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經管學院第四任院長(2006-2018)錢穎一為《不惑:求解中國民企長青之道》一書所寫的序言,原標題為《平實的記錄,深刻的道理》。
1984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中國經濟改革大力度地從農村推向城市。這一年,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的民營企業開始成批湧現。這一年,浙江溫州誕生了一家“股份合作(集體)制”企業——樂清縣求精開關廠,它是正泰集團的前身。
這一年,正泰創始人南存輝年僅21歲。
2024年,四十年之後,正泰四十歲。今天的正泰,已經是一家年收入超過1500億元、國際化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企業。 這本書是正泰集團在創立四十週年之際的一個階段性總結。正泰進入了“不惑”之年,南存輝說:“到了這個年齡,不是不會被迷惑,而是不要被迷惑。”這是他對“不惑”的解讀。
事實上,2024年是不少中國民營企業的四十歲。北京中關村有一批民營企業都是在1984年起步的。
2024年也是不少國內高校經濟學院和管理學院的四十歲,我所任教的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也是在1984年成立的。原因很簡單,這是時代的結果。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透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使得1984年成為中國經濟改革歷程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節點。一個企業的命運,一定是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的。正如書中所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南存輝擁抱了這個時代,見證了這個時代,也在這個時代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僅僅四十年,正泰就從一個溫州小企業,發展成為一家國際化的智慧能源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在智慧電氣、綠色能源兩大產業中形成了專業化、叢集化、高質量和創新驅動的能力。正泰以及眾多民營企業的發展,說明了一個基本的經濟發展邏輯:新生的民營小企業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中國經濟的活力,就是來源於千千萬萬草根創業者,生生不息,前赴後繼。即使在發達國家,中小企業也是創新和創造就業的主要力量。
《不惑》這本書寫正泰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四十年奮鬥歷程,寫企業家的創業經歷。我從中看到了中國企業家精神的一個縮影,看到了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一個側面。
這本書是一個平實的記錄,卻有著深刻的道理,這些道理是詮釋企業家精神的一個入口。我從中獲得三個感悟。
第一,正泰創業於溫州,是製造業中的一箇中國原生態民營企業,也是發端於溫州的“四千精神”的一個突出代表。“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這種四千精神就是改革開放之初在中國,尤其是在溫州企業家精神的具體體現。
中國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在初期需要突破計劃經濟的僵化模式。在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早期城鎮經濟改革的突破集中反映在“深圳模式”和“溫州模式”。
不同的是,“深圳模式”是上層推動的結果,而“溫州模式”則是底層自發形成的。“溫州模式”是民營企業家在計劃經濟的大環境中,靠著“四千精神”闖出來的一條企業發展道路。正泰是“溫州模式”的一個代表。
正泰的“四千精神”,不僅體現在吃苦和拼搏,而且有長期主義的追求,所以正泰比其他很多企業走得更遠。
早期在溫州,有一些企業看到低壓電器市場的好機會,就急功近利,把關鍵零部件“銀觸頭”換成成本更低的鐵片,把膠木用瀝青混合煤灰代替,甚至假冒上海、杭州的知名牌子。
但是正泰選擇了苦練內功、嚴把質量關這條路。為了提高質量,南存輝三顧茅廬,到上海禮聘退休的老工程師出山,到自己在溫州的小廠指導生產。在創業之初,南存輝就把質量、口碑、品牌這些價值放在了首位,奠定了正泰的長青之道。
第二,企業家精神不僅體現在“四千精神”,更體現在企業家對市場的“敬畏之心”。在書中,南存輝說:“對市場要有敬畏感,要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做任何決策,歸根到底還是要更加註重市場邏輯,要實事求是,要敬畏規則,要保持平常心。”這些平實的話,是企業家的心裡話。敬畏市場,敬畏規則,按照市場邏輯辦企業,這就是企業家的“平常心”。
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漫長。不僅計劃經濟體制還有留痕,更重要的是計劃經濟思維仍然在很多人的心中延續。“有計劃、按比例”聽上去是多麼科學,而市場的“分散、無序”自然意味著混亂。在很大程度上,對市場沒有敬畏之心有著很深的認知基礎。但是,草根企業家則不同。他們沒有特殊的權力,沒有優越的資源,甚至沒有學過太多的知識。但是他們必須在市場競爭中拼搏,他們對市場的敬畏是內在的。他們懂得,企業的生存和繁榮,取決於市場的邏輯,按照市場規律辦企業,企業才能生存,才能繁榮。違背市場規律,就要被市場懲罰。
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正泰聘請了IBM的諮詢專家。專家們發現了在流程再造中的問題,並提出了改進舉措和推進時間表,但是正泰各部門的負責人更多是在關注衝刺業績,而非數字化轉型。南存輝對他們說:“這個要求不是IBM的老師提的,也不是董事長提的,是市場提的。四十年前正泰創立的時候,溫州流行一句話:不找市長找市場。正是因為尊重市場、敬畏市場,正泰才能走到今天。如果沒有市場之路,我們很可能就會迷路。”不走市場之路就會迷路,就是對市場的敬畏,正是這種認知基礎成就了正泰。
第三,企業家把市場經濟環境當作給定的條件,而經濟學家則把市場經濟看作一個內生的制度,這個制度是人建立的,需要人去完善。大量研究發現,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好,但是市場經濟並不都能搞好,市場經濟中也有好有壞。其中是有規律可循的,那就是好的市場經濟都是基於法治的市場經濟,即法治經濟。
法治為什麼成就好的市場經濟?因為法治透過保障人權、界定產權來保護個人權利,約束政府權力。這就從根本上使得市場主體能夠建立起穩定的預期。在法治下,法無禁止皆可為。所以法治是給企業家最好的定心丸。同時,法治也約束所有經濟人,包括企業家,要求他們都要遵守規則,履行契約。在法治下,政府要發揮保護產權、執行合同、執行法律、維護公平競爭、當好裁判的作用。在法治下,企業和政府是“雙贏”。反過來,如果沒有法治,產權不能得到保護,人身安全沒有保障,企業家對經濟前景不確定,就沒有信心,企業就不可能搞好。沒有法治,企業和政府是“雙輸”。
在這本書的結尾,秦朔問南存輝對將來的期望,他回答說:“現在最擔心的,是傳承。”這也是這一代民營企業家的普遍心態。而我期望未來的正泰會做得更好。中國經濟的潛力是巨大的,中國企業家的創造能力也是巨大的。不過,只有在法治經濟中,企業家精神才得以最大限度地彰顯,企業家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創造力。
希望廣大讀者,從《不惑》中有所思,有所益。
內容來源: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喜歡清華經管EMBA,請點在看
