年輕人婚戀與生育的困難,促進年輕人消費和婚戀生育率;促進年輕人喜歡的服務業發展,減少對消費娛樂服務業的管制。
2)科技:製造業科技升級,需要政府和民間資金更好地通力合作,保護民間資金安全,鼓勵高利潤企業和個人投資於未來,促進良好的金融環境發展,提升對網際網路平臺的認可;營造高科技企業的公開透明競爭環境。
3)教育: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迅速提升義務教育年限到12年,高等教育參與率爭取達到90%,促進勞動者素質提升,促使經濟向高水平服務業遷移,達到高收入國家教育水平和服務業水平;
4)城鎮化:全面放開戶籍和社會福利,以工作和房產確定社會權利,吸引更多居民不斷聚集到城市,創造更多就業和新城鎮化。
除此之外,還有更好的基礎設施配套:
透明健全的法治環境和不斷開放的金融體系,
都能保障以上的改革順利推行。
我相信,中國經濟有堅強的基礎,中國也有最勤奮和聰明的人民,只要這幾個方向措施有序推進,還可以保持健康增長,擁有光明的未來。

———————— 我是分割線—————————
童行書院少年經濟學家課程,希望提升孩子對經濟社會運作機制的基本認知,擴大視野、深度思考、真實實踐,透過分析真實世界的商家與品牌,達到對商業社會執行邏輯的深度理解。
在最近的秋季學期課和冬令營中,我們特別加入了數學能力鍛鍊。
之所以做這樣的調整改革,是因為我們發現很多孩子雖然可以計算,但不知道如何用計算能力思考真實複雜問題。而從高考出題的趨勢改革,也會發現,高考越來越推崇讓學生用數理思維能力,解決複雜的真實世界問題。
因此我們在“少年經濟學家1階:商業創業”和“少年經濟學家2階:市場調研”,加入了對應年齡組的數學思維學習和鍛鍊。希望能讓更多少年理解數學思維的美妙,以及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社會問題的重要性。

秋季學期課是線上課,國慶之後開課。
冬令營也有同樣的內容,增加對企業的現場調研和創業路演模擬。
對這些“經濟學-數學”課感興趣的家長,可以直接掃碼下單,或者新增客服老師微信進行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